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时代“95后”大学生异化现象归因及消解之道

2017-12-07严玲霞刘培

文教资料 2017年24期
关键词:异化时代大学生

严玲霞 刘培

摘 要: 本文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出发,提出自媒体对人的异化这一概念,直指一些“95后”大学生被自媒体异化的现象,揭示大学生异化的主要成因,并从高等学校可为之方向出发,提出自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摆脱异化困境的办法,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 异化现象 自媒体 “95后”大学生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当代“95后”大学生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他们的“人生黄金期”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完全吻合[1]。可见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不仅关乎我国高等教育终极目标的实现,更直接影响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近几年,自媒体技术飞速发展,让自带媒体终端设备的“95后”大学生沉浸在移动网络下随时随地的指尖乐趣中,因而,关注自媒体时代一些“95后”大学生的异化现象,探讨现象背后的根源,从而对症下药,帮助大学生走出去,不仅事关重大,而且势在必行,更是自媒体时代这一新时势下高校思政教育必须有所作为的顺势之举。

一、概念界定和理论溯源: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到自媒体技术对人的异化

(一)“异化”的概念起源和界定

“异化”最早作为哲学用语,词意起源于拉丁文aliention和alienare,意指主体在自我的发展过程中受到异己力量的支配、同化和统治。卢卡奇认为异化的含义体现在客体使得主体内涵丧失,逐渐反客为主,演变为外在的支配和控制力量。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系统提出了“劳动异化”理论(简称为异化理论),从劳动产品、劳动本身、人的本质、人与人的异化四个层面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所发生的异化现象进行了系统的阐释。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不仅意味着他的劳动成为对象,成为外部的存在,而且意味着他的劳动作为一种与他相异的东西不依赖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并成为同他对立的独立力量,意味着他给予对象的生命是作为敌对的和相异的东西同他相对立”,“异化”的根源在“异化劳动”[2]。由此看来,异化是人的生产及其产品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3]。根据以上理论,人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了媒体技术的更新换代,而自媒体技术作为互联网催生出的新型传播媒介技术,是负载、传播信息符号的中介性物质,属于人类劳动实践的产品,却反过来控制人类,即为自媒体技术对人的异化。

(二)自媒体时代被异化人的单向度生存

马克思时代的“异化”侧重现代社会中各种约束和制度对人类本性的约束和异化,而自媒体时代所讨论的“异化”则更多的是对人类思想上的进一步异化。无论是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提出的“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理论,认为高度发达的自媒体时代,诸如电影、综艺节目的文化产品同质化严重,如同工业化生产车间中生产的标准化文化产品,让人丧失基本的思考和行为方式,还是马尔库塞提出的“单向度的人”,认为由于媒介技术异化造成人在自媒体时代的单向度生存现状,人由于缺乏技术辨别和自控能力,满足和沉溺于技术的虚假需求中,逐渐成为所谓的单向度的人,即表現出思想单一、知识匮乏、政治冷漠等特征。综上所述,西方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关联媒介技术,对媒介技术引起异化的现状和原因进行了深入反思和批评,这为我们认识和把握自媒体时代媒介对大学生的异化影响、现实归因和破解之道提供理论参照和观念工具。

二、异化影响和现实归因:自媒体时代下“95后”大学生异化问题探析

(一)自媒体与“95后”大学生的天然黏合和异化困境

当代大学生被称为互联网原住民,尤其是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95后”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快,新媒体已然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对自媒体平台自然而然地拥护和使用,使得微博微信、各类智能终端成为他们的标配。然而,就在享受自媒体带来的各种便利的同时,一些大学生对自己已经深陷的困境并无意识:对媒介的过于依赖,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成了“低头族”的一员,本来为自己所用的技术工具,反变成控制自己的牢笼——大学生的异化问题在高校校园中流行开来。

(二)自媒体时代下一些“95后”大学生的异化影响

1.课堂学习方式的异化:对自媒体媒介的依赖

根据《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4],“95后”大学生每天至少有六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网上度过。一“95后”大学生坦言:“即使老师上课眉飞色舞,生动活泼,我都还会不由自主地打开随身携带的手机,看看微信动态,刷刷微博。”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实质上是对安装在手机上的自媒体交互工具的依赖。通过自媒体工具,一些大学生在网络上的存在共同构筑起了基于现实社会的虚拟生存空间,这个空间远比现实丰富多彩,富有魅力。手机成“瘾”使得某些高校学生只管当下的快乐与否,学习方式沉浸在碎片化的知识获取中,而非课堂的系统知识教授,学习方式和思维习惯在不知不觉中被“自媒体”重新塑造。

