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定襄县农民养老模式问题研究
2017-12-07闫姣谕
闫姣谕
摘 要: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养老问题特别是农村地区养老不容忽视。以山西省定襄县为例分析了当地农村养老模式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定襄县农村地区养老模式的选择即农村互助式养老并分析了其可能性,对提高农村地区养老水平有现实意义。
关键字:农村地区;养老模式;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36.013
1 引言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活习惯的不断改善我国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迎来了人口老龄化时代。根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底,60岁以上的老人是202430000人,占总人口的14.9%,然而仅仅一年时间,60岁以上的老人人数达到212420000人,占总人口的15.5%,老龄化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着。而定襄县的老年人口已占到定襄县总人口的20%。如何解决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已成为该县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我们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定襄县的养老模式比较单一,有70%以上都是依靠家庭养老。同时养老设施建设落后也制约着机构养老模式的发展。在实际的走訪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农村已经出现互助养老模式的雏形。而互助式养老模式是经过实践检验适合在农村地区推广的一种养老模式。因此本文将重点论述互助式养老模式能否解决定襄县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将通过问卷调查和实际走访了解当地居民的养老需求并验证互助式养老模式是否适合该地区。
2 山西省定襄县养老模式现状分析
2.1 定襄县的基本情况
定襄县地处忻定盆地东侧,位于山西省北中部,忻州市所辖。全县管辖3镇6乡,总面积86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75.3万亩。2016年全县地区总产值3522288.9万元,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3698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637元,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9.64%。定襄县总人口21.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9万人,农业从业人数53298人,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5万人。根据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确定的划分标准,60岁及以上老年人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那么这个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严重老龄化。定襄县农村老年人口占定襄县农村人口的比例接近于20%,可见定襄县农村老龄化程度之高。
2.2 调查分析
为了充分了解定襄县的养老模式,我们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对定襄县晋昌镇、河边镇、神山乡、宏道镇、南王乡进行问卷调查。本次样本容量较小,研究得出的结论可能与实际情况存在部分的偏差。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900份,收回817份,有效问卷793份。根据对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对定襄县养老模式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如下归纳。
目前,定襄县的养老模式类型主要有三种,即家庭养老、自我养老和机构养老。
2.2.1 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是我国目前最常见的养老方式。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家庭养老模式在中国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也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最主要的养老模式。目前定襄县仍有70%的居民养老模式是家庭养老。事实上,家庭养老确实存在着很多其他养老模式没有的优点,比如减轻国家的养老负担,更好的保障老人的生活。但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家庭养老模式在农村居民养老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家庭养老的功能再不断减弱。
(1)空巢老人大量出现。
城镇化导致空巢老人现象大量出现。定襄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3.6%,但农业从业人口只占总人口的24.9%。由于定襄受地理条件和经济水平的制约,农民多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导致农业产值相对较低,所以更多的居民选择了外出打工。同时由于农村的教学质量往往比不上县城里的,所以更多的家长选择将孩子送去县城读书,并有部分家长选择去县城陪读。调查中也发现有60%的居民觉得条件合适的话会选择将孩子送去教育条件更好的地方,并有40%的人选择如果送孩子去城镇读书自己也会选择陪同。我们在河边镇调查时发现由于更多的家长选择将孩子送去县城,南庄村附近8个村庄的小学都已经倒闭了7个。这些原因都导致家中的老人长期无人照料,缺乏情感上的关怀。
(2)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养老负担加重。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之前每个家庭平均都有4个子女,相当于2个子女负担一个老人的养老。但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之后每个家庭都只能生养1个子女,也就是1个子女要负担两个老人的养老费用。养老负担增加4倍。同时他们还要养育自己的小孩。当然还存在一些啃老族,不仅不去赡养父母,还要依赖父母去养活自己。
(3)儒家传统孝道文化约束减弱。
文化受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影响,当经济形态发生变化时势必会影响到文化。传统的孝道文化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当家长制的小农经济解体时,孝道文化同样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之前父辈是家里绝对的权威,是不允许被质疑的。但随着经济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开放,已经开始重新审视过去的文化观念。传统的文化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对人的约束力也在逐渐减弱。在现在的社会新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殴打老人的现象。
2.2.2 自我养老
