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的哲学思想及其教育意义略论

2017-12-06田宝宏

中州学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易学哲学思想

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是一个具有极为深厚的文化意蕴的字,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们不断丰富和加深它的哲学意义。通过对“中”字元义的考证和梳理中国礼乐文化以及易学、儒家、道家等思想流派对“中”的哲学思想的论述,可以得出“中”字在时、空、道、节四个方面的哲学意蕴:适当其时(时)、正当其中(空)、因应时空(道)、恰到好处(节),同时“中”哲学对当前基础教育实践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中;中哲学;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7)10-0086-04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是一个具有极为深厚的文化意蕴的字,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礼乐文化以及易学、儒家、道家等思想流派都对“中”进行了探索和思考,赋予了“中”不同的意义。深入考察“中”字的原始义以及后来的发展,理解其哲学意蕴,对当前的教育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探究“中”之元义

“中”作为汉字符号,有其特殊的历史沿革,更保留着华夏民族古老的记忆。“中”字是个独体字,在工具书里从“竖”旁,但是它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这就需要从“中”字的起源说起。“中”最早是“旗”的意思。“中”在甲骨文里常见的有两种基本象形:“”“”,意思是“旗杆”,上下有旌旗和飘带,旗杆正中竖立。两种写法上半部分往左往右是一样的,意为风向改变,旗子飘的方向也会随之改变。文字、金石、历史学家唐兰,解古“中”字“凡垂直之线,中间恒加一点”①,就是为了象征旗子。在随后漫长的汉字演变过程中,人们对“中”字有了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写道,“中,和也”;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中解“中”为“内也”;唐兰先生的考证说,“盖古时有大事,聚众于旷地,先建中焉”②,插旗引申为中央之意。“中”字在后来几千年的发展中以此为根据,逐渐演变出空间、时间和人事上的多层含义。

首先,从其原意“插旗”引申出空间上的意义:方位之中。古人上以北斗定天之中,下以插旗寻地之中,天地对应,而成空间之中。从方位上说,“中”是确定方向的前提,先有中,而后才有上下左右、东南西北。③

其次,“中”引申出时间上的中,意思为时间上的恰如其分。“时”的甲骨文是“”,左边是个“日”,右边是手和脚,意思是太阳出来了,我们该跟着它走,人的行为跟着太阳走即为“时”。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意思是人的活动要随着天地万物的运动而动,这就是“时”的含义。后来,儒家讲究立身行事要合乎时宜,无过与不及,是有“时中”之说。

最后,儒家学派更是从“居中为尊”的观点出发,将“中”发展为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观念,并进一步将其上升为一种哲学理念。如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儒家十六字真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以及“中庸之道”“执中致和”等观念,都赋予了“中”字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建筑学讲究中轴对称,中医养生讲究阴阳平衡,音乐讲究音律和谐等,无不是人们从对“中”的认识而延伸出来的关于生活世界的思考。④

二、“中”字的哲学思想分析

“中”字在中国的思想发展史上内涵十分丰富,逐渐演变出致中、尚中、持中、守中等哲学思想和方法论意义。研究“中”字的内涵发展,不难发現,其含义大致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演变而来。

1.从“中”“和”到“执中致和”

“中”与“和”在中国儒家话语中经常同时出现。古人对“中”“和”的认识,是华夏民族对于人类生活理性认识的宝贵财富,并逐渐发展为“执中致和”这一治国理政方针,它代表古人在方法论、本体论上的重要认识,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⑤“中和”起源于中国传统礼乐文化,“和”表示协调不同声音,构成美妙的乐章。当人们认识到“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事物发展规律后,便把“中和”的含义逐步向认识方法、政治法律、伦理道德、心灵审美各领域拓进,在后世的思考和发展中逐渐融入“适中、合理、和谐与发展”的内涵,得到古代哲学家的推崇和深入思考。⑥“中和”思想是我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中的大智慧,它是人们在面对事物发展时的清醒认知和理性对待,也是一种高尚的德性。特别是后来作为“传世金语”的“执中致和”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甚至对现在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⑦

2对“中庸之道”“允执厥中”的认知

“中”“中庸”“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特别是儒家思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儒家尊奉的最高道德原则和处世之道,对中国思想哲学发展影响深远。“中庸”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之中,后来经过思孟学派《中庸》《孟子》等著作的进一步发展,意义逐渐演变为“行为的恰到好处,道德实践的最高境界”⑧。从孔子开始,我国古代思想家甚至普通民众都把中庸作为处理各种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同时也是道德修养的途径与目的,广泛应用于为官、做人、生活等方方面面,并由此构成了以中庸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虽然到近代我国思想界对“中庸”有了新的思考,但其中蕴含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和方法仍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中占据重要位置。

