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7-12-07曹俊红
曹俊红
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合规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天水市作为国家和省列重点扶贫开发地区之一,始终把扶贫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近几年,全市贫困人口明显下降,但是,贫困地区基础条件薄弱、扶贫力度还需加强、造血功能仍显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扶贫任务仍很艰巨。作为精准扶贫的主力军和领导者,政府应当更加注重改进精准扶贫工作,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在经济上富裕起来,在生活上方便起来,与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小康社会。
1 实施精准扶贫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天水立足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实际,切实把扶贫开发摆在全局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来抓,强化组织领导,注重统筹谋划,加大资金投入,狠抓任务落实,全力扶贫攻坚,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健全领导机制,落实工作责任。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了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各县区成立了精准扶贫指挥部,乡镇扶贫双联工作站协调各方、一线指挥,村级帮扶工作队聚焦目标、以村为战。二是建立市级领导包抓县区扶贫工作责任制。形成了市级领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抓精准扶贫的工作氛围。三是实现三支帮扶队伍贫困村全覆盖。整合联村单位干部、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乡镇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或乡镇大学生干部,实现了三支帮扶队伍贫困村全覆盖。
(二)理清工作思路,细化目标任务。按照省委、省政府总体部署,天水市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市情实际和扶贫开发现状,确立了实施“123456”精准扶贫推进行动计划的总体思。同时,按照前三年集中攻坚、后三年巩固提高的时间节点要求,确保与全省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此基础上,对照省上“1+17”方案,制定了全市“1+18”实施方案和“2表+8图”作战方案。明确了年度目标计划,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绘制了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
(三)着眼对象精准,规范建檔立卡。坚持把精准识别贫困对象作为精准扶贫的前提和基础,通过民主评选、逐户核实、公示公告、备案管理等程序和步骤,高质量完成了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制定了《贫困村、贫困户基本情况调查表》,逐户调查核实,精准识别统计。
(四)紧盯内容精准,强化任务落实。一是大力培育富民增收产业。二是加快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着力提升贫困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四是深入实施脱贫治本工程。五是扎实推进整村推进项目。六是切实加快农村电商发展。
(五)突出方式精准,创新扶贫模式。坚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实践,大胆创新试点,创出了一些精准扶贫的有效模式。在易地扶贫搬迁方面,针对搬迁安置用地短缺、就近集中连片安置困难较大的实际,制定出台了《天水市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插花安置实施方案》,在全省率先试点将贫困地区群众搬迁到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村庄进行插花安置,并试行依托保障性住房搬迁到县城、中心镇,以及进城购房进行安置,力争将更多的贫困群众纳入易地搬迁范围。
(六)围绕保障精准,强化机制建设。一是建立健全双联行动与扶贫攻坚深度融合机制。二是建立健全督促检查机制。三是建立健全项目资金整合机制。四是建立健全财政投入增长和资金监管机制。五是建立健全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制定出台了《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支持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意见》、《精准扶贫小额信贷支持计划实施方案》。通过探索建立银行+融资平台+企业+农户、银行+龙头企业+农户、扶贫互助社+专业合作社+农户、扶贫项目+企业(合作社)+农户、农户+银行+企业、农户贷款+带资入企+互惠互利等模式,强化金融对“三农”尤其对精准扶贫的支撑作用。
2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基础条件薄弱。一方面自然条件严酷,贫困面大。另一方面公共服务保障方面欠账较大。
二是扶贫政策仍需完善。一方面扶贫资金投入不足。其次扶贫项目投资地方配套难落实。再就是分布在非贫困村的贫困群众因此无法享受各类针对贫困村的帮扶政策、项目和资金扶持,给脱贫致富带来了较大难度等。
三是扶贫机制仍需改进。政府各相关主管部门安排到贫困地区的各种扶贫资源没有真正形成合力,资金分散、项目重复、多头申报、分头实施、各行其是的问题仍然存在。
四是扶贫力量仍需加强。大量有文化的青壮年农民常年外出打工,“等、靠、要”思想普遍存在,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各县区扶贫部门受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的限制,人员力量不足,队伍建设滞后。
3 对策与建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天水市精准扶贫工作应当注重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以实现“六大突破”为重点,以确保“六个精准”为总要求,加快贫困区域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确保 2020年基本完成农村小康主要监测指标,努力与全省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是提高工作认识。充分认识打好扶贫攻坚战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把精准扶贫作为最艰巨的历史使命来抓。
二是把对象精准作为前提和基础。
三是重点建设基础设施。认真研究解决贫困乡、村、组道路建设和管理维护、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和后续管理、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农田水利、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存在的具体困难和突出问题,把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放在精准扶贫工作的首位,实行统一规划、集中投入、整合力量、综合治理、板块推进,增强贫困地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在资金安排上,向基础设施最薄弱、增收难度大的贫困村倾斜,确保最贫困的地方优先安排扶贫项目,最突出的问题优先得到解决。
四是发展壮大富民支柱产业。发展壮大致富增收产业、提高产业的质量和效益,是加快贫困地区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精准扶贫的关键所在。把培育富民产业同发展县域经济结合起来,同承接产业转移结合起来,同加快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资源禀赋特色,实施“一县一业”产业对接和“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工程,实现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门路、人人有增收技能的目标。
五是统筹推进公共服务建设。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是体现扶贫开发成效的重要标志,必须下大功夫、花大力气,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向贫困村覆盖。
六是加强技能培训。整合各类培训资金,创新方式,将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促进农民进城务工等结合起来,实现培训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的目标。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把劳动力由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探索开展“雨露计划”实施方式改革试点工作,大力推进“两后生”、“致富能人”、“技术能手”、“大学生村官”各类劳动力转移培训,力争实现农村劳动力培训全覆盖。
七是创新扶贫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作用,采取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等方式,加强公益性项目建设;采取贴息担保和风险补偿等方式,加强生产经营性项目建设,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缓解发展资金不足难题。
八是促进双联行动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大力促进双联行动与扶贫攻坚深度融合,落实包抓责任制,各级双联单位和社会帮扶力量应围绕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人口需求清单开展工作,帮助贫困村、贫困户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双联单位应立足行业特点,发挥部门优势,下大力气解决农村安全饮水、交通道路、水利设施、生态环境等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