自我养老即老年人自己养活自己,不去依赖社会和子女。这种养老模式主要有三方面。一种是在自己年轻的时候赚到很多钱,有足够的积蓄来维持自己的老年生活,另一种就是在老年继续参加劳动来维持生活,还有一种则是通过购买商业保险来解决自己的养老问题。自我养老这种模式并不太常见,一般存在单身老人及失独老人身上。自我养老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同时自我养老的发展也面临着各种的困境。
(1)经济来源不足。
农村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有两方面,一是进城打工,二是在田里耕作通过售卖农作物获得收入。打工的话由于当地居民文化程度并不高,他们可选的职业并不多。大部分男人选择建筑工,而女人的话多是服务员或者保洁。建筑工的工作极不稳定,同时也会有年龄限制,超过55岁一般就不会选用。保洁的工资水平是一个月1000到2000元,工资并不高。而在他们年老之后只能选择继续回家种田来维持生活。endprint
(2)生活质量较低。
老年人患病发病的几率更高,治愈率更低,很多疾病伴随终生,因此医疗成为养老问题的重要因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及其对家庭的影響,在老龄化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显得更加突出。农村收入本来就低,人均月收入超过3000的只有1%,大多数家庭人均月收入也就是2000左右。收入在1000到2000中间的占了37%,2000到3000占了32%。同时由于收入较低,所以老年人生活依旧选择以温饱为主,同时它们还需要积累一定的积蓄以备不时之需。
(3)精神生活匮乏。
首先在农村老年人的日常娱乐活动也仅限于打牌、串门、看电视。娱乐活动贫乏,精神生活得不到满足。同时自我养老长期缺乏子女的陪伴和照顾,老人的情感需求找不到满足。
2.2.3 机构养老
敬老院属于机构养老,尽管依靠敬老院解决养老问题的人群比例并不是太大,但是它能解决急需关注的、急需解决的一些养老问题的事情,老人足不出村,就可以解决养老问题。目前,定襄只有一个敬老院,神山敬老院神山乡崔家庄,占地面积2500亩,目前入住的老人有48位,医护人员7名。根据老人的自身情况,敬老院的收费标准在1000元到3000元不等。敬老院离县医院较远,但是配备相应的理疗室,定期为老人进行身体健康检查。为了丰富老年人的生活,敬老院有专门的活动中心,里面有健身房、棋牌室等。机构养老作为养老模式的一种,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养老的问题,但在实际发展中还是有很多的挑战。
(1)老人的养老意愿。
农村老人自己的养老意愿也是影响养老模式的重要原因。调查结果显示84%的老人更愿意在家里养老,只有9%的人愿意去养老机构,而选择子女养老的有487人。不愿意选择养老机构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是觉得这样会让人看不起。受养儿防老观念影响,老人觉得去养老院是因为子女不愿意赡养自己。第二是老年人更愿意呆在一个自己熟悉的环境里面,重新适应环境会给老人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
(2)经济负担。
在调查中发现养老院的收费标准还是偏高,养老院会根据老人的生活自理情况收费标准在1000元到3000元不等。而调查显示91.3%的入住敬老院的老人人均月收入低于2000元,这也就意味着他们中大多数需要子女来帮他们支付养老费用。同时这也是导致敬老院入住率低于50%的主要原因。
(3)养老机构数量少。
定襄县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5万人,养老需求大,但是目前全县只有一个敬老院,且床位只有100个远远无法满足目前的养老需求。
3 我国农村地区养老模式的选择
3.1 互助式养老的概念
“互助型养老”服务,就是指老人之间发挥各自所长,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老人,他们既是服务者,也是被服务对象。换言之,让健康的老人去帮助羸弱的老人,年轻的老人去帮助年迈的老人,有一技之长的老人去帮助需要技能支持的老人。利用互助式的养老和社区养老机构的服务相结合,既能解决社区养老资源不足,达到降低服务成本的目的,也能让提供互助服务的老人自己获得一定的报酬,从而减少他们养老生活的成本。
3.2 互助式养老的特点
第一,村委主办,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由村委组织主办和发起,各级政府从政策规划、基础设施、资金、管理培训等方面给予扶持指导,社会广泛参与,是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共同特征。
第二,低成本、小福利和基本公共物品的集体供给。老人自带米、面、油,村集体统一提供盐、酱油和醋等生活用品。盐、酱油和醋、水电暖、文体等生活用品和设施成本并不高,却构成了实在的集体福利。
第三,兼有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的生活方式经济来源靠自己或子女,“老人可以自己做饭,儿女们可以送饭、送菜,帮助老人洗衣服”,是居家养老的内容。“可以玩牌、扭秧歌”,“老人们都能说到一块儿,不寂寞”,是社区养老的优点。而集中居住、集体生活又有机构养老的痕迹。同时,农村互助养老是社区建设的重要领域,创新性地组织化了村庄,凝聚了社区情谊。
第四,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抱团互助。从管理到服务,均充分满足了“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需求。
3.3 可行性分析
3.3.1 自然条件
定襄县现辖15个行政村,这些村落分布较为散落。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村委会,且村庄规模不是太大。每个村平均人口在1000人左右。村民大多世代都生活于此,因此同村人之间彼此熟识且大多相处和睦。以村为单位推行互助养老模式可以减少老年人对机构养老的抵触情绪。同时老年人通过彼此互助可以解决情感需求问题。
3.3.2 经济条件
互助养老模式采取的是公共物品集体供给,居民自带米,面,油,这种模式极大的节省了成本支出,研究表明采取互助式养老模式老年人一个月的平均生活费仅36元。同时成本节约还体现在土地利用方面,各村村委会可以利用闲置的校舍及房屋来改建养老场所。由于场地是免费的,因此政府和村委会只需支付房屋改建费用及日常维护费用。
3.3.3 情感需求
互助养老是以村为单位,真正做到了养老离家不离村,离亲不离情。老人可以选择在子女外出打工期间住进养老院。避免无人陪伴的现象,同时可以找到年龄相当的朋友,丰富自己的老年生活。等到子女回来后在回家住,解决老人的情感需求。
3.3.4 政策支持
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提出“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业,首先按照基层群众自治功能,发展互助式养老服务;其次把乡镇敬老院,也称作特困人员供养机构的功能从面向‘三无人员的特定对象,在设施建设、功能完善和人员配置上扩展成为当地养老服务中心,发挥辐射服务作用”。
参考文献
[1]钟涨宝,杨柳.转型期农村家庭养老困境解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22-28.
[2]焦克源,王瑞娟.我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可持续性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8,(11):158-161.
[3]王翠绒,邹会聪.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文化诠释[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3):11-14.
[4]钟建华,潘剑锋.农村养老模式比较及中国农村养老之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9,(4):58-61.
[5]王萍,李树茁.农村家庭养老的变迁和老年人的健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6).
[6]夏海勇.太仓农村老人养老状况及意愿的调查分析[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3,(09):40-53.
[7]张巍.黑龙江省农村社区养老模式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