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代风华,南宋风物观止

2017-12-07文唐俊杰

杭州 2017年11期
关键词:临安水管高峰

文唐俊杰

一代风华,南宋风物观止

文唐俊杰

↑ 《瑶台步月图》南宋·陈清波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杭州,无疑是幸运的。

有宋一代,在这座城市的市井坊巷和湖山晴雨间,描绘了一幅繁华富足的王朝盛象,并以一种独特的文化意象和历史情怀,为其镌刻下醒目的文脉和痕迹。

即便跨越千年,在城市的角角落落,依然散落着众多南宋时期的历史遗迹。一块残砖,一片断瓦,一枚铜钱背后,都蕴含着一段流传了数百年的故事,都承载了一种烟柳繁华的南宋情怀。

临安人的“自来水系统”

2015年4月至9月,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杭州上城区涌金街道紫城巷地块的考古发掘中,首次揭露了南宋时临安市民引西湖水入城的地下设施。

这是一套完整的供水系统,包括地面的河道和地下引水设施等。清澈的西湖水通过深埋于地下的木质水管,引导到城内的多处水井中,供当地居民饮用。这与《咸淳临安志》所记的引水设施“西湖六井”等诸井关系密切。尤其是所用的木质水管,与诸井曾“以木为管”相符,应属镊子井遗存。

2017年1月至7月,在东坡路和学士路附近劝业里地块的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们第二次发现了南宋时期的引水管道。与我们现在很多管线埋在路面之下一样,此次发现的南宋水管同样埋藏在当时的砖铺路面之下。埋藏过程也十分讲究,先在地面挖坑槽,底部铺小砾石以承重,其上铺一层灰白色非常细腻的泥土,将水管埋好后再在两侧填泥土以密封。

在古代,由于钱塘江咸潮逼城,杭州城市的水源多苦咸,西湖水成为城内淡水的首要来源。引西湖水入城,兴建供水系统,可部分解决日益增加的城内居民的用水问题。唐天宝年间,杭州户86258,口585963。至南宋时期,临安九县常住人口加流动人口共主客户391259,口1240760。供水系统的出现正是杭州城市化与商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杭州,最早的水管是竹筒做的。据《宋史》记载,早在唐德宗年间,杭州刺史李泌便在涌金门至钱塘门以东一带“导西湖,作六井,民足以用”。具体方法是在西湖与六井之间挖暗沟,埋入竹筒作为水管,把西湖水引到六井处。

两宋时期,水管的材质经历了从竹—瓦—木,再到石的发展过程。苏东坡认为以竹为管,“易致废坏”。于是,杭州知州陈襄将管道从竹筒换成了瓦筒,瓦筒外再“盛以石槽,底盖坚厚,锢捍周密”以达到“水既足用,永无坏理”的理想境界。南宋末年,知府潜说友“乃更作石筒,茅一千七百尺,深广倍旧,外捍内锢,益坚缜”。

紫城巷供水系统中的木质水管制作工艺非常讲究。整根原木横剖两部分,再合二为一,上部内凿成圆弧形,下部凿成方形水槽,中空流水的槽有14厘米,每根水管之间以榫卯构造套接。而劝学里发现的木质水管截面呈方形,以四块厚3.4厘米的木板拼砌而成,每段水管长约5.3米,外部高宽均为19厘米,流水口径高12.3厘米、宽13厘米。水管之间同样以榫卯结构相连,连接处上部还设有两块活动的木板用以清淤。

小小的一截水管,不仅反映了南宋临安城的城市规划、建设和居民生活情况,以及古人的智慧和技术,更映射出南宋时期,杭州高度的社会化进程和繁盛的商品经济形态。其与此前发掘的钱塘门遗址一起,成为南方山水城市及其城湖关系的重要写照。

① 木质水管(劝学里)

② 路基下的水管与水井(紫城巷)

德寿宫陶质泥封

封泥又叫“泥封”,即用封泥对重要文档或者物品进行密封包装,并在封口处盖上印章。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遗迹。封泥中隐含着诸多历史信息。

2005年,在对德寿宫遗址的第三次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件陶泥封。泥封圆形,残宽13厘米,厚8厘米。边上残存两个葫芦形印。上部印中有“上品”两字,右边印中有“梅花”两字。中间模印长方形框,内竖印两排文字,右边竖行残存“惠山米……”,左边竖行残存“三白泉……”。

德寿宫,整座宫城坐北朝南,占地约17万平方米,南至望江路,北至佑圣观路,西临中河,东至吉祥巷。建筑规模和格局与皇宫相仿,内有德寿殿、后殿、灵芝殿、射厅、寝殿、食殿等十余座殿院,并有引中河水入宫的“小西湖”,以及“飞来峰”、冷泉堂等大量园林景观,亭台楼榭的精美程度比临安皇城有过之无不及。

← 德寿宫酒坛封泥

住在德寿宫里的宋高宗,除了吟诗弄月,就是赏玩佳器。加上孝宗曲意承欢,时时网罗人间奇珍以供怡颜,其退休后的生活真可谓悠闲惬意。宋高宗爱酒,赏花、泛舟、听曲、作乐、筵宴等皆要以酒助兴。他不仅爱酒,还要求自酿酒。于是,孝宗每年主动承包了自酿酒所需要的费用。

南宋时期,经济的繁盛使得酒业极为发达。酒税成了南宋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另外,酒务之下一般还设酒库和酒坊。临安作为朝廷的政治经济中心,其酒库数目非常可观。依据《梦粱录》记载,当时仅临安的点检所就拥有13个大型酒库,还有安溪、余杭、奉口等九个小酒库。

