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自觉”视野下教师的自觉成长

2017-12-06陆春庚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32期
关键词:反思技术创新

陆春庚

〔摘要〕教育发展之本在于教师发展,教师的发展需要培养与自身的自觉成长。教师专业成长的空间是靠自己来建构的,自觉发展是教师成长的根本动因。教师只有通过心在课堂、心怀学生、心系研究的自觉投入;跟上理念、跟上技术、跟上节奏的自觉跟进;反思是什么、反思为什么、反思怎么办的自觉反思;形成规范的话语体系,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以及去个性化的经验表达等自觉创新,才有可能促进自身的进一步成长。

〔关键词〕生命自觉;课堂;技术;反思;创新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32-0075-04

教育发展之本在于教师发展,教师的发展需要培养与自身的自觉成长。《国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强调“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鉴于此,各地教师培养工程风起云涌,为教师的成长创造了诸多有利的外部条件。

“生命自觉”最早是由叶澜教授提出来的,主要指的是个体在与外部世界的沟通、实践中具有的主动性。不再依赖他人对自己的成长指点迷津,而是一再自我追问:“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到哪里去?”强调生命发展主要是内在动力主导和自我推进的结果,主动自觉发展是“人之为人”的基本特征。生命自觉之人无论在何种境况下,总是充满进取精神,具有自我觉知、自我觉解、自我选择的意识和能力[1]。教师的成长受到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外因总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师的成长更为关键的是在特定文化氛围下的一种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与发展的过程。教师专业成长的空间是靠自己来建构的,自觉发展是教师成长的根本动因[2]。

一、自觉投入

当教师不是只干一阵子,而是要做一辈子。这就需要全心投入,坚守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宗旨。教师要对教育实践有一种专注与痴迷,从一开始就立志做一名杰出的优秀教师。只要不懈努力,每个教师都可以成长为名师。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认为“名师”的关键字是“师”,不能以“名”作为高悬的追求目标[3]。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离不开课堂,离不开学生。因此,教师若想成长为名师,必须深入课堂教学、心怀学生,并坚持研究,否则成长就会缓慢或倒退。

(一)心在课堂

课堂是教师成长的主阵地,大凡名师都能在课堂上站稳脚跟。很难想象一位不会上课的教师会成长为名师,一位远离课堂的名师能起到榜样示范与引领作用。斯霞、李吉林、于永正、邱学华等名师,都是从课堂上走出去的大师。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只有在课堂上才会探寻到教学的奥秘,把握住教学的规律。除了孜孜不倦的自我探索外,也要多进行教学观摩和参加教学竞赛。在观摩中相互借鉴、集思广益,走进课堂教学的深处。在竞赛中倾听专家的意见,生成教学的智慧。国家级教学名师于洪珍、宋天佑等人无不是从许多前辈大师的讲课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并结合自己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从而闻名遐迩。

(二)心怀学生

学生是“目的”而非“手段”,爱生是师德的灵魂,高尚的师德是成长为名师的先决条件,心里没有学生的老师是无论如何也成不了名师的。基于学生,为了学生,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才会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这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击年轻的心灵,在这里谁有细致和耐心,谁就能获得成功。”教师的爱是宽容、是激励、是呵护、是唤醒、是耐心[4]。在名师眼中,没有后进生,只有差异。不谈心、不表扬、不批评学生的“三不”老师,正是由于缺乏对学生的关心、关注,永远与“名师”无缘。夏丏尊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名师首先是教师,要学会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长为优秀的教师。

(三)心系研究

教师是在教育教学研究中成长起来的,教育教学研究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不少教师觉得只需要上好课,教学研究或课题研究是“不学无术”。殊不知,不去研究教育教学现象或问题,也上不好课。因为时代在变,学生在变,知识与技术在变,不去认真研究,只能是坐井观天。任何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会遇到困惑,要学会将这些困惑转化为问题,并从中找到自己的研究起点。经过长期不懈的探究,就会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主张,甚至自成一家。从诸多名家身上不难发现,教育教学研究提升了他们的职业素养,提高了他们的教育境界与教育情怀,增强了他们的个性表现力和个人影响力。

