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军入侵中原对河南城市发展要素的影响

2017-12-06巴杰

中州学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抗战时期河南省

摘要:日军入侵中原,使河南城市人口数量急剧下降,人口自然再生机能遭到严重破坏;运输干线大多陷入瘫痪半瘫痪状态,经济一片萧条;工矿企业纷纷倒闭,城市发展失去必要的产业支撑;战时贸易统制和垄断,商业贸易严重萎缩。正是日军的全面入侵,使河南城市发展呈现出个别城市畸形发展与绝大多数城市衰落并存的局面。

关键词:抗战时期;河南省;城市发展要素

中图分类号:K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7)10-0129-06

由于日军全面入侵,河南城市发展遭到严重破坏。据统计,全省受损程度30%以上的城镇达77.3%,受损程度90%以上的城镇达20%,临漳、水冶镇、由店、贾河口等地的受损程度达到100%。①战争对城市的破坏性影响,学界已有一定的研究,内容包括百年战事对近代城市化进程及区域人口、社会变迁的影响等,②但现有成果很少有日本全面侵华时期河南城市发展方面的专题研究。本文拟从城市人口、城市交通、城市工商业等方面,就日军对河南城市发展要素的直接或间接破坏作些分析探讨。

一、城市人口急劇减少

日军全面侵华期间,中国发生了规模巨大的人口迁移,流离失所的河南难民总数居全国之首,达14533200人,占河南省人口总数的43.49%,人口迁移数量占全国人口迁移总数的15.2%。③口述历史调查显示,日本侵华期间“外出逃荒、不幸遇到兵匪或流寇劫持”的历史记忆较为常见,类似的口述在西华一县,可见及的即有3万人左右。④

日本入侵中原后,多数河南城市的人口数量呈现出急剧下降的趋势。1934年,郑州城市人口为125129人,⑤抗日战争胜利时,“郑州市区仅有居民六万三千人”⑥,比1934年减少了49.65%;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时,焦作城市人口为84524人,抗战胜利时为57635人,减少了31.81%;⑦浚县县城近1/4的人口死于侵华日军的屠杀;⑧在商业整体凋零的情况下,开封商业从业人员占市民职业结构的比例由10.66%上升到23.70%。⑨

战争是这一阶段河南城市人口快速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侵华战争中,城市是日机轰炸的主要目标。据统计,1937年7月至1938年6月,日军共出动501架飞机,分88次投弹1090枚,对兰封、安阳、洛阳、淮阳、新乡、开封、商丘、永城、淇县、南阳、密县、信阳、许昌、驻马店等18个县市进行轰炸,造成1478人受伤,573人死亡。1940年1月至1941年12月,又出动飞机1648架,空袭440次,投弹5171枚。⑩到1943年年底,河南计有48个县城遭受过日军轰炸,占全省县城总数的43.64%,1435000户家庭因之受灾,占全省家庭总数的38.76%,因此受伤123952人、死亡94132人。

日军在入侵中原的过程中肆意制造各种惨案。据不完全统计,日军在河南制造的屠杀惨案,死伤1000人以上的有10余次、死伤500人以上的有18次、死伤200人以上的有49次、死伤50人以上的有

收稿日期:2017-03-1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日伪在河南沦陷区的统治研究”(14BZS032)。

作者简介:巴杰,男,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郑州大学近现代河南与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郑州450001)。

137次。日军的屠杀活动,造成河南城市人口大量伤亡。其中,浚县屠城,死亡4500多人;安阳屠杀,死亡2000余人;长垣屠城,死亡1700多人;清风屠杀,死亡1096人;濮阳大屠杀,死亡1864人;修武大屠杀,死亡800多人;开封屠杀,仅城内回族青年就死亡1000余人。

