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视域下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017-12-06肖志魁
【摘要】本文研究对象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视域下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其中涉及2个重要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认知能力、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针对这两个重要概念元素,本文首次提出用“Y=Q×X±常数”数理公式来描述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的中国传统文化认知能力及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函数关系模型,充实和完善本土化的跨文化交际理论。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认知能力;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进入了一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交流多样化、信息爆炸化、邦国概念模糊化时代。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充分重视,同时有关社会中特殊或者小众的社会群体的跨文化能力的研究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本文提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函数关系模型是:Y=Q×X±常数(Y表示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X表示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的中国传统文化认知能力,Q表示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下面本文就针对和这个数理模型有关的两个重要概念以及研究概貌进行简要解析。
一、中国传统文化认知能力
中国传统文化认知能力被定义为:个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信息、模式、价值观和文化差异的认知理解力和内化能力的综合。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认识能力的测评也可以参考文化测试的相关理论和经验。姜飞从传播学的角度提出了一个观点叫作“新媒体成就中国”,笔者在此基础提出的观点是“旧传统造就中国”。传统文化在组成大国文化基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一个民族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核心文化因子,也是构成一个民族凝聚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人的身份除了他的生理构形以外,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的文化构形。这个文化构形才是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的根本原因,也是组成不同国家和民族区别的核心元素。
陈国明教授在研究华人的跨文化关系理论模式时,从中国文化角度结合了跨文化交际的相关概念,提出了和易经八卦有关的跨文化适应理论和模型。Hofstede提出了有关跨文化理论里面重要的概念,即价值观理论,其中也结合了亚洲人的相关资料和数据,提出适合亚洲人的一个价值观,即儒家动力。这种价值观建立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特别注重工作的伦理对传统的尊敬。这些本土化的、具体化的理论都是在原有跨文化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的,它们既是對原有理论的补充和完善,也是对实际事物认识深化的表现。中国传统文化认知能力也是在结合本国国情以及文化基因等因素,提出来的适合本国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的大胆尝试和理论建构。
二、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离不开传播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主体也是定位到了交际互动双方,其中架起中国传统文化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两者之间桥梁的就是同时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和跨文化交际者。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就是这个群体的典型代表。针对世界上出现的对中国汉语教师的大量需求,鉴于我国现有的对外汉语教师的数量又非常有限,经过周密的计划和充分的论证,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汉办”)特别制定了“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计划”。这个计划于2004年3月26日起正式实施,正是鉴于这个群体的特殊性,国内很多专家学者慢慢也把研究的方向转向到了这个群体,从此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这个特殊群体,开始走进了大众视野,他们的跨文化能力的研究将来会得到越来越多国内专家和学者的重视。
实施“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计划”的宗旨是:通过有一定汉语教学水平的中国公民,发扬奉献精神,走出国门,在世界有需要的地方承担汉语教学的任务,促进汉语和中国文化在国外的传播,加深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发展友谊、促进交流。这个群体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都拥有自己独有的特点,在对他们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时,不能笼统地涵盖在对外汉语教师这个大主体下,否则就缺乏研究效度。其实作为中国人,每一个人都会有一定的中国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作为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在中国传统文化认知和自觉上相比其他社会团体要更加显著,在中国传统文化认知能力上较社会团体更强。但是这个团体本身内部各个成员在中国传统文化认知能力方面有所不同,在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所体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强弱也不同。
三、总结
本文所研究的对象是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是中国主流群体里面的一个小的社会群体,加深对该群体的中国传统文化认知能力的研究有利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认知能力理论,研究该群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利于丰富和充实普适性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能够弥补和完善在具体文化情景中构建的本土理论。每个中国人,都要自己内化的“中国传统文化认知能力”,同时建构和深化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认知能力”,既是对本土文化和理论的充实,也是对整个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的一个探索性推进。
参考文献
[1]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姜飞.中国文化与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3]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2).
作者简介:肖志魁,1988年生,河南省禹州市人,硕士研究生博思(国际)教育语言讲师,研究方向为语言与文化推广。
(编辑:马梦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