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广思宏,钩深致远
2017-12-06吴戬
吴戬
摘 要:《南朝学术文化与〈文选〉》一书以大文化视域审视《文选》,建构出《文选》与南朝学术文化的系统关联。全书视域开阔,脉络清晰,兼具历史的厚重感与思辨的张力,在《文选》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开拓意义。
关键词:《南朝学术文化与〈文选〉》;结构;视域;价值
《文选》在中国中古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虽经历了宋元明之衰微,但自清代以来日渐复兴,成为显学,其文艺审美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备受世人瞩目。周唯一教授的新作《南朝学术文化与〈文选〉》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06BZW028)研究成果,2015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将《文选》置于南朝广阔的学术背景之中加以考察,采用学术文化—萧统—《文选》的思维进路,试图打通学术史与文学史的界限,进行融通式的理解。文化是时代的产物,《文选》自然也要受到南朝时代文化的影响,而学术文化更是其中的重要一环。遗憾的是,目前学界多致力《文选》的内部探讨或者文体的历史演化研究,对《文选》与南朝学术文化的深层关联则较少措意。因此,本书选题意义重大,具有相当的开拓性。
全书秩序井然,层次清晰。第一章是因的探寻,勾勒了《文选》结集的学术文化背景,揭示了南朝学术文化的历史渊源,描绘了南朝学术文化的发展现状,分別对儒、道、文、史、佛五学进行了剖析,凸显出南朝学术文化承传拓新的精神风貌。第二章为过程的描绘,重点探讨了《文选》的选编者萧统及其宗室、周围文人,以《文选》的编纂主体、选编依据为基点展开,揭示了萧统的儒学情结、玄学意趣、史学意识、佛学追求、文学理想对《文选》编纂的影响。第三章是果的追问,从作者、文体、选编、内容、主题、语言等方面探讨了《文选》的选文与内容,并从儒学、玄佛、史学三个方面揭示出《文选》的文化价值,从文、笔两个维度阐发《文选》的艺术价值。
全书视野开阔,思致宏远。著者并不局限于对南朝学术文化本体的探讨,往往注意将上古文化与中古文化有机衔接起来,由本及末,溯源鉴流。在进行南朝学术文化的论述之前,注意对先秦汉魏晋时期的政治、学术予以系统阐述,从而为南朝学术文化的探讨奠定了扎实的历史基础。在具体阐述时,往往能将传统的经史子集融会贯通,尤其是对先秦两汉至魏晋六朝经学、史学的探讨颇见功力。著者立足于萧统《文选》的基础上,对梁章钜、黄侃、骆鸿凯、穆克宏、傅刚、王立群、俞绍初、许逸民以及日本冈村繁等古今中外的《文选》研究成果予以吸收,从而推陈出新,后出转精。
著者善用量化统计方法以加强论证。为了体现南朝作者的风起云涌,他依据《隋书·经籍志》中涉及南朝的著述进行文体、朝代的分类统计,并对《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南史》中的著述情况予以量化考察,将纪传中爱文义、善属文的情况予以排比整理,删繁除冗,互补参证,勾勒出可信的著述生态。为了阐明当年可供萧统采择的文集、文章情况,他利用《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与《文选》文体、文章进行比对参看,对各文体作家篇名加以统计,从而使论述严谨饱满、坚实有力。
同时著者在论述时注意层次分析和定性思考,彰显出较强的架构能力和思辨能力。如其从专制王权政统的绵延性、设官分职政制的繁复性、强国富民政绩之可塑性三方面揭示先秦汉魏晋时期的政治特征。从政治观念之迷乱、士族情结的痴狂、复古情结与求新欲望的冲突三个维度刻绘南朝迷狂的社会思潮。南朝婚制的探讨上,分严禁同姓通婚、通婚需有行媒、重聘奔之别、重嫁娶之仪四个方面予以说明。从政治运行、礼仪创革、人际交往、佛教崇拜、慰生吊死五个方面论证南朝文体是承载充实的文体。将南朝学术文化的精神意蕴概括为五点:从书斋到现实到书斋的开拓精神、从狭境中谋求进取的自强精神、情文相续中的创新精神、从研核中心仪真实的求是精神、争辩中前行的搏击精神。
在当代《文选》研究领域,傅刚《〈昭明文选〉研究》是不可回避的重要存在。傅著对汉魏六朝编纂的动因、体例以及文体辨析的发展演变进行了系统探讨,并结合齐梁文坛的创作与批评加以论述,从而有效勾勒出《文选》的编纂背景。同时对《文选》的编选宗旨、体例、文体观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释,并融入了多方的比较视野。傅著虽不无文献学、历史学的说明,但其视域依然是文学性的。而周教授的新著采用的是文化视角,精细或不及傅著,而宏阔甚或过之。可以想见,两部著作,一内一外,将为《文选》提供较为完整的诠释图景。
参考文献:
[1]周唯一.南朝学术文化与《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傅 刚.《昭明文选》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王书才.《昭明文选》研究发展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