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816:乌江边的国家记忆

2017-12-07何进平

南方周末 2017-12-07
关键词:乌江工程

整个816工程完成后,形成了“洞中有河,河上有楼,楼中有洞”的世界最大人工洞体。如此浩大的工程,却看不出任何工程痕迹,从金子山外看,很难相信这座已被掏空了的山体内部,隐藏着我国三线建设时期最大的工程。

何进平

遥远的三线

洞口伫立着的石碑表明,816工程是我国最年轻的文物:从1966年开工建设,到2009年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只有短短的43年。一个现代工程,仅仅43年就成为被保护的文物,一定浓缩了一段值得保护的记忆。2017年7月的一天,我站在816工程的主洞口,洞中吹出的飕飕凉风,仿佛正在讲述那个风云际会却又诡谲叵测的时代故事——中国的“三线建设”。

1960年代,年轻的共和国面临险恶的国际环境:东南方,一直企图孤立和包围新中国的美国入侵越南,炮弹甚至落在了我国境内;北边,中苏交恶,“老大哥”苏联在中苏、中蒙边境陈兵百万,常常越境挑衅。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1964年8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两次提出要准备打仗。要打仗就要布局,从战争角度观察,我国工业大多集中在沿海沿边地区的城市,一旦开战,极易受到毁灭性攻击。因此,沿海沿边是前线,被划为一线地区;一线地区与京广线之间的中部区域,是我国的战略纵深带,为二线地区;而甘肃乌鞘岭以东、长城以南、京广铁路以西、广东韶关以北的广袤腹地,南离海岸线700公里以上,北距边境则达上千公里,且多是山区,是祖国的战略大后方,被划为三线地区。

所谓“三线建设”,就是在三线地区,按照“备战、备荒”的宗旨和“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快速建设以军工企业为主、民用企业为辅的现代工业。四川(当时辖重庆市)是三线建设项目最多的省份之一。三线建设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一大批沿海发达地区的工人和技术人员,举家迁往内地的大山沟,生活轨迹由此改变。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也影响了很多人对社会的认知。1969年,我读小学五年级,父母双双到西昌的“五七干校”劳动。当时,大凉山的西昌是个遥远的地方,从成都去西昌,要翻越横断山脉伸向四川盆地的好几座大山,汽车要跑两三天,联系非常不便。恰有一支北京支援三线建设的汽车队往返成都至渡口(现攀枝花市)运输货物,要经过父母所在的干校驻地,我们与父母的联系就靠“北京司机”作纽带,信件、衣物,包括每月的生活费,都交由连姓名都不知道的北京司机传递,北京司机成了我对北京的初始印象,至今都对北京人充满好感。

三线建设的项目,大多都建成投产,支撑起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民经济的运转和战备之需。1970年代,我在四川彭县服役时,部队驻地一公里外有一个从江苏无锡迁建三线的油嘴油泵厂,生产高峰期,全国40%的各型拖拉机油嘴油泵都由该厂生产。不得不说的是,三线建设因布局不符合工业发展规律,即使抛开世界局势变化和体制变迁等原因,也注定了不能可持续发展。然而,特定时期百万建设者豪迈与牺牲谱就的新中国工业建设史诗,却永远镌刻在了共和国的历史上,成为一种国家记忆。

也有三线项目并未最终建成。在三线建设项目中投资最大、建设时间最长,代号816的核工程,经过解放军一个工程兵师、第二机械工业部(核工业部)三个建筑安装单位奋战16年,在完成了85%的基建工程、65%的安装工程时,戛然而止,留下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洞体和无数神秘,引后人翘首以探。

铺窝乌江边

横亘在贵州、重庆、湖南、湖北四省市交界地带的武陵山,由云贵高原的余脉往东延伸而形成,山脉由东北向西南呈带状走向。地质学上被称为新华夏构造隆起带,是中国地理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带,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绵延420公里,面积10万平方公里。武陵山也许是中国最不出名的名山,尽管所有形容山的壮阔险峻的词都可以用在武陵山上,也有湖南张家界和重庆武隆这些国家级风景区,但人们仍很少记得住武陵山,常常与福建的武夷山混淆。大自然的造化,山脉总有河流相伴,武陵山区有乌江、清江、阿蓬江、酉水河、澧水、沅江、资水等河流,最有名的是乌江。

