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传教士编写的客家方言词典
2017-12-07田璐
田璐
摘 要:中西方不断的交流与碰撞,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教,在此过程中,编写了针对客家方言的词典,其中客语英语,客语法语,客语德语,客语荷兰语词典特点鲜明,影响深远。
关键词:传教士;客家方言;词典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36.088
1 传教士传教背景
1807年,马礼逊牧师在英国伦敦就职,他到达广州,开始传教,这成了在中国传播基督教新教的发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之后,巴色会成为第一个向客家人传播基督教的组织。
2 罗马字拼音
纪多纳和玛坚绣编写的《客英词典》是用罗马字系统注音的,这种罗马字注音系统和瑞士巴色会所采用的莱普修斯标准字母系统不同,这是一种基督教传教士当时普遍采用的用来描写和记录汉语南方方言的系统,并经由中华教育会采用,是标准的官话罗马字系统。由于英国、美国国力的迅速强盛,英美两国的差会也随之崛起,基本上可以左右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在华传教势力。所以罗马字系统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它的设计是以英文正字法为基础的。
3 不同的客语词典
3.1 客语英语词典
3.1.1 韩山明《客英字典》
瑞典传教士来华传教开始于1847年,之后形成了一股规模较大的有组织的来华传教热潮。形成这一热潮的原因有三。第一, 在西方传教士大量涌入中国的国际大背景下,瑞典教会也决定参与其中,扩大自己的教会阵营。第二,瑞典的自由教会运动打破了瑞典一直以来一教独尊的局面,为传教士来华传教奠定了基础。第三,瑞典的工业快速发展为海外传教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经济保障(尹建平,2000)。
1846年,巴色会德国分会委任瑞典人韩山明牧师和德国人黎力基牧师前来中国传教。从1847年到1951年,韩山明、黎力基等一波又一波的传教士前赴后继地来到客家地区进行传教,在这一批又一批传教士的努力之下,巴色会成为客家地区影响最大的基督教教派。韩山明编写的《客英字典》是第一部客家方言字典。此字典是16开本,一共180页,按照声韵调的顺序编排。此字典已经完成13个声母的编排,还有8个未来得及编排,总计大概1000个音节,1900个汉字。同一个音节的编排体例为:(1)罗马字拼音;(2)汉字;(3)英文解释;(4)罗马字拼写的客家方言例句。
除此之外,韩山明和其他传教士一起研究客家人的起源。传教士研究客家源流问题,有两方面原因。第一,一些传教士认为客家人有汉族的血缘,并对客家人给予极高的赞扬,这样可以增强客家人与传教士之间的亲密感,有利于教义的传播。第二,传教士认为客家人是纯正的汉族人,可以激化本来就有着深刻矛盾的客族汉族关系,使侵略对象分崩离析,加固帝国主义殖民化的道路(谭树林,2007)。
3.1.2 黎力基《客英詞典》
黎力基编撰成了《客英词典》(Wrterbuch Hakka-English)。这是第一部客家方言词典。我们能够接触到的是柯理思教授提供的一页影印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黎力基的《客英词典》与韩山明的《客英字典》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它们都是按照客家方言音节的音序排列的。
3.1.3 纪多纳《客英词典》
(an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in the vernacular of the Hakka people in the Canton province)
纪多纳是在施饶理牧师的感召下于1879年出发来华,纪多纳本在阿拉丁大学读书的,后施饶理回国述职,感召纪多纳和李威廉一起来中国传教。纪多纳牧师1905年在上海美华书馆出版了《客英词典》,这部字典是在中国当地人士彭景高等人的协助下编纂完成的。
3.1.4 玛坚绣《客英词典》
(a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Hakka-dialect as spoken in the Kwang-Tung province)
为了更好的开展传教活动,英国长老会差会牧师纪多纳和玛坚绣在中国人彭景高、黄衡等人的帮助下编写了《客英词典》,这是一部百年前粤东客家方言词典。第一版于1905年出版,由上海美华书馆发行,正文有1216页,正文之前有《说明》和《序言》。第二版于1926年修订出版,由彭景高、黄兆衡协助增补,并在上海发行,本词典一共1391页,当中收录了1904年纪伯纳编写的《客英大辞典目录》。《客英词典》的用字研究可以为完善大型辞书、研究汉语俗字、校勘传教士文献提供借鉴(陈涵,2015)。
《客英词典》中的声母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客英词典》只有圆唇化舌根塞音,圆唇化舌根鼻音已经不存在。圆唇化舌根声母音本来是存在的,后来发生磨损,最后逐渐消失。第二,《客英词典》中精庄、知章组声母对立。第三,《客英词典》中溪母字同晓母,并不是溪晓严格分立的情况(田志军,2013)。
3.2 客语德语词典
