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J21运营一周年背后的思考
2017-12-07
汤小平
原中航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首任总经理,ARJ21-700飞机项目首任总指挥。
2017年6月28日,中国商飞ARJ21-700飞机运营一周年。2017年7月9日,中国民用航空局向中国商飞颁发了ARJ21-700飞机生产许可证(PC证),这标志着ARJ21飞机项目正式进入批生产阶段。2017年7月22日,即将交付成都航空的第三架ARJ21(107架机)首飞,未来一年ARJ21计划每月交付一架。ARJ21飞机作为我国首款自主设计生产的喷气式支线客机,在这一年的运营中取得了哪些经验,又遇到了怎样的问题? 这些经验将怎样推动中国民机的发展?
Q:如何评价ARJ21飞机这一年的运营?
ARJ21这一年的运营很不容易,经历了很多坎坷。应该向台前的运营方,以及幕后所有的保障单位致以敬意。ARJ21在中国民机制造历史上是一款开拓性的产品。作为我国首款自主研制的支线客机,ARJ21问世并投入运营,成绩大家都看到了。当然,的确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表面上看,原因可能是设计和制造能力上的不足,但根本问题还要从中国民机产业本身发展来看。而评估中国民机产业就更复杂,不能只针对某个具体产品,而是要立足于评估整个体系及相关知识、理念的成熟度。
我国设计生产了大量优秀的军用飞机,但军机和民机的发展理念不尽相同,我们缺乏民用航空领域的系统知识。与航空业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民机发展缺失了很多环节。这些缺失,ARJ21正在身体力行地填补和进取着。
Q:缺失哪些环节?为什么会缺失?
航空制造业中,军民用飞机发展思路差异迥然。因为历史原因,新中国航空制造业曾经全面模仿苏联模式。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军用飞机的研发体系,但一旦需要制造民机,就会面临整个民机体系相关知识、理念的缺失问题,只能是习惯性的将军机体系应用在民机制造中。事实上,在ARJ21之前的民机项目中,我们最大的教训就是对市场、对客户的不理解。因此从ARJ21项目开始,我们提出了两个目标——对市场特别理解,对客户特别关注。我们必须了解客户需求,并为之奋斗。这才是中国民机事业發展的根本。
借ARJ21这一年的运营来说,反映出来的主要知识层面的问题是——制造方对运行需求的理解不够。首先,民航客机的运行并非天高任鸟飞,而是必须按照规章进行,这些规章具体到飞行高度、速度甚至操作细节。因此在飞机立项之初,就必须有意识地按照这些条件进行设计。相反,如果飞机设计完,再去把飞机的各种指标放进运行这个框里,就有难度了。
第二,我们应当正确认识飞机适航证的意义。取得适航证并不意味运行就一定没有问题。事实上适航证只是飞机飞行的最起码的安全保证,但并不是有了适航证,飞机一定就能良好运行。飞机投入航线运行的要求很多,例如飞行员操作环境的舒适性,不能有太多额外负担,不能引起误操作,否则就不符合运行要求。所以适航只是运行的先决条件,仅是准入门槛。
第三,所有飞机交付给客户后,飞机就在另一套体系——民航系统的管理之下。对飞机质量的评审,对其运行的好坏,民航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对其维修也需专业环境。然而,飞机制造商在很多情况下未必能透彻理解,还是会拿生产制造的标准去衡量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就会导致制造商和运行方两者之间的沟通出现障碍。
举例来说,清洗飞机,国内民机制造商对飞机清洗液的规格、使用方法、条件与民航系统中规定未必相同。因而制造商为客户编写相关维修手册就必须考虑民航标准的适应性。
话说回来,很多问题本身其实很简单,原因就是因为没经验,而且只要经历过就可以改,但这层窗户纸需要捅破。等飞机交付客户时,制造商一大本操作维修手册已经定完了。但在客户那里,手册中很多东西必须要适应运营环境和民航运营标准需求来修改。ARJ21运行这一年遇到不少这样的问题。
未来,制造商最好主动寻求与民航体系的对接和磨合,与民航管理部门和航企提前沟通,这样很多问题就能避免了。
Q:中国商飞向成都航空交付2架ARJ21后,为什么一年内没有新飞机交付?
ARJ21飞机的生产速度并不慢。现在厂房里已经堆满了飞机,但还没完全达到民航对交付的要求。主要是出于此前取证过程中的一些限制,目前飞机在雨天、夜间等某些条件下运营有影响,相关部分还需要继续改进,以达到放开运行的状态。而在交付运行过程中飞行员也提出了很多改进意见,这些改进会使得ARJ向国外更加先进的驾驶舱设计理念看齐,但是这个改进时间会长一些,预计得到2018年中旬。那时候飞机会更好的符合国内用户的要求,同时批产速率提升后也会开始交付成都航空之外的更多客户。
经历了这一年的运行,暴露问题的同时,作为制造商的中国商飞也学到了很多,改进了很多。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中国商飞拿出了像当年取证时那样的劲头,把这些问题都解决好,ARJ21就可以大批进入市场了。
Q:经历一年多的修改,ARJ21飞机的性能会提升么?