发源于贵州省威宁县的乌江,流经黔北及渝东南46个县,在重庆的涪陵汇入长江,全长1050公里,是长江上游南岸最大的支流。乌江自贵州沿河县进入重庆酉阳县,就流入了武陵山怀抱,地质上受贵州高原大面积急剧上升的影响,由西(北)向东(南)掀斜上升,突兀出一系列的褶皱和断裂,使乌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且高差大,切割强,垂直变化明显,形成了滩多谷狭、湍流似剑、怪石嶙峋、绝壁对峙的特点,乌江因此号称“天险”。

在离乌江尽头涪陵20公里的白涛镇,从武陵山系中凸出来的金子山,硬生生把乌江挤了一个弯。为816工程选址的工程师们,从1964秋天起就沿着祁连山南下,跑遍了云贵川的大山深沟,踏勘了90多个选址,从17个方案中筛选出3个方案供专家们挑选。当选址专家们到了白涛后,一眼就相中了这里“靠山、临江、曲折”的地形,这太符合三线建厂原则了。经反复论证,专家们最终确定了白涛作为816工程的地址上报中央。几十年后,我去探访816,在白涛镇问路,老人小孩都会热情地指着金子山告诉我该怎么走,但稍不留意还是走过了洞口,以“隐蔽”为标准,当年选址专家们的眼光令人佩服。

1966年秋天,经周恩来总理批准,816工程正式立项开建,一支解放军部队秘密开进白涛。

在人民解放军各部队的代号中,老百姓最熟悉的要算8341部队了。8341因负责中央领导人的安全警卫而带有神秘色彩。与8341最近的数字是8342,人们通常理解,紧挨着8341的8342部队,一定是解放军里最英勇善战的部队。但是,从战争年代打出来的解放军,哪支部队不是战功显赫的英雄部队,把8342的代号授予哪支部队才能服众,或许是一件让毛泽东周恩来头痛的事。出乎许多人意外的是,8342的代号没有授予给作战部队,却授予给了陈士榘麾下一支专门进行特种工程作业的工程兵部队。中国核工业的发展,有两位解放军开国上将功不可没,一位是分管核工程建设的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一位是分管核武器试验的副总参谋长张爱萍。周恩来总理曾风趣地比喻说:中国的核试验,就是陈士榘铺窝,张爱萍下蛋。

代号8342部队的工程兵54师开进白涛,他们的任务,是把乌江边上的金子山掏空,为中国的核工业,再铺一个窝,一个大大的窝。

掏空金子山

热核时代,防备核袭击的主要方式是“深挖洞”,利用自然的地理地形和山体有效防止核攻击,世界各国都如此,且越是核大国,挖的洞越多。

英国《泰晤士报》网站2017年6月29日报道,俄罗斯至今保留着两处由地铁线路相连接的深层掩体网络,巨大的地下掩体是为战时国家统帅部而建的,高效的生命支持系统可以为掩体内的人员在遭受核攻击后独立作战好几个月。

美国挖的洞更多。《纽约时报》记者加勒特·格拉夫在新近出版的《雷文罗克:美国政府秘密自救计划的故事——而我们其他人将面临死亡》一书中,披露了雷文罗克、彼得斯山、韦瑟山等几处大型地下核掩体的运行情况。还有美国北美防空司令部,以设在科罗拉多州夏延山山洞里而著名,洞里甚至还有一个地下湖。这个地下设施每年仅运营费用就高达2.5亿美元,成为军方的巨大负担,原已准备关闭,“9·11”以后又继续使用,并投入7亿美元更新了通信设备和计算机,2004年又将指挥中心面积扩大了一倍。

外国挖,我们也挖。备战备荒的年代,正是我们这代人由儿童进入少年、由少年进入青年的时期,防空洞装载着许多成长的青春,在学校、在街道、在单位的家属区,都挖过不少防空洞。后来我参军成了坦克炮长,才知道挖过的那些防空洞,根本防备不了炮弹的攻击。我们挖防空洞,主要是展示全民皆兵的气势和抗击侵略的决心,直到今天,我们的各级政府里面,还有一个机构叫“人防办公室”。

