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国内外游客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差异研究
——以西安回民街为例
2017-12-07李春萍
李春萍,张 简
(西安外国语大学 旅游学院·人文地理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128)
【旅游业研究】
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国内外游客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差异研究
——以西安回民街为例
李春萍,张 简
(西安外国语大学 旅游学院·人文地理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128)
旅游目的地形象长期受到国内外旅游学术界及业界的广泛关注,但基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群体比较视角探析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差异问题则鲜有涉及。采用网络文本分析法,借助KH Coder文本分析软件对国内外游客对西安回民街的评论进行词频、情感分析。研究表明:(1)国内游客对“老字号”品牌的认知度高、对环境卫生的关注高、对旅游基础设施的要求高;而国际游客则更关注美食本身及其制作工艺、对文化氛围的关注高、对旅游基础设施的要求较低;(2)在情感形象感知上虽然都以积极情感为主,但是国内外游客在消极以及中性情感的感知差异较大,即国内游客的消极情感远高于国外游客,国外游客的中性情感比重远大于国内游客;基于以上结论,笔者从文化维度包括权力距离、文化距离以及高低文化语境3个角度来阐释其感知产生差异的机理,并提出打造差异化的回民街形象,重视国际潜力市场,基于文化差异进行精准营销等营销策略。
目的地形象;形象感知;网络文本分析;文化背景;回民街
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概念最初由营销领域的品牌形象概念衍生而来,从20世纪70年代Hunt提出旅游形象以来,旅游目的地形象因其在游客决策以及行为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而广受学界和业界的关注[1-2]。在游前,目的地形象影响潜在游客,无形目的地产品和有限知识决定了潜在游客的感知[3];在游览过程中,旅游目的地形象的重要构成因素,例如主客互动等是影响游客旅游体验以及满意度的关键[4];而在游后成为决定游客行为意向的重要参考等[5]。此外,因为目的地形象评估可以揭示目的地在未来潜在游客眼中的感知优势和弱点,所以成为其营销推广的基础[6]。
关于目的地形象的定义很多,众说纷纭。Echtner 和 Ritchie 将其概括为旅游者对旅游地的个人印象及其总体特征的看法[7];Assaker则认为游客留下的与一个地方相关的印象、期待以及情感思想就是这个地方的目的地形象[8];国内学者马勇等从地理学角度出发,将其定义为一个地域内公众对旅游目的地的总体认识评价[9];白凯则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认为目的地形象是潜在或者现实游客对该目的地的所持有的一种印象与认识,并且这种认识受自身的个体文化价值以及外界环境的影响不断变化[10]等。综合来看,学者们逐渐重视从多角度、多学科,例如社会学、旅游地理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的目的地形象进行定义。本文认为在定义目的地形象感知时应该充分考虑旅游者的个体背景因素,因此将其定义为:旅游者基于对一个游览地的客观属性认识,经过自身的个体文化背景的信息组合而形成的包含理性认知与感性认知的综合评价。
比较研究具有解释事物本质的优势[11],而在基于不同群体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差异的比较研究上,一方面对目的地的研究缺乏对研究对象的清晰界定[12],并且与西方相比,在中国情景下的不同群体比较研究比较少;另一方面,国内从文化背景入手,对形象感知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简单的描述性研究上,对进一步探索差异产生机理的研究明显不足。回民街作为特色民族街区,广受国内外游客青睐,因此本文选取西安回民街这一特色民族街区作为案例地,通过对国内外不同文化背景群体的比较研究,对其感知产生差异的机理进行探索,为回民街优化提升提供参考。
1 文献综述
