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真能消化F—16技术?起底印度的航空产业
2017-12-07五边
五边
印度《先锋报》在2017年6月20日报道,印度塔塔集团与美国航空巨头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在当月19日签署了一项“前所未有”的协议。协议涉及两大集团在印度联合生产F-16战斗机的诸多细节。根据协议,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将把位于德克萨斯州沃思堡工厂的F-16整条生产线搬迁到印度,为印度提供生产、经营和出口F-16的最新款F-16 Block 70战斗机的机会。
如果该协议得到落实并且推进顺利的话,印度将携这款在全球市场上有着相当不错的销量的战斗机成为一个拥有整机出口能力的军火输出国。印度的航空航天能否以此为契机获得飞跃式发展呢?印度相关产业能否真正消化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相关技术呢?印度国防工业的整体状况及其发展历程是怎样的呢?
也算是白手起家
说起印度的航空航天产业,就不得不先提印度的军工产业的发端了。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印度的军工产业在刚刚成立的时候,也面临着一个“一穷二白”的局面。从1857年直到1947年这整整90年间,印度一直在争取着独立。1947年8月15日。印度成为自治领,1950年1月26日,印度成立共和国。印度政府从撤走的英国人那里接手了17家私营兵工厂。这就是印度军工产业的发端。
这17家私营兵工厂规模都不算大,而且并没有大型武器装备的研发能力,与航空航天产业相去甚远,仅仅是用来生产轻武器和子弹的作坊式的小厂子。其实严格说来,只能算是16家兵工厂,因为印度接手的时候发现,17家兵工厂中的1家其实是以生产军用被服为主的后勤配套厂。这17家兵工厂的总产值不到800万美元。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1947年12月17日,世界上第一款量产的后掠翼喷气式轰炸机B-47的原型机XB-47A在波音公司的工程师们的注视下进行了首次试飞。这架飞机是按照美国空军与波音公司签署的合同而生产的两架原型机之一,合同报价为1 000万美元。也就是说,当年就算是把印度的整个军工产业都卖掉,也签不起哪怕是一款原型机的生产合同。
万国造与苏联货
进入上世纪50年代,印度制定了以采购为主,力争快速建成一支有足够战斗力的作战部队的方针。在此期间,印度与英国、法国、美国签署了多项大型武器采购合同。其武器采购数量之多、涉及武器系统之复杂远超印度当时的国力水平。上世纪50年代后期,印度从美国那里购买了C-119军用运输机。1957年,印度从法国达索公司一口气订购了104架“神秘”IV战斗机。这些战斗机在1965年的印巴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而印度与英国的签署的武器采购大单则更是令世人瞩目:在上世纪50年代,连特种钢材、铝制品都需要进口,连像样一点儿的拖拉机都需要在国际市场上招标采购的印度,从英国进口了一艘航空母舰以及相关的全部舰载机和其他武器系统。这艘航母是英国皇家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向民间造船厂订购的,属于1942型轻型舰队航母母舰。该航母原属“尊严”级,原名叫“大力神”号,其设计定位为介于轻型护航航空母舰和大型舰队航空母舰之间的一种过渡航母。二战结束后,英国不再需要这种航母,于是就向加拿大、荷兰、澳大利亚和印度出售。印度购买了一艘这样的航母,将其命名为“维克兰特”号,成为了印度拥有的第一艘航空母舰,后来这个名字又用到了印度的首艘国产航空母舰上。英国向外大量出售航空母舰这件事是有后话的: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中,阿根廷拥有但却未动用的“五月二十五日”号航母就是英国生产的。
1962年,对于印度的国防工业来说,是个关键的转折点。这一年,印度与苏联在武器进出口与高端武器装备的技术转让方面达成了重要协议。从此,印度开始用上苏联研制武器装备并一发而不可收拾。1963年1月份,首批出口印度的6架米格-21战斗机从乌克兰敖德萨港启程,经过2个多星期的海上航程后,到达孟买港。随后,印度又陆续接收了多批米格-21战斗机和苏联工程技术人员。1966年,印度航空工业开始仿制米格-21战斗机。1967年末,印度国产米格-21战斗机开始装备印度空军。不过,这时候印度航空工业尚没能仿制成功配套的发动机。这些战斗机用的还是购自苏联的发动机。又过了两年,印度航空工业仿制苏联发动机成功。到1970年,印度仿制米格-21战斗机的国产化率达到了60%。