战争造成城市人口减少,还表现在城镇居民为躲避战争外逃。郑州因交通便利聚集了大量从事商业和服务业的外地人口,但日军的持续轰炸使其成为一片废墟。不少近代工矿企业和商店或关门停业或迁往大后方,如豫丰纱厂迁到重庆,华兴造胰厂迁到兰州,华兴厚铁工厂迁到西安。平汉、陇海铁路的一些员工则由铁道部转移到广元、西安、重庆等地。商业、工业人口的外流,造成城市人口迅速下降。随着城市防空体系的完善和市民防空意识的增强,战争导致的城市人口直接伤亡会逐渐减少,但躲避战争外逃导致的城市人口间接减少趋势则是持久和无法估量的。

战争环境下,河南部分市县的城市人口不仅没有减少,反而保持一定的增长率。比如抗战胜利时新蔡县的城市人口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相比,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12.86%。陕县、阌乡、洛宁、渑池等地的城市人口也总体上呈现出增长态势。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县市远离日军的进军路线,避免了正面战场上的激烈交火。相对安定的环境加上政府的战时政策对相关资源进行有效调配,从而保持工商业有序发展,生活物资供给较为充足,既可以保持本地人口不外流,又有能力接纳一批战区难民,人口得以较快增长。

二、交通运输业整体衰败

日军炮火对河南交通设施破坏方面的记载很多。比如,日军在1938年5月侵占兰封、内黄时,拆毁铁路,劫夺滞留于东段的机车79台、车辆1200余辆;日第十六师团挺进队于1938年6月12日炸毁新郑东南约6公里的平汉线铁道桥;林县道路“被奸匪破坏”75公里、损失金额1500万元,乡道路“被奸匪破坏”120公里,损失金额1200万元,桥梁“被奸匪破坏”12座,损失金额12000万元;新乡汽车公司所属价值1亿元的汽车均遭到不同程度毁坏,运输货物屡遭日寇抢劫,被敌损坏的船只价值约3000万元;范县损失船只343艘,损失公路625公里;等等。

南京国民政府的“焦土抗战”政策及由此衍生的控制战场交通线的战略战术,使河南交通事业遭受重挫。铁路方面,平汉、陇海铁路破坏严重:日军土肥原部由中牟迂回到新郑附近时,“郑州南至汉口西至洛阳的平汉、陇海路段均被我方破坏”;开封失守后,“国民党军队扒开黄河花园口大堤,陇海线中牟、白沙、古城3个车站被黄河水淹没。1939年国民党军队将郑州至洛阳间全部铁轨、器材和10余座桥梁(桥墩被炸毁)拆除西运入陕”。其中,“陇海线开封以东破坏较轻,郑州以西特别是洛阳至潼关间224公里破坏最重”;1940年,平汉线北平至新乡段“被破坏约一千次”。具有官方背景的平汉铁路工人破坏队,“不断在‘皇军护路队的封锁圈内爆炸铁路和列车,使‘皇军视若‘神经系的交通线时常中断,运输给养毫无办法”。政府主导的铁路破坏活动,使得平汉铁路全线设备损失殆尽,大量路段荒芜,陇海铁路“不时被我游击队破坏”,道清铁路因焦作铁道义勇军的活动“损失甚巨”。endprint

破坏铁路的同时,以军事为考量的公路破坏渐次展开。为“阻止日軍战车通过”,在路基行车方向挖沟,沟深1.3米至1.6米、宽2.5米,或在路中每间隔16米至30米挖纵沟,深、宽各1.3米至1.6米,每段长7至10米。桥梁及涵洞的破坏或拆除,“为破坏的重点、由当地政府进行”。钢筋混凝土桥梁及大型石拱桥、钢桥,“民工无力破坏者,或时间紧迫、民力有限者,可呈请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派工兵共同”。随着战争的推进,河南49条主要公路线路均遭到破坏,受损程度达99.38%。其中有818座桥梁、4014处涵管、18处渡口、37艘渡船被毁。

铁路、公路的破坏使河南交通运输业一蹶不振。1942年,河南省公路管理局仅有10辆汽车在洛阳至界首、宝丰至鲁山、叶县至南阳、南阳至西坪等公路上运营。到1944年5月,省营汽车仅能行驶于南阳至西坪一线,且经常遭战火威胁,业务几乎陷于停顿。日军占领南阳后,河南国统区公路运输完全停止。内河航运亦因战争受到重创,伊河、洛河水运“船只幸存者寥寥无几”,淮河及其支流运输“处于停航与半停航状态”,唐河、丹江航运因日军轰炸“几度中断”。

