APP下载

哭谏文华门:以“忠臣”的名义夺权

2017-12-08王超伟

百家讲坛(蓝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英宗忠臣群臣

◎王超伟

哭谏文华门:以“忠臣”的名义夺权

◎王超伟

成化四年(1468年)六月二十六日,明宪宗的嫡母钱太后去世。英宗临终前的唯一愿望就是希望钱太后死后能与他合葬。本来负责钱太后丧事的大臣们也是这样想的,便准备打开英宗的裕陵,将钱太后的棺椁安葬其中。但宪宗随后召开的一次御前会议打乱了他们的计划。

在这次会议上,宪宗非常小心地向群臣表示:能不能给钱太后再找个陵地?其潜台词就是不希望钱太后与英宗合葬。宪宗的这个提议顿时让大臣们炸了锅:首先,与钱太后合葬是英宗的临终遗愿,宪宗这么做是不是不孝?其次,钱太后生前对宪宗视如己出,关怀备至,她尸骨未寒就搞这么一出,是不是忘恩负义?再次,皇帝这么对待自己的嫡母,有违纲常伦理,这让天下臣民怎么看?以后朝廷还怎么教化百姓?

因此,在听到宪宗的提议之后,朝堂上立刻响起一片不可思议的惊讶之声。随即内阁首辅彭时首先明确表示不赞成,其余大臣的意见也是反对居多。见风头不对,宪宗便匆匆结束了会议。

宪宗之所以要给钱太后再找块陵地,是因为他的生母周太后。周太后与钱太后的矛盾由来已久。在英宗时代,由于周太后的儿子被立为太子,而钱太后没有子嗣,所以周太后满心希望能取而代之。但英宗对钱太后一往情深,任凭周太后怎么吹枕头风,就是不松口,因此周太后恨极了钱太后。

此次钱太后逝世,周太后觉得报复时机已到,便向儿子明确表示,自己反对钱太后与英宗合葬。周太后性格泼辣,宪宗对她甚是畏惧,虽然明知有违父亲遗愿,对逝去的嫡母也不公,无奈还是答应了,却不想话刚一出口便被大臣们给顶了回来。

大明诸帝或贤或庸,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却很相似,就是性格执拗,死硬到底。在初次试探被大臣们顶回来之后,宪宗的“祖传性格”大爆发,之后又就此事多次召集大臣商议。在这来来回回的扯皮之中,一些激进官员的耐性被消磨殆尽,他们决心玩次大的,逼皇帝和周太后更改成命。

要说明的是,虽然大臣和皇帝之间因钱太后之事闹得不可开交,但双方都很理性,平常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并未如万历朝那样,皇帝一和群臣闹别扭就不上朝不批奏章。总的来说,此时的朝政还都行驶在正常轨道上,并未出格。所以,在皇帝和群臣动脑筋耍心思的时候,早朝还是照常举行。但让宪宗没有预料到的是,虽然他一生上早朝无数,但这次早朝却让他记忆深刻,堪称刻骨铭心。

七月初四的早朝之上,刑科给事中毛弘出列上疏,希望宪宗能将钱太后迁入裕陵,与先帝合葬。毛弘是成化年间战斗力极强的言官之一,素以“敢言”著称,斗倒了无数权贵,也骂了皇帝无数次,宪宗对他又恨又怕又烦,因此一见毛弘又旧调重弹,便想也不想地拒绝了。

见自己辛苦写出来的奏章未被皇帝采纳,毛弘沮丧的同时也是心头火起,便在下了早朝之后拦住一些还未走掉的大臣,大声疾呼道:“此大事,吾辈当以死谏,请合大小臣工伏阙固争!”众人早就对周太后的跋扈和皇帝的固执不满,听到毛弘的呼喊后,精神为之一振,立时发声呼应,表示赞同。本欲回家的群臣随即掉转方向,朝皇帝平常的办公地点文华殿进发。

这支队伍的“带头大哥”是彭时,主力军则是毛弘率领的80名御史、给事中。这帮人都是言官,而明朝言官又素以“没事找事”“敢骂人”著称,现在既然有这样一个可以让皇帝吃瘪、自己扬名的机会,他们当然不会放过。

