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台湾农业现代化的精进与创新

2017-12-07陈萍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7年10期
关键词:农业

陈萍

1 台湾农业科技体系的与时俱进

农业科技的开发、应用与推广是台湾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本文注重二个方面:一是实现农业机械化;二是农业生物科技的研发与应用。农业机械化有利于大幅度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农业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必经之路,农机的研发投入与较完备的教育体系为其提供有力的支撑。生物科技广泛应用于农业,是台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部分,它起步较早、产业规划和政策扶持相对到位,取得较大成效,对于促进农业生产、保护自然环境、珍惜地球资源以及改善民生等诸多方面都有深远影响。

1.1 台湾农业机械化进步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战后台湾恢复经济发展,首要的产业政策,就是注重消化吸收海外农业先进技术以促进自主开发。20世纪70年代,台湾当局颁布《新农业政策纲领》,从充裕农业生产资料和稳定农产品价格两方面支持农业发展,通过扩大农场规模,推广农业生产机械化,以及专业化、产业化经营,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1979年和1982年的两次全台“科学大会”,先后颁布和修正《科学技术发展方案》,其中推动传统农业技术向机械技术、生物科技和现代管理技术转移是要项之一,尤以1979年推动“设置农业机械化基金,促进农业全面机械化”计划(当时的12项建设计划之一)最具效果。随着台湾经济起飞、工业化进程加快,吸引了大量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为农业机械化创造了社会经济条件,到 80年代台湾地区就已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1984年成立的“农机研究中心”,将现代化技术应用于农业,并推动农业机械的升级换代,包括水稻生产的耕整机械、播种育秧与栽插机械、植保机械、联合收获机械、干燥机械、甘蔗收获机、玉米播种施肥机、玉米收获机、甘薯收获机,大豆联合收获机、蔬菜育苗及移植机械、茶叶加工制造自动化控制机械、坡地多用途作业机械、烟草机械、橡胶收获机等等,涉及到农耕生产的方方面面,不仅推动了涉农增长方式的变革,而且实现了农业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尤其是台湾的稻作机械化程度仍居于亚洲领先地位。

1.2 台湾农业机械化的精进

目前,台湾农业机械化正朝着大型化、自动化、舒适化及节省能源方向精进。通过农机研究改良、办理农地重划、强化农民代耕组织、农机教育与训练等措施的密切配合,以适应农村经济社会进步,劳动和生活品质提升的需求。如发展节省能源之耕作技术、加强自动控制和信息技术应用的设施农业、注重操作者的安全与舒适等。

第一,设施农业的进步。设施农业是指利用农业工程手段,在可控制環境中进行集约化种植或养殖的现代农业技术,或称工厂化农业。主要体现温网室与植物工厂。1980年,台湾大学园艺系从荷兰引进“温室”,通过电脑自动配置适应植物生长的环境(温度、光照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养分、水分等),目前总栽培面积超过1,700公顷,主要生产果蔬、芦笋、切花、兰花、种苗及盆栽类品种,平均每公顷产值达到1,000万元新台币以上。再如2006年建立的台湾兰科生物科技园,占地200公顷,已设立兰科生物科技型企业80多家,都是典型的设施农企。另据台当局农业主管部门统计,温网室农业已成为台湾农业的主流,累计有10,313公顷农地搭建温网室、菇舍等设施。

植物工厂最大特点是不受气候影响,以及水和土地高效集约利用,相较于自然栽培,以1%的水即可收获100倍的产量,已成为高科技农业的样榜。2011年,台大生物资源暨农学院正式启动“植物工厂”计划,并于当年6月邀集晶元光电、台肥以及作物栽培、能源开发、环境控制、生产监测和专业知识系统等产学研团体共组台湾植物工厂产业发展协会,建置跨领域合作平台,奠定台湾植物工厂发展基础。但由于建置植物工厂投入多,营运成本居高难下,岛内植物工厂仍处于发展期,且多是100平方米以下的小型植物工厂,大多栽培便宜的蔬果。据统计,2013年台湾植物工厂创造约4,000多万美元产值,约占全球(9亿美元市场产值)的5%。近年来,“完全人工光源”植物工厂成为台湾学者研究及与企业合作的主流,岛内包括鸿海、英业达、亿光、台达电、金仁宝等电子业大厂也都看好结合农业、光电和ICT的新商机,陆续抢进这一波农金风潮。