战争环境下,城市人口减少、工商业凋零,市内交通随之陷入萧条。以郑州为例,1938年,“有五千人力车夫领登记牌照”,铁路中断后依然“有三千五百人”,但此后逐年减少。到1943年4月,“市面上兜座的人力车,总共只有二十三辆”。

出于军事需要,国民政府在破坏铁路、公路交通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发展以公路为主的战时交通事业。“河南省阌底镇至陕西省华阴间交通,自陇海铁路被毁后,火车中断,客车来往,惟恃民有架车骡驮运转”,故急需修筑公路,以供前后方交通往来。根据这一思路,河南省公路局新修卢氏至西平(120公里)、鲁山至赵村(50公里)、大东马至铁沟口(2公里)、阌底至华阴交通沟(18公里)等4条公路,总共长190公里,以军用为主,并选择性地恢复和改善了郑登公路(91公里)、洛南公路(296公里)、南坪公路(171公里)、洛潼南线(315公里)、洛潼北线(247公里)、张华公路(142公里)、洛界公路(420公里)、洛嵩公路(80公里)、许南公路(61公里)、南洛公路(51公里)、南郑公路(67公里)等。同时,积极筹划、发展航运以“补救陆运不敷”。比如,1942年8月,在叶县水寨设立“船舶管理所”,“对西自襄县东迄正阳关沿沙河河内所有船舶有统一指挥管理之权”;1943年,在三尖河、乌龙集、潢川、新蔡等地设立水运段,专事征集民船、民簰运送军粮;1939年开办周口至界首间轮船客运,“全程客运价(每人次)下水为120元,上水为200元”。

日军占领豫北、豫东后,着力恢复铁路、公路运营,构建沦陷区的交通运输网以实现“以战养战”。铁路方面,恢复平汉铁路北平至新乡段、陇海铁路连云港至开封段,修建汴新铁路。公路方面,1941年5月底已恢复1593公里,其中国道712公里,由“伪建设总署拨款修建”;省道881公里,由“伪河南省公署修建”。同时,新修焦作博爱线、修武焦作线、水冶观台线、安阳临漳线、安阳水冶线、安阳楚旺线、黎豫公路等公路线路。

三、民族工业和城镇商业惨遭重创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河南民族工矿业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较大厂矿近百个,资本总额如果列入中外合资的中福公司煤矿已近2000万元,工人总数3万人左右”。日本全面入侵后,根据南京国民政府的要求和安排,河南境内部分厂矿西迁,迁往陕西省的厂矿企业即有42家,机器设备累计重量多达1500万公斤。

随着日军入侵的不断深入,部分厂矿不得不“主动”外迁。比如,1938年,郑州多家工厂因日机轰炸无法正常开业,纷纷停产、外迁。到1941年,除了打铁、弹花、制鞋、刻字、洗染等服务性手工业,郑州几无一家正常运营的工厂。

脆弱的河南工业遭到战火的摧残,面粉、纺织、榨油等行业损失惨重。大量工厂因日军入侵而严重受损。1938年9月,12架敌机“狂炸郑州,投弹百余枚,毁裕丰纱厂”;新乡“通丰面粉公司全部机器毁于战火,损失五万万元,德庆祥榨油厂损失一万万二千万元,电灯公司损失一万万元”;范县油坊损失2602540元,粉坊损失833300元,丝坊损失170万元,其他工业企业损失4000万元;卫辉华新纱厂、安阳广益纱厂、安阳豫安纱厂、武陟钜兴纱厂被劫掠纱锭104816个。“国军撤退时,曾将郑州电灯厂予以破坏,复以卡车30辆、大车40辆,将所有零件、废铁全部拉走,连街上的电杆、电线一齐运走。”

