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党员深化党内政治文化认知的路径探究
2017-12-07于振杰
于振杰
摘 要: 革命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的源头,不同革命时期产生了以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为核心的革命文化,集中展现了革命文化的信仰属性、组织属性和实践属性。从革命文化生成、运行和发展的逻辑看,大学生党员深化党内政治文化认知要正确处理好理想信念与现实任务的关系、崇高追求与立足平凡的关系、传承弘扬与创新塑造的关系,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中发挥主体作用。
关键词: 革命文化 基本属性 认知路径
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对党内政治文化的内涵作了阐述,指出:“我们的党内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革命文化作为源头,对其基本内涵、基本表现、基本属性加以诠释,并以此深化对党内政治文化的深刻认知,对塑造大学生党员的政治行为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
一、革命文化基本内涵与表现
(一)革命文化的基本内涵。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革命时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愿景,基于政治实践、革命实践和党内生活思考和价值判断所形成的崇高的革命理想、科学的革命理论、坚定的革命信念与全新的革命道德,是革命时期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在思想和价值观上的高度凝结,是革命时期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所展现出来的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和品质的集中体现。革命文化在精神层面体现为中国共产党人追求民族独立和解放,实现共产主义的使命和信念;在制度层面体现为党章和各项制度通过发挥协调、规范、引导、推动、激励等功效,实现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价值理念、行为方式与党内所倡导的价值体系的高度一致;在行为层面体现为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以符合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的实际行动更直接、更具体地彰显使命、制度的具体要求和行为准则。
(二)革命文化的基本表现。
从革命文化的生成演进规律来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阶段,因为革命斗争的具体目标、任务的需要,产生了不同的革命文化,在产生新的政治力量、新的经济力量,塑造新的政治行为和经济行为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价值引领。
1.红船精神为核心的革命文化。是建党初期按照共产主义者的理想,以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彻底批判,以前所未有的理论彻底性与革命坚决性,努力把各界人民的革命要求和愿望,引导到革命的轨道,创造新的社会的革命精神。其基本内涵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理想的政治定力,不怕牺牲、勇于奋斗的政治信念和人民至上、大公无私的政治立场。
2.井冈山精神为核心的革命文化。是在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第一次历史性转变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井冈山军民寻找和开创中国革命新道路起点时创造的一种革命精神。其基本内涵是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以对中国革命光明未来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燃起“工农武装割据”的燎原之火;以非凡的理论创新的勇气和决心,创造性地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以艰苦奋斗冲破经济封锁的务实作风;以真心实意赢得人民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延安精神为核心的革命文化。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优秀分子,在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的不懈奋斗中,在陕北延安极其艰苦的环境下,所展现出来的理想信念、精神风貌、思想品德、工作与生活作风的精华和结晶。其基本内涵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集中体现了理想信念的原动力,追求真理的影响力,为人民服务的凝聚力和艰苦奋斗的意志力。
4.西柏坡精神为核心的革命文化。是在中国革命从战争到和平、从农村到城市、从革命向建设的三大转变时期所形成的革命精神,其核心是“两个务必”,实质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彻底革命精神,永不骄傲、永不自满的进取精神,不懈努力、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集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宗旨、勤政廉政的马克思主义执政观,虚怀若谷、严于律己的高尚革命情操。
二、革命文化的基本属性
(一)信仰属性。
共产党人在建党初期就指出,我们所要建立的党不能只是组织上几个人的简单组合,而应当首先是在思想上成为“主义”的共同信仰者。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对党的名称、性质和纲领的规定和党的最终奋斗目标的提出,彰显了以马列主义作为凝聚党内外群众的最高政治信仰,将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奋斗目标的价值体系。瓦窑堡会议决议明确提出:“应该使党变成一个共产主义的熔炉,把许多愿意为共产党的主张而奋斗的新党员,锻炼成为有最高阶级觉悟的布尔什维克的战士。”“我们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已经坚持用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指导整个工作;用共产主义道德约束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的言行;提倡和表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个人服从组织,‘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1]中国革命的实践和胜利充分证明,正是对用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指导整个工作的坚持,对用共产主义道德約束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言行的坚持,才使理想信念高于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个人服从组织等价值准则和行为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成就革命理想的根本力量。
(二)组织属性。
“党内政治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政治组织对政治实践的文化思考与价值导向。比如:要求对党忠诚老实、光明磊落,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要求如实向党反映和报告情况,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反对弄虚作假、虚报浮夸,反对隐瞒实情、报喜不报忧等等,都是从组织的角度进行文化建构与文化要求的”[2]。“党是人民中优秀分子的结合,大家是自觉地愿意受约束,就是承认党纲、党章,服从党的决议案,愿意自我牺牲。所以有些人就不能加入我们的党……而党员就要服从组织,服从党的决议”[3]。“无产阶级所以能够成为而且必然会成为不可战胜的力量,就是因为它根据马克思主义原则形成思想统一是用组织的物质统一来巩固的”[4]。革命文化的组织属性表现在党内成员的价值取向要保持与党的先进价值体系的一致与统一,以统一的思想和统一的意志,用以巩固党的集体生活,巩固党和群众的联系。严明组织纪律和组织规矩,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党内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始终体现党内先进价值体系的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政治组织对政治实践的文化思考与价值导向。