第二,农业机械展成为展示农业机械精进的最佳窗口。如2013年在云林县举办的第八届台湾农业机械暨资材的综合性展览,集中展示了水稻田间作业机械、大型农机、附挂机械、果树园艺等管理机械、输送设备、植保机械、温室设施、育苗设备、禽畜产业机械、特种作物机械、水产机械、林业机械、蔬果加工储藏机械、粮食加工机械、环保机械、能源机械、智能农机、新兴技术、农机配件及农业资材等,展会现场还开辟专区进行农机动态展示,开展“农机百元起标”竞标及农产品促销活动,同时举办农村文化展览与休闲活动,体现农业机械科技教育推广及产销共荣的多样性。这是迄今台湾规模最大、专业性最强的农机展,突显台湾农业机械精进的同时,更强调与消费者的直接接触,吸引了数十万人次参展,不仅可以看到许多农户的身影,也能看到城市居民带着孩子乐在其中,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

1.3 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应用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台湾当局推动发展精致农业、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农业科技研究转向高新技术,尤其是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整体观察,生物技术是1982年台湾当局“科学技术发展方案”中的八大重点科技之一;1988年台湾农业主管部门将农业生物技术列入所谓“国家级”试验研究计划;依据1995年通过的“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出台了农业生技产业的奖励措施;1997年农业生物技术再次列入四个所谓“国家型”科技计划之一。2002年台湾当局提出设置“农业生技园区的整体规划构想”,打造农业生技特色产业集群;2003年颁布《农业发展条例》和《农业技术园区设置管理条例》,迄今已育成6个农业生技产业聚落(包括屏东农业生物科技园区、彰化县台湾花卉园区、台南县台湾兰花生物科技园区、嘉义县香草药草生物科技园区、宜兰县海洋生物科技园区和嘉义县香菇专业生物科技园区);2004年,台湾农业主管部门完成农业生技产业信息网络平台,为尚在萌芽阶段的农业生技产业提供产业新资讯;2008年,又出台了“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方案”,整合研发力量力促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发展;2009年5月台湾当局制定了“农业生物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辅导办法”,鼓励业界承接农业生物技术研发成果,加速其产业化商机。此后,台湾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能量快速累积,同时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辅导民间产业投入农业生物技术研发,带动产业链整合、创造农业新契机。根据台湾生物技术开发中心资料,台湾农业生技分为植物组织培养种苗、动物用疫苗、基因转殖畜禽/水产、生物性农药、生物性肥料、微生物/蛋白质类饲料添加物及农用检测诊断等七个方面。endprint

第一,植物种苗和动物疫苗技术进入成熟期。台湾植物种苗技术成熟度高,产品市场稳定。自2005年以来,植物组培苗(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理论,利用外殖体,在无菌和适宜的人工条件下,培育的完整植株)成为台湾农业生技产业的外销主力,最具代表性的是兰花,以蝴蝶兰、文心兰与蕙兰为最大宗,石斛兰、仙履兰及嘉德利亚兰等兰属也有少数专业栽培。兰科植物瓶苗为台湾植物组培苗的主力出口品项,出口值之复合年成长率高达32.1%。如2010年台湾植物组培苗出口值达6.8亿元,其中蝴蝶兰出口额达4.3亿元新台币,占出口值63%,全球蝴蝶兰种苗每2株就有1株来自台湾。