在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中,早期国内外学者主要是从旅游目的地形象内涵的构建、分类等方面入手,对旅游目的地形象进行研究。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也呈现出一些时代性特点。一方面,在研究方法上,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依托互联网技术而发展起来的分析方法[13];另一方面,在研究内容上,Gartner率先提出了认知、情感和意动的旅游目的地构成要素理论[14],Baloglu和McCleary将其发展为认知形象、情感形象以及整体形象,认为前二者共同作用于整体形象[15]870,并获得了学界广泛认同[16];其次,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更多学者关注互联网视角下的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同时,在对旅游目的地进行测量的研究中,杨永德和白丽明等学者重视目的地测量的科学性,将结构法与非结构法进行了比较研究[17];此外,在研究视角上,也出现由静态横向视角研究向动态纵向包含对旅游者游前、游中、游后对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感知相结合的研究视角的转变。
网络科技迅速发展,其对旅游的影响也日益显著。互联网空间以其开放、分享的特性让游客在网上实现信息咨询、消费的同时,也使游客可以利用平台实现游后互动交流并乐在其中[18]。网络文本可以从侧面反映旅游者对已经去过的旅游目的地的评价与认识,因此网络文本分析逐渐被研究者们广泛运用于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研究中,例如借助网络文本,张春娥对广州[19]、张高军等对华山景区[20]、王媛等对朱家角古镇[21]、付业勤等对鼓浪屿[22]进行了研究等。
总体来看,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国内外学者逐渐关注网络行为下的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并且网络文本分析在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是国内研究忽视了游客的文化背景差异,较少进行游客文化背景与目的地形象感知差异的内在机理的相关分析,因此本文立足于不同群体的文化背景差异,结合网络文本分析,对回民街进行感知形象差异研究,并从权力距离、文化距离和高低文化语境3个方面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目的地形象感知差异的内在机理。
2 研究方法、对象与研究设计
2.1研究方法
不断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加速了一些借助于互联网所发展起来的网络平台的发展升级,并逐渐成为旅游信息传播推广以及用户互动交流的重要途径。游记与旅游评论以其翔实的内容、特别的路线信息等,逐渐发展成为游客体验分享以及抒情的重要方式[23],并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最终决策[24]。内容分析法是一种科学的定性分析方法,以其系统性、客观性的特征而得到广泛运用[25]。而KH Coder是一款在非结构化文本分析中,运用较为普及、功能较为强大的开源软件[26]。因此,本文运用文本分析法并借助KH Coder文本分析软件对游客记录回民街之行的评论进行分析。
2.2研究对象
作为一条民族特色街区,回民街以其独特的伊斯兰风情、丰富多样的清真饮食、特色清真寺建筑、回民生活区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前来体验。在对回民街的研究中,研究者多基于保护发展的视角,并停留在质性的现状归纳总结上,没有对回民街游客游后感知做深入全面研究,更没有研究者对国内外不同群体对回民街的感知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因此,进一步了解国内外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回民街的感知形象差异,对改善旅游景区的形象,提升旅游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2.3研究设计
2.3.1 样本选取
在数据来源上,选取国内外两个最大的旅游信息分享平台蚂蜂窝和TripAdvisor上的文本内容。在时间选取上,本文分别选取蚂蜂窝和TripAdvisor上2013-2016年共3年的评论作为研究对象。经过筛选:(1)忽略字数过少的评论;(2)剔除图片以及与回民街无关的评论;为了保证国内外游客评论的可比性,最终搜集到2 000条,其中中文1 000条、英文1 000条。
2.3.2 数据处理
在数据处理中,为了保证样本的有效性,笔者进行了两项处理:(1)剔除掉中英文评论中例如“了”“的”“the” “of” “a” 等没有实际意义的词;(2)参考情感词汇表,笔者构建了情感词条项,在使用KH Coder软件前将不同情感词进行归类编码;再借助KH Coder文本分析软件中的词条聚类、交叉处理等功能对文本信息进行进一步挖掘处理,得到国内游客和国际游客对回民街认知、情感形象的感知差异。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Baloglu和 McCleary提出认知、情感可以作为旅游目的地感知分析的两个重要层面[15]872,Alcaniz等也指出认知和情感是游客评价一个旅游目的地的两个重要维度[27];因此,本文结合高频词分析,从认知和情感两个层面,对回民街的形象感知进行剖析。
