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的问题与推进探索
2017-12-06包艳宇刘思延王雨晨
包艳宇 刘思延 王雨晨
摘 要:作为一种专业技术型教育,应用型本科院校为社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开展校企合作是应用型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重要途径。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开展校企合作的时间较短,缺乏成功的经验借鉴,导致校企合作中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校企合作的价值。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以期有所借鉴价值。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与研究型高校不同的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而不是强调学术研究能力,这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能否发挥应有作用的衡量标准之一。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要注重职业岗位与专业知识的结合,在教学方法上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在顶岗实习阶段也要让学生在企业实际的工作岗位得到提高,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校企合作的开展。校企合作办学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色所在,在校企合作模式下,企业全程参与高校的教学计划制订、课程设置、合作备课、教学评价等,这样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也解决了企业用工需求的矛盾,对学校和企业而言,是个双赢的结果。当然,应用型本科院校属于非盈利的教育机构,企业属于盈利的经济组织,二者之间的跨行业、跨组织合作并不是水到渠成的,还需要进行深度的探索。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层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校企双方合作的深度不足。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的层次较低,真正做到订单式培养的并不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到企业定岗实践也主要以观摩为主,真正能够参与到生产一线实训的并不多,导致校企合作的实效大打折扣。二是实习实训基地不稳定。应用型本科院校联系了很多与专业相关的企业,也在企业中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但很多实训基地都是有名无实,仅仅满足于签个协议、发个新闻稿而已,能够长期、稳定接收学生实习的基地并不多。而且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一般在最后一个学期才会到企业进行定岗实习,在短短的时间内学生想要了解企业岗位职责和技术流程,并在专业技能上得到大幅提高是不够的,而且学生还要撰写毕业论文、参加毕业答辩。三是人才培养质量不高,难以与企业进行对接。一直以来,应用型本科院校沿袭研究型本科高校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授课时讲授过多的理论知识,缺少实践技能的训练。加上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都缺乏一线工作经验,难以将企业最新应用的技术和实践中的经验传递给学生,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技能难以胜任企业岗位的需要,从而影响了校企合作的开展。四是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较低。学生希望在定岗实习中能够学习先进技术、积累工作经验、增强就业优势。然而企业的高级技术岗位通常由专人负责,一般不接纳实习学生。而且这类岗位用工较少,难以满足大批量学生定岗实习的需要。企业能为学生提供的就业岗位大多是工作技术含量低,且机械性、重复性较强的工种,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差甚远,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没有用武之地。且企业员工都是满负荷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来指导学生的实习。据调查,只有不到20%的学生表示能够得到企业导师的指点,有超过50%的学生表示没有得到过任何帮助,这说明当前的实习工作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初衷是有所背离的。
2.企业层面存在的问题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是为了现实效益,企业都希望在校企合作中培养未来的职工队伍,并提高自身形象和社会影响力,然而,现实中往往是企业付出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甚至还带来一定的亏损。尽管有的高校为企业支出一定的实习资金,但这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这严重影响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大多数校企合作的企业都是高校依靠个人关系找到的,企业碍于面子勉强参與校企合作,有的仅仅是签个合作协议,并没有真正将校企合作开展起来。有的企业也仅仅限于提供实训基地、员工培训或提供外聘教师等,真正能够在课程改革、教材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等方面深入合作的较少。调查显示,有32%的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是为企业储备人才,有15%的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是为了使用免费劳动力,33%的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是为了获得高校在技术革新方面的支持。可见很少有企业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参与校企合作的。另外,在学生定岗实习过程中,经常由于学生精神紧张、技能生疏或者其他原因,产生一些意外和风险,给企业带来极大的麻烦。
3.政策层面的问题