动物疫苗指专供预防特定病原的动物用生物药品。台湾地区疫苗公司为数并不多,主要有狗、猫等宠物用疫苗和经济动物如猪、鸡、牛、羊等所使用的疫苗。销售疫苗种类主要是以猪用疫苗(如猪瘟、猪放线杆菌、猪萎缩性鼻炎)及禽用疫苗(如鸡新城病、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华氏囊炎等)为主,牛用疫苗仅占极小部分,而狗、猫用疫苗则更少。

第二,生物性肥料和生物性农药技术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在生物性肥料和生物性农药方面,台湾发酵技术已具有相当深厚的基础,菌种筛选与量产技术、分子检测诊断技术逐渐成熟,加上法规门槛低,投入产品开发的厂商近年有增加的趋势。2010年7月,台湾农业主管部门增列微生物肥料类别产品登记,已商业化的菌种包括豆科根瘤菌、溶磷菌、枯草杆菌等,大部分供应台湾地区的经济作物,如栽培莲雾、高接梨、葡萄等高经济作物区的普遍使用。根据2011年6月该主管部门公告,包括根瘤菌、游离固氮菌、溶磷菌、溶钾菌、复合微生物与丛枝菌根菌等被鉴定为安全的微生物肥料菌种。生物性农药与农用检测试剂等产品则处于发展阶段。而基因转殖畜禽/水产技术尚处于前期开发阶段,市场环境尚未健全,对基因转殖动植物的管理法规仍在建置中。

2 农业发展智能化的愿景目标

虽然在台湾GDP总值中,农业仅占2%左右,但对于台湾的粮食安全、民众生活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却发挥不可或缺之功效。为因应当前经济发展的新态势,如何在“互联网+”的信息整合时代,充分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生产要素资源,促进产业创新、升级、强化竞争力并永续经营,成为台湾农业的重要课题。台湾农政部门推动《智能农业4.0计划》,勾绘未来农业发展的愿景目标。

(1)打造新價值链农业。2016年,由台湾农业主管部门提出增值创新发展的“新价值链农业”。所谓“新价值链农业”,是指运用台湾农业研发优势,将一级产业发展为从种植、生产、加工、销售到自创品牌的六级产业,达到“一举三得”之目标:即创造务农者安心的工作环境、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让农业成为拥有稳定收入并深具竞争活力的产业。简言之,改变传统农业概念,注入重视效率、创新和追求竞争力的新思维,除了特色农业、安全健康、食农教育、休闲农业等将生产型的农业转型升级之外,更带动产业链的优化与调整,展现台湾农业未来的新优势。

(2)推动智能农业的开发与应用。筹组农业4.0跨域策略规划小组,利用资讯、通讯与创新工程技术,配合系统化管理促进农业结构转型,提升效能及竞争力;辅导促成集团化智能产业联盟,建置农业生产力知识与服务志愿体系;建构农产品人性化感知技术与推播介面,以及便捷消费资讯与购物的商业模式。

(3)构建“农业合理经营场域”。农业经营专区推动核心产业规模化与集中化,以及农地合理利用友善环境耕作模式等,成为台湾农政部门推动人、地、水、产业紧密结合的资源整合平台,并与农企业、市场通路建立农商合作关系,以展现农业发展及落实农地永续经营的整体效率与效益。

(4)植物工厂发展趋势。台湾具备发展植物工厂的优势,但面临投入营运成本高、营运费用高、上中下游技术领域分散亟待整合等方面的挑战。未来发展趋势:一是专注于开发完全人工控制的研究型、店铺型专用的小型植物工厂,甚至将其家电化、家具化,走入社区或家庭;二是开发出以农业科技和环境科学为基础,整合资通讯、自动化等工业技术的植物工厂,并以整厂对外输出为目标。