《古文尚书·大禹谟》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被称为儒学乃至中国文化传统的“十六字心传”,其释义为:人心难易其诡,道心难得其真,求真总须精纯专一,治世贵在守中固善。

3.道家“守中”思想

“守中”,语出《老子》:“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勤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守中的意义为保持内心的虚无清净。整句话的大意为:“天地之间,难道不像一个风箱一样吗?它虽然空虚但不瘪,越鼓风就越多,生生不息。因此,讲话时,尤其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说话,那这后果是很可怕的。言多必失,还不如保持沉默,把话留在心里。”⑨这句话是教诲我们,从心上来讲,要修养诚敬谦和的仁德。“守中”更加强调人内在的修养,做一个谨言慎行之人,说话做事之前务必三思,要做到这些必须要有德行。守中是君子慎其独的必要条件,也是君子立身之本。endprint

4.易学的“尚中”思想

中国古代易学通过其独特的解易原则,对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想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尚中”就是《易学》中有关修养和心性哲学的内容提炼。易学的“尚中”思想内容宽泛,精蕴甚丰。易学中推崇的“尚中爻”“求中和”“贵中节”的思想,更是易学家追求自然界的整体和谐、探求世界的辩证统一的努力成果,揭示了客观事物最佳存在形式及其运动发展规律,提供了认识事物的方法论和依据。古代易学对人们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维持事物的最佳状态具有积极意义,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珍贵的精神财富。⑩

三、中哲学的教育价值

通过对“中”的字源意义和“中”字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的演变考察,可以得出“中”不仅仅是一个汉字,而且代表着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论、价值观。通过解读“中”、理解“中”,可以自觉运用“中”的方法看待教育,诠释教育现象和解决教育问题。以“中”为代表的哲学观,强调平衡和谐的状态,努力寻求自然本真的发展规律,追求最适宜的过程。如,从“守中”认识论和时空观所表达的原则和方法,来看待学校、环境、教师和学生等教育要素的发展和变化过程,理解教育应遵循的规律和应达到的状态。从“持中”所蕴含的“适度、过犹不及”“执两用中”“因时用中”“经权达变”等方法论,来指导学校管理和学生管理中的“平衡”和“适度”。

据此,我们总结了“中”字在时、空、道、节四个方面的哲学意蕴:适当其时(时)、正当其中(空)、因应时空(道)、恰到好处(节),并以此作为审视和观察教育现象和教育故事的方法、态度、视角、思考方式,进而形成“中”的教育理念、学校文化、课程体系等,这就是“中”字的教育启示。“中”字的哲学含义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图1中哲学与教育

1.适当其时

“中”字的适当其时主要是从“时”的角度来看待教育,它要求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教育的时机,审时度势,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进行适当的教育,不能揠苗助长,不能过分要求孩子达到不适应现阶段水平的知识、能力、技能和价值观。

2.正当其中

“中”字的正当其中主要是从“空”“空间”的角度来看待教育问题,是相对于极端来说的。“正当其中”启示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把自己摆在正当中的位置,没有偏见,坚定不移。在正当中的老师会用公平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有教无类,一视同仁,这与当前提出的“教育公平”理念是不谋而合的。

3.因应时空

“中”字兼具时间和空间两种属性,因此在“中”的哲学认知里,强调事物在“时空”中的位置和变化,即为“道”。“道”在我国古代被认为是“规律”的象征,是万事万物所遵循的规律、方法。在教育领域,即是告诫我们对待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要遵循教育的规律,应用合理的教育方法来看待教育现象,解决教育问题。

4.恰到好处

“恰到好处”是指一种最适合、最平衡的状态,强调正合分寸,是量变引起质变的关键点,是为“节”。对于教育来说,启示我们在教育学生和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分寸和火候,时刻留意最佳的状态,如寻找最适合课堂的教学方法,寻找每个学生最合宜的学习方式等。

总之,“中哲学”主张教育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寻找最佳契合点的过程,力求使教育的诸要素之间达到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强调用联系、互动、发展的观点来重新审视教学情境中的师生关系,注重教师素养、学生特质、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协调共生。中教育是适当的教育、合理的教育、开放的教育、平衡的教育,有传统的智慧,也有现实的内容,是具有文化底蕴和人文思考的教育思考。

四、基于中学实践的中哲学价值选择

之所以选择郑州九中来进行中哲学的教育实践,首先从大的区域上来讲,郑州所处的中原大地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地,“中”字在中原地区的口语中具有最亲切的辨识力;其次,学校的悠久历史和扎根中原的生长力给中教育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并以此形成了独特的中教育课程观、学生观和教师观。