城市手工业亦因战争遭受重创。密县“产量大、销路极广”的缫纸及可“供本县应用”的织丝、烧缸等行业,因“地处前线,受敌奸扰害”迅速衰落。中牟“堪供当地所需”的木工、编席等行业,因“青年壮丁多被征调服役,且物资被敌掠夺殆尽”难以正常维系。新郑“能自足”的酿酒、纺纱等行业因“民众流亡”大多关闭。舞阳“采用土法”的织布、织绸、纺纱等行业,因“壮丁大半出征、物资缺乏”而“均形衰闭”。南阳沦陷后,城市手工业因“原料缺乏,销路不畅”陷于关停状态,“损失金额约在一万万五千万元以上”。

为解决军需及民众对工业品的需求,南京国民政府有针对性地发展战时工矿业。1940年4月20日成立于洛阳的第一战区经济委员会的一项主要职责就是对工矿业进行调查摸底。1940年9月至年底,“业据查报到会者,计有荥阳县万福、兴太两煤矿,宜阳县普益煤矿,巩县永顺公司等二十四矿,及陕县观音堂、民生煤矿”;经营困难者给予帮助,对荥阳、新安、宜阳、渑池、陕县等地煤矿进行技术指导,协助陇海路局给予陕县观音堂煤矿公司40万元贷款、宜阳普益煤矿20万元贷款;等等。

国民政府的派员指导、资金帮助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面抗战时期河南工矿业的发展。据南京国民政府经济部统计,1942年年底,河南国统区共有工矿企业88家、资本总额2932324元、工人总数2479人、动力设备823匹马力。从数量上看,基本接近全面抗战爆发前“近百所”的工厂规模,资本额占后方工业资本总额的0.151%、工人数占后方工人总数的1.020%、动力设备占后方动力总量的0.57%。“这些工业,大多是在战争中建立,尤其是在面临最前线的区域内,投资于工业的人,不敢冒险求其发展,所以因陋就简,不能与后方各省民营工业相提并论”。战时河南工业发展的有限成果逐步“损耗殆尽”“自三十一年起,随着全国工业的不景气,河南的工业也在风雨飘摇中”“洛阳一地三十年前,有大小制革厂八十余家,到去年年底(1943年)就只剩下二十几家了,而且开工的只有十几家”。豫南各地沦陷后,“赊旗镇9个卷烟厂除光中厂外,其余8个厂家都因亏赔严重而倒闭”,唐河因“工业遭破坏”而走向衰落。endprint

日军侵略使河南大量商业店铺毁于战火。郑州“各商号住宅的木器杂物粮食金钱被抢光了,连招牌也不能例外”;开封“各商店绸缎布匹、鞋袜帽子,各住户之门窗桌凳、箱柜什物,以及各书店之书籍文具,亦被敌焚烧殆尽”;长垣“城内布庄之绸缎,金店之首饰以及富家之财物,多被敌人抢掠一空”;商丘5家商号“货物被抢劫一空”;南阳沦陷后,日军大肆劫掠粮食、布匹、衣服、金属等战略物资,不能抢走的东西被毁坏殆尽。各县商业店铺因“军事原因”造成的房屋、设备、存货等损失,有档案可查的主要为禹县10家店铺损失82875元、长葛县5家店铺损失1200元,郾城县12家店铺损失5542500元、汜水县9家店铺损失4850元、密县7家店铺损失1936元、新郑8家店铺损失13875元、中牟县6家店铺损失5580元、许昌县62家店铺损失144750元、郑州42家店铺损失247256元。

频繁的空袭、轰炸严重损害了河南商业发展环境,“生意事业,都成了一阵轻烟”“(浚县)商户停业者甚多,勉强开业300余家,从业380余人”,商户及从业人员比战前锐减2∕3以上。永城县“城内多数商户有的外逃,有的停业,农民买卖不敢进城,多在东关交易”。1945年,该县县城从商人员只有240人,不及全面抗战爆发前的1/3。到抗战胜利时,开封有门面的大小饮食店铺仅剩207家,“不及战前1/5”。

