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照片中,寻梦昆山水乡民俗
2017-12-07杨瑞庆
杨瑞庆
昆山地处江南水乡,北有阳澄湖,南有淀山湖,穿城而过的娄江世代孕育着两岸的百姓,成为昆山的母亲河;青阳港和吴淞江十字相交,连通大河小潭,成为繁忙的黄金水道;还有星罗棋布的湖港汊纵横贯穿,形成了得天独厚的水网,因此成为名正言顺的水乡。
笔者在收集老照片时,发现了许多“文革”以前有关水乡风情的黑白照片,虽然画面不够清晰,但是内容真实,成为了解那时生活和生产的生动载体。其中很多景致,现在已经看不到了,只能权以照片作怀念。
旧时的村镇为了用水方便,总是依水而建,所以镇中有河,村边有河,然后就在房前宅后建有河埠,人们随时方便亲近河水,挑水饮用、用水浆洗,随需随取,成为用之不尽的水源。
昆山的水资源十分丰富,因此成为盛产水稻的必备条件。旧时农村的河岸边经常能看见各种灌溉设备,先前有牛车棚、人力踏水车、风车等,直至六十年代初出现了四通八达的灌溉渠道。
水乡交通依靠水上行船,如在小江小河中行驶,只需摇橹撑篙。如在无桥的长河里,或在宽阔的大湖里,就可以利用自然风力,乘风扯蓬了。这是两种水上行船的主要方法。
水中有鲜嫩的河草,就有肥沃的河泥,成为廉价的“农家宝”。为了积肥,水乡就有特殊的罱泥农活,只用两根网杆和一只网袋,就能把河泥从水底轻轻提起。然后与花草、青草之类合成草泥,挑到大田里,用作基肥。
有水靠水,因此水乡多水产,捉鱼捉蟹成为鱼米之乡的主要渔活。抓鱼除了一般的围网捕鱼外,还有特殊的鱼鹰捕鱼方法;捉蟹除了一般的点灯引蟹外,还有特殊的撒网钓蟹方法。
水乡还有摇快船的习俗。船梢左右装上大小双橹,集聚村中年富力强的青年,届时轮番掌橹纽绑,让船飞快地行驶,以示村落强健的威风,或張扬热烈的情感。常用于比赛和婚俗场面。
水乡的燃料就是利用去除谷粒后的稻柴,还常用作搓草绳,打草鞋的原料。农闲期间,一些老人和妇女就在家中“做柴草”,不但在劳作时运用,还将多余变卖,成为增加收入的副业劳动。
水乡除了主种水稻、小麦外,还在旱地上种一些棉花,然后,妇女们在农闲时就纺纱织布,除了自家制作衣裤外,还将多余的土布进入市场,成为水乡百姓的额外收获。
水乡百姓除了艰苦的田间劳作外,为了调节生活,农闲期间还有各种丰富的文艺活动,有说有唱、有演有跳。传承年代较久的,表演水平较高的项目,还进入了各级“非遗”保护名录。
由于水乡水多,为了通行方便,桥梁就多,可以连通江北江南的两个村落,可以沟通河东河西的两个街道。旧时的村镇中桥梁比比皆是,简陋的有竹桥、木桥,考究的有以石头为原料的拱桥和平桥。
令人陶醉的水乡生活和生产场景,有的保存至今,如捉鱼捉蟹、搓绳打鞋、纺纱织布还见老方法,特别是一些“非遗”项目至今还活跃着。但有些场景已经一去不复返,这里有自然淘汰的原因,如积肥、灌溉的方法先进了,所以罱泥、筑渠基本不见了;也有人为破坏的原因,如,由于当今大多内河水流被污染,所以,今日里已难见百姓在河埠上洗菜洗衣了。
水乡如果没有了生命水,那将不成为水乡了。即使有水,但肮脏不堪,只能避水而去。为了确保水乡的长盛不衰,保护水源是唯一上策,只有水干净了,人就留住了。老照片中旧时的水乡美景令人留恋不舍,相信,只要大家努力,不久的将来,水乡人的亲水现象会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