除制作外,酒库还负责对外出售。酒库若经营绩效好,酒务官员便能晋升得赏,故各酒库间竞争十分激烈。除了官方酒库,各处私营酒肆也极盛,“处处酒垆皆可醉,不辞微雨垫吾巾”。酒垆沿街巷开设,入夜后也不打烊,“曲巷无声门户闭,一灯犹照酒垆开”。

据《酒名记》等史料记载,当时临安城内出现多种名酒,如思堂春、流香、碧香、玉练极、蔷薇露等。如此看来,在德寿宫遗址中能够发现酒坛上的泥封,是有时代必然性的。泥封上部的“上品”两字,表示品质,意为优质酒。中部方框内的“惠山米”可能是无锡一带产的大米,“三白泉”估计是指酿酒用的水。一般来说,酿酒之水多就近取用,可无论是德寿宫附近还是临安城都未发现关于三白泉的记载。泥封右边的残留“梅花”,可能是表示酒的种类,即梅花酒。

小小泥封上,标明了品质、生产原料、种类,可能残失部分还标出了品牌、生产商等信息,千年之前的商标与如今竟相差无几。古拙质朴、自然率真的酒封泥,不仅包涵了醇香的酒文化,而且传递着当时社会的商业营销手段。

↓ 双峰插云

“南高峰”宝塔砖

西湖十景中的“双峰插云”,乃南高峰与北高峰之上,双塔对峙,高出云表,时露双尖,望之如插。然而,塔已不在,如何插得?

2017年1月至6月,为配合景观整治提升改造工程,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南高峰塔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约1100平方米,发现遗迹有南高峰塔塔基、道路、塔院(荣国寺)建筑基址等。塔基利用自然山岩,经过平整、填筑而成,平面呈六角形,对径长约10.1米,单边长约5.07米,宽约0.4米,现仅存西、南两面三道边的底层石条,余皆被毁无存。此外,还出土少量瓦当、滴水、塔砖等建筑构件。根据出土遗迹、遗物的特征,确认了南高峰塔的准确位置以及宋代南高峰塔前塔后院的整体空间格局。

南高峰塔始建于五代后晋石敬瑭统治的天福年间(936-941年)。北宋时期先后进行过两次维修。第一次在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年),由市民朱氏泉出资。第二次是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僧人修懿主持重修。南宋初期,即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僧人义圆主持对其进行重建。其后历朝,未见维修记载。明代时,南高峰塔遭雷击,后逐渐倾圮,只剩三级。民国时期,尚存一级。之后便不复存在。

① 博物馆馆藏:民国南高峰古塔

② 南高峰塔塔基

③ 南高峰塔砖与塔砖拓片

南高峰塔共七级,高十丈(约33米左右),四厢辟轩窗。再结合考古发现的塔基形状与尺寸等因素,不难想象出南高峰塔整体的样子。塔身修长秀丽,比雷锋塔和六和塔小,比保俶塔要大。高耸入云,檐楹飞涌,瓦甓坚致,望之,令人赏心悦目。塔中龛室之内绘佛菩萨像共24尊,卫以天龙部属十六善神,皆端庄尊严,栩栩如生。

南高峰塔塔院称荣国寺,同为后晋天福年间建,寺内奉白龙王祠。至于功能作用,首要的就是供奉舍利。在南高峰塔遗址的考古发掘中,没有发现地宫和舍利,但没发现不能代表没有。《僧了心重建塔记》记有:“晋天福中,有梵僧飞锡至虎林。因睥睨南峰最高顶,曰:于斯可以立大觉真人之表相些。乃探毳囊,出舍利一颗。傍假比丘尼,道圆疏助之力,作窣堵波,以福来者。”

除供奉舍利之外,南高峰塔还是观景塔,“四厢辟轩窗,以备游览。东瞰平芜,烟消日出,尽湖山之观”,东、西、南、北皆为风景。南高峰塔的功能远不止于此,它还是灯塔,塔上灯火通明,为钱塘江中的船只定位。

在南高峰塔考古的调查和发掘过程中,发现了一批铭文砖,大致分为五类:捐舍施主姓氏砖、僧人舍建砖、地名砖、记号砖、祈福砖,如“范门施氏经募”“龙邑叶欣向喜助杭州西湖南高……”“……林门钱氏喜助塔……”等。从铭文砖内容可以判断,当年建塔修塔之时,各地都有信众供奉,且信众至少包括了僧、民两种。

由于多数塔砖系采集而来,时代问题难以定论。然而,有一块边缘有“南高峰”的残砖,肯定属于南宋时期。它出土于塔基之中,地层明确。遒劲有力的“南高峰”三字,倔强地展示着曾经香火鼎盛的时代。杭州被誉为东南佛国,大大小小的寺庙宫观与西湖的参天古木、婆娑绿阴、清浅溪涧之间既独立存在,又相辅相依,使得这一汪湖水更有灵气。

历年来南宋临安城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虽然足够令世人震惊,但能够揭开的也只是这个登峰造极时代的一角。“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日,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所有的一切,还会有更多的发现。

作者系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

猜你喜欢

临安水管高峰
全球迎来“双胞胎高峰”
安奇奇与小cool龙(第五回)
石庆云
赠我如你一般的骄傲
岁月也曾可期
首席水管工
小赛和水管
杭州,下一个一线城市?
马虎的水管工
秋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