据河南省建设厅统计,日军侵略造成的商业损失,1938年已达25645万元,居各行业损失之首位。抗战胜利时,“因战争破坏,全省商业公司财产直接损失约48亿元(私营商业损失约45亿元)”。其中,汤阴县商业损失30738000元,汲淇县商业损失8475000元,博爱县商业损失438125000元,温县商业损失215049000元,修武县商业损失300457051元,沁阳县商业损失340125000元,范县商业损失82942704元,新乡县商业损失10000元,辉县商业损失923840000元,孟县商业损失2580000元。

战时体制下,为确保国民经济有效运行,南京国民政府通过“收购运销人民生活必须之物品,调剂供求,平抑物价,安定战时人民生活,并购销土产,使经后方出口,既免资敌,更以充实外汇基金,稳定金融;抢购战区物资,接济后方需要。”鄂豫、晉冀鲁豫等边区政府实行物资专卖制度,将粮食、核桃仁、花椒、羊绒、羊皮、麻、麻子、柿饼、黄花菜、药材、枣仁、杏仁、栗子、瓜子、草帽、草帽辫、木材、席子等列为特种出口货物“进行统制”。官营商业机构对商业贸易的统制,虽对平抑物价、支持抗战起到一定作用,但更多的是阻碍了商业贸易的正常发展。

日军在占领区也实行严格的贸易统制,“在封锁地带内及邻近被封锁地区之居民施行配给票制度”“对于购货办法,分区由联保主任出具证明书,其输出者,均由县公署作成证明书,请求驻地之日本军队许可,方可有效”,凡物品如无物资统制委员会许可,“不得随便贩运,如贩卖价格超过规定者由该会议处”。为落实这一政策,伪河南省政府及各级机构“派经济警察对各商家之存货数目及贩卖数,切实调查”“对于奸商之行幼(动)侦查尚属严密,实施以来,颇收成效”。日军的贸易统制,使沦陷区“城镇重要商行相继关闭”“地方产品,销不出去,外地产品,运不进来”。

当然,也有部分城市商业在日军全面侵华期间畸形发展。洛阳战时“商号猛增为4000余家,市场骤然畸形繁荣”。禹县以药材为主的商品交易也相当火爆,“抗战初期,禹税收额仅次于洛阳,居全省第二,由此可窥禹商业之繁盛”。南阳在日军入侵河南后“比较兴盛的行业为时装、杂货、文具、纺织、卷烟、食盐等,仅县城内就有30个行业、687户”“其他盐行、粮行、服务业也生意兴隆”。

四、结语

中原大战结束后,河南直接纳入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轨道,社会趋于稳定,各项建设事业渐次推进。政局稳定带动城市人口快速增长,交通体系的完善、民营及官办工厂的大量创建、商品流通的扩大及日渐兴盛,推动河南城市步入较快发展轨道。

日军入侵中原,改变了河南城市的正常发展轨迹。河南不少城市工商业比较集中的区域、重要建筑物、运输动脉以及人口集中区域等均成为日军打击的主要目标。一方面不少工矿业、商业被战火直接焚毁或摧残,致使生产经营活动受阻或完全停止;另一方面,原料供给和产品销售市场受战争影响而萎缩、运输系统和供销渠道受战争影响而阻塞甚至完全断绝,间接破坏城市工商业的发展。

“城市发展主要表现在城市人口之增加。”日军入侵中原造成大量城市人口的直接伤亡和离散性逃亡,使河南城市人口总量迅速下降、人口自然再生机能遭受毁灭性破坏。作为生产和消费主体的人口的减少,必然导致城市经济、物质资料生产所需劳动力的短缺,城市社会对工商业产品的需求亦大幅下降,城市经济发展缺乏推动力而陷入萧条,进而滞缓河南城市发展进程。

铁路运输是近代河南城市兴起、发展的重要动力,郑州即以“火车拉来的城市”著称。日军入侵中原后,河南的铁路、公路、桥梁、航道、港口以及运输工具等交通设施遭到毁灭性破坏。期间虽有局部发展,但以服务战争为目的,有较强的针对性,对河南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相当有限。