2.自主思考能力的弱化

大学生借助自媒体交互工具获得了“信息生产、积累、共享、传播”的主体地位,且表面上看起来,“不再仅仅被动地、单向地接受媒介所‘喂食的新闻,而是同时可以主动成为新闻的传播者”[5],但是一些大学生容易在信息流中丧失自主思考的能力。譬如,微博中的“大V”,通过独到的语言制造话题点,获得网民的支持和关注[6]。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容易屈从于“围观”,并逐渐习惯用群体观点代替个人观点,用群体思考代替个人思考,不断跟随一个个意见领袖,不断充当扎堆的“围观群众”[7]。群体观点支配了一些大学生的思考,并在“先入为主”中丧失自主思考的必要,影响他们对事物的独立判断,从而弱化他们自主思维的能力。

3.对现实人际交往存在焦虑

自媒体时代下,“95后”大学生主要通过QQ、微信、微博等自媒体社交软件进行人际交往。有一项调查显示,“95后”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使用网络最频繁:刷微信朋友圈(63.3%)、即时通讯(57.0%)、收发邮件(55.9%)等[8]。网络沟通似乎显得热闹非凡,深得人心,并逐渐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方式,内化为一种习惯,但事实上却是一种虚无的存在感在作祟。因为在自媒体时代我们有成百上千的好友或粉丝,在保持着安全距离的同时,营造出热闹氛围,制造了人际关系活跃的假象,这逐渐使我们对网络产生依赖[9]。由于虚拟网络空间与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模式和规律不一样,当人际沟通交往从“线上”转到“线下”,在网络社会交往中一些如鱼得水的大学生都有些不知所措,焦虑不安。他们突然发现自己丧失了表达能力,为了不制造相对无语的尴尬,只好时不时掏出手机,以掩饰自己的焦虑。他们不愿意参加班级会议及社团活动,不愿意在狂欢中品尝一群人的孤单。

(三)自媒体时代下一些“95后”大学生的异化归因

1.从主体维度探寻大学生异化的原因

一是大学生成长环境的网络化。“95后”大学生几乎是和网络一起成长起来的,毫不夸张地说,他们基本上都在网络构筑的虚拟生存空间中充实读书学习以外的生活,网络生活成了一种生活必需,自媒体只是迎合了大学生们的网络生活需要。二是某些大学生的享乐主义倾向。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他们的注意力自然而然被网络吸引了,一些人沉迷于网络虚拟空间里。

2.从客体维度探寻大学生异化的根源

自媒体交互软件开发的直接目的是迎合大众的需求,让大家注意它、不由自主地使用它。显然,自媒体已经成功普及,并且依靠手机、电脑等自媒体中介实体影响了大学生的注意力资源,成了造成自媒体时代一些大学生异化的直接原因。自媒体时代让人人成了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信息传播之迅速前无古人,信息的爆炸式增长超乎人的想象:人们从一条自媒体信息跳转到另一条自媒体信息,甚至不曾觉察到自己的思维为何停顿至此,就已经被下一条信息所带走[10]。在此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类感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这种有限性,首先就表现在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11]。大学生通过手机、电脑等自媒体交互软件获取各类信息动态,只要微信、QQ、微博信息更新讯号从手机上传来,他们就会下意识地打开手机查看信息。在自媒体信息流里,他们除了能够自主选择想要关注的人和信息之外,是无法控制信息的不断更新的,有限的注意力被迫在“走马观花”中浏览此起彼伏的信息潮,过剩的信息不仅分散、浪费人的注意力,而且会使人总是处于被动感知、消极接受状态,没有分析、思考、判断的时间,时间长了会使人的理论思维能力降低[12]。