印度的航空工业从维护保养英国、法国和美国飞机开始萌芽,从按许可证生产和仿制苏联米格-21战斗机开始正式起步,正值印巴战争期间,印度航空工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并越来越依赖苏联的武器援助和技术输出。这期间,印度的米格-21战斗机击落了4架巴基斯坦空军的美制F-104战斗机。在这个堪称美制武器和苏制武器角斗场的战场上,印度米格-21战斗机的表现一度使得该款战斗机成为国际军火市场上的明星。
从1962年印度与苏联签订军火贸易订单到1991年苏联解体,这将近30年的时间里,印度几乎所有的导弹驱逐舰、履带式装甲车、地空导弹系统都直接购自苏联。80%的坦克、95%的潜艇、70%的护卫舰、75%的战斗机、60%的攻击机也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武器贸易合同从苏联得到的。
借助对苏联战斗机的仿制,印度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已经掌握了生产战斗机和战斗轰炸机的技术。其中,战斗机以印度国产化的米格-21为代表,战斗轰炸机则以印度上世纪80年代以特许生产的方式引进苏联技术生产的米格-27为代表。
要走出自己的路
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通过武器装备的购买可以解一时的燃眉之急,但是如果没有自己的研发能力,就会过度依赖于购买。在关键时刻,一个小小的备件的缺失就有可能瘫痪整个武器系统。武器装备只有在科研能力和生产能力都很强大的“肥沃土壤”中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
以上文提到的印度购买的英国航空母舰为例。同样是1942型轻型艦队航空母舰,英国皇家海军在二战后将其用作技术验证平台,测试了包括蒸汽弹射、斜角甲板和菲涅尔光学助降系统在内的一系列技术,为现代航空母舰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印度拿到购买到的航空母舰之后,仅仅是拥有了一个海上舰载机起降平台,而并未能就此继续发展。不过,实际上,印度对于国防工业的科研还是比较重视的。印度国防工业科研机构体系建设的发轫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1958年,也就是印度购买了英国航母后的第二年,印度就成立了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这是印度组建真正的航空航天与航海军事工业科研系统的开端。在这之前,印度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类似,航空和航天的研究机构分属不同的集团,由遍布全国的数不清的零散研究所组成。endprint
1958年,印度将当时国内所有能够算得上数的军工系统相关的科研单位和与之有较强关系的科学管理机构统统合并,成立了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也就是我们如今能够经常在印度军事工业部门看到的DRDO组织。经过几十年来的组建、发展与整合,如今的印度国防研究及发展组织管理着52个实验室。这些实验室几乎涵盖了国防科技工业的所有领域:航海、地面装备、航天、航空、电子、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指挥控制系统等。海陆空天电,看上去是一应俱全。DRDO组织目前有2.5万名工作人员,其中有5 000人是科学家和工程师。
“大地”近程弹道导弹、“烈火”系列中远程弹道导弹的研制让印度拥有了较为完整的导弹与运载火箭研发体系。从这个角度来看,印度的确在航天与导弹产业中走出了自己的技术路线。
难奔的光辉岁月
但是,长期依赖购买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成套系统的印度航空产业却是另外一幅景象。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是印度一家国有的航空、航天和国防公司,总部设于印度的班加罗尔。该公司由印度的国防部管辖,是印度国防部直属的9大集团中最大的一个,同时也是印度唯一一个具备整机研发与生产能力的集团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获得美国方面许可,生产哈洛PC-5A教练机。1961年6月17日,印度首款自主研發的HF-24“风神”战斗轰炸机试飞。该战斗轰炸机的总设计师是大名鼎鼎的德国工程师库尔特·谭克。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福克-沃尔夫公司的首席设计师,主持设计了Fw 190战斗机和Fw 200侦察/轰炸机等经典型号。