“人口和工业的无限制地聚集”无疑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城市的扩大”。然而,战争对河南工业的破坏,使大量有一定规模的工矿企业倒闭,城市中工矿业活动的主体不断减少,使城市发展失去必要的产业支撑。继续在河南地域空间运营的工矿企业,多被日军以军事管理的方式控制,1939年年底,河南有14家“军管理的工厂”。与此同时,河南城镇商业受损严重,贸易萎缩、市场凋零。日军对河南人口、资源、交通、工商业等城市发展支撑要素及其运行机制、外在环境的暴力破坏,使河南城市无法获得常态形势下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城市整体发展势头被迫中断。河南面积广阔,地理、人口、资源、交通等有较大地域差别,日军对不同地区的侵略方针和计划也各有所异,河南城市的受损程度因之有较大差异,沈邱、上蔡等未沦陷的城市尚有一定发展,呈现出个别城市畸形发展与绝大多数城市停滞和衰落并存的局面。尽管停滞与衰落是城市发展周期中的必然现象,但日军入侵中原无疑是导致河南城市化进程在抗战时期整体衰退的主要原因。endprint

注释

①根据《河南省各县城镇破坏程度一览表》中的相关数据计算所得,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档号:21—1—287(2)。②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何一民、刘杨:《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东中部城市的影响》,《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年第3期;涂文学、王耀:《沦陷与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断裂——基于武汉城市样本的分析》,《江汉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蔡云辉:《战争对近代中国城市发展要素的影响》,《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第5期、《中国近代战争作用下的衰落城市》,《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曹树基:《太平天国战争对苏南人口的影响》,《历史研究》1998年第2期;周武:《太平军战事与江南社会变迁》,《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侯风云:《战争对近代城市发展的破坏性影响——以太平天国战争对南京的影响为例》,《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1年第10期等。各种地方史著作亦有大量相关述论。③《难民及流离人民数总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档号:21—2—21。④西华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西华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18页。⑤河南省统计学会等编:《民国时期河南省统计资料》(下),内部资料,1987年,第369页。⑥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史志编委会选编:《郑州市管城回族区·管城纪年》,郑州黄河印刷厂,1994年,第253页。⑦《第四专署焦作市八年来人口损失统计表(1946年3月30日)》,新乡市档案馆档案,档号:4—57。⑧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河南省抗战损失调查》(一),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年,第83页。⑨《开封社会调查》人口部分表七,《河南统计月报》1935年第6期,第120页;伪河南省公署编:《河南省会人口职业分配统计表》,《河南省統计年鉴》(1942年度卷),伪河南省政府秘书处文书科,1944年,第58页。⑩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主编:《日军祸豫资料选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60、315页。韩启桐编:《中国对日战事损失之估计(1937—1943)》,(台湾)文海出版社,1974年影印,第8—21页。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河南省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年,第11页。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侵华日军在河南的暴行》,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3、23、88、387页。王宝善主编:《郑州工人运动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36页。《河南省第八行政区各县人口受灾损失统计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档号:21—2—287。《河南第十一区各县战前及复员后保甲户口比较表》,河南省档案馆档案,档号:M2—15—414。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河南省志·铁路交通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4页。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著:《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2卷第1分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76页。《河南省林县破坏损失调查表》,林州市档案馆档案,档号:“安临”1—1—598。《新乡县地区内抗战损失实情清查报告表(1946年6月)》,河南省档案馆档案,档号:M29—0842。《范县抗战八年损失统计表(1948年1月15日)》,山东省档案馆档案,档号:G052—01—224—8。《全国公路里程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财政经济》(十),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49页。陈泽然、任冰如:《同蒲路上的爆破队》,《新华日报》1940年7月28日。中央档案馆等编:《华北经济掠夺》,中华书局,2009年,第482、489页。《道清铁路日寇被倾覆损失严重》,《新华日报》1938年11月5日。河南省交通厅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河南公路史》第1册,人民交通出版社,1992年,第251、256—257、259、259—265、194—197、489、437—440页。河南省交通厅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河南航运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第185—192、194—197页。宋致新编著:《1942:河南大饥荒》,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01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财政经济》(五),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48页。河南省政府秘书处编:《五年来河南政治总报告·建设》,开封扶群印刷所,1936年,第50、437—440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财政经济》(九),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96页。郑州市档案馆编:《郑州解放》,中国档案出版社,2009年,第30页。《郑州裕丰纱厂被炸毁》,《新华日报》1938年9月14日。