816工程却不同。816也是挖洞,但这个“洞”不仅要抗击炮弹的攻击,还要抗击原子弹的攻击,还要在洞中建一座核反应堆,我国的第二座核反应堆,为核武器生产原料。

我国的第一座核反应堆, 1957年由苏联专家援建,选址在甘肃嘉峪关以西100公里外的戈壁滩上,代号404。404离国境线太近,且戈壁滩上无洞可挖,隐蔽性差,在当时的形势下,一旦中苏开战,苏联的导弹7分钟、轰炸机30多分钟即可打来。不仅苏联,大洋彼岸的美国也对404虎视眈眈。1960年代,大陆新闻媒体时常报道我人民解放军击落台湾U2高空侦察机的新闻,盖因美国向台湾提供了当时全世界飞得最高的U2高空侦察机,组建了台湾空军的“黑猫飞行队”。黑猫飞行队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深入大陆西北腹地,侦察搜集我核工业的情报。由于飞行距离远,滞空时间长,黑猫飞行队的U2高空侦察机被解放军导弹部队频频击落,一直打到黑猫飞行队解散。

与404不同,建在乌江边上的816隐蔽性极好,816的所有主体工程和辅助工程,全部建在山洞里。金子山是石灰岩山体,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那时还没有“盾构机”这样的现代工程机械,施工方式主要是风钻打眼、炸药爆破、人工被覆等传统作业方式,相当艰苦和危险。工程兵们一尺一尺掘进,用近十年时间,挖出了总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的洞体,挖出的石方量151万立方米。这些石方如果砌成一米见方的石墙,可以从重庆一直连接到广州。

整个816工程,完成了大型洞室18个,道路、导洞、支洞、隧道、竖井130条,总长24公里,大多数都能通行卡车。最高的洞室有9层,79.6米高,其中最大也是最核心的洞室,是核反应堆主厂房大厅,大厅侧墙开挖跨度25.2米,拱顶跨度31.2米,高69米,洞室面积1.3万平方米,反应堆大厅从3层直通9层的中央控制室。整个816工程完成后,形成了“洞中有河,河上有楼,楼中有洞”的世界最大人工洞体,获1987年国家科技大会集体奖。

作为一项核工程,816是按抗核攻击设计的。洞体内厂房深度400米左右,顶部覆盖层最厚达200米,核心部位厂房顶部覆盖层厚度在150米以上,整个洞体可以抗击100万吨的氢弹在空中爆炸的冲击和1000磅炸弹直接命中的攻击,也能抵御8级地震的破坏。如今去参观816工程,在主洞口即现在的游览进口,人们还可以看到以前的铅门被拆除后留下的痕迹,铅门的厚度有整整2米。按设计要求,如果816受到核攻击,在核爆炸的瞬间,数百吨重的铅门会立刻自动关闭。这是1970年代我国自主研发的感应式光电控制系统,能在受到核攻击时急速与外界切断,保证反应堆正常运转。

如此浩大的工程,却看不出任何工程痕迹。当年工程停建后,许多洞口被封闭存档,因此,极少有人知道洞口的确切数字和准确位置。我在金子山上转悠了许久,除了现在作为旅游景点的进洞口和出洞口外,看不到其他的洞口。从外貌看,金子山与其他山体没什么不同,林木葱郁,花香四溢,很难相信这座已被掏空了的山体内部,隐藏着我国三线建设时期最大的工程。

埋藏的秘密

三线建设工程只要涉及军工,就要保密。因此,许多三线工厂都以数字代号作信箱,让外人难以了解工厂面貌。作为三线建设重中之重的816核工程,更是绝密级的军工项目,有着极为严格的保密制度。

