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对收入不平等的作用效应研究述评
2017-12-06孙晶晶
孙晶晶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872)
人口老龄化对收入不平等的作用效应研究述评
孙晶晶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872)
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家们长期关注的问题,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收入分配问题再一次成为焦点。本文将人口老龄化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归纳为四个方面:正、反向作用、微小作用和不确定性作用。归纳发现,此方面研究的理论基础包含永久性收入假说、人口理论、世代交叠模型、家庭交叠模型、基尼系数和数值模型,且基于不同理论基础得出的结论差别较大。本文在归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现有文献在人口老龄化概念的界定、收入不平等的衡量指标以及不平等指数分解三方面存在缺陷,并提出将人口老龄化对收入不平等的作用机制作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人口老龄化;收入不平等;作用效应
经济增长社会中的收入不平等一直是经济学家们长期关注的问题。关于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的研究,可以追溯至库兹涅茨。[1]随后的实证检验研究涉及教育、技术进步、工业化、女性参与劳动力市场和人口老龄化。其中,人口老龄化在20世纪末拉开了序幕,与其他因素相比,人口老龄化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并未受到重视,关于这方面的文献也是屈指可数。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从1960年的4.99%增长到2015年的8.23%。2015年,北美、欧盟、东亚、南亚、拉丁美洲国家的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分别为14.92%、19.19%、8.39%、5.42%、7.59%。其中,东亚与拉丁美洲国家的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在1960-2015年的平均增速分别为1.67%和1.35%,高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的平均增速。*北美、欧盟、南亚国家的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在1960-2015年的平均增速分别为:0.92%、1.23%、1%。此部分数据由笔者根据世界银行的相关数据计算而得。可见,经济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在1960年并未发生人口老龄化,但随着老年人口数量增长快于工业化国家,这些国家开始慢慢意识到人口老龄化成为主要的公共政策问题。
中国的收入不平等程度一直是逐年增加的,基尼系数从1981年的0.29上升到2008年的0.45。[2]因此,缩小收入差距是未来几年我国政府的一项重要政策目标,“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等一系列举措就是我国政府意识到收入不平等问题的例证。但是,中国自1977年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7%以上,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开始显现。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我国的生育率从20世纪60年代的6%左右掉落到2014年的1.56%。与此同时,平均预期寿命已经从1960年的43.4岁快速增长到1975年的63.6岁、1985年的68.2岁、2000年的71.7岁和2014年的75.8岁。根据联合国的预期,中国在2020年有11.5%的人口达到或超过64岁;另一方面,中国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1960-2015年期间的平均增速为0.48%,远低于老年人口比重的增速。*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在1960-2015年的平均增速为1.77%,此数据由笔者根据世界银行的相关数据计算而得。15岁以上工作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从1993年的75.4%开始急速下降到2010年67.8%,其中2014年的比例为68%。相反地,老年抚养比从1965年的6.07%急速提高到2015年的13.05%。联合国《2016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指出中国的收入不平等问题将要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因此,人口老龄化是否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成为破题的关键。如果人口老龄化对收入分配具有重要影响,那么这方面的量化研究有助于理解收入不平等成因,对政府制定和调整收入分配及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本文针对人口老龄化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从正向作用、反向作用、微小作用和作用方向不确定四个方面做一个文献综述,并针对这些文献的理论和方法缺陷,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及对中国的启示。