(5)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机会。循环经济讲求“再生恢复”、使用可再生能源、拒绝使用妨碍再利用的有毒化学物质,并藉由“重新设计”材料、产品及商业模式,以消费废弃物达到更有效利用资源之目的,极具商业价值。循环经济体系分为生物循环及工业循环两大区块,而循环农业是两者的重要核心,适合作为各产业生物废弃物的“资源化平台”;就农业本身而言,亦可自成生物循环体系。台湾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优势在于:第一,小农经济特性更易于进行农业循环经济的小区块整合,发展在地化新创事业并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第二,有助于国土保育及生态保护,并减少能源的对外依赖,降低能源成本;第三,岛内已具有农业生物技术研究能力以及农业废弃物再利用的许多研究计划基础;第四,农业循环经济需要新商业模式,将有机会重新开启台湾新的产业典范,对整体经济发展可产生显著的效益。台湾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关键是将补助发展循环经济的“支出”概念转换为投资循环经济的“收益”概念,可能模式包含先期规划、短中长程计划,最后进行经济结构的转型。参见表1。

3 经验与启示

现代科技的加持、创新加值及跨域整合,让台湾农业脱胎换骨进入新的境地,农村重获生命力,农民也找回自信与尊严,其关键是政府有关部门与业者的共同努力,特别是由官方主导的“产业出题、学研解题”模式,整合产学研力量,推动农业科技研发成果加值运用与全球布局。藉由台湾农业现代化的经验,可为大陆地区农业现代化提供兴革的方向。

3.1 台湾农业科技施政的借鉴

(1)创新研发布局强化跨领域整合。通过农业科专计划,推动农产业导向的创新研发布局。从2006年起台湾农业主管部门陆续执行农业法人科专、业界科专与学界科专计划,通过学校或法人研究机构成立跨领域、整合型的研究团队,并鼓励企业主动投入农业技术研发,逐步落实以研发成果商品化及产业化的科研发展机制。在协助农产业进行关键技术研发的同时,藉由资讯整合、核心技术开发,加值运用于生产、加工、储运等产业链,提升农业科技产品的国际化行销能力。资料显示:至2016年12月底累计执行129项科专计划,总计投入经费逾9.7亿元(新台币,下同),获得专利67件;台当局每补助1元,平均可带动业者直接及衍生投资7.5元,并创造4.92元产值。参见表2。endprint

(2)强化研发成果应用扩大农产业效益。一是推动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运用。一方面积极促成研发成果的知识财产权认证工作,另一方则简化农业科技研发成果技术移转评价程序,缩短评价时间、提升技术移转效率。如2016年促成30件研发成果获知识财产权证,135件技术移转新案,研发成果达0.8806亿元,较2015年增长17.9%。二是整合技术成熟之研发成果促成科技新事业。如2016年完成6项营运计划书,成功促成九孔健康种苗培育与养殖技术套组、甘薯企业化与国际化营运模式建立及牛番茄安全蔬果整厂输出与企业化经营等3家新事业,投资达8.8亿元。农业科技研发成果收入逐年有所提升,详情参见表3。

(3)提供多元资源融通管道强化创新经营辅导。一是辅导科技农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为具备科技能量及市场发展潜力之农企业,提供多元财务融通管道。如2016年辅导15家业者调整资本结构及财务模式;成功媒合创投业者投资2家公司共计8,700亿元;推动3家农企业申请上柜。二是整合农业育成中心的资源与服务能量。有效整合包括台湾农业主管部门所属各试验所育成中心,以及农业科技研究院育成中心的资源与能量,为协助农企业承接研发成果提供一次到位的全育成服务。譬如2016年培育了61家农企业,促进业者投资2.07亿元。三是办理“强化科技农企业创新辅导计划”。如2016年辅导8家农企业强化其体系运作,吸引投资6,700万元,增加营业额7,700万元。

