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诗词教学中意境的巧妙引入

2017-12-06栗兰芳

课外语文·下 2017年10期
关键词:情操朗读难点

【摘要】诗词教学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意境。首先是通过突破字词、语句难点等来帮助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其次是通过反复朗读和学生的创设环境,深入理解诗情画意;最后就是依托诗词意境进行美术创作。总之,调动一切手段,潜入诗词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诗词意境;诗画合一;难点;朗读;环境;情操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直以来,诗词教学都是语文老师教学的难点。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不读不行,尤其是古诗词。“读”可以加强语感,可以帮助学生参悟诗意。朗读的过程,也是朗读者分析、思考、揣摩、玩味的过程。但是,如果没有教师的恰当引导,学生还是无法真正理解诗词。下面,我就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诗词,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一、突破字词语句难点,为进入诗词意境扫清障碍

诗词的语言比较精练,带有跳跃性,这让学生不太容易领悟诗词的含义。好的诗词常在炼字、雕词、琢句上独见功夫,好诗因一字而尽传精神,所以老师可以在“一字”上进行“点拨”,启发学生认真体味诗意。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一个“知”,一个“润”字,诗人赋予春雨以人的思想感情,表现出它了解人们的心意,在春雨贵如油的时节适时而降,写活了这绵绵春雨。文言字词意义上的古今差异、语序的表达习惯等都会影响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例如辛弃疾《西江月》“路转溪头忽见”中的“见”就是通假字,通“现”,是“显现”的意思。另外,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意图也会影响学生对于诗词的理解。例如《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周总理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高贵品质,对此应作交代,因为学生离周总理那个时代较远,学生很难形成共鸣,也就很难再现周总理的高大形象和展现一幅幅感人的画面。

二、反复吟诵诗词获得语感,初步走入诗词意境

读能通神。古诗词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只有通过反复吟诵才能体会一二。比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的“念天地之悠悠”一句,一个“悠悠”所传达出的无奈和苍凉就非常深刻,这些感触只有通过一遍遍“读”才会有所认识。再比如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周总理啊,周总理,全国人民都在哀悼您,都在呼唤您,都在想念您”,用重音轻吐的方法处理“哀悼、呼唤、想念”这三个词,就把全国人民的悲痛和思念之情强而有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也能唤起学生的激情,再现周总理不辞辛苦、为人民鞠躬尽瘁的高大形象。

朗读诗歌,有时可采用音乐渲染情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境。如分析《琵琶行》时,配以古琵琶曲《西江月》,把 诗歌所描绘的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一齐显露出来。讲《沁园春·雪》时,则可以播放歌曲《沁园春·雪》,二者相配,可以更好地渲染气氛,领会诗意。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不妨引入《阳关三叠》,让学生在一味三叹、荡气回肠中去领悟友人间难舍难分的离别之情。

三、创设特定环境,引导学生理解诗词意境

我们现在接触的詩词,已远离了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政治经济关系,远离了特定的人物命运及其思想感情,这就很难影响学生的审美触觉,所以就要创设特定环境,引导学生彻底走入时光意境。如讲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可先介绍文天祥坚决抵抗元军的战斗经历和兵败被俘,受尽折磨,宁死不降的坎坷生涯,这种为了民族气节,拒绝高官厚禄,慷慨牺牲的英雄气概,使学生跨越时空,进入了一个特定环境,进而感受到诗歌主人公宁死不渝的崇高气节。

例如叙事诗《石壕吏》,应引导学生简单了解唐代历史,深刻理解“安史之乱”是使唐王朝盛极转衰、一蹶不振的一场社会大动乱,它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破坏,给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如曹丕的抒情诗《燕歌行》,刻画了一个深秋月夜里思念远行他乡的丈夫的妇女形象。开头两句“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就在读者面前勾画出一幅荒凉凄寒的深秋景象——“秋风萧瑟,树木摇落,草木凋零,大地清冷,群燕辞归,鸿鹄南飞”,极其自然地烘托了主人公的离愁,为下文女子的相思作铺垫。再如孟郊的《游子吟》,要理解母亲的高大形象。“密密缝”是一种细微动作的流露,把慈母的一片笃厚之情,升华到更崇高的境界,从而唤起了普天下儿女们对母亲的深深感念。

四、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而传神的美术创作

后人称赞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古诗词的语言都充满了绘画美。用画图唤起学生对诗词的再认识,再现诗人所创造的意境,升华学生的想象能力。比如《卖炭翁》,可用简洁的中国写意画的笔法,勾勒出这首诗中“伐薪”“烧炭”“送炭”“抢炭”这四幅画中的“送炭”这一画面,突出雪白天寒,卖炭翁苍老枯瘦的形象,让读者自然而然地同情卖炭翁的遭遇,痛恨统治者的罪恶。如《观沧海》和《书湖阴先生壁》这两首诗的黑白插画都非常恰切地突出了各自的意境:一幅是开阔的意境、雄厚的气势,跃马登高面对波涛汹涌澎湃的景色,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一幅是宁静幽雅的田园风景图,反映出作者闲适的生活情趣。教师可准备几幅诗歌教学挂图或《看图学诗》等有彩色诗意的画图书,充分让学生体会诗与画的统一。有时也可让学生进行创作,教师给予指导,提示学生抓住“诗眼”“词眼”,抓住典型镜头来创作。

总之,诗词有优美深邃的意境,有凝练含蓄的语言,有鲜明和谐的节奏,能激起学生的情思和遐想,陶冶高尚的情操。课堂上,教师要调动一切手段,引导学生走进诗中,潜入诗意,真正感受诗词博大精深、绚丽多姿的美。

参考文献

[1]湛正坤.情景交融如泣如诉[J].语文教学研究,2010(3).

[2]邓昊.中学语文课堂美育刍议[J].华夏教师,2011(12).

作者简介:栗兰芳,女,1971年生,甘肃白银人,大学本科学历,讲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现在甘肃白银市工业学校任教,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

(编辑:马梦杰)endprint

猜你喜欢

情操朗读难点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