二、自觉跟进

“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际关系的讲话同样适用于教育。大数据的时代,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日新月异。教育情境的趣味性增强,教育内容的选择性更大,教育过程的个性化更加突出,教育反馈与评价更为多元。作为教师,如果无视这些变化,将远离卓越,变得平庸,或者永远只是“匠”,而不能成为“师”。要想成长为名师,就要对教育的变化有足够的敏锐性,并用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最先进的教育技术解决问题。同时,全方面了解学生,跟上学生成长的节奏,师生交往合拍,达到教学相长的理想状态。

(一)跟上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教育理念对教师的教育实践起着引导定向的作用,还具有对实践反思、规范和指导的特性。当代的教育理念主要有: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发展的理念、主体性理念、素质教育理念、个性化理念、多样化理念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活水来自于教师持续不断的学习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跟上理念的创新。优秀的教师会用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检验与进一步完善教育理念。

(二)跟上技术endprint

教育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要想成为名师就得在加强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进一步增强自己对海量网络信息、各领域知识的敏锐度与洞察力,具备对多样化、碎片化信息零存整取的能力。比如要学会利用网络开展教研活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积极参与网络教研活动,搭建成长的“借脑”平台,加强微课的制作与开发研究,这也是教师之间相互协作、相互分享与提高的过程。积极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攻克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益。智慧化的校园中,技术不仅仅是教学手段,也成了教育目的之一。

(三)跟上节奏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慢”事业,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学生的成长也有其自身的规律,不可拔苗助长。叶圣陶老先生曾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也就是说教育就像农业一样需要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需要很长的一段周期,而不能像工业一样批量生产,迅速出炉。把班级当工厂,把学生当产品,培养出来的就不是活泼的生命。农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农田里的秧苗只有通过培土、浇水、施肥、除草等一系列劳作,才能茁壮成长直至结出丰硕的果实。你找不到两棵相同的麦穗,也不会发现两颗相同的苹果。这些都说明,教育需要耐心。教师就是要跟上学生成长的节奏,不要快,也不要慢。学生成长了,教师的专业自然会得到发展。

三、自觉反思

苏格拉底曾说:“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教师的教育生活也是如此。善于反思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要素,也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归纳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是:成长=经验+反思。教育教学经验是在教育实践中产生的,但这些经验良莠不齐,只有通过反思才会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将经验凝练并上升到理论,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叶澜教授也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无独有偶,教育家于永正先生也有过类似的阐述。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躬身实践,勤于反思,不停地审视、推敲、追问、质疑自己的教学,才能不断地突破自身的能力[5]。只有有条理地思考、有根据地思考、有批判地思考、内省地思考、彻底地思考,才会有深度学习,才能不断完善自己,走向卓越。

(一)反思是“什么”

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教育的“应然追求”是什么?幸福的学校、幸福的教师、幸福的学生是个什么样子?当前教育的热点问题是什么?太多的“是什么”需要教师去反思。平庸的教师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觉得每天教的学生都一样,每年教的内容都相同,自己已经“游刃有余”,可以从容应对各种不是问题的问题。名师则不然,每时每刻都会遇到新问题,都会对各种教育现象进行思考。其实,问题不是没有,只是缺乏发现问题的激情与耐心。发现不了问题的老师,教育生活就会平淡,职业倦怠感慢慢会滋生。感觉新的问题不断涌现的老师,说明有危机意识和敏锐的洞察能力。危机意识是一种教育情怀,洞察力是一种教育智慧。有了情怀与智慧,自然会领先他人成長。

(二)反思“为什么”

于漪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面对各种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教师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不仅做到知其然,更要力求知其所以然。教师要透过现象去寻找本质,这种能力的形成来自于丰富的社会实践,也来自于教师广泛的阅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直是古人参透万物、认识世界的通道。有了多元化的阅读,反思才会有灵气;有了丰富的实践,反思才接地气。新教育的提倡者朱永新教授曾言:“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又滋养了底气[6]。”对问题溯根求源的韧性,是名师内在的积极品质;对问题高屋建瓴的分析是名师外在的积极表现。

