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不变
2017-12-08文|罗彪
文|罗 彪
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不变
文|罗 彪
从前三季度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支撑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有利因素在不断积累增多。
2017年11月1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10月份中国经济数据,尽管有部分指标有所放缓甚至下降,但是就业、物价等指标表现较好。
具体来看,1-10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完成了1191万人,已经超额完成了年初1100万人的预定目标;1-10月全国CPI比去年同期上涨1.5%,处在年初制定的3%左右的物价调控目标之内;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0%,增速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1-10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7.3%,增速比1-9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
对此,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回应称,一些数据月度之间出现了小波动,但是总体上、多维度观察,国民经济运行保持了总体平稳,延续了2017年前三季度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持续发展,为更好地完成全年预定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事实上,当前支撑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稳中向好的因素正在不断累积增多。
首先,国内外经济形势持续好转。从外部看,欧洲、日本和亚洲新兴经济体均出现周期性上行,为2010年以来所未见。美国的增长也高于趋势水平。据国家海关总署披露,按人民币计价,中国2017年前三季度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0.29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16.6%,中国外贸环境持续好转。此外,国外机构也纷纷看好中国经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今年第四次上调中国2017年经济增长预期,将中国今明两年GDP预期分别上调至6.8%和6.5%。这些都将为中国扩大进出口贸易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2017年11月8日,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0月中国进出口总值2.2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2%,增速较上月回落3.4个百分点
国内层面,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从前三季度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支撑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有利因素在不断积累增多:首先是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从产业结构看,服务业主导作用进一步巩固,前三季度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8.8%,同比增长0.3%。从需求端看,消费贡献更加突出,前三季度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4.5%,同比增长2.8%。其次是经济动能加速转换。前三季度,各类新兴产业快速成长,新产品不断涌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3%,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电子商务、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蓬勃发展,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第三是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得到提升。居民收入同比增长7.5%,继续“跑赢”GDP增速。前8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21.6%。
其次,新动能步入新常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近年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得益于政策的大力扶持,以“互联网+”、共享经济为主要阵地的新兴业态迅速发展,移动支付、共享出行等创新模式甚至走出国门。中国科技创新力量在引领世界的同时,也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能。中国信通院测算表明,2016年中国数字经济总量达到22.6万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30%。数字经济已成为近年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2016年其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接近70%,接近甚至超越了某些发达国家的水平。随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我国从网络大国建设成网络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以“互联网+”、共享经济为主体,会催生出更多的新兴产业,不仅有利于优化中国经济结构,也有望成为助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第三,改革深入推进支撑经济稳中向好。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稳中向好,进入高质量增长阶段,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各项改革的深入推进。在11月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众多专家也一致认为,今年中国经济保持稳中向好态势,经济结构、增长动力、质量效益等发生积极变化,“放管服”等改革举措促进创新活力迸发成为一大亮点,全年预期目标将顺利实现。在刘爱华看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政放权、创业创新,正是今年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关键之举。
随着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进一步推动了实体经济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三大产业都是在调整中发展,在转型中升级,整个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稳步提升。同时,在相关领域促消费政策逐步落实的推动下,新兴业态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消费转型升级态势延续,消费品市场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报告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作出部署,传递出诸多改革着力点。其中提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这也意味着,新一轮改革将继续为中国经济发展赋能。
第四,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功能增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支持。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好金融工作指明了方向。2017年7月份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会议将服务实体经济作为金融工作的第一原则和第一任务,可见中央对此的重视程度之大。李克强总理在10月16日主持召开金融企业座谈会时强调,继续推进金融改革,有效服务实体经济。这些都进一步表明,中国实体经济发展将获得更大的金融支持。
与此同时,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数字金融,也正在通过技术创新手段,为实体经济供能,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创新动能。金融最根本的功能是资金融通,而金融交易最大的困难是信息不对称。以中小微企业融资为例,一边是中小微企业无法拿到合理利率的金融支持;另一边是中国的金融体系非常庞大,市场资金也比较充裕。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中小微等企业得不到中国金融的精准支持。而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恰好能够有效打破这种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充分利用互联网开放属性,能够将资金需求方和资金供给方需求实现透明化、精准对接;让资金流向最需要的人群,从而精准助力实体经济,引导资金脱虚向实。
互联网金融市场发展有效缓解了个人和小微企业主的借贷需求,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17)》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末,全国正常运营网贷平台2795家,全年累计成交额2.4万亿元,同比增长1倍。
2017年11月7日,李克强在全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电视电话会议上作出重要批示,“小微活,就业旺,经济兴。金融支持是激发小微企业活力、助推小微企业成长壮大的重要力量。要创新机制与模式,重抓政策落实,着力打通金融活水流向小微企业的‘最后一公里’。”
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推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必然会不断增强。
罗彪 互联网政策研究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