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微课大赛中的音乐微课

2017-12-06陈媛兰芳丽

教师·中 2017年10期

陈媛 兰芳丽

摘 要:互联网时代下的中小学教育改革已经开始,目前正处于摸索阶段。互联网的产物——微课,大家都不再陌生,各类微课比赛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全国性的微课比赛中,有优秀的音乐微课值得一线教师学习借鉴,但总体质量并不高,主要是音乐微课数目少、类型单一、内容没有系统性。作者试图找到原因,并呼吁音乐教师在微课的道路上继续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中国微课大赛;音乐微课;微课类型

一、中国微课大赛情况

中国微课大赛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指导,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管理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北大未名生物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主办,至今已经成功地举办了两届,目前正在举行第三届,以下是赛事中音乐微课的具体情况。

1.音乐微课获奖情况

2012年9月,第一届微课大赛中共23100个微课作品参赛,其中音乐类69个,占比0.2%;获奖作品300个,音乐类9个,占比3%。具体获奖情况见表1。

2014年11月第二届中小学微课大赛共有41328个微课作品参赛,其中音乐类微课作品269个,占比0.6%;获奖作品600个,音乐类15个,占比2.5%。具体获奖情况见表2。

2.最新中国微课大赛参赛情况

第三届中国微课大赛时间为2017年1月1日—9月30日,到5月为止共有5000余作品参赛,其中音乐微课仅十多个。

二、音乐微课具体情况分析

1.参赛数目少

总的来看,音乐微课视频占总数的比重较小,且前两届微课大赛中展示的音乐微课作品,质量都还处于摸索阶段,并不能代表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改革成果。笔者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①大赛宣传力度不够,辐射面不广,还有很多优秀教师、优秀团队没有参赛;②一线教师录制微课的技术不成熟,也没有时间录制微课;③大赛产生的音乐微课没有形成系统,运用率不高,一线教师没有从中获益,就得不到更廣泛的支持。

2.微课类型趋于单一

第一届获奖微课中,有屏幕录制型,也有课堂实录型和其他类型。第二届获奖微课全部为屏幕录制型。从观看者的角度来看,屏幕录制型更像是在上课,微课视频就是“老师”。而课堂实录型让人感觉是在看观摩课。但是,笔者认为,制作音乐微课,课堂实录型并不是不可取。一些音乐活动,如律动、合唱、合奏、音乐游戏等,必须有学生参与才能呈现出课程的内容,屏幕录制可能无法完成,课堂实录就不失为一种更合适的方式。

3.微课内容没有系统性

从《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来看,音乐课程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目标内容包括三个方面:①音乐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掌握音乐的基本要素,如音乐结构、题材、风格等;②音乐基本技能,主要包括演唱、演奏、创作的技能等;③音乐历史与相关文化知识,主要包括了解中外音乐发展简要历史及音乐家,识别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音乐等。获奖作品选择的内容主要集中在音乐基础知识上,没有成形的系列微课程。出现这种现象应该有两方面原因:①音乐基础知识在音乐教学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②录制优秀的系列微课程难度太大。

4.优秀微课优秀在哪里

第二届的一等奖作品《跳圆舞曲的小猫》时长5分45秒,包含了情景导入——森林的舞会;律动感受——华尔兹律动;知识讲授——什么是圆舞曲;画图谱聆听——一边画图谱一边聆听小猫的叫声,以及填歌词演唱等内容。其运用了体验、模仿、探究等方法,选题典型、结构完整,教学内容逻辑清晰,教学活动生动有趣,教学目标能够达成。从视频制作角度看,画面清楚、旁白清晰、信息技术运用规范,教师声音甜美、语言使用规范。笔者认为这些都是该微课作品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三、结论

中国微课大赛——全国中小学微课征集活动,作为全国性的赛事,它顺应时代的潮流,也甄选出了一批优秀的教师和优秀的音乐微课视频,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一线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虽然还没能形成系统的音乐微课程,直接供教师进行教学、供学生学习,但毕竟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改革才刚刚起步,需要更多的音乐教师去摸索、去尝试,吸取成功的经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2]汤 敏.慕课革命——互联网如何变革教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3]倪 彤.微课/慕课设计、制作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单位:陈 媛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东风小学;兰芳丽 湖南省武冈市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