3.1基于高频词分析的认知形象差异
运用KH Coder软件中的词频分析,可以得到表1中的结果,在国内游客评论中排名前10的词汇为“吃”“回民街”“小吃”“人”“美食”“多”“羊肉泡馍”“特色”“好吃”以及“味道”;国际游客排名前10的词汇为:“food” “street” “eat” “Muslim Quarter” “try” “visit” “market” “shop” “great” “sell”,再通过对评论的中英文聚类处理如图1、图2,可以将回民街的认知形象构建为:(1)对美食的认知;(2)对环境氛围的认知,其中包括对旅游文化氛围、卫生条件以及治安环境的认知;(3)对旅游接待设施条件的认知。
表1 对回民街排名前10的国内外游客整体认知词条词频统计
数据来源:作者计算。
注:图中气泡大小代表词条出现频率的高低;不同颜色代表有内在关系词项的不同集合。资料来源:作者绘制。图1 回民街国内游客评论高频词聚类图
资料来源:作者绘制。图2 回民街国际游客评论高频词聚类图
3.1.1 回民街美食认知形象差异
由于回民街作为民族特色美食街区的特殊性,由表2可以看到国内游客在对回民街美食的认知排名前20的词项分别为“吃”“小吃”“美食”“多”“羊肉泡馍”等;由此可见,国内游客对回民街美食的认知主要集中在一些小吃上,大多数游客认为回民街的东西比较正宗好吃,体现地方特色,并且国内游客对回民街比较出名的老字号店铺,比如“老孙家”“老米家”的认知度比较高。
而与国内游客相比,国际游客评论中对回民街食物相关的词条依次为“food” “eat” “try” “good” “vendor”等,那些具体食物,无论在种类还是数量上,在评论中被提到的频率远低于国内游客,这表明国际游客对回民街食物的认知并没有国内游客那么具体,这可能与回民街美食品牌国际知名度不高、宣传推广力度不够有很大的关系。
表2 对回民街排名前20的国内外游客的美食认知词条词频统计
数据来源:作者计算。
3.1.2 环境氛围认知形象差异
在对回民街环境氛围的认知上,如表3所示,国内游客评论中位于前20的词条为“人多”“游客”“回民”“街道”“不错”等,由此可见,在旅游氛围认知上,大部分国内游客表示回民街是吃货天堂,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在晚上的氛围也是热闹非凡,所呈现的物品琳琅满目,值得游客一去;但是同时回民街人太多,在卫生条件上也给游客留下了卫生环境差等负面认知;并且回民街因为人群熙熙攘攘,很容易给小偷带来可乘之机,因此许多游客认为回民街的治安环境比较差,并在评论中建议其他游客要防“小偷”。
对于国际游客来说,与回民街环境氛围相关的词条排名前20的为“street” “people” “evening ” “Muslim Quarter” “market”等,国际游客在回民街旅游氛围的认知上认为回民街的氛围十分浓厚并且生动有趣,很享受与当地旅游从业者讨价还价的互动过程;对治安环境的认知与国内游客的认知基本一致,词条“小偷”与“pickpocket”在国内外游客的评论中均有提及,据此可知双方对回民街的治安环境认知均较差。但是在卫生条件上,国外游客较少提及,原因可能是国外游客对异域文化比较感兴趣,更加注重这种特色文化氛围带来的新鲜感。
表3 对回民街排名前20的国内外游客环境氛围认知词条词频统计
数据来源:作者计算。
3.1.3 基础设施认知形象差异
在基础设施的形象认知方面,如表4所示,“鼓楼”“街道窄”“店铺”“西羊市”“北院门”等词被国内游客提及频率较高,综合来看,在基础设施方面,国内游客提到较多的首先是回民街的地理位置,距离西安市区内的地标性景点近、交通方便,但是从 “道路窄”“拥挤”等侧面反映回民街自身的基础设施条件的词条来看,在评论中也反映出道路窄、环境差、缺乏管理等问题。
从国际游客的词条来看,“Drum Tower” “Bell Tower”能隐含地理位置,“warriors”隐含一定的旅游行程的信息,被提及的频率较高。总体来看,对回民街街道面貌评价较多,但具体公共设施评论的词条比较少,对回民街内的基础设施并没有具体的词项说明。
表4 对回民街排名前20国内外游客基础设施的认知词条词频统计
数据来源:作者计算。
3.2情感形象差异分析
游客对目的地各种属性的情感反应就是目的地情感形象[28],国外很多学者将情感理论运用于消费环境。在情感分类研究方面,Watson提出了PANA情绪的两因素模型,从效价和唤醒度两个维度对模型进行了阐释。正面情绪(PA)是一个人感到热情、积极的程度的反应,而较低正面情绪则表现为无精打采的状态。负面情绪(NA)则被概念化为主观窘迫的一般维度(忧虑痛苦和不愉快的参与,包含愤怒、紧张或恐惧等各种厌恶情绪状态),低度的负面影响则是平静和宁静的状态[29]。在此基础上,Watson等人又进一步发展了PANAS量表,并且因为其有效性而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体育心理学、健康、教育、产品和服务满意度以及购买后行为研究等领域[30]。
乐国安等也指出人的情绪丰富多样,远不止简单的正负面情绪[31]。本文在Watson所提出的PANA理论模型的基础上,主要从正面(positive affect)、负面(negative affect)以及中性(arousal-alertness)3个维度将评论中的情感词进行分类,并将国内游客评论编码为“0”,国际游客编码为“1”,借助KH Coder软件中的交叉汇总分析功能(crosstab analysis)分别对所收集到的中英文评论进行进一步的情感分析,得到下表5中的结果。
