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于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若干思考

2017-12-07李杰

青年时代 2017年31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考培育

李杰

摘 要:十八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文简称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字”描述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涉及的三个层面和基本范畴的全面概括。高校应加强和创新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方式和方法,以培育核心价值观为切入点,切实提高大学生政治素质和文化素养,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这项艰巨而又神圣的使命。

关键词: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考

大学生是党的事业的接班人,是决定中国能否圆梦的关键群体,党的未来、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人民的幸福的重担都将落到他们肩上。 培养“又红又专”的合格大学生,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职责和神圣使命。大学生群体处于“三观”形成、发展和定型的关键时期,思政工作者核心要务是引导他们牢固树立核心价值观,并将其作为自己价值判断的标准,从而实现价值观和行动力的“知行合一”。

一、现状及问题分析

当前,大学生群体中核心价值观认可度高。当前国内正值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期,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敌对势力思想渗透无孔不入,中国经济悲观论、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依然存在,对此,仍需保持高度警惕。

(一)信仰的缺失或不坚定

现阶段大学生群体多为90后,出生在意识形态多元化、价值观取向交叉的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畸形地追求个性演变出的极端个人主义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及行为方式,部分大学生迷失了方向,价值取向偏离,理想信念模糊,甚至对共产主义信仰产生了质疑。

(二)社会责任感不强

首先经济体质改革和社会结构变革给大学生思想意识造成了冲击,部分大学生出现了,责任感缺失,不注重个人修养,推崇极端个人主义。其次,9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经济条件较好,缺乏逆境锻炼,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缺乏主动担当的勇气。再次,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充斥在大学生群体中,部分大学生推崇实用主义,却对自身思想底蕴和文化修养提高缺乏动力,对本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不以为然。

(三)缺少主人翁意识

部分大学生不关心国家建设和民族的复兴,不能正确认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的联系,思想政治似乎与他们无关,学习课程仅仅只是为了完成学业,从不主动去学习,自然无法正确掌握马列主义经典理论及政治经济法律等基本知识,民族荣誉感不强,主人翁意识不够。

二、重要性分析

在价值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的核心价值观直接体现基本价值方向,统摄其他的价值观念,同时还反映社会现实及其发展趋势、内在要求及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的核心价值目标和导向。对于个人而言,核心价值观能够规范人的行为,提供精神动力;对于社会而言,能稳定秩序,维护社会和谐。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石,集中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一)培养合格接班人的现实需要

大学生知识与专业水平较高,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接力者,也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核心力量。因此,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不仅能矫正大学生“三观”,还能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另外,我们的国家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能够极大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向心力和国家凝聚力,从而使大学生深刻认识自己应该担负的民族责任和历史使命,进而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需要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部分大学生受到文化多元化的不利影响,思想观念有所动摇, 具体表现为理想信念动摇、价值观偏离、国家和民族认同感缺失等。 這些出现的问题,很可能会在大学生走向社会后发展为危机和隐患,从而破坏整个社会的和谐。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能够端正大学生价值观念,弘扬正气,抵御不良思想和文化入侵,从而稳定社会环境,推进和维护和谐社会建设,为圆梦行动提供环境保障。

(三)提升大学生自身素养的现实需要

培育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自身发展也有重要意义,意识决定执行力,正确的价值判断对大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政治学习、专业学习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再者,牢固树立核心价值观也是大学生道德素养发展的需要,因为核心价值观可以内化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动力,从而在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汲取道德和文化养份,提高政治素质。另外,培育核心价值观可以促进大学生正确荣辱观和爱国思想的形成,从而提升民族凝聚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培育核心价值观应该作为思政教育的核心任务,广大教育工作者应主动担当,不辱使命,全面推进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开展。

三、几点思考

笔者就如何扎实推进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让核心价值观入耳、入心、入脑;如何创新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方法,探索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途径;如何使大学生群体成为核心价值观的坚定认同者和模范践行者和积极传播者进行了较深入的思考,阐述如下。

(一)关键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

大学生群体比较特殊,一方面,他们有强烈的社会参与欲,对世界充满这好奇心,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很高; 另一方面,由于阅历有限,他们缺乏实践经验,缺乏是非判断能力。 在没有系统地接受思政教育前,大学生往往不能坚定自己的“三观”,容易受外界干扰。理想信念可以指明前进的方向、也可以激发行动力。 只有理想信念坚定,才能战胜任何困难,虽身处逆境也不忘初心,勇往直前。 相反,理想信念的缺失将直接导致大学生迷失自我,漫无目的,得过且过。如何发挥理想信念的主导和统领思想的作用,引导和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帮助大学生健全人格,牢固信仰,抵御思想侵袭,端正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所在。

(二)前提是增强大学生“四个自信”endprint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是要坚持‘四个自信”,“四个自信”即对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四方面的自信。 “四个自信”不仅是对共产党员的要求,每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坚定这“四个自信”。“四个自信”能够产生坚定的信念、乐观的心态和无穷的斗志,“四个自信”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集中体现为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认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大的意义。因此,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必须以坚定大学生“四个自信”为前提。

(三)基础是矫正大学生“荣辱观”

作为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荣辱观具有强力的价值导向作用,能够帮助大学生端正价值取向和道德判断标准, 解决价值偏差和行为失范等诸多问题。引导和帮助大学生矫正“荣辱观”,让正确的荣辱观深入人心是高校思政工作的迫切任务,也是培育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工作。

(四)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是不竭的思想源泉

核心价值观根源来自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均有其精髓,比如佛教倡导的善良和慈悲;儒家强调的厚道忠义,自尊自强;道家推崇的师法自然,勤俭节约等,这些传统的思想和核心价值观契合度很高,且社会认同度极高,可以说是深入人心,妇孺皆知。人类发展的规律证明,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取决于能够扎根于本民族的文化,能够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相融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美学思想和价值理念至今具有现实价值,依然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仍能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应立足优秀传统文化,要充分发掘传统文化教育和转化功能,要善于在传统文化中寻找核心价值的思想源泉。

(五)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保证教育效果的基本要求

从高校思政教育开展现状看,普遍存在三点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方式单调枯燥;教学手段缺乏创新;教学内容相对乏味。枯燥的学习方式、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手段、乏味呆板的教学內容让大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教育效果大大折扣。要让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核心价值观学习中去,就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尊重和发挥大学生在思政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具体的做法可以是:运用新媒体互动平台,倾听大学生心声;校园文化熏陶,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树立先锋模范,发挥榜样力量;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在实践中领悟真理; 健全奖惩机制,引导价值判断标准。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4年2月24日)[N].人民日报,2014-02-25.

[2]刘峥,刘新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路径探索[J].求索,2011,(9):12-15.

[3]吴潜涛.社会主义荣辱观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8).

[4]郝玮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经验探讨〔J〕.高教研究,2015,1:66-67.

[5]欧阳军喜等.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山东社会科学,2013,(3).

[6]叶小文.在市场经济中激活中国民族的精神基因[J].人民论坛,2014,(9).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考培育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