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军工缘 文化情
——我与《军工文化》的情缘故事

2017-12-07王传珂

军工文化 2017年10期
关键词:副主编两弹一星军工

文/王传珂

军工缘 文化情
——我与《军工文化》的情缘故事

文/王传珂

我骄傲,我是“军工文化人”!我自豪,我是“《军工文化》人”!

与“军工文化”结缘,是在2006年。那一年,我从四川大学硕士毕业入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物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正式成为了国防科技战线的一名科研新兵。

中物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主要从事激光核聚变的实验、诊断、制靶和激光驱动器研究。入职中物院后,我便认真学习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历史,深入阅读了胡仁宇、贺贤土、王世绩、范滇元、林尊琪等老一辈科学家相关的传记、论文,逐渐接触到这一领域的奠基人王淦昌、邓稼先、于敏等“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事迹和故事。通过学习,我被老一辈科学家“以身许国”“默默奉献”的精神深深震撼,也是从那时起,我对“军工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入和深刻,心中便涌起一种莫名的冲动,想把老一辈科学家的故事以及我对他们的崇拜之情用文字写下来,以飨正沿这条路走来的青年学生、年轻科技工作者们。于是,我提起了笨拙的钢笔,用有些稚嫩但饱含感情的文字开始记录科研一线的工作故事、写下我对“军工文化”的理解。

↑作者(左1)拜访“两弹一星”元勋于敏院士(前排坐立者)

春耕秋作换来春华秋实。2007年开始我撰写的《淦昌先生诞辰百年赋》《激光聚变四十年颂》《核盾赋》《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等散文诗歌先后刊载在《物理》《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国防科技工业》《光明日报》等期刊杂志,我也收获了中物院2005~2006年度 “五个一”工程散文诗歌类三等奖、2007~2008年度 “五个一”工程散文诗歌类二等奖等奖励荣誉。

我骄傲,我是“军工人”!我自豪,我是“军工文化人”!

与《军工文化》结缘,是在2012年。那一年,我已在中物院科研一线工作三年、在管理岗位工作三年,成为国防科技战线一名身跨科研和管理的“两栖战士”。

2012年的某个冬日,我去中物院图书馆查阅文献,在期刊架上偶然发现了《军工文化》杂志。第一眼,便被《军工文化》大气的装帧、精美的配图、清新的文字所吸引。虽然我从事的是科研管理工作而不是专职的文化宣传工作,但我的内心一直对“军工文化”保持着热情和激情,依然坚持着“军工文化”写作。因此,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开始向《军工文化》投稿。很快,我撰写的关于朱光亚先生逝世两周年纪念文章《格物铸神剑,笃志兴中华》发表在《军工文化》2013年第1期文苑栏目。收到赠刊,我很是激动。龚远会副主编不仅为我的文章配上了朱光亚先生的照片素描,并附上了李政道等对朱光亚先生的评价。小细节中凸显出编辑部的认真与用心,我在心中不由得为《军工文化》默默点赞!

《军工文化》为我这样的“军工文化人”提供了专业的文学舞台和交流平台。此后的几年,我撰写的庆祝王世绩院士八十华诞的《躬耕激光聚变业,筚路蓝缕拓荒人》、纪念原子弹爆炸五十周年的《核剑龙泉歌》、庆祝胡仁宇院士八十五华诞的《铸剑龙泉寰宇惊》等文章先后在《军工文化》上发表。值得一提的是,《核剑龙泉歌》作为卷首语刊载在《军工文化》2014年第9期上,并评选为中物院2013~2014年度 “五个一”工程散文诗歌类二等奖。

“文字缘同骨肉亲”。通过《军工文化》,我与编辑部龚远会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应龚远会副主编的邀约,我撰写了《科研院所创新氛围对自主创新的促进作用》并在《军工文化》发表。2016年,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物院原副院长陈能宽先生辞世,我撰写了纪念文章《昆仑咏诗韶声传》并投稿《军工文化》。龚远会副主编在第一时间将该文与中物院的另一篇纪念长文一并刊发,并配上了陈能宽先生的珍贵历史照片,整篇文章更加完美与精致!几年来,我认真阅读《军工文化》每一期的每一篇文章、每一幅配图,并偶尔就文章的写作、配图的选取与龚远会副主编进行沟通、探讨,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军工文化》推出自己公众号后,我成为《军工文化》微信公众号的首批用户,并不时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分享《军工文化》的优秀文章、征稿通知。因为在我的心中,我已然是“《军工文化》人”!

我骄傲,我是“军工文化人”!我自豪,我是“《军工文化》人”!

(作者单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猜你喜欢

副主编两弹一星军工
“两弹一星”民族骄傲
从“两弹一星”研制历史看“国之大者”
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中国青年英才论坛在青海举行
关于聘任保继刚等为《旅游论坛》执行主编、副主编的公告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军工品质 行创未来
雄安新区 河北军工新未来
“一曲诗词恋,今生未了情”——访老副主编欧阳鹤先生
顾帅圻:将“军工范儿”进行到底
军工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