(三)反思“怎么办”

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待我们所处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关键是要把问题放在教育的现实语境中加以观察,与学校实际情况对接,与学生实际情况对照。马克思曾说:“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工程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建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教师作为一名主动思考者,要在行动之前就想好怎么办,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不要有“我的地盘我做主”的“霸气”,也不要有“摸着石头过河”的“胆气”,要多想想怎么做会更好、更有效、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突破发展的高原期,向“成功创造期”迈进。

四、自觉创新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大凡名师,都是那些敢于打破常规、敢于质疑,有特点、有特色、有特长的人。江苏名师张齐华说:“永远不要重复别人,更不要重复自己。”情境教育专家李吉林也说:“我的工作看起来是重复的,但我从来没有重复的感觉。”不盲从,不跟风,敢于突破传统教学的条条框框,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则是教师成长的关键。教师一旦成为“保守派”,墨守成规、人云亦云、消极模仿,也就不会成长为名师。

(一)有规范的话语体系

教师能成长为名师,一定有其丰富的、独特的经历与经验。这些经历和经验要在一定范围内通过特定的方式进行交流和分享,否则名师就失去了应有的存在价值。这种交流和分享是在一定的话语体系下进行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成长。为此,教师在成长过程中,要进行学术规范的训练,规范思维方式的培养,养成用规范的话语体系来表达自己的教育思想[7]的习惯。同时,要经常参加一些学术研讨活动、经验交流活动。其作用有三:一是分享思想与经验;二是强化名师体验,增强成长动力;三是有效建立规范的话语体系。

(二)有属于自己的句子

作家陈忠实引用海明威的名言“寻找自己的句子”来描述自己的文学创作过程,江苏省教科院的杨九俊教授也借用过此句,指出:“创造学校的办学特色,就是寻找表达自己的句子。”[8]我借用此句来表达教师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教育主张、教育思维、教学风格或教育做法。名师都有属于自己的东西,要么个性鲜明,要么观点新颖,抑或是风格独特。endprint

(三)有去个性化的总结

名师身上要有独特性,否则“名”就会大打折扣。但也要将诸多个性化的东西转化为普适性的内容,这样更便于其他教师的学习借鉴,也有利于自身的成长。总结经验、分享心得最好的方式就是论文写作,这是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之一,也是教师成长为名师的“捷径”。高万祥曾说:“写作是平庸教师与卓越教师的分水岭。”在写作过程中,要对自己的做法进行思考,对经验进行重新审视。分清哪些是教育固有的规律,哪些是自己独特的个性因素,并探讨不必要的个性因素对经验本身的不利影响,不能把读者引入歧途。

教育是人的生命存在方式和人的整体生命运动,回到生命、直面生命、珍视生命是教育的一种追求。教师的成长其实就是教师生命意义的彰显与生命价值的实现,现实生活是生命的真正根基[9]。教育即生活,教育教学活动是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教师的成长只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才会开掘出生命智慧的灵性,拓展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的自觉。

注: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职教重点自筹课题“职教名师成长途径与培养策略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B-b/2015/03/103)阶段性研究成果;第三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职业学校生态课堂构建的研究与实践”(ZYB203)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政涛.生命自觉与教育学自觉[J].教育研究,2010(4):5-11.

[2]方健华.中小学名师成长过程的特征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4):55-59.

[3]于漪.教师培养之我见[J].江苏教育研究,2008(4):4-5.

[4]张积平.教师须解好情感教育的“不等式”[J].教學与管理,2009(10):23-24.

[5]周群.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困境与突破[J].教育导刊,2015(13):67-70.

[6]杨文新.关于中小学教师成长路径的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3):11-13.

[7]张锐.教师成长过程中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J].教育导刊,2014(23):49-50.

[8]杨九俊.幸福教育的样子[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

[9]叶进.人文视野下教师教育的生命关怀[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8):103-105.

(作者单位:江苏江都中等专业学校,扬州,225212)

编辑/杜文姬 终校/于 洪 巨明珠endprint

猜你喜欢

反思技术创新
探讨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
移动应用系统开发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