1.中哲学的课程观

课堂是教育哲学最核心的阵地,也是我们研究的最重要领域。中哲学认为学校课程应该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应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获得经验的环境、平台和支持。中哲学认为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成长所必需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在做中学,在不断的尝试、反思和总结中积累各种经验,从而在经验和思考中得到成长和发展。因此,中哲学在思考课程的选择时,强调活动和体验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尊重人的本性,重视学生在经验中的体会。所以,在中哲学思考框架下的课程形态,提倡课程以活动的形式开发和设计。学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设计、制定、实施和确定,都要考虑学生实际经验的获得和个体体验。

2.中哲学的学生观

如何思考学生,决定我们把学生放在什么位置上。中哲学的学生观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学生之间存在天然的差异性。我们的教育就是帮每个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命方式,完成学生独特的“本我生态”的构建。

在操作层面上,中哲学认为真正的生活是人与人之间动态的关系,学校不是创造关系,让学生做模拟题似的模拟生活,而是需要教会学生处理好生活的各种关系。我们把每一个学生看作是独特的个体,并不是把个体割裂开来,而是希望个体认识到自身的差异,更好地融入社会。

因此,我们从交往入手,来实现中哲学的教育价值。老师和学生的交往方式应变“分数交往”为“特长交往”;在学生独特性的培養上,学校应提供足够多的“多样性”来满足学生的“选择性”。这其实是正常的生活状态,社会生活就是需要多样的人才才能保证正常的运行。

3.中哲学的教师观

在中哲学的教育价值体系中,对教师的期待是“发展”,而发展的关键是教师“精神的成长”。在中教育的思维框架中,学校生活世界里的每一个人都具有独特性和发展可能。而教师的发展可能则体现在教师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无论在拓宽学科视野还是在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过程中,能不断地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精神的成长。endprint

在实践操作上,基于现在教师难以体会到工作乐趣,不能明晰确立职业发展目标和人生目标的现状,我们认为要使学生喜欢学习,对知识充满渴望,教师首先应当成为学习者。不仅要学习专业技能,还要学习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求知,把“教师教”和“学生学”主动地配合起来。无论是提倡“做中学”的杜威,还是主张“知行合一”的陶行知,他们无一不是在办学的基础上成就了自己的教育思想。所以教育研究者要来到教育故事发生的现场,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切实提高老师的精神发展,达到“中和”的目的。

总之,“中”字及其哲学内涵在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我国古代的经、学、礼、乐等各方面都有深刻的影响,同时“中”哲学对中国古代教育理念影响深远,对教育领域的见解也与当代教育的很多观点不谋而合。因此,研究“中”的教育哲学意义,对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将会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注释

①②唐兰:《殷墟文字记》,中华书局,1981年,第53—54页。③④牛玉乾:《“中”字的文化意蕴》,《人民日报》2013年9月15日。⑤冯兵:《“中”、“和”、與“中和”——论礼乐的核心精神》,《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⑥褚春元:《论周代礼乐文化中的象征性》,《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⑦蒋广学:《“执中致和”本义考》,《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⑧史德新:《论老子守中思想与孔子中庸之道的异同》,《求索》2010年第5期。⑨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中华书局,2009年,第82—83页。⑩李兰芝:《易学的尚中思想》,《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田宝宏:《“中教育”观视域中的生态“大”课堂》,《基础教育参考》2016年第2期。吉家亮:《浅议新课程改革的课程观》,《琼州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田宝宏:《领略“中”字蕴含的教育智慧》,《教育家》2017年第16期。

责任编辑:耦合

The Philosophical Thought and Educational Significance of "Zhong"

Tian Baohong

Abstract: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Zhong" is a word with profound cultural implications. In the course of ancient China′s development, people have constantly enriched and deepened its philosophical significance. In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textual research of Zhong′s original meaning and the summary of the discussions of Zhong′s philosophical thought in China′s rites and music culture, the study of The Book of Changes, as well as the Confucian and Taoist thought schools, the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s of Zhong in such four aspects as time, space, Tao and jie are appropriate time (time), appropriate location (space) appropriate course (Tao), and perfection (jie) respectively, and the philosophy of Zhong has certain enlightenment to the practice of the current basic education.

Key words:Zhong; the philosophy of Zhong; the enlightenment to educationendprint

猜你喜欢

易学哲学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清初学者对“图书易学”的再认识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近二十年来朱熹易学思想研究述评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胡瑗易学管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