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生不读石黑一雄,也可以生活得很好

2017-12-07曾勋

廉政瞭望 2017年21期
关键词:论调黑一雄边缘化

文_曾勋

一生不读石黑一雄,也可以生活得很好

文_曾勋

近日,瑞典学院将201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理由是,“石黑一雄的小说,以其巨大的情感力量,发掘了隐藏在我们与世界联系的幻觉之下的深渊”。村上春树再度陪跑催生了这样的梗:世界人民欠村上春树一个马拉松陪跑奖,由小李子(莱昂纳多)颁奖。

作为一年一度的文化“盛宴”,阅读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几乎成为了文青们的必修课。不管获奖者多么“生僻”、“爆冷”,一定能引来不少迷或伪迷自称是其拥趸。

果不其然,一篇名为《人这一生,必须要读一次石黑一雄》的文章随即走红网络,该文具备了新媒体时代网文的一切特质,比如有目的的鼓动性、内容与标题的完全脱节等等。该文宣称的“必须要读一次石黑一雄”的原因实在牵强:“石黑一雄是村上春树最欣赏的作家”,“连《血战钢锯岭》的男主安德鲁·加菲尔德都是他的小迷弟”。对于石黑一雄作品的内容与价值,没有丝毫提及。

一搜索该文标题,网上已经有了接近10万的检索信息,各大门户网、公号自媒体纷纷转载蹭热点。然而,喧嚣背后是落寂。姑且抛开书商写软文推波助澜的嫌疑,“一生必读××”的论调背后,不仅是文风的哗众取宠,更暴露出了某些文化精英对于“语文滑坡”“文学边缘化”的恐慌。

几年前,针对年轻人汉语和文字水平日益滑坡的现象,某知名学者疾呼“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年轻人不懂秽乱秦国后宫、想谋害嬴政的“嫪毐”的读音、不懂诬陷民族英雄岳飞的奸臣“万俟卨”的读音也就罢了,居然连“斩获”、“戕害”、“粗粝”这些普通词汇也会写错,成天就知道“酱紫”“稀饭”等别出心裁的网络新词。

于是,这几年,人们一直被这样的强势论调裹挟:我们的知识水准、道德危机,跟语文水平的滑坡、文学的边缘化密切相关。在那些他国人均阅读量多少多少的数据之下,我们默默接受了“中国人不读书”的事实。

这种恐慌是世界性的。真有必要吗?是否有危言耸听之嫌?美国一名商业大片制作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文学不死,它会以各种形式继续存在,并积极地影响世界。

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当下,“文学性”在娱乐化中被消解或转化,却并未消失——“读者”变成了“观众”,“审美”蜕变为“消费”。这样的转化未必弊大于利,反而对久居书房的作者带来了价值观和写作方式的挑战与更新。

由于智识的有限性,人们也许不知“嫪毐”、“万俟卨”的读音,但是随着文化样本的丰富,主流文化观念趋于健康与理性的事实无需置疑,“一代不如一代”的论调显然言过其实。

无论什么时代,读书的人仍然在读书,写作的人仍然在写作,思考的人仍然在思考。不认识那几个生僻的字眼,并不能作为知识水平退化的论据;不读石黑一雄,生活也不会坏到哪里去。

实际上,无须感叹诸如石黑一雄这样的写作者被喧嚣与繁华遮盖,纯文学历来都是社会的边缘载体,从来都是少数人的精神食粮,正是因为它的边缘化与稀有特质,从而显得弥足珍贵。

我们推崇阅读的价值,推崇文学的意义。但是以文学的名义,否定文明的新形式,否定一代人的生活方式,这样的精英思维,是不是也应该反思呢?

“破纪录”

猜你喜欢

论调黑一雄边缘化
石黑一雄《莫失莫忘》中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情结
到底怎么对自己
石黑一雄的诺贝尔获奖演说(下)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认与逃的辩证法——石黑一雄小说中的内心世界
被边缘化的节能司?
关于文学边缘化的不同看法
草根论调
批驳反腐败歪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