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估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7-12-07杨营营
杨营营
摘 要:以参数方法中的生产函数法对我国1996-2015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出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并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政策建议。结果表明国外技术引进、技术自主创新和制度变迁仍然是影响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因素,其中,制度因素是影响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最主要因素。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估算;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36.006
0 引言
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即总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它的研究有利于进行经济增长的源泉分析,是宏观经济学中反映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受到经济学者的广泛关注。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的方法大致分为参数方法和非参数方法两类。
1 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
1.1 模型设定
我们利用生产函数法具体估算我国1996-2015年的全要素增长率,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根据生产函数法的基本方程Y=AKαLβ,假设α+β=1,求得A。在求全要素生产率之前需要先求得α,对于资本产出份额α,虽然计算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可以得到劳动者产出份额,但是中国统计年鉴中并无按照收入法核算的GDP,因此我们采用对各省的收入法计算数据进行加总计算取平均数得到。经过计算估计得到的劳动产出份额β大约为0.45。经查文献,我们计算的结果与现有文献的估算结果大致相同,故本文采用α=0.55,β=0.45。
1.2 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1.2.1 产出数据Y
本文采取的是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产出的数据,由于各年的价格不同,价格波动会对GDP产生影响,所以以1996年不变价格将历年GDP换算为以基期价格计算的数据。
1.2.2 劳动投入L
劳动投入采用了各年从业人数的数量来度量。严格来说,这一指标并不十分准确,因为劳动投入还与劳动力的质量和利用效率有关,仅仅通过从业人数度量不能完全反应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但是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及公式的复杂程度考虑,只能采用从业人数作为劳动投入的衡量指标。
1.2.3 资本投入K
上述公式中的K為资本存量,无法直接获得相应数据,可以采用永续盘存法来求资本存量,即Kt=It+(1-a)Kt-1,公式中Kt是第t期的资本存量,Kt-1是t-1期的资本存量,It是t期的资本投资量,我们用以基期价格计算的t期固定资产投资额来代替,a为折旧率。我们使用假定折旧率a为5%的综合折旧率来进行计算。在获得数据后,我们运用索洛余值法计算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即:
1.3 估算结果分析
本文估算的全要素生产率与赵志耘、杨朝峰(2011)全要素生产率发展趋势基本一致,数值偏高一些。我们认为与其他学者的估算结果存在一定差异,是由于本文采用的是最新的数据,在数据修正处理时采用不同方法或者统计误差导致。从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结果可以发现其与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也有很密切的关系。
2 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2.1 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全要素生产率是指产出增长中扣除由资本投入所带来的产出增长和由劳动投入所带来的产出增长之外的由“无形要素投入”所带来的产出的额外增长,此处的“无形要素投入”应当包括制度(Ins:市场机制、维护产权与政治稳定、外向型导向、可预测的经济环境、基础设施的质量、对企业家精神和工作的文化态度等。)狭义技术(Te)、人力资本(H:教育、培训、经验和健康等)、技术效率、资源配置效率和测量误差等。基于以上综述,我们采用如下模型对改革开放以来影响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进行分析:
其中,TFPt系指前文中所提到的全要素生产率,a为常数项,M代表制度因素,T1t代表技术进步中的技术引进因素,T2t代表技术进步中自主创新因素,Ht代表人力资本,TFPt-1为上一期的全要素增长率,b代表测量误差。本文中我们用教育经费衡量人力资本,用R&D经费投入衡量技术进步中的自主创新,用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衡量技术引进,用市场开放度即进出口额占GDP比重来衡量制度因素。
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中,自主创新部分的科技研发经费逐年增长,并保持较大的上涨幅度。不仅如此,教育经费、进出口和直接利用外商投资等数值都在不断增长,说明随着我们经济的增长和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我们越来越重视创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不断完成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产品市场发育程度总体上呈现上涨趋势。
2.2 结果分析
从结果来看,相关系数R为0.884,决定系数R^2为0.782,拟合效果较好。教育经费和R&D支出的系数较大,说明全要素生产率主要受教育经费和R&D支出的影响也就是说TFP主要受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的影响。
3 结论和政策建议
3.1 结论
自2010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指标在本轮调整中呈现出几个新现象:一是随着GDP增速逐步回落,CPI却保持相对稳定,没有出现整体性通货紧缩;二是随着GDP增速跌破8%的水平,就业水平并没有恶化,反而在服务业的不断发展中有所改善;三是很多金融企业的财务指标依然不错,但总体金融风险却在持续上扬。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回落的主导因素不是传统的总需求不足,而是潜在增速的回落,不是传统的周期性波动,而是结构性的趋势下滑。我国目前靠大规模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投入带动经济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但经济体制的成功转型以及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成为影响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的因素。
3.2 建议
首先,更深层次推动制度变迁。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意味着中国经济就此进入了一个转型期。这一制度变迁为中国经济带来了显著的增长。市场化制度变迁将会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同样,制度变迁的正确走势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切实发挥好政府事中事后监管效用,让市场竞争更加有序公平。
其次,政府引导加大自主创新力度,适当增加R&D经费投入。经济增长的直接源泉和体现的是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加大企业自主创新力度,以技术进步带动产业的合理化调整,以技术创新带领产业高度化跳跃,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做好简政放权,维护政治与产权稳定,让市场机制发挥更大的作用,助力推动企业创新。
最后,培育高素质新型劳动人才。要遵循人才的成长规律,积极优化利于人才生成的好环境;要通过深化改革和政策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用 人机制;要牢固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意识,鼓励支持人才干成事业,用共同的理想和事业 追求激励人才、凝聚人才、稳定人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