三、主体复归和消解之道:对自媒体异化的反思和对策

马克思异化理论为审视自媒体时代一些大学生的异化现象提供了新维度,在全面发展的当今时代,高校学生被媒体异化的现象和问题依然存在,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些提醒。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责任和任务是为大学生营造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环境。为尽量避免和消除自媒体时代媒体给高校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主观上依托高校校园思政教育平台,发扬人本理念,加强主体意识教育,促使大学生人本性的复归,正确认识技术与人的关系,将人本理念融入自身手机媒体素养中;客观上要强化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优化校园媒体环境,端正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方式,才能更好地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帮助。

(一)主观:“95后”大学生主体性的复归

自媒体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客体,有着“双刃剑”的作用,要想其为人类自己所用,而不是被其控制,必须通过主体对其的合理使用才能实现。破解自媒体对“95后”大学生的异化难题,关键在于“95后”大学生的自身觉醒,主动将注意力转移到更加有意义的生活中。大学生意识到自身数字化生存中自身被控制的状态,才能发挥主动性,摆脱沉迷和依赖,树立主体性。马克思唯物主义观认为: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地方在于人有意识,人类主体的实践活动是在意识的能动作用下完成的。由此可见,人类的一言一行是其意识结构中的知、情、意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要想改变行为,必须从意识即思想上入手,只有人的思想获得了转变,才能使人从根源上脱胎换骨。具体而言要重视大学生的主体性,加强主体意识教育。通过媒介素养课程或者讲座,让大学生正确认识技术与人的主客体和辩证关系,认识到技术是人的附属物,人是主体,技术是客体,要始终保持人的主体地位,培育主体意识,发挥主动性。

(二)客观:多措并举优化高校媒介环境

自我觉醒意味着思想的改变,思想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主体的努力是必需的,但是对于自控力相对弱的人而言,外界环境的导向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孔子有句名言:“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本文将破解大学生异化问题的重心放在了营造良好的高校校园教育环境上。

一是以新生入学教育为基点,进行思想启蒙,培育大学生的精神力量。要成立专门的新生入学教育研究小组,讨论并明确新生军事训练、专业学习引导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学校校史教育、优秀学子榜样教育、媒介素养教育等目的和内容,在保证教育的质量基础上,把好大学生的“思想入门关”,帮助其思考大学和人生的目标的意义,完成其对“我该如何度过我的大学”的启蒙;二是培育优秀学风和校风,通过以文化人,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浸润在优秀的学风和校风中,大家自然会被周围大学生热爱学习、积极作为的风气所带动,为了适应环境,做一个“合群”之人,大学生们自然就随大流,主动投入到比在虚拟生存空间里面醉生梦死更有意义的生活中;建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品课程,通过让学生选修公共课的方式让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食粮滋养人;三是打造实践平台,借助实践育人,锤炼大学生的精神品质。为让大学生从自媒体的圈囿中走向真实的世界,高校要打造以优秀社团、社会实践项目为主的实践平台,吸引大学生加入其中,从而磨炼意志,锻炼品格,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四是利用矛盾的对立面,借助自媒体,构筑大学生的精神家园。高校要认清高校学生被自媒体异化的主客观原因,在帮助大学生战胜自身弱点的同时,还应该利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借助异化人类的自媒体工具,传播真善美的信息,让身处自媒体另一端的大学生在信息如流的时代中,能时常闻见精神家园的阵阵花香。

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要坚持精神育人、以文化人的导向,为大学生们构筑基于现实人文校园之上的精神家园,让身处其间的学子如入芝兰之室,在思想的深刻熏陶下,改变享乐之弱点,主动走出自媒体对其异化的困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首次点评“95后”大学生[DB/OL].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7-01/03/nw.D110000renmrb_20170103_1-02.htm,2017-01-03.

[2]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3.

[3]吕晓明.“异化”概念辨析及演变[G].济南:山东新闻出版社,1992(3):163.

[4]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7-07.

[5]罗斌.网络自媒体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9.

[6][7][9]于艺飞,沙贵君.自媒体时代的存在焦虑[J].东南传播,2014(11).

[8]黄燕.“95后”大学生网络精神文化生活的群体特质与引导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2017(2):79.

[10]燕鹏飞.自媒体环境中人的异化问题探析[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6.

[11][12]李志昌.信息资源和注意力资源的关系——信息社会中的一个重要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1998(2).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6年三明学院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科研项目成果,项目编号:明院社2016-B04。

猜你喜欢

异化时代大学生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