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转新闻”打了谁的脸
2017-12-06
“在重大的历史节点上,大家都以为这是一个稀松平常的午后。”
2017年9月很热闹,基本每一个星期都有一件让“吃瓜群众”兴奋不已的事情。这些事情随着媒体的报道,更是日益发酵,每天微博热搜榜上都能出现新的词条,把局外人看得一愣一愣的,而这些词条的频繁更换,媒体“功不可没”。
素材:这些年,我们见过的“反转新闻”
【“丢肾门”】
2016年5月,安徽一家媒体以《我的右肾去哪了》为题,报道了宿州男子刘永伟在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做完胸腔手术后右肾离奇失踪的消息。“术后右肾丢失”事件迅速在网络上发酵,涉事医院引起网民的强烈质疑。相关部门最终证实肾没丢,还在患者体内,只是萎缩了。
【“年夜饭分手”事件】
2017年2月,微信朋友圈被一顿江西的年夜饭刷屏了。事情很简单,就是一上海姑娘跟着江西男友回农村老家过年,在见到男方家里的第一顿饭后就决定分手。事件发生后,微信、微博上多篇文章齐下,有的批评女孩没教养,嫌贫爱富,过于拜金;有的指责男方是“凤凰男”,自己没本事让女朋友过上好日子,还想“攀高枝”。然而,引发众多媒体严肃讨论的“年夜饭分手”事件,最终被证实是某少妇和丈夫吵架后,为宣泄情绪而编造的……
【翻牌器事件】
2017年9月,网上流传着一篇题为《大货车被交警认定装翻牌器扣12分,司机:我不服,出厂就这样》的文章,与文章一同发布的视频中,司机罗某在自己的货车前讲述了自己的遭遇。他说,今年4月,兰州交警在执法时认为他驾驶的货车装有号牌翻牌器,对他处以“扣12分罚200元”的处罚,他因此失业。对此,罗某表示不服,他在视频中展示了货车悬挂车牌的位置,认为这辆车出厂时就这样,牌照盒里面是一个牵引钩装置,自己没有安装翻牌器,也从未改装过。这篇文章和这段视频被诸多自媒体、公众号转发,视频播放量超過896万次。网上“交警执法不公”“行政执法有问题,就应该撤销”等议论甚嚣尘上。但没过几天,媒体所报道的“真相”是司机把翻牌器拆掉后自己再拍的!
【“套钱大战”】
2017年9月,薛之谦发微博与前妻高磊鑫复合,其前任女友李雨桐Luyee(微博名)发长微博痛斥薛之谦骗财骗色,将二人共同收益所得的1000万元分次给了前妻,而后晒出了实质证据,薛之谦针对此事发长微博回应。整个9月双方都在开展拉锯战,网上营销号也是“吃瓜”不嫌事大,纷纷下场猜测,事情至今仍没有结论。
词条:“反转新闻”与朴素的正义观
“反转新闻”是新媒体时代出现在舆论空间中的新现象,是指公众态度的反转。某条新闻刚出来时,舆论会把矛头指向某一方,可新公布的细节会使新闻剧情突然发生逆转,舆论态度立刻随着新剧情情绪化地摆向对立的另一个方向,被同情的受害者瞬间成为被唾弃者,被攻击的作恶者立刻成为被同情者,180度的情绪大挪移就在一瞬间。
“朴素的正义观”,简单来说,就是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这基本上也就是原始的法律形态的要求。
探索:不断反转的新闻折射了什么
【新闻标准的嬗变】
新闻为何会出现剧情反转?一方面是由于网络时代新闻标准的嬗变——时间实时化、内容平民化、表达媚俗化放纵了记者的失真报道和对公众的刻意迎合,另一方面则是公众自身的盲目轻信和碎片化的浅阅读习惯,当然网络社会环境的复杂化则使这些反转频发。
【价值与真实的选择】
新闻选择中的价值和真实是对立统一的,统一性在于两者可以共存于新闻报道中,维护真实的同时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追求价值最大化;矛盾性则在于信息爆炸时代真实常规的报道很难求得价值最大化,因而矛盾性造成了新闻生产更偏向于追求价值,进而猎奇性的特征暴露无遗。
【贴标签】
媒体知道公众同情弱者,于是就给自己主观认为正确的人贴上一个弱者的标签,公众就很容易不去问这个人到底做了什么,而是条件反射般地站在“弱者”这一边。想让舆论同情一个人,就给他贴上小贩、低保人群、被强拆者之类的标签,或者贴上曝光官员遭打击、举报贪腐等符号;想让舆论恨一个人,就给他贴上官员的后代、开宝马的人等标签。
网络传播之所以热衷于贴标签,是因为这更容易吸引读者,方便读者偷懒。事实很复杂,一些人不愿意深入细致地探究,贴标签的行为可以代替复杂的思考过程。所以,在缺乏独立思考精神的舆论场里,标签传播会被很多人采用。
【媒介与公众的素养】
泛媒介时代的全民媒介素养教育刻不容缓,公众的信息辨别能力迫切需要提升,只有教育系统和媒介系统积极的合作与融入,媒介教育才会更有成效。俗话说,谣言止于智者。对于新闻,公民应该心存疑惑努力求证,应该为寻求新闻真实而出力,不应该放大新闻,更不应该借助新闻发泄私欲。网络时代的新闻媒体如果不再着急抢新闻,公众如果不再着急信息速读,新闻真相的表达或许会更加全面和客观。
写作:我们如何从媒体塑造的世界中寻找真相
2017年9月,发生了许多“反转新闻”,套路相似人物不同的几件事分别有:翟欣欣离婚事件、榆林产妇跳楼事件、王宝强与马蓉的离婚案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从网络上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但如何在众多的信息中寻找到真相,如何从媒体给出的标签中寻回理智,又如何在群情激愤时,稳住自己的阵脚,不急于在这些事件中“赶趟儿”呢?这些都需要我们去思考,需要我们理智地看待。请把你的思考连同本刊的评刊表一起寄到《求学》编辑部,你将有机会获得我们送出的精美奖品,并赢得“求学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复赛资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