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困境及成因分析

2017-12-07孟维晓

青年时代 2017年31期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困境大学生

孟维晓

摘 要:职业生涯规划能帮助大学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帮助大学生提升针对性。本文探讨了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困境,并从等几个方面分析了这些问题的主要成因。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困境

一个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定位、提高其就业积极性,还可以提高其职业认同感和岗位责任心,有利于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在保证大学生顺利走入工作岗位的同时,能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实现他们与职业间的良好对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在逐步吸取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我国相关学者的不断努力,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在发展中遭遇了很多的困境。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困境分析

(一)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传统认知中,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找个好工作,但对如何找到好工作普遍缺乏清晰的职业目标和行动计划。大家将职业为三、六、九等,认为职业分贵贱,无形中对许多职业产生了错误偏都想要一门心思进入人人争抢的所谓梦想单位,求职扎堆性明显。求职的重心放在了托关系找人、对简历的润色和对面试技巧的学习上,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形式大于意义,在求职中并没有实际作用,对其关注很低。这样就导致了大学生在刚进入职场时,由于缺乏职业了解而手足无难以顺利实现从校园角色到职场角色的转换。多数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仅有一些模糊的认识,个别学生甚至为职业生涯规划没什么作用,忽略了自己在职业方向上的积累和进步。大家感觉职业这个概念离自己还很遥远,无需提早考虑,忽视了职业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临近毕业才发现自己对就业信息不了解,没有准确的职业意识,错过了有计划、有目标安排自己职业方向的良好时期,求职时仅凭兴趣或直觉草率选择。

(二)学生学校教育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欠缺

近年来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但在就业指导中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地位没得到确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就业指导工的深入开展。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相对淡薄,缺少系统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很多高校并无此类专业课程,只偶尔有相关讲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校园普及面相对狭窄,导致大学生不具备制定职生涯规划的方法及能力。另外,能胜任此课程并具有丰富社会阅历的师匮乏,即使开设了此课程的高校,授课也主要集中在自我探索认知方面对职业世界的认知则缺乏足够的理论与技术支持,老师无法真正给学生供科学有效的合理指导。

(三)职业生涯规划标准过高

部分大学生走入了一个误区,总将“第一份工作”看作是自己职业发展的唯一机会,对工作环境欲求太高,求职时表现出急功近利的倾向希望工作体面,收入丰厚,能在短期内达到较高级别的工作职务,对所选职业抱着过多不现实的期望值。较少考虑自身实际情况,往往只重视自的优点、逃避自己的缺点,不考虑是否具备能够胜任此工作的能力,缺乏对职业类别理性的思考与判断。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困境的成因分析

(一)自我认识缺乏准确了解是个人原因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需要对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身心素质等有一个良好的自我认识。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普遍缺乏面的自我了解。他们不能正确审视自己,对求职缺少方向感,不知道自长什么,哪类职业更适合自己。有人盲目自信、有人过于悲观、有人好远、有人谨小慎微、这都不利于大学生制定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师资力量薄弱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专业性和实践性较强,对教师素质要求相对较高。而目前大多数高校专业化、专职化职业生涯规划教师较少,甚至没有。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人员主要以辅导员和政工干部为主,他们虽然对学生事务工作内容和方法有一定经验,但对职业生涯划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不够,特别是缺乏对人才市场和职业市场的深入了解和研究,缺少市场经济的历练和体验。这就导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往往是单纯的理论灌输,而在生涯规划方面缺乏系统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的指导,这样的教育往往流于形式,缺少核心价值,学生难以接受到专业性的职业生涯规划训练与指导。少部分大学生在择业中过于注重短期利益和显性利益,缺乏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甚至个别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失去了兴趣,即便参与职业生涯规划实践,往往也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失去职业生涯规划特定的意义。

(三)高校教育体系构建尚不完善

职业生涯职业指导新生入学伊始,将职业生涯规划纳入入学教育,引导学生制订大学生活和学习计划,将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紧密结合。但是部分高校仍存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层皮”现象。首先,虽然高校大都成立了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机构,但是少有高校成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机构,投入人力和物力均不足。其次,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但是目前部分高校对大学生职业实践活动的指导力度薄弱,实习基地建设缺乏系统性、层次性和稳定性。最后,高校专业课教师拥有宽厚的专业知识,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具有天然优势,但是目前仍没有有效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三、个体自我认知仍然模糊

自我认识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首要步骤,只有认识了自我,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个体的生理年龄较为成熟,但其心理尚未成熟,尤其是自我认识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定位仍然模糊。比如,访谈中注重分类指导,坚持“两个结合”。職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是引导学生能够更好地认知自我、认知环境即“知己知彼”,并以此为依据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方式也不能固化,要根据教育规律、学生需要和特点,针对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灵活多样的指导方式,做到两个结合。一是集体辅导与个体辅导相结合,既要集体授课,又要兼顾个体差异,为学生提供个体化指导与分析咨询。二是理论指导与实践指导相结合,既要加强理论教学,又要注重实践教学,教师要系统讲授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方法、内容和步骤,同时还要对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刘鹏.浅析当代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现状及其对策[J].世纪桥,2016,(02).

[2]李均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08).

[3]陈晨,王建平.浅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问题[J].经营管理者,2016,(12).endprint

猜你喜欢

职业生涯规划困境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与对策探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