表5 情感分析结果
注:表中“0”代表国内游客;“1”代表国际游客;**代表在0.01水平上差异显著。
数据来源:作者计算。
基于表5中的各类情感词的数量,可以进一步得到国内外游客评论中3类情感词所占的比重。在国内游客的评论中,积极情感词为342个,占到总数的59.69%,负面情感词154个,占到26.88%,中性词77个,占到总数的13.43%。而在国际游客对回民街的评价中,积极情感词430个,占到总数的60.22%,负面情感词58个,仅占到总数的8.12%,中性词226个,占到31.66%。与国际游客相比,国内游客对回民街的负面情感达到26.88%,明显高于国际游客的8.12%;而国际游客的中性评价达到31.66%,也明显高于国内游客的13.43%;再由表5可知,从统计学意义上看,国内外游客无论在正面、负面还是中性情感上,都在0.01水平上具有显著差异。
4 研究结论、机理探讨以及营销启示
4.1研究结论
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内外群体游客进行目的地形象的认知以及情感差异分析,可以得到国内外游客对回民街感知结构的不同:在以美食形象、环境氛围形象以及基础设施形象所构建的认知形象中,国内游客对“老字号”品牌的认知度高,对环境卫生的关注高,对旅游基础设施的要求高;而国际游客则更关注美食本身及其制作工艺,对文化氛围的关注高,对旅游基础设施的要求较低。在情感维度,通过上文中对国内外游客的情感感知统计分析,总体来看,国内外游客对回民街的情感感知整体趋于积极,但是其中国内游客的消极情感远高于国外游客,并且这些消极情感源于回民街美食、环境氛围以及旅游接待设施的方方面面;而国际游客中的消极情感主要源于对治安环境的担忧,其中性情感的表达例如“interesting”等的评价也占到较大比重。
4.2国内外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差异的机理探讨
在国内的旅游研究中,文化因素常被用来指导旅游翻译、旅游品牌塑造等方面,而在文化视角下对国内目的地感知差异研究较少;虽然Wei-Jue Huanga和Chun-Chu Chen等将台湾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形象感知进行了探索[32],但是研究的群体是大陆游客,并没有进行跨文化视角的差异对比研究,并且大陆与台湾历史文化相近,同根同源;虽然国外研究已有涉及,例如跨文化视角下的韩国济州岛医药旅游感知[33]以及日韩游客对关岛的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34]等,但是研究的案例地大多是国外旅游目的地,对国内旅游目的地的普适性有待进一步证实。因此选取中国内陆案例地作为国内外游客感知差异研究的对象,并从跨文化视角对差异产生机理进行探讨,丰富了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的视角与实证内容。
Kaufman-Scarborough在研究文化背景差异如何影响消费时提出不同文化背景游客的独特文化特征,导致了其独特的期望。这些文化特征以文化价值规范的形式,形成期望的基础[35]。Miguel、Nuno 和Danielle指出文化特性是不同文化背景游客对目的地感知差异的重要因素,不同文化特质下的游客对目的地旅游服务价值的感知度不同,从而造成旅游满意度的差异[36]。因此针对以上研究,本文从文化维度包括权力距离、文化距离以及高低文化语境3个角度来阐释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内外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产生差异的机理。
从权力距离角度:权力距离是指社会底层大众接受和期望权力分配不平等的程度,霍夫施泰德通过实验指出亚洲国家具有高权力距离的特征,西方国家则表现出低权力距离特征[37]。权力距离不同,目的地形象感知的层次要求则不同。国内高权力距离的特征,对社会地位较低的服务人员提出为顾客提供高水平的服务质量的要求,而西方国家的权力距离较小,西方游客更喜欢以平等的社会地位获得平等的服务。由此可见,长期生活在高权力距离环境中的国内游客对目的地服务的期待也就更高。并且这种高期待往往会通过目的地属性的认识而产生较大的负面情绪。
从文化距离角度:文化距离是指任何两个国家在文化规范与实践上存在的差异[38]。文化距离这一概念在经贸等方面的应用比较多,近年来在旅游者行为以及旅游目的地选择等方面的研究中得到运用,文化距离作为旅游者游前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决定因素之一,在吸引各地游客的同时,也会成为游客目的地选择的阻力。Weiermair认为,旅游目的地的文化距离越大,游客对该旅游目的地各项服务的要求就越低而且越包容[39]。而对于文化距离相近的国内游客,因为文化相近,其自然对旅游目的地的其他方面例如旅游环境、服务设施等更为关注也更加挑剔。同时,国内游客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从而对老字号品牌的感知度比较高。而国际游客对回民街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艺、对当地文化的浓厚兴趣也正是受两地文化距离差异的影响。