工程一开始,当时只有几千人的白涛镇上,但凡有问题的“地富反坏右”等“黑五类”分子,统统迁出白涛,工程区域三公里以内的农户也被全部搬迁。解放军一个步兵团进入白涛负责工程警卫,在金子山及附近山上设有岗位和瞭望哨,工程区的每个车间,每条道路,每座桥梁,每个涵洞,都有荷枪实弹的战士守卫,既防备外来的恶意窥探,也阻止内部的无意泄密。负责施工的官兵和职工,家属是不能来工程驻地探亲的,探亲只能回老家去。所有工作人员,尽管都经过了严格的政审,也只能进入自己作业的工区,不能去别的工区,更不准打听别的工区的情况,以至于数万参加施工的官兵和职工,根本不了解工程的整体情况,没有人完整地在洞体内走过一圈。对外,816的代号是“重庆4513信箱”,816本身就是代号,用代号来代替代号,足见保密之严格。

有奋斗就会有牺牲。

在非战争条件下,施工部队的伤亡率高于其他行业。修建著名的成昆铁路时,有2100多名铁道兵战士及筑路职工倒在了1100公里的铁道线上,平均每公里牺牲两人,相当于损失了两个步兵团。816工程是洞体内的坑道作业,危险程度低于成昆铁路,但仍有76名战士牺牲。

与其他的牺牲不同的是,816是绝密级的三线工程,参加816的工程的战士们,尽管他们仅仅是知道自己作业面的一点点工程信息,也要对工程内容绝对保密,甚至,连他们的牺牲,也成为了秘密。秘密,就是被埋藏的信息。据此,牺牲在816工程的76名战士,组织上当时不会告诉家属他们牺牲的具体信息。

除了牺牲的烈士,在数万人长达16年的施工期间,有多少人受伤,有多少人因伤致残,因为保密,准确的数字已湮灭在岁月之中。

7月的一个午后,我租了一辆面包车,到离主洞口约3公里外的地名叫“一碗水”的山上,去寻访816烈士墓。在杂草丛生的山上找了半天,司机吴师傅愣是没有找到烈士墓。正午,骄阳似火,气温已接近40度,几番寻找无果后,我只得怏怏下山。远处,滔滔乌江不知何时已安静下来,绕着金子山默默流淌,把816的静穆与永恒,带入奔腾不息的长江。

遗址就是历史

时间进入198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世界局势的变化,“和平与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时代的关键词。816核工程,停留在了这样几个时间节点上:

1982年,816奉命缓建;1984年,816奉命停建。

1996年7月29日,我国进行了最后一次核试验,随即,中国政府宣布从1996年7月30日起暂停核试验;9月,我国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2002年,816工程解密;2009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816工程遗址为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816工程101工号主体部分即核反应堆锅底,作为旅游产品对外开放;2015年,816明确为旅游景区进行升级打造;2016年,改造后的816景区一期工程对外开放。

816终于成为了遗址。

远离大城市,又全部是洞体建筑的816工程遗址,也许很难复制其他工业遗迹成功转型为工业遗产公园的案例,现在只能静静地矗立在乌江边上,开放很小一部分洞体,等待游人参观。遗址洞口外,不通公交车,连一家小餐馆都没有,据此可以判断游人寥寥。

时间可以融化岁月,也有人把岁月融进了生命。我去探访816之前,在一个同学群发了去涪陵的消息,但并未说明此行目的,在重庆市江北区的孙微波同学,立即给我发来了816的相关信息,我正纳闷她是如何知道我要去816的,孙微波又发信息说:作为三线子女,她明白816的厚重,知道我是冲816去的。

是的,816厚重得撑起了一个时代:作为三线建设最重大的项目,从开工到停建,经历了三线建设的全部历程,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三线建设史;作为工业化时期重中之重的核工业基建项目,是一部独立自主的核工业发展史;作为数万人奋战16年的单项工程,是一部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受时空限制,这些内容要在816遗址上得到充分展示,我们还要等待建筑设计师们的想象力发展到可以用洞体景观展示人文历史的那一天。

好在遗址就是历史,它永远在那里。

猜你喜欢

乌江工程
一图看懂宁波金融“五强”提升工程
行吟乌江
乌江
高速透平真空泵工程应用
工程索赔中博弈模型的探究
工程索赔中博弈模型的探究
吊乌江
乌江
乌江,乌江
别有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