但是,在迈向真正自主研发的道路上,印度航空工业走得实在是不够顺利。1983年,印度空军意识到需要发展印度自身的作战飞机并就此提出两项目标:第一个目标是用印度自研战斗机全面替代米格-21战斗机;第二个目标是推动印度本土的航空航天产业大发展,进一步扩大印度的航空航天研发能力并组建更加完整的军工体系。“光辉”轻型战斗机计划应运而生。
然而,因为种种原因,“光辉”战斗机的首架原型机在2001年1月4日才终于实现了首飞。2005年3月,虽然“光辉”战斗机在试验过程中暴露出大量缺点,印度空军仍然坚定地订购了40架。2007年4月25日,首架小批量生产的“光辉”战斗机完成首飞,其试飞速度达到1.1马赫,到2009年1月22日,“光辉”战斗机完成了530个小时的飞行测试,完成了所有科目的测试。但是,仔细看的话,我们会发现这些“光辉”战斗机与当年印度提出的完全国产化的目标尚有一定距离:所有这些“光辉”战斗机均采用了购自美国通用电气的F-404发动机。(同一系列的发动机还应用在了美国F/A-18战斗机、F-117隐身轰炸机和韩国T-50教练机上。)
得用两条腿走路
2015年1月17日,首架“光辉”战斗机正式交付印度空军。虽然从1983年立项(如果算上预研的话,这个项目甚至可以追溯到1969年)到2015年入役,这款轻型战斗机历时30多年,在人类航空史上实属罕见。但是,因为达索公司在期间始终以技术顾问的形式参与,而包括美国通用电气、以色列航空航天等多家军工巨头也与该项目有长期合作。印度的航空工业还是在产业标准、体系构建和人才培养方面有很多收获。
另外,在苏联解体后,印度与俄制武器的联系实际上更紧密了。2000年10月,俄印两国签署谅解备忘录,确定印度可按照许可证的方式生产140架苏-30MKI战斗机。2011年11月,印度在俄方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生产的首架完全采用本国材料的苏-30MKI战斗机首飞成功。依托本国的巨大需求来在国际市场上大量采购,同时提出技术转移附加条件,这种以市场来换技术的做法不失为一种权宜之计;而依托本土工程师和科学家来做自主研发,这是迈向国防科技工业大国的必经之路。印度显然是想要用外购和自研这两条腿来走路。
但是,这两条腿是不好走的。在军工产业之外,有成功的案例:1983年,中国上海引进德国“桑塔纳”轿车。1988年“桑塔纳”的国产化率达到25%,1989年达到50%,1991年基本实现国产化。这款车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国民车”,曾在中国轿车市场上拥有60%的市场占有率。而要知道,在德国,“桑塔纳”轿车在1985年就因市场销量不佳而早早停产了。
印度引进F-16生产线的时机与背景和当年中国引进“桑塔纳”轿车十分相似。对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而言,在今年年底前生产完伊拉克空军订购的36架F-16之后,生产线面临着停工的局面。而印度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人力成本又很低,并且印度公司与美国军工企业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前不久,印度塔塔-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刚刚举行了交付第50个在印度生产的C-130尾翼的庆祝活动),如果F-16能够真正在印度落地生根,对于洛马和印度都会是件好事情。
不过,有一些统计数据或许值得他们关注一下:印度斯坦航空工业公司生产的苏-30MKI战斗机拥有所有带苏-27血统的战斗机中最高的坠毁率。该航空工业公司大修过的4架“幻影”-2000战斗机最终全部坠毁;在上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生产了2架米格-21战斗机,同时大修了8架,最终有8架坠毁;大修过3架米格-29战斗机,最终全部坠毁;组装了3架“美洲虎”,大修了5架,目前已坠毁6架。
责任编辑:邢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