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形式,数学是本质
2017-12-06邓美丽
邓美丽
今天,我们全体数学老师在69班再次聆听了朱满凤老师执教的《认识面积》这堂示范课。再次聆听,收获截然不同。老师们的再次评课更是一针见血说问题,入木三分找差距。
一、教学目标把握准确
《认识面积》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几何概念教学课,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由点到面,是空间认识发展上的一次质的飞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有大有小,但是要上升到数学的认知,尚需要丰富的表象和实践操作,以达到对知识理解的目的。因而,朱满凤老师准确地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通过探索、交流、比较、评价等学习过程,得到用估测解决问题的经验。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面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合作交流中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程序设计合理,井然有序
朱满凤老师在这一课中,能够合理地利用教材,“以兴趣为向导,以激励为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了课改的理念。同时,整堂课思路清晰,井然有序。按照“猜一猜”—“摸一摸”—“比一比”—“做一做”的教学程序,进行“感知—实验—验证—归纳”的数学学习过程,使学生不仅获得了数学结论,更重要的是逐步学会了获得数学结论的思想方法——猜想验证,提高了主动探索、獲取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构建了一个“讲道理的数学课堂”
福建省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特级教师罗鸣亮,就一直提倡“做一个讲道理的数学老师”(《小学数学教师》2015年第10期《做一个讲道理的数学教师》),朱老师也一直践行着这一条理论。每涉及的数学问题,都很注意引导学生构建知识,自己讲道理。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你能说说为什么这样想吗?这样做的依据又是什么呢?”朱老师在课堂中经常顺势引导学生思考。
四、“生活味”和“数学味”互相穿插,相得益彰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因而,数学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如果说生活的“味”是亲切自然、丰富多彩的,那么数学的“味”则是抽象严谨、精练深刻的。数学教学应使“生活味”与“数学味”有机融合。本节课,朱老师选取了大量生活中的事物,并以学生的学习环境为主阵地,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物体,如黑板、课桌、课本等物体,通过摸一摸这些物体的面感受物体面的存在等活动,把间接的数学知识与直接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起来,初步建立“面”的概念。在这里,生活是形式,数学是本质。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朱老师在课堂教学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下面发表一下我的拙见。
(1) 图片的有效运用。在第一个教学环节“猜一猜”中,朱老师把课前准备的一位老师的手印和班上一位学生的手印图粘贴在黑板上,视觉效果不大好、看不清。是否可以把这手印图穿插在第一张PPT(如图1所示)里?学生观察起来就直观、明了。另外,在教第五个环节“比大小”时,引导学生用重叠的方法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先出示了简单的PPT,当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时,老师再拿出课前准备的两个长方形图,在台前演示重叠的过程。可是,准备的图形太小,虽是彩色的,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是否让学生同桌两人互相操作演示,自己感受,得出结论?要么,把两个长方形面重叠的过程在PPT里直观演示,让学生一目了然。
(2) 教学一体机的使用熟练程度有待提高。第三个环节“比一比”中,让学生描一描身边物体的面,并比大小。在点名学生上台展示时,将展示的作品显示在黑板上,但学生在台前讲解道理时,手指触摸不到。建议老师及时移动展示台的臂杆或学生展示的作品,便于学生操作。
(3) 板书讲究艺术性。板书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为学习者提供学习的要点和知识结构,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一个“脚手架”,是所学内容的核心和实质所在。实验也证明,视觉信息相对听觉信息来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理解,留下的印象也较为深刻。本节课的“什么是面积的概念”的板书,关键字眼如物体表面的大小、封闭图形,是否可以用彩色粉笔书写?这样就能直观地显现教学内容的中心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也看得明白、记得扼要、学得精当。
(4) 恰当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的方式。朱老师教授“比大小”这一环节中的“数方格比较法”,课前安排学生在家用小三角形、小正方形、小圆形图片分别在大长方形里拼一拼,摆一摆,同时思考用哪个图形作面积单位最合适。课上,老师派代表上台展示课前作业,并说明理由。教学一环节时,老师的课堂过渡语太突然,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没有非常有效地把学生引入台上展示,并充分说明理由。是否可以就在现场分组合作探究学习?几个小组学生用小圆片拼摆,几个小组学生用小三角形图片拼摆;几个小组学生用小正方形图片拼摆。带着PPT里的思考题(如图2所示),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如此这样,通过动手实践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在相互启发、相互碰撞中形成多样化的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如观察法、重叠法、数方格法等等。学生只有全面、主动地
参与学习过程,才会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才会获得不同的发展。
(5)准确使用教材习题。朱老师在练习这一环节,巧妙地引用了教材第66页的第3小题(如图3所示),让学生用学具中的方格纸分别去量一量,思考长方形的面积占了几个方格,正方形的面积占了几个方格。在操作中,点名学生上台演示,展示练习题时,是否把题目中长方形和正方形下面的文字有意遮挡起来?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分心(测量时会去注意长= 、宽= 、面积= )。为下节课推导求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方法做好铺垫。
五、结语
以上几点只是我自己再次听课后不成熟的想法,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但我坚信,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堂教学改革永远在路上,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也永远在路上!我们不能再仅仅关注传统的教学,更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这也是我们今后数学教学的新的发展趋势。我相信,我们的课堂会越来越精彩。
参考文献:
[1]罗鸣亮.做一个讲道理的数学教师[J].小学数学教师,2015(10):37-4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湖南省郴州市第十三完全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