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与梁实秋先生沾亲带故

2017-12-07程巢父

南方周末 2017-12-07
关键词:韩家惠安汉口

程巢父

我和梁实秋先生的原配夫人程季淑女士是本家。我的先祖这一支,是在晚清避难,举族流徙到湖北黄陂落籍的。上海有一个徽州的宗亲会。2009年秋,朋友邀我开微博,我舍命陪君子,开博之后很热闹了几年。本家有一位程良寿先生,大概是2010年或2011年的秋季进入我的微博并邀请我参加当年的恳亲会聚餐。那次有一百多人,没有杂姓,在现场我体味到一种不同寻常的亲情,天下“程”姓是一家!都是二程(颢、颐)先生的后裔。所以,我说程季淑女士和我是本家是绝不会错的。

另外,还有一重因缘。我这一代人,上小学就是用的“湖笔徽墨”。经常光顾的文具店的匾额,都是悬的这几个字。写大字的笔,是羊毫;写小字的笔,则是鸡毫、狼(黄鼠狼)毫、鸡狼毫,专供小学生的最廉价的毛笔是“金不换”,鲁迅也是用的这种笔。这是湖笔的系列;徽墨最普通的有“五百斤油”“黄山松烟”,每个星期交大字一篇、小字一篇,磨墨要花半个小时。所以读梁文,程季淑女士娘家的“程五峰笔墨店”就自然勾起了我童年和少年诸多的亲切记忆。

另一层关系则是我与梁先生的续娶夫人韩菁清女士的亲戚关系。我家有两代女性都姓韩:我的三婶母和我的大嫂。她们都是从韩菁清的本家嫁到程家的。民国的户口簿通常都不究女性的名字,只登记一个姓氏就行了,所以我的三婶母的户口名是程韩氏。我们小孩子都只叫她三娘。我的大嫂叫韩蕙仙,是1928年生人,前年才去世。她的父亲是韩菁清的父亲韩惠安先生的堂侄,叫惠安先生为“四爹”,是她家的一个得力助手。按族中的辈分算来,大嫂就比菁清晚一辈。程、韩两家相隔仅二里。那一带都是丘陵,方圆二十里无高山。韩姓聚居之地叫韩家东湾,程氏聚居地叫“响山程馆”(仅知其音),两村仅隔一个小山包。程姓的人要往县城去武汉,必须从韩家东湾村口经过。韩惠安先生是湖北的巨商大贾,黄陂的首富,在汉口法租界边沿有一片不动产,建有数十幢两层楼砖木结构石库门的住房,组成一个小区叫新城里。1938年武汉沦陷时,惠安先生举家迁往四川,这一片房产就由他的族人管理。沦陷区秩序稍安之初,我的姑父(我被留在姑父家)就在新城里内的慧林坊6号租下了两间住房,我的童年、少年就在这里度过,所以目睹了韩家的变迁。

抗战胜利后,惠安先生迁回汉口,住新城里2号。1946年他竞选汉口市参议员成功,这全过程是我当年目睹的(当然是从外观察)。据大嫂十几年前在电话里告诉我,菁清不是惠安先生原配夫人所生,是一位上海的雪花姑娘生的。她的大哥德温从上海迁来,娶的一位上海太太,有大毛、二毛、三毛三个男孩,新城里数百户人家腾不出一间住房,就只好蜗居在慧林坊6号左侧的一间不足十平方米的小木屋里,这间木屋还是汉口大舞台(也是韩家的产业)的一位电工搬走硬腾出来的。我每天进出门都目睹她大哥一家蜗处于此。他族名德温,字子忠(听音),抽大烟,大概一辈子没做过什么事。当年约有四十五六岁,着一袭长衫,身量略高。他的兄弟辈德厚、德修(晋五)的情况,我则不甚了了。看样子,惠安先生所经营的事业,大概一项也没有交给他管理。

韩、程两村地处黄陂东乡,都是聚族而居,并无杂姓。惠安先生在乡里是一位慈善家,为本族及周围谋的福利不少,如建桥、铺路、修缮宗祠等等,还为本村兴办了一所德惠小学,福泽于韩姓子弟。我家没有那个财力,故程氏子弟都只能在本村聘请私塾先生读书。

猜你喜欢

韩家惠安汉口
互联网使用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研究
《汉口北》
奋进新时代 共筑强军梦
八仙的手持
当代惠安石雕艺术造型研究
惠安石雕:千年技艺“点石成金”
搭桥者韩家寰
《汉口商业简史》 书写江中之城的百年繁华
一对一家,“精韩家访”开幕
1928—1936年汉口人口规模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