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当有趣的灵魂遇见旷世的才情
2017-12-07朵颐
朵颐
古代的文人墨客把通晓琴棋书画者称为风雅之士。旷世奇才苏轼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说到苏轼,我们都知道,他在诗、词、散文、书、画方面皆取得过傲世的成就,我们知道,他不但是天才的艺术家,还是高品位的生活家、骨灰级的文艺青年、新派探险家,更是自由的觉悟者……历经千年,苏轼仍能得到世人的认可。显然,他身上有着超越时代,放之四海皆准的普世的价值。在贬谪岁月里,他怀抱苦闷,仍然记得邀友人夜赏海棠,逢花对酒;他自垦东坡,当了个称职的“农夫”,尽管家徒四壁,却还是为在冬日大雪中建成的茅屋四壁绘上雪景,称其为“雪堂”。这足以看出苏轼率真的性格和风雅诗意的生活态度。苏轼最脍炙人口的诗句当属“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其实,苏轼的其他诗也都写得别有意境,读来画面感极强。比如《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描写的是苏轼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了季节,点出了“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已经被透露出来。
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是早春时节。鸭知水暖这种需要感觉和想象的事物,画面是难以传达的,诗人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将其表达出来。江中自由嬉戏的鸭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温度的回升,用触觉印象“暖”補充画中春水潋滟的视觉印象。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们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苏轼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苏轼对生活的哲理思索。鸭下水而知春江暖,可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的道理。
诗的三四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而“河豚欲上”则是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也是画笔难做到的,可是诗人却成功将抽象之景写得如在目前,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画面虽未描写河豚的动向,但苏轼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从而刻画出海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苏轼就是通过笔墨,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诗境。在苏轼眼里,这幅画已不再是画框之内平面的、静止的纸上图景,而是以内在的深邃体会和细腻的观察给人以生态感。前者如画,后者逼真,两者混在一起,不知何者为画境,何者为真景。诗人的艺术联想拓宽了绘画所表现的视觉之外的天地,使诗情与画意得到了完美结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