从高低文化语境角度:中西方的文化语境差异明显,中国属于高语境文化,在高语境文化中大部分信息通过社会背景和说话人的背景得以传达,而语言只传达小部分信息,而西方的低语境文化恰好相反。旅游者旅行的过程,也是自身与当地旅游从业者以及居民不断发生社会互动的过程,由于高低文化语境差异,国内游客在互动过程中更加委婉并期望旅游服务提供方能够洞察到自己的需求,而作为低语境文化背景的西方游客则更倾向于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并且较多的互动与交流对西方游客进一步了解当地文化、融入特色文化氛围以及建立人际关系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较高的权力距离、相近的文化距离以及高文化语境使国内游客在对旅游目的地的服务感知中要求更高,对相近文化的感知程度较低,致使其产生较多消极的情感;而相比国内游客,国际游客的低权力距离、较大文化距离以及低文化语境的文化特质使其在目的地感知中更容易对当地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对旅游环境氛围以及基础设施等的认知度高,更易获得满足感而产生积极以及中性的情感倾向。
4.3营销启示
4.3.1 针对国内外游客认知打造差异化的回民街形象
由前文中的研究分析可以知道,国内外游客对回民街的形象认知有很大的差异,因此针对不同游客群体,首先应该打造差异化的回民街形象。对于国内游客来说,可以将回民街打造成“以老字号饮食品牌小吃为中心的特色美食旅游街区”;而对于国际游客来说,根据国际游客对美食背后的回民风情、传统伊斯兰建筑以及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可以将回民街塑造为“丝绸之路起点—民族特色旅游街区”。并在此基础上,有差异地对回民街进行宣传推广。
4.3.2 国际游客对回民街有较高的情感认同,应重视国际市场的营销宣传
Sameer和Girish通过聚类分析将游客分成了不同类型,指出通过情感体验差异对不同人群进行营销的重要性[40]。基于前文,可以得到国际游客对回民街有较高的情感认同,因此在对回民街的营销上应该加强在国际市场的宣传以拓展潜在国际市场,例如可以通过旅游局、旅游组织、旅游OTA等在国外进行回民街特色旅游产品、旅游活动宣传推广的方式,进一步强化抱有积极与中性情感游客的情感倾向,引导其行为意向。
4.3.3 基于群体文化差异特征,进行精准营销
Yusuf和Evren 指出不同群体文化差异特征是目的地营销的重点,旅游目的地应该基于对不同类型的游客进行市场细分,并采取不同的精准营销策略以取得良好的营销效果[41]。针对国内市场,首先可以利用回民街的地理位置优势将回民街与西安城墙、钟鼓楼等著名景点进行整合营销,与此同时,可以进一步发掘丝路文化,在回民街打造丝绸之路美食探索主题旅游路线与活动去吸引更多游客,达到点线结合、以面促点的效果。
针对国际市场,基于游客对当地美食工艺、文化的浓厚兴趣。首先,在宣传推广中可增加回民街特色美食制作工艺的介绍,以宣传片的形式呈现特色美食以及美食制作表演,并投放在排名靠前的旅游OTA平台、社交媒体中,同时也可以适当增加现场美食工艺制作表演;其次,丰富回民街摊点摊位美食的种类,并对特产纪念品等进行优化升级,将当地独特文化元素融入商品设计中,避免商品同质化问题;此外,餐馆作为回民街的一个重要会客厅,在装潢、布置设计上更应凸显回族文化以及陕西文化的融入,也可以与回族的传统节日文化相结合,注重文化氛围的营造,在保证优质服务的基础上注重与游客的互动交流,以达到口碑带动、深化游客体验的目的。
5 不足与展望
虽然本文从文化视角入手,尝试基于网络文本分析对国内外游客对回民街的形象感知做了初步的差异对比研究,但仍有很多不足。首先,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文只分别选取了蚂蜂窝和TripAdvisor作为文本数据来源,在样本选择的渠道上可以更加多元化,以保证样本的多样性。在研究内容上,由于样本量的局限性,在情感分析部分依据PANA理论模型,只是将情感划分成了积极、消极以及中性三大类,但是对情感进一步细分进行情感精准营销的研究也很有必要。
[1] BEERLI A, MARTN J D. Tourists’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erceived image of tourist destinations: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a case study of Lanzarote,Spain[J].Tourism management, 2004, 25(5):623-636.
[2] CHEN C C, LAI Y H, PETRICK J F,et al. Tourism between divided nations: an examination of stereotyping on destination image[J]. Tourism management, 2016, 55:25-36.
