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委员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7-12-06李树娜
李树娜
〔摘要〕心理委员制度在全国反响颇大,已从高校扩展到中小学,但心理委员存在一定问题,如工作难开展,认同感较低。本文认为心理委员(心理信息员)的定位不准确是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最主要原因,同时心理委员制度作为新生事物,制度仍不完善,心理健康宣传不到位。
〔关键词〕心理委员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32-0055-04
一、心理委员制度的缘起
随着高校、中小学重大心理案件的发生,人们开始思考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即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为此现在大部分学校引进心理咨询工作人员,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尽管近几年学生接受咨询的意愿水平逐渐提高[1],但是由于学校的心理咨询人员人数远远达不到学生需求,因此学校的心理咨询覆盖面狭窄,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程度低。同时很多学生有心理困惑之后,更愿意向身边的同学寻求帮助,一种新的制度,即心理委员制度走进人们的视野。2004年,天津大学和浙江海洋学院率先在各班级设立心理委员职位,希望通过心理委员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并进行干预。这一制度建立之后在全国反响巨大,各高校、中小学(中职)根据学校具体情况纷纷在班级设立心理信息员、心理卫生员等与心理委员工作职能相似的岗位,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2-4]。
学校心理委员是从班级学生中选出的,经过培训后,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同学,对其进行初步心理辅导或上报班主任(或心理咨询机构),建立班级心理档案,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即担任朋辈辅导员角色。这些同学组成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一支十分重要的队伍,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心理委员初次上岗时往往信心十足,同时也对这一新岗位充满好奇,但是当工作一段时间后,心理委员往往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开展工作,在班级中的地位形同虚设,对自己的认同感较低,师生对其认同感也不是很高[5-6]。
二、存在的问题
(一)对心理委员需进行重新定位
很多学校将心理委员定位为朋辈咨询师或小小心理咨询员,认为心理委员的主要任务是与同学谈心,疏导有心理问题的同学[7-9],并将有心理问题的同学名单上报班主任(或心理咨询中心)。王云辉[10]对湖南中医药大学共175名心理委员进行了调查,在“心理委员工作内容有哪些”这一题目上,42%的被调查者认为“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并对其进行干预”是其主要职责,仅有9% 的人认为其主要工作内容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工作方式上面,有75%的心理委员没有进行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上述调查结果可以反映出相当一部分心理委员认为自己的工作职责是对问题学生进行个别的心理辅导,心理委员承担的主要工作是进行个别咨询。这种定位会导致以下几方面问题。
1.同学认同度不高,不愿意与心理委员交流
一部分同学认为心理委员专业性与社会阅历都不够,并不能够帮助自己解决心理困惑,所以当碰到心理问题时一般不会主动找心理委员,而更多的是求助于知心朋友。
另外,很多同学认为如果心理委员主动找其谈话,会使得其他同学认为自己出现了心理问题,由此对心理委员产生一定抵触心理,使得部分同学不愿与心理委员谈话。
另一方面,由于同学之间相互熟悉且长期在一起生活学习,一些同学即使遇到心理困惑,也不太愿意向心理委员倾诉,担心心理委员会对自己产生一些看法,影响自己在心理委员心目中的形象。同时对心理委员能否做到保密也有疑惑,此外有些同学也担心心理委员向班主任打小报告。
综上所述,朋辈咨询员的这种角色定位,会导致同学在日常生活中对心理委员敬而远之,甚至影响到心理委员在班级中的正常人际交往。
2.心理委员工作效能感差,心理压力大
由于很多学校将心理委员定位为朋辈咨询员,教师和同学希望心理委员能够解决班级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虽然大部分学校的心理委员会经过一定的培训,但学生在学校最主要的任务还是学习,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专业课或文化课的学习上面,因此对心理咨询技术掌握得不是很到位。但个别咨询对专业的要求又特别高,导致心理委员一方面不知道应该如何系统科学地开展个别咨询工作;另一方面,由于专业技巧欠缺,自己付出很多努力,却收效甚微,甚至会遭人误解,由此导致心理委员对自己的工作能力产生怀疑,工作效能感差。而且心理咨询工作较为隐形,心理委员也会有不公平感产生,心理压力较大。
3.班主任对心理委员认同感较低
很多学校教师,包括班主任比较排斥心理咨询,认为如果心理委员经常找某位同学谈话,则可能会导致该同学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疑问,从而滋生心理健康问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将心理委员定位为朋辈咨询员不太切合实际,因为个别咨询不但对专业性要求较高,还需要丰富的阅历,心理委员显然不具备以上两点,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时往往会觉得力不从心,师生对心理委员的认同度较低,心理委员本身也会对自己的工作能力产生疑问。而且个别咨询工作较为隐形,心理委员在工作中也会有不公平感产生,另外也有部分师生对心理咨询存在认识误解,导致心理委员工作出力不讨好,反而影响心理委员正常的人际交往,产生心理压力,所以对心理委员的主要工作职责需要重新定位。
(二)组织结构不完善
作为班委成员之一,心理委员没有自己的自治机构,不像宣传委员或学习委员,学生会中有相应的宣传部或学习部来领导班级中相应学生干部开展工作,现在大部分学校的心理委员都没有相应的学生管理和组织机构,其工作重要性得不到有效体现。
三、心理委员的角色定位和开展工作的方式
如果将心理委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定位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者,那么经过系统培训,心理委员完全有能力来完成宣传工作,师生认同度低的问题将不存在。事实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对象应该是绝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只是发展性和适应性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在学生当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委员在学校与班级中的工作应以发展性的心理需求为主,最主要的职责是面向广大同学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其次才是辨別有心理问题的同学并进行初步的辅导或上报。endprint
完成这种定位后,心理委员在班级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宣传与学校心理健康有关的信息
心理委员应当在班级中宣传心理问题求援方式,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预约电话和预约方式,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办公场所,心理咨询师的值班时间等信息,方便同学出现心理困惑后寻求帮助。