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44页。管维明:《从漯河到郑州》,《河南民国日报》1941年11月13日。《密县手工业调查问题表》《中牟手工业调查问题表》《新郑手工业调查问题表》《舞阳手工业调查问题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档号:21—2—203。《善后救济总署手工业调查问题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档号:21—287。《后方工业厂数资本工人及劳动设备统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财政经济》(六),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38-339页。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4卷,中华书局,1962年,第307页。《河南工商业在风雨飘摇中》,《新华日报》1944年2月21日。邱应欣主编:《社旗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36页。唐河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唐河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358、421页。《寇军在开封肆虐》,《新华日报》1938年7月2日。光华:《长垣县沦陷纪实》,《河南民国日报》1938年4月3日。商丘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商丘县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第355页。《南阳受敌劫掠情形简述》,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档号:21—2—287。《河南省禹县战时商业损失报告表》《河南省长葛县战时商业损失报告表》《河南省郾城县战时商业损失报告表》《河南省汜水县战时商业损失报告表》《河南省密县战时商业损失报告表》《河南省新郑县战时商业损失报告表》《河南省中牟县战时商业损失报告表》《河南省许昌县战时商业损失报告表》《河南省郑县战时商业损失报告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档号:4—35150。浚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浚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488页。永城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永城县志》,新华出版社,1991年,第205页。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河南省志·商业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98、2页。《敌人侵豫后一笔血债》,《河南民国日报》1938年8月18日。《汤阴县物资损失统计表》《汲淇县物资损失统计表》,太行行署,1946年,河南省档案馆档案,档号:GD—14—12—63。《博爱县战争损失统计表》《温县战争损失统计表》《修武县战争损失统计表》《沁阳县战争损失统计表》,新乡市档案馆档案,档号:4—59。《河南省新乡县抗战期间被灾损失情况表》,河南省档案馆档案,档号:M8—30—8。《河南省辉县抗战期间被灾损失情况表》,辉县市档案馆档案,1946—1948年永久卷69号。《河南省孟县抗战期间被灾损失情况表》,孟州市档案馆档案,日伪政权档案159,“孟统”第21卷。貊菱:《河南省战时金融》(下),《河南文史资料》1996年第4期。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档案馆编:《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河南部分)》(一),档案出版社,1985年,第590页。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6编,(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8年,第1385—1386页。柘城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柘城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304页。洛阳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洛阳市志·财政·税务·金融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336页。禹州市志编纂委员会编:《禹州市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454—455页。南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阳县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35—336页。JoFoC·富勒著,绽旭译:《战争指导》,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第226页。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5年,第6页。刘易斯·芒福德著,倪文颜、宋俊岭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第337—339页。许涤新:《敌寇经济攻势的演变》,《群众》第7卷第24期(1942年12月30日)。endprint

責任编辑:南武

The Japanese Army′s Invasion of the Central Plains and Its Effects on the Factors of

Urban Modernization Process in Henan

Ba Jie

Abstract:The Japanese army invaded the Central Plains, which made the number of urban population in Henan rapidly decline, and the function of population natural regeneration suffered devastating damages; Most of the transport arteries were paralyzed or semi-paralyzed and the economy was in the state of depression; Industrial and mining enterprises collapsed, therefore the urban development lacked the necessary industrial support; Because of the wartime trade control and monopoly, the commercial trade greatly shrank and the market withered. It is the Japanese army′s full-scale invasion that made the Urban development in Henan take on the look that certain cities developed in a deformed way while the majority of cities were stagnant and on the decline.

Key words: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Henan province; urban developmentendprint

猜你喜欢

抗战时期河南省
抗战时期湖南初级中学音乐教育初探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抗战时期的“跑警报”
抗战时期间谍剧综论
论抗战时期中美空军联合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