[3] FAKEYE P C., CROMPTON J L. Image differences between prospective, first-time and repeat visitors to the lower Rio Grande Valley[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91, 30(2):10-16.
[4] LEE S, BAI B. Influence of popular culture on special interest tourists' destination image[J]. Tourism management, 2016, 52:161-169.
[5] GUO Y Z. Summarize on the study results of tourism perception image[J].Economic geography, 2003,23(2):280-284.[郭英之.旅游感知形象研究综述[J].经济地理,2003,23(2):280-284.]
[6] STYLOS N,BELLOU V,ANDRONIKIDIS A, et al. Linking the dots among destination images, place attachment, and revisit intentions: a study among British and Russian tourists[J]. Tourism management, 2017,60:15-29.
[7] ECHTNER C M, RITCHIE J R B. The measurement of destination image: an empirical assessment[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3,31(4):3-13.
[8] ASSAKER G. Examining a hierarchical model of Australia’s destination image[J]. Journal of vacation marketing,2014,20(3):195-210.
[9] MA Y, SHU B Y. Regional tourism planning: theory, method and case study[M]. Tianjin: Nankai University Press,1999:77-82.[马勇,舒伯阳.区域旅游规划: 理论·方法·案例[M].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77-82.]
[10] BAI K. A review of researches on 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 positioning: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J]. Tourism science, 2009,23(2):9-15.[白凯.旅游目的地意象定位研究述评:基于心理学视角的分析[J].旅游科学,2009,23(2):9-15.]
[11] ZHANG G J, WU J F. Do different groups have the same 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 a review of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different groups’ 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J]. Tourism tribune, 2016,31(8):114-126.[张高君,吴晋峰. 不同群体的目的地形象一致吗?基于目的地形象群体比较研究综述[J]. 旅游学刊, 2016, 31(8):114-126.]
[12] SHEN X R,LI T Y. A frontier review of foreign 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 research and future prospects[J].Foreign economy and management, 2013,35(11):48-59.[沈雪瑞,李天元. 国外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前沿探析与未来展望[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35(11):48-59.]
[13] STEPCHENKOVA S, ZHAN F. Visual destination image of Peru: comparative content analysis of DMO and user-generated photography[J]. Tourism management, 2012,36(6):590-601.
[14] GARTNER W C. Image formation process[J]. Journal of travel and tourism marketing,1993,2(2/3):191-215.