《小德客词汇》又称《初学者简明德客词典》(Kleines Deutsch-Hakka W?rterbuch für Anf?nger),是1909年由巴色会出版的,但是没有注明编者。《小德客词汇》是一部德语与罗马字拼音对照的客家方言词汇集,分上下两卷,按照词汇的义类和用法的体例编排,上卷22类,下卷28类,下卷缺少第21、22类,实际只有26类。两卷的前20类相同,如第一类词汇都和宗教有关,第二类词汇和天文地理有关。从内容来看,下卷是对上卷的补充,但是有一些词汇明显是重复的(庄初升、刘镇发,2002)。
3.3 客语法语词典
赖嘉禄(Charles Rey)是巴黎外方传教会的神父。赖嘉禄神父于1901年编纂成《客法词典》,这是《客法词典》的第一版,正文共计360页,内容不多。endprint
《客法词典》记载的是嘉应州客家方言的语音。《客法词典》一共有6个调类,分别为上平、下平、上声、去声、上入、下入。根据五度标音法,《客法词典》的调值情况如下:阴平为33,阳平为11,上声为31,去声为53,阴入为2,阳入为5。客家方言的两大特色是:(1)次浊部分随清流;(2)浊上部分归阴平(田志军,2014)。
《客法词典》的韵母系统大致有五个特点。第一,《客法词典》在蟹摄开口二等见母字、山摄开口二等见组字中产生了i介音,但声母并没有腭化。二等介音是晚近嘉应方言新出现的现象。第二,山摄细音韵母主元音[a]是嘉应晚近以来出现的音变,到近代才音变才逐渐趋于完成。第三,《客法词典》知章组字告别了[i]韵母,但是仍未发展为舌尖元音。第四,《客法词典》流开三知章组字中读[u]是晚近才出现的现象,原因在于韵母中原有的介音[i]在声母作用下发生了失落。第五,《客法词典》中组合口介音[u]是晚近新兴的现象(田志军,2015)。
3.4 客语荷兰语词典
3.4.1 商克《陆丰方言》
商克于1897年出版了《陆丰方言》(Het Loeh-Foeng Dialect),这是荷兰文写作的客家方言著作,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词典,因此不过多介绍了。
3.4.2 范德斯达特《客家词典》
1912年,这本记录了梅县腔的客家方言的词典由范德斯达特编撰,最后的成果为《客家词典》(Hakka-Woordenboek),在巴达维亚由国家印制出版。(庄初升,2010)这部词典正文包括412页,它的主体部分包括第1-324页的荷兰语、客家方言双语词典部分,按照荷兰字母顺序排列,条目是以荷兰文开始,然后是汉语,写不出汉字的用圓圈表示,接着是罗马字拼音。如果一个荷兰语词条对应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客家方言词条,那么分别列出,中间用分号隔开。有时,用分号分隔开来的并不是词义对等的词条,只是词义相关的词条。这部词典包括三个附录,位于325-412页。
4 结语
在西方国家向中国传教的浪潮中,英国、德国、法国、荷兰尤为突出,在此过程中编纂了相应的客家方言词典。由韩山明牧师编写的《客英字典》是第一部客家方言字典,为以后许许多多的来华传教者编写词典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基础。在传教士中广为传播的有以巴色会为首编纂而成的《初学者简明德客词典》。雷却利编写的《客法大词典》,其中介绍的谚语、汉字和文学的基本常识,干支,节气,民俗节日,亲属称谓,珠算基础,度量衡等对研究客家的民俗文化具有积极的作用。荷兰人范德斯达特的《客家词典》向我们展示了梅县客家方言的语音和词汇系统等内容。这些客家方言词典给予我们启发,为我们以后继续深入研究客家方言词典提供了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涵.《客英大辞典》疑难俗字扎考[J].汉语文字学术研究,2015,(5):62-65.
[2]胡卫清.英国长老会在客家地区传教活动研究[J].汕头大学学报,2014,30(4):6-12.
[3]李惠萍,庄初升.19世纪以来客家方言的罗马字拼音方案评述[J].龙岩学院学报,2015,33(6):12-23.
[4]林英津.论《客法大辞典》之客语音系[J].声韵论丛,1994,(2):383-422.
[5]刘镇发.过去130年间客家方言用字的演变[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4):65-75.
[6]彭钦清.《客英大辞典》海陆成分初探[J].台湾语言与语文教学,2005,(6):22-30.
[7]石佩璇.《客话读本》系列教材与巴色会客话文献的地域差别[J].文化遗产,2016,(2):133-138.
[8]谭树林.近代来华基督教传教士与客家源流研究—以欧德礼、毕安、肯比尔为中心[J].学术研究,2007,(9):39-45.
[9]田志军.《客英词典》及其中外作者[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4):94-97.
[10]田志军.《客英词典》声母系统及其特点[J].宜春学院学报,2013,35(7):91-95.
[11]田志军.《客法词典》声调系统及其特点[J].语言研究集刊,2014,(12):196-204.
[12]田志军.彭启峰牧师与五经富客话《新约》[J].宜春学院学报,2017,36(7):55-58.
[13]田志军,白瑞明.赖嘉禄神父与《客法词典》[J].龙岩学院学报,2014,32(6):8-11.
[14]尹建平.瑞典传教士在中国(1847-1949)[J].世界历史,2000,(5):96-103.
[15]张双庆,庄初升.从巴色会出版物看一百多年前新界客家话的否定词和否定句[J].语言研究,2001,(4):39-51.
[16]庄初升.一百多年前新界客家方言的体标记“开”和“里”[J].暨南学报,2007,(3):148-158.
[17]庄初升.清末明初西洋人编写的客家方言文献[J].语言研究,2010,30(1):94-100.
[18]庄初升,刘镇发.巴色会传教士与客家方言研究[J].韶关学院报(社会科学版),2002,23(7):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