3.2 激励农业规模化、产业化与集约化经营

(1)更新农业产业化理念。更加注重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同步协调发展,把更多精力放到产后加工,形成以产后加工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格局。规划并引导台湾农村进入了服务化社会。主要表现三个方面:一是农业服务组织发达。农会、合作社、产销班、代耕公司、科技组织等遍布台湾乡村,农工贸、产供销各个环节都有专业服务组织提供专业服务,服务的程度高。二是农业产业链向服务业延伸,提升现代农耕文化。台湾农业已经田园化、园林化,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服务性农业非常发达。三是农家收入中来自服务业的收入接近80%。例如具有百年基业的知名企业台湾联米集团超越了传统,禀承“与稻香共生、与自然共存”的经营理念,成立了亚洲首家集生产、加工、展示、观光于一体的稻米博物馆。游客通过时间隧道、古色古香精品馆、道香风云馆、稻香学院等8个主题区,既可以了解企业的发展过程和经历风雨,也可以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经营理念有大致的了解,再通过品牌战略,最终实现了宣传企业、展示产品、突出理念、增加收益之目标。

(2)激励设施农业蓬勃发展。动植物工厂是综合应用工程装备技术、生物技术和环境技术,创造动植物生长发育最佳环境的高科技农业生产方式。2007年台湾农业主管部门曾公布6种设施农业标准图样,建室资金由政府补助1/3,由于业者并未按标准设计建造,其中过半是栽培蔬菜的简易温网室,台风一吹就倒。为此从2017年起加强管理,该部门特聘专家学者组成“设施技术服务团”,公布9种强固型温网标准图样,鼓励农民兴建比较耐用的强固型温网室,农民需依照标准图施工才有补助,补贴金额提高到建室资金的1/2,最高每公顷补助新台币550万元。据台湾农政当局预计,5年内将投入70亿元推动2,000公顷的强固型温网室。

(3)由公部门领军促进有机农业发展。台湾各地政府积极推广无害环境的有机农业,鼓励绿色消费。如桃园市制定“促进有机农业发展自治条例”,与当地农会合作打造有机蔬菜流通中心,辅导在地农民购置农机及温网室生产设备、生物性防治资材等,推广补助经费由2015年的1500万元提高到2016年的2,500万元,并将食农教育融入当地民众生活。再如台湾对资源循环利用型农业非常重视,对于农产品废弃物处理技术与方法的研究紧跟国际潮流,在一些领域的探索甚至排在世界前列。

(4)健全财务融资环境。台当局自2004年成立农业金融机构迄今,通过举办“农渔会信用部经营绩效竞赛”,以“农金奖”公开表扬方式来鼓励农渔会日益精进,提升了农渔会信用部风险承担与获利的能力,进而也让社会大众给予农业金融体系支持与鼓励。目前,全台湾计有307家农渔会设有信用部,1,171个营业据点遍布岛内都市区、乡村地区及偏乡僻壤。眼下,台湾农业主管部门正通过增修各项政策性农业专案贷款法规,达到整合公私部门资源禀赋,让特色农业、科技研发、文化创意来创造农业新价值,让台湾农业成为具竞争优势、能吸引年轻人的产业。为争取更多股权资金投入,成为农企转型升级的新动力,该部门规划在2015-2018的4年间,将辅导农企业创柜10家、兴柜10家,上柜/上市8家,并媒合创投投资案10件。此外,台湾农业主管部门还决定修改“青年从农创业贷款要点”,放宽贷款对象為18至45岁的农民及经该部门遴选专案辅导青年农民,让他们更容易筹到第一笔创业金,勇敢跨出从农的第一步。而一些提不出担保品或担保品不足的弱势者,可以找农业信保基金。

3.3 打破专业设置壁垒促进农机农艺融合

(1)整合官产学研的资源禀赋,携手共同解决研发成果商品化、事业化转化问题。通过消除公有科研单位科研成果不能被企业分享的障碍,解决产业界技术开发瓶颈,既缩短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开发时间,又降低了企业开发新产品与提升科技水准的成本,发挥从供给侧促进台湾农业结构调整之功效。

(2)探索从源头上打破专业壁垒,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为了适应农业经营大环境的变迁,台湾各类大学对涉农人才的培育实现各学科的融会贯通。例如岛内设有农机科系的大学,分别整合了机械、电子与智能型计算机控制,以及生物特性、生长环境与处理需求应用等学科,包括生物生产工程、处理工程和系统监控分析的三个领域,设置了作物生理、计算机科学、作物栽培、设施园艺、食品加工、智能控制、材料学、仿真模拟、专家决策支持系统等各类学科,相继培养了一大批涉农的综合型人才。

