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存在的政治安全隐患研究
2017-12-06余震
余震
21世纪,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这个“人人自成媒体”的时代,传统传播者和受众者之间的界限随着自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变得日益模糊。网络已经逐渐成为民众抒发感情、交流思想、凝聚共识的主要场所,网络舆情逐渐开始影响我国社会舆论的走向。作为世界上少数的社会主义国家,西方世界的反华势力一直没有停止利用网络对我国民众进行思想渗透。因此,关注网络舆情存在的政治安全隐患,树立网络边疆意识,做好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对维护我国社会正确的舆论风气和正确的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舆情的内涵与特点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世界已经成为人们交流时事、发表观点的重要场所,其中不少带有倾向性、影响力的意见和言论形成了网络舆情,在促进公民顺畅表达公共利益和监督公共权力方面成效显著。但同时,正如一枚硬币有两面,网络舆情也似一把双刃剑,极有可能通过放大网民的情绪化言论、非理性言论煽动社会舆论走向,危害国家的政治安全。一旦这些充满负面的、情绪化的言论通过网络这一媒介的裂变式传播产生“滚雪球”效应,极有可能对国家的政治安全产生危害。
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情的一个组成部分,指社情民意通过网络的方式对某一社会焦点问题、社会公共事务等发表看法,形成带有倾向性的意见和言论。社会舆情是通过互联网这一传播方式,将社会意见和社会态度集中化、放大化的一种舆论方式。网络舆情具有主观性,既包含公开的舆论意见也包含了潜在的公众情绪和公众态度,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极有可能煽动民众的不满情绪。通过网络传播,网络舆情具有了与传统社会舆情不同的传播特点,其主要表现为舆论传播具有自由性、交互性、隐匿性、即时性、非理性和情绪化的特点。
网络舆情的自由性主要表现为互联网时代媒介与受众之间的界限模糊,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闻传播主体发生了质的转变。智能手机与移动网络打破了传统新闻创作者与普通民众之间的界限,“每个人都可以自成媒体”,每个人都可以是新闻的创作者,也可以是新闻的接受者。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让信息的创作、传播与接受不再被少数专业人士所把控,传播的主体正在逐渐消解,互联网让人们获得了发布言论的最大自由。
网络舆情的交互性主要指利于互联网的交互性和网络传播的跨时空性。在互联网上,人人都可以就某一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新媒体时代涌现出了无数的自媒体人,他们利用网络积极地就某一热点新闻事件发布言论,网民也就某一事件或者问题在网上积极发声,表达自己的意见、看法和观点。网络环境下,大众的意见有了宣泄的途径,大众的看法有了表达的渠道,各种各样的观点随着网络呈现出交互性和及时性的特点,引导着网络舆论的走向。
网络舆情的隐匿性也是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之一。网络环境下,传播者隐匿在网线后,没有真实身份的限制,没有现实生活中的诸多顾虑,畅所欲言。这是网络舆情不同于传统社会舆情的最大区别。当然,网络舆情同样带有传统舆情的特点,其隐匿性和真实性依然受到人们心理活动的影响。
网络舆情的非理性化和情绪化也是受到网络这个虚拟空间影响的结果,隐匿在网络背后发布言论的网民借助网络给予的虚拟身份畅所欲言,势必让网络舆情存在非理性和情绪化的言论。网络的匿名性也让发表舆论的人缺乏自律性,这使得网络舆论容易走向偏激,产生情绪化的态度甚至出现侮辱、谩骂的语言。若没有正确的引导,而让非理性化的、情绪化的网络舆情借助网络这一传播媒介肆意传播,对社会的稳定会造成一定的威胁。
二、网络舆情对国家政治安全的影响
开放的网络打破了政府对信息的控制权和垄断权,给各种各样的政治分裂势力和邪教组织散布反动言论提供了可乘之机。网络舆情的隐匿性、非理智性、情绪化,极易煽动民众的不满情绪,进而演变为群体的认识。正如勒庞在《乌合之众》一文中提到的,集体的无意识行为极容易被不怀好意的人利用,形成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并在一定情况下有可能被煽动、转化,变成现实的政治运动,威胁到国家政治安全。
在网络信息化大潮的影响下,网络日益成为人们交流思想、凝聚共识的重要场所,网络舆情的生成与放大,对国家政治安全的重要影响日益凸显。首先,网络舆情进一步削弱了政府对信息的控制能力,国家主权呈现出相对化趋势;其次,与网络舆情相伴而生的网絡群体极化现象,一定条件下延伸至现实世界,其中个别极端情绪催生的极端行为,可能对社会政治稳定造成潜在威胁;第三,网络舆情形成的过程,就本质而言是意识形态的重新塑造过程,而网络无国界的特性,使网络舆情无可避免地受到多元化思潮的影响,对社会既有意识形态产生冲击;第四,外在制约与束缚难以限制和禁止网络舆情的产生、传播、聚合与放大,维护网络舆情的稳定成为保护信息安全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网络舆情环境下如何维护国家的政治安全
国家的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领域的核心,网络时代的到来让信息的传播变得复杂化。许多涉及到社会民生、司法公正、官员腐败、民族宗教等敏感问题经过网络的发酵和放大,极其容易产生“滚雪球效应”,许多不明真相的网民被极具煽动性的言论所蛊惑,进而在网络上发泄自身的不满情绪,这样就会导致偏激言论的影响越来越大,最后有可能失去控制,扩展为非理性的社会情绪,威胁到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安全。因此,互联网时代做好网络舆情环境下的国家政治安全措施,构建网络时代的国家政治安全屏障,是关系到我国长治久安的重要问题。
首先,国家要树立网络边疆意识,加强网络安全监管力度,维护国家信息安全。互联网时代,国家的边疆从领土、领空、领海等传统领域扩展到网络边疆这一虚拟领域,要做好网络信息的筛选、把关、过滤,建立网络屏障,杜绝危害国家政治安全的言论在网络蔓延,营造健康、绿色的网络舆情环境非常重要。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国家更需要培养网络信息的“把关人”,在微博、微信等各类社交网站中培育一批政治立场坚定、政治敏锐度高、具有较强鉴别虚假言论和识别不良居心言论的“把关人”,共同构建国家的网络边疆,及时过滤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对我国网络舆情的影响。
其次,健全和完善网络信息安全监管制度。国家要高度重视网络舆情的监管工作,建立一整套的网络舆情预警、防范、疏通和补救的应急预案,通过网络言论“把关人”监控网络不当言论,切实控制网络的各类负面情绪的传播,避免不良情绪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通过网络发酵、扩大乃至煽动民众的不安、不满情绪。国家要通过完善相关网络信息安全监管的法律规定以加强国家信息安全的建设,通过系统的网络信息技术筛选、识别功能,一旦发现不利于国家政治安全的网络舆论,要及时进行控制,将网络舆情的煽动作用消灭在萌芽状态,为及时有效的监管网络舆情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
最后,树立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加快占领网络意识形态高地,扩大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意识形态在网上的影响力。一方面,政府要重视门户网站对网络舆情的引领作用,做好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工作;另一方面,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度,全面传播网络正能量。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舆情整合功能,设置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焦点话题”,让网络舆情传播的“滚雪球”效应催动网络传播,产生积极正面的网络共鸣效果,让网络舆情为国家的政治安全服务。
(作者单位:黄河科技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