性能不会明显提升,改进的目标主要在于运营方面适用性和实用性的提升。
ARJ21当初的设计方向就是“大马拉小车”——飞高原航线。目前飞高原的单通道飞机只有A319,而ARJ21稍微改改就能飞。在海拔1 500米的机场,ARJ21不需要减载,90座级也许更适合这些航线。
ARJ21还有一个特点——宽敞,坐过的乘客都有所体验。现在后舱的噪音问题还有待改善。虽然和其他一些飞机相比,ARJ21的噪音可能不算最大,但进一步的改进还需要抓紧。
Q:现在交付的2架ARJ21有近80人的保障团队,未来的后勤保障怎么做?
运营像ARJ21这样的支线飞机,后勤保障极为重要,否则即便开通了去小城市的航线,如果保障跟不上,将对整体运营带来很大影响。
现在ARJ21飞机的保障人数多,主要是因为它处在使用初期,未来肯定会有所变化。但是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即便保障人数再多,遇到一些问题时依然解决得不顺利,效率低。这是因为制造商在飞机设计环节中,对维修设计理解得不够充分。例如,在“维修性”设计上,什么零件坏得多,有多少种损坏原因,多少种维修方法,需要更换什么备件,如何更换,具体到拆装的每一步,我们还没有太多研究,直到现在也没有很好做到这一点。遇到问题,有时还会一事一议。究其原因,还是民机队伍年轻,知识与经验不够丰富。当然也有一些时候是因为没有下足功夫。个别情况是源于责任心的缺失。endprint
中国商飞现在的确在不惜成本地保障飞机。这样做的好处是距离客户更近了,但要想从根本上真正解决问题,还得回到设计、生产、服务的体系建设和管理中去。现在大家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也在想办法解决,但是,由于各个层面的人认知不同,把问题带进了整个体系中,往往就会涉及具体分工与责任划分,后面的事情往往就没那么简单了。
Q:ARJ21飞机未来的运行前景如何?
ARJ21是一款支线飞机。支线飞机虽然在销售数量上算不得大户,但民航运输体系中还真缺不得,这依然是市场决定的结果。国内一大支线飞机用户——华夏航空,他们使用的是CRJ900,30多架飞机已经为华夏航空带来盈利,这是因为他们已经把市场研究透了,中国商飞还需要在产品运营的经济性上继续做功课。未来ARJ21改好后,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可能会给ARJ21开辟新的市场。而考虑到乘客和市场的需求,航空公司也不会忽视ARJ21类型的飞机这个选项,因为终究对更长航线的拓展,涡扇动力的ARJ比涡桨支线客机还是有一定优势。
此外,国内航线多为点对点模式,航空枢纽的运营模式一直发展不起来。而ARJ21未来的使用,我们很希望航企可以以成都、昆明、乌鲁木齐等西部大城市为枢纽,然后辐射西南地区的众多高原环境小城镇。这样规划不仅联通了它们的空中交通,同时,如果将ARJ21和150座级的干线飞机结合起来使用,形成区域枢纽模式,将有助于航企进一步扩展市场。
因此,ARJ21未来如果搞好了,市场自然会认可其地位。不过,支线飞机无论是制造还是运营,本身就属于微利项目,很难依靠单一支线飞机获取丰厚利润。况且它还是中国商飞第一个支线民机项目。所以,这也彰显了干支线飞机结合发展的重要性。
Q:ARJ21项目对C919的未来有多大帮助?
C919设计队伍通过ARJ21项目发现了太多引以为鉴的问题。这些问题甚至体现在飞机设计最基础的理念上。可以说,要不是ARJ21,很多东西我们现在可能都理解不了。因此在商飞内部,ARJ21团队也会给C919设计团队分享经验,交流ARJ21交付运营后出现的一些问题,希望C919团队从一开始就能避免。
同时ARJ21项目还将运营方、制造方、审定方三者的协作关系和水平向前推动了一大步。在此之前,中国民航自身的适航审定体系并不完整,制造方对适航理解也肤浅。ARJ21项目的发展,促使中国民航建立、完善了适航审定能力,也极大提高了制造方适航符合性设计的能力。这也会让C919在未来少走很多弯路。
Q:ARJ21项目发展这些年,取得的最大成绩是什么?
第一,ARJ21的市场定位直到今天都是被认可的,这是因为当初中国航空制造业一改项目上马就研制的老方法,在研制之初就走访了很多航企,在当时有限的认知条件下预设了运行需求,并将其转化成了基本符合用户需求的設计标准。即“客人需要什么,我们就造什么”,而非过去那样我造什么你买什么,这种转变很珍贵。第二,ARJ从一开始就提倡客户服务理念和建立客户服务体系,尤其是商飞花很大力量来支持这套体系。现在商飞的客户服务体系做得很好,虽然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起步很好,已经形成框架,符合飞机制造企业的配套标准,这对未来发展也会有很大帮助。
第三,ARJ21项目也使中国商飞在供应商链条管理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造一架飞机需要成百上千家供应商来提供数万件各种软硬件产品。将这些供应商管理好,将产品集成好,是一家飞机制造商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Q:关于中国民机制造产业的未来,您有哪些期许或建议?
造大飞机,是国家行为,也是民族意志,人心所向,因此还是要脚踏实地。具体来讲,民用飞机的研制,必须把成功运营当作最终目标,而不是把取证或交付当作最终目标。在民用飞机适航审定过程中,“符合运行”的原则至高无上,如果不符合,要有“一票否决”的决心,绝不能把问题带入下一阶段的技术工作,而且一定要有定力,沉得住气。因为民机制造产业发展过程中各种诱惑太多。做好了这些,ARJ21的未来,以及中国民机的未来,就会取得新的成功。
责任编辑:陈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