(三)实践属性。
“从最根本的起源上,文化不是自然给定的,而是人类行为方式和生存方式历史积淀的结果,是人类的生存活动和实践方式对象化的结果”[5]。革命文化是随着中国革命的实践逐步丰富和发展的,并受到实践的推动和检验。革命文化的实践属性,强调用共产主义的世界观,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分析中国革命的社会性质、阶级结构、革命任务、革命前途、革命对象、革命动力和革命领导权等重要问题,同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做坚决、彻底的斗争,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通过积极的马克思主义精神践行忠诚、坦白、积极、正直等价值准则。“党性就是普遍性,个性就是特殊性。没有一种普遍性不是建筑在特殊性的基础上的。没有特殊性哪里有普遍性?没有党员的个性,哪里有党性?党性是共同的性质、普遍的性质,全党每一个人都有的性质”[6]。这就在整体价值体系与个人价值行为层面体现了文化引导实践,实践塑造文化的辩证关系。古田会议决议对党内存在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总结与纠正,遵义会議对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结束,延安整风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的整顿,是革命文化在实践中形成、发展进而影响新的革命实践的真实写照。
三、深化党内政治文化认知的基本路径
(一)从革命文化的生成逻辑看,要正确认识理想信念与现实任务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革命文化生成的思想理论基础,革命实践、党的建设实践是革命文化生成的现实基础。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体现在政治文化上自然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正是源于对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以马列主义的世界观启发工人阶级的阶级觉悟、启蒙广大人民的革命理想,中国共产党人才实现了对自我和现实的超越,推动革命实践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促进革命文化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因此,深化党内政治文化的认知,学生党员需充分认识理想信念与现实任务的辩证关系,使其明白共产党员同时具有现时实际任务与将来远大理想两种责任,认识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坚信共产主义社会必然实现的前途是前提,彻底地完成现时的实际任务是基础,进而有根据地发展到将来的远大理想那个阶段去;需破除“共产主义理想何时实现、共产主义理想遥不可及”对共产主义科学性的全部诘难,使其明白共产主义作为现实运动过程与美好社会理想是内在统一、不可分割的。共产主义信仰是基于社会发展进步下的人类解放的情怀,其路径是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通过实际行动改变社会条件和现实处境,求得实际生活的改善和解放。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7]
(二)从革命文化的运行逻辑看,要正确认识追求崇高和立足平凡的关系。
革命文化的运行,就是将已经形成的党内政治文化转化为党员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制度规范的过程,包括传播、内化和外化三个环节。革命文化的运行较为注重与革命群众的文化水平、阶级觉悟相结合,选取适合的宣传内容,讲究宣传的手段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向革命群众传达和普及革命史实,注重将革命的愿望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因此,深化党内政治文化的认知,要正确处理好崇高追求与立足平凡的辩证关系。对中国革命历史这一最好的营养剂的宣传和教育上,对在革命斗争中涌现出的一大批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优秀共产党人及其精神品格的诠释上,要注重其为革命理想奋斗、为人民服务、为革命牺牲的过程上而不是结果上,注重从平凡之事的坚守中体现革命党人在处理现实与理想、索取与奉献、享受与创造、个人与集体矛盾时做出的不平凡选择,避免崇高的宏大叙事,以更加平实的语言对革命时期的价值观进行诠释,使学生党员通过更贴近的奋斗目标产生实践动力,在履行好普通职责的过程中,逐渐树立追求崇高、追求更高价值实现的信念。
(三)从革命文化的发展逻辑看,要正确认识传承弘扬与创新塑造的关系。
党所提倡的价值观念体系与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所具有的价值观念之间的矛盾是促进党内政治文化的建设进而推动党内政治文化向前发展的内因。党内政治文化影响并通过每一个政党成员的思想行为反映出来,每一个政党成员也是党内政治文化的塑造者、担当者、实践者。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极为重视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如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学习和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建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建立党和无产阶级的坚定立场;根据共产主义的世界观、根据党和无产阶级的坚定立场,检查自己一切的思想行动,纠正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意识;在思想、言论、行动上严格约束自己,特别是对于同当时革命斗争有关的政治思想、言论和行动等。因此,深化党内政治文化的认知,学生党员要在传承好革命文化的同时不断强化党员主体意识和实践意识,不断强化党内政治文化整体意识和个体意识,通过党内政治生活的经常性、规范性等不断丰富和塑造党内政治文化的政治内涵、时代内涵、原则内涵和战斗内涵。
革命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之魂,大学生党员唯有深刻了解在革命历史进程中经革命实践淬炼形成的革命文化要义,深刻理解革命文化的具体指向与目标指向,深刻理解革命文化的传统内核与时代要求,才能在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更好地深化对党内政治文化的认同与践行,以健康向上的党内文化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从点滴做起,从细节做起,并努力使自身成长为党内政治文化的坚定遵循者与实践者,为党内政治文化的持续发展增添新时代的青春注脚。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7.
[2]辛鸣:论党内政治文化[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0116/c40531-29026895.html,2017.1.16.
[3][6]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口头政治报告[EB/OL].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8198/30446/ 30452/2207316.html,2015.8.14.
[4]焦富明.试论毛泽东关于党的民主集中制思想[J].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12):66.
[5]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8.
[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