(二)宣传专业心理健康知识,特别是积极心理学的知识
除师范类高校外,大部分学校(包括高校、职校、中小学)没有心理学专业,心理委员的主要职责之一即是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使大部分同学了解一些最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特别是积极心理学知识,因为在校学生绝大多数为心理健康的学生,应该广泛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使学生学会调动自身力量克服问题。
具体开展工作的主要方式可以有以下几种:
1.以班级心理刊物、班级博客或论坛为载体进行宣传:心理委员可以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制作班级心理刊物,传播心理健康知识,或几个班级的心理委员一起制作心理刊物进行宣传,另外也可以在班级博客或论坛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
2.组织心理健康活动:最基本的心理健康活动即为主题班会课,通过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班会课,达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的目的。
3.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可以组织一些自信训练、团队精神训练和沟通训练等拓展训练形式,改善班级心理健康水平。
(三)宣传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协助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对于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要做到积极宣传,使班级同学了解正在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一些学校每年的5月份会有心理健康月活动,新生入学会有心理普测活动等,心理委员应做到积极宣传,动员班级同学积极参与。
四、为心理委员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为保证心理委员工作顺利开展,除明确主要工作职责,并进行相应的系统培训外,还应创造一些其他条件。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如完善制度,创造良好工作氛围,建立心理知识资源库等。
(一)完善制度
明确心理委员的管理组织部门,组织心理委员定期参加培训,并明确心理委员的考核与奖励制度。另外,应该设立心理委员的自治机构,使心理委员在开展工作中遇到问题时可以相互交流,共同进步,同时也会提高心理委员的归属感。吉林大学于2008 年5 月,在学部学生会和各学院学生会设立心理部,让所有心理委员有了自己的学生管理和领导组织[11]。
(二)为心理委员工作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提高心理委员工作积极性
可利用学校广播、橱窗、板报等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引起师生对心理健康的充分关注,特别是在班主任中广泛宣传,引起班主任对心理健康的重视。支持学生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社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减轻心理委员工作的阻力。
另外,也可通过新生入学教育、班级心理活动、选拔“十佳心理委员”、心理健康月活动等多种形式,引起同学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与兴趣,同时增进同学对心理委员的了解,提高心理委员工作的积极性。
(三)建立资源共享库和交流平台
很多心理委员工作的难点主要表现为不知道如何开展工作,工作中最大的困难是缺乏专业知识[3,4]。除了加强系统培训,侧重实用性外,还应该为心理委员建立专门的心理知识资源共享库。共享库可以包括一些关于心理健康知识的书籍、刊物、网站和交流平台,涉及的内容包括积极心理学知识、各学校心理委员开展工作的信息、朋辈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拓展训练的理论与技术、心理委员工作案例与操作指导、主题班会课的开展方法、电影赏析等。培训起到的作用主要是点悟,更多的心理学知识是需要心理委员自己去学习的,如果建立一个资源共享库,心理委员在实际工作中碰到问题,也会有地方去查找。
另外,可以给各班心理委员提供一个互相交流工作心得与体会的平台,分享活动案例,上传心理健康知识等,既可以加强心理委员之间的学习交流,也可以提高心理委员的归属感与工作的积极性。
五、小结
心理委员制度是一个新生事物,其发展过程还需要不断地探索,为更好地发挥心理委员的作用,应该将心理委员主要工作职责定为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次为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同学进行初步心理辅导或上报。另外,为促进心理委员更好地工作,还应该健全管理制度,设立心理委员自治机构和交流平台以提高心理委员的归属感,同时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引起师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与兴趣,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减轻心理委员工作的阻力。为心理委员建立资源共享库,使心理委员能够不断学习,提高自我。
参考文献
[1]李庚,周少贤.当代大学生个案心理咨询状况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报,2007(6):20-24.
[2]詹启生主编.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手册[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3]刘业文,冯绍安.设班级心理委员 拓心理健康教育新路[J]. 中小学管理,2009(1):46-47.
[4]马谚,施颖,辜贤春.浅谈农村职校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构建[J]. 教育现代化,2016(37).
[5]黄乔蓉.大学班级心理委员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0):1149-1151.
[6]胡利霞.班級心理委员工作途径探索[J].管理学家,2010(10):162-163.
[7]刘春梅.大学生朋辈互助的新举措——浅议班级心理委员制度的建设[R].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2009:198-201.
[8]斯琴毕力格.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建设与管理办法[R].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2009:190-194.
[9]方艳.高校心理委员工作中的难点及应对措施[J].管理观察,2010(35):130-131.
[10]王云辉,刘微浪.高校心理委员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9):39-53.
[11]何思彤.如何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能动作用[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9(1):51-53.
(作者单位:上海商业会计学校,上海,200000)
编辑/杜文姬 终校/于 洪 巨明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