来到文华殿的正门文华门前,众人停了下来,紧接着官袍一甩,齐刷刷地跪了下来,随即悲从中来,嘴里发出口音不同、声色各异的哭号声,其势冲天,响遏行云。

一直以来,宪宗和周太后对手下的这帮文官并未太过重视,虽然也意识到了此时的朝廷基本上已成了文官集团的天下,但身份上的天差地别还是让他们对文官们重视不起来,始终认为他们不过是些小角色。基于此种心理,宪宗和周太后才敢于无视先帝的遗诏,敢于忽视大臣们的进谏。

但此时文官们却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明确告诉高高在上的皇帝和皇太后,大明王朝的所有权虽然归你们姓朱的,但管理权却在我们文官手中。今天的伏阙哭谏就是给你们提个醒,希望以后不要越界!

尽管文官们只是跑到文华门前跪在那里哭,并没有做出任何实质性的威胁动作,但宪宗却不敢让他们一直这样跪下去,因为政治影响太坏了,一旦传出去,对自己和母亲的名声都是极大的损害,会惹天下人耻笑,朝廷颜面何在?所以在得知情况后,宪宗赶紧派人去文华门前调查情况,向大臣们说软话,希望他们能停止哭闹,赶紧起来下班回家。

但“哭”得正起劲的大臣们哪里肯罢休,他们只瞥了一眼劝说的太监,便不再理睬,该怎么哭还怎么哭。任凭太监们好话说尽,嘴皮磨破,大臣们就是不起身,还明确表示:要是皇帝不给个说法,就不起来了!

大臣们态度无赖也就算了,战斗力还特别持久,从早上九点至下午五点,连午饭都没吃,依旧嗓音洪亮、兴致高昂地哭闹个不停。看那意思,要是皇帝今天不给个说法,他们还打算挑灯夜哭了。

宪宗和周太后听到太监们的回话之后愁眉苦脸,也没了脾气。当了几年的皇帝之后,对于大明文官的品性,宪宗多少也是了解的,知道这是一帮极为难缠的家伙,脑子死板,态度强硬,便在与母亲商量过后,告诉大臣们,说听了他们的诉求之后非常“感动”,对于他们的请求都表示同意,大家还是回家吧,别再闹了啊。

见目的已达到,刚才还哭得死去活来的大臣们立刻止住了原本要汹涌澎湃、夺眶而出的泪水,山呼“万岁”,高高兴兴地退了出去,一场伏阙哭谏的闹剧就此收工。

因当年的“土木堡之变”,大批有分量的武将和勋贵战死,大明朝堂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简单来说,就是文官集团开始掌握朝政的绝对主导权,武将、勋臣彻底靠边站,皇帝们再想像明太祖、明成祖那样一言不合就对群臣任意处置的情况也一去不复返,而且直至明朝灭亡,那种情况也没有再恢复。

宪宗和周太后坚持不让钱太后合葬裕陵,一开始是因为周太后醋意大发,横加阻挠,宪宗为子孝顺,不愿拂了母亲心愿;但发展到后来就成了皇权与文官集团争夺朝中主导权的斗争。宪宗也知道自己提的这个意见非常无理,但在他看来,一旦群臣连这种事情都能曲从,那自己以后要做什么事也就会变得容易许多,自己逐渐收回大权也不是没有可能。群臣则从一开始就将此事视为皇帝对文官集团的挑战,自始至终就没松过口,坚决表示反对。在这场权力争夺战中,皇权落了下风。

这个事件是明朝文官集团有组织地对抗皇权的开始,对明朝此后近两百年的政治生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约六十年之后的嘉靖年间,群臣因“大礼议”之事与年轻的嘉靖产生了严重的分歧与冲突,一百多名大臣也决心伏阙哭谏,他们重要的理论依据之一便是“宪宗朝,百官哭文华门,争慈懿太后葬礼,宪宗从之,此国朝故事也”,可见此事影响之深远。

编 辑 / 子 玉

猜你喜欢

英宗忠臣群臣
Stability and 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 CsPbBr3/CdSe/Al core-shell quantum dots
明英宗颁赐甘州卧佛寺《永乐北藏》原因刍议
朝见皇帝,为何要“山呼万岁”
朝见皇帝,为何要“山呼万岁”
《唐玄宗端午宴群臣赐诗探得『神』字》
石奢自刎
《桃花扇》中关于南明将士形象的塑造
聋子锄奸
绝缨宴
调包明英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