(4)培育新时代的青年农民,驱动产业价值创新与农村活化。台湾当局设置农业人力发展推进会,成立产官学研训发展联盟,横向整合农业重要施政计划及配套措施,引领青年以创新思维投入农业。即通过“设置育成基地,加速人才育成”、“推动专案辅导,打造青年标杆”、“整合辅导资源,扶植新兴农企”、“连结农业专区,扩大群聚效益”及“规范示范园区,友善创业环境”等12项具体措施,预计投入33亿元,在10年内分两阶段培育3万名优质青年农民,为农业与农村永续发展注入新动力。endprint

3.4 几点启示

(1)产、学、官、研紧密联合推动农业科技研发与成果商品化。台湾农业科技组织发达,各具农业技术教育和研究开发之专长。一是省市县乡的农业科技研究推广机构(如省农业实验所、省高产实验所、省家畜卫生实验所等,县乡也都有农业推广机构和良种站等);二是大学农业院系和研发机构(如台湾大学农学院、中兴大学农业暨资源学院、屏东科技大学,以及一批校办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实验机构、推广中心等);三是各种农会、协会、合作社的科技服务机构;四是各类农场、农业企业的技术研发机构。通过整合产、官、学、研的资源优势,集合企业、政府、研发机构的群策群力,成为农业科技研发的重要支撑。台湾农业、科技、交通、文化、旅游等主管部门每年都设立大量农业和涉农科技推广项目,由基层企业、农村社区、乡镇推广机构、大学院系和科研机构申请,并鼓励申请者向农村社区和企事业推广科技成果,同时直接从投入和信贷两方面支持扶植一些先导型农业企业发展,鼓励由单一产品生产向整个产业链转型升级。

(2)建立“农本”与“多赢”的供应链体系,走出一条“生态、健康、高效”友善环境的发展道路。譬如台湾当局推动的以县、乡为单位,按不同区域条件,发展“一乡一品”、“一县一品”的特色农业。目前已相继形成优势明显的区域化生产格局,打造小而美、差异化、体现特色农产文化和个性品牌的农业亮点。再如对农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的严格管理。首先是完善相关质量标准体系,特别是加快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检测方法标准的修订和施行;其次是完善农产品管理部门职责和检测体系,加强检测体系的队伍建设,提高检验检测的工作水平;第三是建立质量可追溯制度,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控制;第四是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三品”生产;第五是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规和生产经营知识,使其变为农业生产者及经营者的主动意识和自觉行为。还有如以品牌战略加速农企规模和产业延伸效益。台湾农业发展就是在充分利用品牌资源和理性的品牌战略实践中实现了企业规模和效益的双重发展,并賦予传统农产品新的时代、生态和社会概念。目前,科技业者、文创业者、农二代、传播人……纷纷走进农村,运用创意、科技,和在地乡村社区居民携手,翻转台湾农业或农村的刻板印象,拥抱农业经济的大未来。

(3)农业发展的新思路。一是打破农业经营仅为一级产业的观点,以食品加工带动农业工业化、农业企业化、农业商业化等,提升农产品附加价值,获取较大利润。二是建立二级产业、三级产业的发展策略,使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在农产品收获后,要求进行分级包装,以便利运销,适应市场需求,对于不合格品,予以加工利用。三是通过发展食品加工,缓解产销失衡的压力,增加附加值,维持农业的持续经营,对推动台湾现代农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endprint

猜你喜欢

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欧盟发布短期农业展望
“5G+农业”:5G如何为农业赋能?
健康富硒168慢病未病全靠它——加入农业合作社,与健康同行!
健康富硒168慢病未病全靠它——加入农业合作社,与健康同行!
外向型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