[15] BALOGLU S,MCCLEARY K W. A model of destination image formation[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9,26(4):868-897.
[16] WEN C Y, LI L H, XU W, et al. A review of 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 research[J].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2009,25(6):105-109.[文春艳,李立华,徐伟,等.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综述[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25(6):105-109.]
[17] YANG Y D, BAI L M, SU Z.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structured and unstructured measurements of tourist destination image: a case of Yangshuo, Guilin[J]. Tourism tribune, 2007,22(4):53-57.[杨永德,白丽明,苏振.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比较研究:以阳朔旅游形象测量分析为例[J]. 旅游学刊,2007,22(4):53-57.]
[18] ZHANG W T, LUO P C. A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 of tourists’ perception and official dissemination based on network text:taking Yongding Tulou in Fujian as the case[J]. 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7,33(1):90-99.[张文亭,骆培聪.基于网络文本的目的地旅游形象游客感知与官方传播对比研究:以福建永定土楼为例[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33(1):90-99.]
[19] ZHANG C E. Research on perception of Guangzhou 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based on network text analysis[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5,17(4):25-32.[张春娥. 广州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基于网络文本分析[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4):25-32.]
[20] ZHANG G J, LI J Y, ZHANG L. A research on 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 perception of Huashan Scenic Spot: based on text analysis of weblogs[J].Tourism science, 2011,25(4):87-94.[张高军,李君轶,张柳.华山风景区旅游形象感知研究:基于游客网络日志的文本分析[J]. 旅游科学,2011,25(4):87-94.]
[21] WANG Y, XU X, FENG X G, et al. Research on tourists’percieved image of ancient town using web text mining methods: a case study of Zhujiajiao[J].Tourism science, 2013,27(5):86-95.[王媛,许鑫,冯学钢,等. 基于文本挖掘的古镇旅游形象感知研究:以朱家角为例[J]. 旅游科学,2013,27(5):86-95.]
[22] FU Y Q, WANG X J, ZHENG X M. Study on tourism image based on web text analysis: case of Gulangyu[J]. Tourism forum, 2012, 5(4):59-66.[付业勤,王新建,郑向敏. 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旅游形象研究:以鼓浪屿为例[J]. 旅游论坛, 2012, 5(4):59-66.]
[23] CHEN J, ZHANG J H, LIU Z H,et al. Progress in travel blog research and its implications[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3,32(10):1511-1519.[陈静,章锦河,刘泽华,等.旅游博客研究进展与启示[J]. 地理科学进展,2013,32(10):1511-1519.]
[24] LIU Y, LI C J. A study review on travel blog: retrospect and prospect[J].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2014,8(1):1-5,23.[刘焱,李朝军.旅游博客研究述评[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1):1-5,23.]
[25] ZHANG N L, MA Y F.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inbound tourists on the residents of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a case study of Huimin Street in Xi’an City[J].Journal of the Second 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2008(1):128-132.[张乃利,马耀峰. 入境旅游对我国民族社区居民影响研究:以西安市回民街为例[J].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28-132.]
[26] CHENG H R, HUANG G B, ZHENG L.Comparison of software for unstructured text analysis: KH Coder vs.Wordstat[J].Library and information, 2015(4):110-117,122.[程慧荣,黄国彬,郑琳. 非结构化文本分析软件比较研究:以KH Coder和Wordstat为例[J]. 图书与情报,2015(4):110-117,122.]
[27] ALCANIZ E B., GARCA I S,BLAS S S. The functional-psychological continuum in the cognitive image of a destination: a confirmatory analysis[J]. Tourism management, 2009,30(5), 715-723.
[28] ZHANG H M, LU L, CAI L P, et al. 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 structural model and visitors’behavioural intentions: based on a confirmatory study of localization of potential consumers[J]. Tourism science, 2011,25(1):35-45.[张宏梅,陆林,蔡利平,等. 旅游目的地形象结构与游客行为意图:基于潜在消费者的本土化验证研究[J]. 旅游科学,2011,25(1):35-45.]
[29] WATSON D, CLARK L A, TELLEGEN A.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brief measure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the Panas scale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1988, 54(6):1063-1070.