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基本处于自发状态,还没有找到完美的契合点,这与缺乏明确的法律约束和操作规范有很大关系。事实上,国外的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有着严格的制度规范,例如,德国法律明确规定企业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企业接受学生实习是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澳大利亚政府也规定:企业雇工必须有指定的大学专业培养培训机构的证书,从而将企业与高校紧密联系起来。纵观我国,尽管有相关文件明确了校企合作的地位,但缺乏专门的法规和指导性文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提及了校企合作,但仅仅是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对不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没有明确的说法。而且行业协会、权威机构等其他类型的组织也还没有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这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未能有实质性突破的深层次的原因。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的推进探索
1.学校层面的措施
一是树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的新理念。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充分意识到校企合作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积极联系相关企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在校企合作中不仅要帮助高校完成人才培养的任务,同时也要满足企业选拔人才、自我宣传和合作研发等方面的需求。二是加强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对现有的课程进行删选和重组,大幅减少纯理论课程的授课,积极增加符合当前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的课程。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积极倾听企业的建议,可以让合作企业帮忙提供真实的生产经营案例、视频资料等,增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满足企业实习工作的需要。三是建立多样化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众多,不同的专业有着不同的工作特点和人才技能要求,并没有一个符合所有专业特点的校企合作模式,这就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各系部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创新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岗位上完成实习任务、提高实践技能。四是成立校企合作指导组织。为了提高校企合作质量,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成立校企合作中心,加强对校企合作工作的指导和协调,校企合作中心由高校教务处牵头,以便保证校企合作与日常教学的统一协调,成员包括就业办人员、各院系的主任、专业负责人以及指导教师等。校企合作中心要熟悉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还要代表学校对外寻找有意向合作的、有实力的企业,与之签订合作协议,并经常保持与企业的联系和沟通。对内,校企合作中心要负责制订校企合作方案、学生定岗实习大纲等,还要定期开展各种座谈会,协调解决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保证校企合作顺利进行。
2.企业层面的措施
一是改变传统观念,用长远眼光看待校企合作教学的效益。企业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付出了一定的合作办学成本,但并没有得到立竿见影的经济效果。事实上,从长期看,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是利大于弊的,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办学,企业加强了人才储备、稳定了人才队伍,也得到了高校在企业技术革新中的支持。另一方面,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大大提升了社会形象,品牌美誉和知名度都大大提高了,这些价值用金钱是无法衡量的。因此,企业应该正确认识校企合作教学,以长远的眼光充分认识其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二是主动参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企业应积极主动地寻找合作院校,共同参与人才的培养过程。具体来说,企业可以对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开设给出相应的指导性意见,派出专业技术骨干到学校进行专业指导,与学校一同制订办学计划,并协助高校编制教材、设置课程。比如,很多生产加工型企业多位于开发区、产业园区或是产业集群区域,因而企业可以制订多元化的工學结合计划,将生产技术、研发技术、市场开发技能、内部管理技能等分别作为学生顶岗实习的不同方向,从理论教学阶段就深入到不同专业,进而在实习过程中分不同方向培养人才。
3.政府层面的措施
一是健全校企合作的法律体系。校企合作只有在法律上得到保障,在实施过程中才会有条不紊。建议政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对实习学生的合法权益进行具体的规定,规定侵害学生合法权益的企业应当予以怎样的处罚。各级政府也可以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以法律形式保障校企合作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地位,使高校和企业在合作中的权责得以明晰。二是完善校企合作的政策保障机制。校企合作中,政府的职责是处理好自身与企业、学校的关系,这也是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经验。首先建议政府制定财政支持政策,专门为校企合作投入资金,给予重点支持,提高学校和企业的积极性。其次,制定校企合作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主动参与的企业,根据其对学校的投入情况给予优惠。最后,制定和完善国家职业准入制度。这种约束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企业优先录用应用型高校的毕业生。
总之,应用型高校加强校企合作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校企合作尚处于探索阶段,学校与企业间的深度合作尚未形成,校企合作的作用和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而还需要国家、高校、企业以及全体师生共同的努力和参与,才能切实提高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占 侃,孙俊华.江苏高校校企合作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J].科研管理,2016(10).
[2]傅怀梁.地方高校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河学刊,2013(11).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