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
2017-12-06孙嘉悦霍铃玲
孙嘉悦 霍铃玲
【摘要】近些年,就业问题已经持续成为高校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也成为高校在就业工作中需要不断探索的重中之重。为了顺应社会发展要求,第二课堂作为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辅助手段,在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拓展大学生就业优势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第二课堂;就业能力;优势
目前,大学生“难就业”“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现阶段乃至今后长期要面临的问题。究其原因,从社会的用人需求来看,毕业生的数量和社会所需人才日益饱和。从毕业生的角度分析,用人单位不仅看重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更看重的是综合能力。因此,就业能力不足、优势能力欠缺是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根本原因。
高校作为育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在通过第一课堂传授大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同时,更要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一、第二课堂的介绍
我国提出第二课堂概念是教育家朱九思在《高等学校管理》一书中提到的,第二课堂是指在教学计划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有益的、健康的课外活动。
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共同构成了大学人才培养系统,第二课堂以“育人”为宗旨,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重点,对和谐校园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第二课堂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许多不可替代的优势,是第一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
二、第二课堂对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优势
第二课堂形式丰富多彩,学生参与度高,有助于他们进一步拓展和扩散思路,迸发创新思维,提升他们的知识技能等综合能力,为将来高校学生就业提供了优势条件。具体来说表現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充满自主性和多样性,可以明显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第二课堂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基于学校和社会给予的各种教育资源,自愿以多种形式和渠道开展关于专业竞赛、文艺活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从中获取知识,进而展现个性、提高能力、形成特长,养成良好的品质与作风并从中得到锻炼的活动过程。
相对于传统课堂讲授,社会实践活动的丰富多样性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锻炼能力和提升自我的渠道。学校院团委、学生会、社团可以围绕“党组织建设”“共青团活动”“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创新创业”五大类自主开展有针对性、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第二课堂教育。参加一些专业社团,不仅能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还能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而参加一些专业性的活动,既能强化或内化自己已获得的知识,完成知、情、意、行这一认知过程,又能促进同学们之间形成相互鼓励、竞相争优的局面,促进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还能使每位同学发挥出自己的个性特征、能力优势,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就业意向。更重要的是,第二课堂能够培养团队精神。
第二,第二课堂更具综合性和实践性,能打破传统课程的局限性。第二课堂更强调各种综合知识的灵活应用和学生素质的综合体现,拒绝“纸上谈兵”,让学生真正地学有所用、学有所得。每次活动的角色不同,学生感悟则不同,对角色的认知也有所不同。而且,每次扮演不同的角色,对其他同学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可否认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能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实践性是第二课堂最重要的特征和优势之一。就业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还需要更多的动手实践能力。只有将学生置于特定的环境中,他们才能真正了解自己就业能力方面的缺失和短板。例如,举办科技创新大赛,是为了引导树立创新意识,锻炼创新能力;开展社会实践,是为了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高校举办职业能力大赛,是为了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就业优势,提前确定就业目标。
实践性更体现在与第一课堂的结合。在就业指导课程中,任课教师可以选择面试比赛、职业能力规划、公务员面试辅导课程等作为授课内容,课程作业也可以规定为找到一份真正的工作,让同学们真正将所学运用到实践中。
三、如何构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第二课堂
如何构建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第二课堂,以实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与社会用人需求的完美契合呢?看似一张简单的第二课堂成绩单,背后却涉及相关机制体制的协调、多个部门配合协调等问题。
第一,加强观念引导,树立强烈的参与意识。观念引导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起点和重点。在加强观念引导时,必须将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转化成为学生自发的学习行为。首先,学校可以开展各类讲座,邀请成功校友、专家名人来演讲,通过一对一专人辅导、观看电影等形式增强学生的决心与信心,提高和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其次,要通过校园文化宣传营造良好的参与氛围,加强学风、院风、校风建设,将被动参与,甚至是班级中的“抽签式”参加活动的现象,转变为主动参与,形成人人爱参加、人人主动参加的局面。
第二,提供第二课堂各方面的物质保障和精神支持。第二课堂的建设必然离不开师资保障、场地保障、时间保障等,因此,高校在提供专业指导培训的同时,要重点打造专业化指导教师团队,主推各学院有特色的第二课堂,提供真正契合学生需求的活动和课程。目前高校对第二课堂的经费支持不足,加上相关教师参与度低,导致第二课堂实施效果不佳。尽管许多高校也相应地出台了一些激励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政策和措施,如设立创新学分、对取得创业成绩的师生予以奖励等,但评奖的标准相对严格,学院甚至学校中少有学生能够达到要求。而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及就业实践往往是长期性的工作,甚至毕业一两年后才可能有成果。因此,笔者认为要进一步完善奖惩机制,做到阶段性奖励和全程奖励相结合、奖惩相结合。
第三,创新活动形式,提供就业实践机会。第二课堂的开展必须扎根于第一课堂的理论和专业知识,针对学生的特点,活动形式要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具有学院特色。实践是第二课堂教育的核心部分,也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和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考验。除有关就业的各种讲座、参观活动的开展,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通过联系就业实践基地、参观公司、创建模拟公司、模拟面试,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通过校内安排勤工助学岗位,让热爱教师行业的同学参与助教工作,让有兴趣且有能力的学生在校内就可以实践,近距离体验有兴趣的工作,同时也促进学校的就业氛围。
参考文献:
[1]王怡,吴倩,陈强.加强第二课堂建设,
培养行业卓越人才[J].中国轻工教育,2013(5):76-78.
[2]杜一宁,霍铃玲.《探究第二课堂成
绩单在学生党建“育苗”阶段中的作用——以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
【本文系天津师范大学校级资助项目“第二课堂成绩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研究”(52WY160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