[30] MITAS O, YARNAL C, CHICK G. Jokes build community: mature tourists’ positive emotion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2,39(4):1884-1905.
[31] YUE G A, DONG Y H, CHEN H, et al. Online textual sentiment analysis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J].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3,21(10):1711-1719.[乐国安,董颖红,陈浩,等. 在线文本情感分析技术及应用[J]. 心理科学进展,2013,21(10):1711-1719.]
[32] HUANG W J, CHEN C C, LIN Y H. Cultural proximity and intention to visit:destination image of Taiwan as perceived by Mainland Chinese visitors[J]. Journal of destination marketing & management,2013, 2(3):176-184.
[33] YU J Y,KO T G. A cross-cultural study of perceptions of medical tourism among Chinese, Japanese and Korean tourists in Korea[J]. Tourism management,2012,33(1):80-88.
[34] LEE G, LEE C K.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of the image of Guam perceived by Korean and Japanese leisure travelers: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J]. Tourism management,2009,30(6):922-931.
[35] KAUFMAN-SCARBOROUGH C. Asian-American consumers as a unique market segment: fact or fallacy?[J].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2000,17:249-262.
[36] MOITAL M,DIAS N R,MACHADO D F C. A cross national study of golf tourists’satisfaction[J]. Journal of destination marketing & management,2013,2(1):39-45.
[37] YAN M. Theoretical study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Harbin:Heilongjiang University Press,2009:43-44.[严明. 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M]. 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43-44.]
[38] YANG Y, LIU H B, LI X. The influences of national cultural distance on international destination choice of Japanese and Chinese residents[J].Tourism tribune,2016,31(10):45-55.[杨旸,刘宏博,李想. 文化距离对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影响:以日本和中国大陆出境游为例[J]. 旅游学刊,2016,31(10):45-55.]
[39] WEIERMAIR K. Tourists’ perceptions towards and satisfaction with service quality in the cross-cultural service encounter: implications for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management[J]. Managing service quality, 2000,10(6):397-409.
[40] HOSANY S, PRAYAG G. Patterns of tourists’ emotional responses, satisfaction, and intention to recommend[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3,66(6):730-37.
[41] DÜNDAR Y, GÜÇER E. The impact of socio-demographics on 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 a study in Ankara, Turke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conomics, commerce and management,2015,3(2):1-22.
[责任编辑:潘岳风]
[责任校对:连云凯]
TourismDestinationImagePerceptionDifferencesbetweenChineseandInternationalTouristsbasedonWebTextAnalysis—ACaseStudyofMuslimQuarterinXi’an
LI Chunping , ZHANG Jian
(SchoolofTourismandResearchInstituteofHumanGeography,Xi’anInternationalStudiesUniversity,Xi’an710128,China)
Destination image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great amount of studies in tourism field since the 1970s. However,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conduct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 between different tourists groups with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The perception of destination image is largely based on tourists’ subjective evaluation, thus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 perception differences of groups with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perception differences between tourists from China and those from abroad on Muslim Quarter, 2000 online travel reviews from tourists at home and abroad are analyzed by KH Coder using web content mining method. Through the analyses of word frequency, tourists’ emotions, the paper finds that differences in the image are the perception of Muslim Quarter between Chinese tourists and international tourists. In addition, although both groups hold positive perception for Muslim Quarter, differences exist in the affective percep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Furthermore, the paper explains the reason why big differences exis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from the three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 including power distance, cultural distance and high and low cultural context. In the light of the results, the paper proposes suggestions for enhancing Muslim Quarter’s destination image for Chinese tourists as well as for international tourists,which includes forming a different destination image, enhancing the propaganda in international market, as well as conducting positioning marketing strategies based on cultural features of tourists.
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 image perception; web context analysis; cultural backgrounds; Muslim Quarter
2017-01-09
李春萍(1994- ),女,陕西商洛人,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人文地理研究所2015级硕士研究生;张简(1966- ),女,湖南人,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人文地理研究所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目的地市场营销。
LI C P,ZHANG J. 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 perception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international tourists based on web text analysis[J].Tourism forum,2017,10(6):97-110.[李春萍,张简. 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国内外游客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差异研究[J].旅游论坛,2017,10(6):97-110.
F590.3
A
1674-3784(2017)06-009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