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省异地就医百日攻坚战正酣
2017-12-07黄华波
跨省异地就医百日攻坚战正酣
■ 专栏 ■黄华波人社部社保中心副主任
5月底,人社部办公厅下发《关于确保如期完成基本医疗保险全国联网和跨省异地就医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工作任务的通知》;6月2日,人社部召开视频会,正式打响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百日攻坚战。各地人社部门迅速行动,跨省异地就医各项工作进程明显加快。
从人社部第三次发布的权威数据看,到7月中下旬,全部省级平台已接入国家异地就医结算系统,90%以上的地区正式入网,计划入网的跨省定点医疗机构入网量也超过80%,基本完成“修路织网”的基础性工作,同时备案人数、结算人次、结算资金等成倍增长,百日攻坚取得明显成效。时值8月,百日攻坚进入集中冲刺的关键期,既需要解决诸多小修小补问题,如继续扩大定点医疗机构数量,完善国家和地方异地就医结算系统,提升经办机构、医疗机构、参保群众认知度和熟悉程度等,也需要迅速解决城乡居民全覆盖、提升备案工作质量与效率等短板与瓶颈问题。解决瓶颈问题,既要保证质量,更有时限要求。值得关注的是,诸多有利条件正在推动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加快推进。
政治决心与社会共识。这是最重要的有利条件。首先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明确要求,将这项涉及亿万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转化为当前人社部门紧迫的政治任务,是人社部门落实四个意识的具体体现。一些地方党委、政府负责同志亲自调度;多数地方人社部门主要负责人亲自抓,协调解决具体问题;相关部门全力支持,保证系统开发进度、经办落实速度,保证政策快速出台,系统迅速上线,群众早日得到实惠。其次是广泛的社会共识逐渐形成。去年工作启动时,不少政府部门人员、专家学者非常担心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可能对分级诊疗产生影响、对医保基金产生冲击。随着各项政策模式、管理措施相继出台,人社部门主动发声,专家学者、新闻媒体及时跟进解读,既积极又理性,打消了顾虑,消除了误读,跨省直接结算的正面效益与诸多积极溢出效应正逐渐形成广泛共识。
模式选择与网络基础。有利条件还来自于坚实的实践基础,尤其是去年以来经过反复酝酿、广泛讨论形成并不断完善的运行模式和网络基础。从模式看,就医地目录、参保地政策、就医地管理的政策业务模式,多层级一对一、建立省级预付金、国家平台统一清算的财务管理模式,现时传大类、事后传明细的信息传输模式,实践证明较好适应了我国地域范围大、统筹层次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信息网络不成熟等现实国情,在较长时间内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可扩展性。从网络基础看,部省市三级系统,部省两级清算结算平台的网络架构,可以充分利用社保经办现有基础,最小限度改造跨省定点医疗机构系统,极大促进了医疗机构纳入国家定点,近期跨省定点医疗机构成倍增长。
工作原则与推进方法。原则是工作的基本遵循。2016年人社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基本医疗跨省异地就医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工作的通知》,文件确定了规范便捷、循序渐进、有序就医、统一管理等四条基本原则,较好地指导了工作实践。如规范便捷原则,要求参保人员不垫支、就医地不垫付、就医地医疗机构仅与当地医保经办机构一对一结算等,既保证了参保人员待遇,又不增加医疗机构负担。在推进方法上,坚持循序渐进、统筹兼顾、重点突破、加强督导调度等基本方法。如坚持先省内后跨省、先住院后门诊、先异地安置后转诊转院、先基本医保后补充保险,优先联通异地就医集中地区,保证了工作有序平稳进行。如部级制定工作计划表,各省建立督导台账;建立地方周报告,部双周通报、月度权威发布的工作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