一、人口老龄化对收入不平等的正向作用
Paglin最先试图量化人口年龄结构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由于发现年龄差别加大了收入不平等程度,导致用洛伦兹曲线计算的基尼系数值偏大,于是他将基尼系数分解为年龄基尼系数和Paglin基尼系数,运用美国家庭人口数据发现年龄差异会加大收入不平等程度。[3]Mookherjee & Shorrocks指出年龄组内和组间的相互作用效应的下降会使基尼系数减小,Paglin仅考虑年龄效应却忽略了相互作用效应,导致基尼系数的计算不准确。[4]基于人口理论,Repetto运用生育率方程、收入分配方程和婴儿死亡率方程中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构建模型,运用68个发达和欠发达国家的数据进行检验,发现生育率的下降会减少收入不平等程度。[5]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Deaton及其合作者Paxson首先将永久性收入假说运用到人口老龄化影响收入不平等的分析中,*在Deaton看来,永久性收入假说与生命周期不同,前者侧重消费的动态行为,尤其是超越短期行为的消费动态以及消费和收入的关系;后者关心消费和年龄、储蓄及财富创造之间的关系。构造此领域最经典的理论基础。[6]永久性收入假说认为消费等于永久性收入,不确定性冲击的积累效应才会对永久性收入产生影响。[7]Deaton & Paxson运用Hall提出的PIH假设、*PIH假定存在确定性等价、无限生命,不存在流动性约束和预防性储蓄动机。时间偏好率和二次效用函数,得到最优跨期选择遵循一个鞅过程:[8]
lnci,t=lnci,t-1+ui,t
(1)
其中,i表示第i个个人或家庭,t和t-1分别代表第t期和第t-1期,ci,t和ci,t-1分别表示第i个人在第t期和第t-1期的消费,而ui,t代表一个第t期的不确定性冲击。在假设第t-1期的消费与第t期不确定性冲击无关的基础上,他们采用对数方差的形式衡量不平等:
(2)
上式表明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同一出生组中个人或家庭的不平等程度会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大。式(2)右边第一项为不同出生组间个人或家庭的不平等程度,称为组间不平等;第二项表示各期不确定冲击累计之和所带来的组内不平等,它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在此理论基础上,Deaton & Paxson利用美国、英国和台湾地区家庭调查数据,经验研究证实了同一年龄组群中收入和消费不平等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且三个经济体增长率相似。
Ohtake & Saito(1998)将式(2)右边第一项定义为出生组效应,将第二项定义为年龄效应,[9]则有:
(3)
varlnc(j+k)表示分为j个出生组和k个年龄组的总人口的收入对数方差,cohortm表示第m个出生组,agen表示第n个年龄组,两者均为哑变量,分别代表出生组效应和年龄效应。将总体人口按照年龄分为不同的出生组,对式(3)进行回归估计。控制年龄效应得到αm的估计值,表示出生于不同年代的人对不平等的影响程度;控制出生组效应得到βn的估计值,表示不同年龄对不平等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衡量人口老龄化对不平等产生多少贡献,Ohtake & Saito将对数方差不平等进行如下分解:
(4)
st,j表示第t期年龄为j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t,j表示为控制了出生组之后,第t期年龄为j的人口的收入对数方差;Yt,j表示第t期年龄为j的人口的收入对数均值。a与A代表年龄区间的上下限,Ohtake & Saito将两者分别设为22和75。st,j、t,j和Yt,j分别表示人口效应、组内效应和组间效应。设存在t1、t2期的收入方差变化,总不平等变化程度为var(st2,σt2,Yt2)-var(st1,t1,Yt1);人口效应st,j导致的不平等变化程度为var(st2,t1,Yt1)-var(st1,t1,Yt1),用此衡量人口老龄化对总不平等变化的贡献;组内效应t,j导致的不平等变化程度为var(st1,t2,Yt1)-var(st1,t1,Yt1),用此衡量组内方差的提高对收入不平等做的贡献;组间效应Yt,j导致的不平等变化程度为var(st1,t1,Yt2)-var(st1,t1,Yt1),用此衡量不同年龄组的平均收入的差异对收入不平等做的贡献。三个效应共同决定着收入不平等的大小。
除了永久性收入理论的运用,Miyazawa构建了加入遗赠行为的两期世代交叠模型,并运用到分析人口老龄化对收入分配影响的研究中。[10]他假定第一期的人工作、消费、储蓄、生孩子,期末存在死亡率。如果存活到第二期,在没有遗赠行为的情况下,消费自身储蓄;如果死去,会将遗产留给孩子。Miyazawa认为人口老龄化会因为改变遗赠行为而造成储蓄的差异,进而储蓄的差异会增加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首先,在同位偏好、财富边际储蓄倾向恒定的假定下,Miyazawa认为人口老龄化对储蓄有两种效应:一是正向效应,即通过提高预防性储蓄动机直接增加总储蓄和通过增加意外遗产间接增加总储蓄,可见获得遗产的高收入组有更高的边际储蓄倾向;二是反向效应,即人口老龄化减少了遗赠行为发生的概率,这表明高收入组的人口比重下降,总储蓄减少。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总储蓄率是否提高取决于这两种效应的大小。
其次,Miyazawa用高收入组与低收入组之间收入差距衡量代际收入不平等。基于资产-工资比*资产-工资比是用来衡量不同收入组的收入差异。的平衡增长路径得到基尼系数与死亡率的表达式。通过表达式看出,人口老龄化使死亡率下降,减少了遗赠行为而使基尼系数上升。
第三,Miyazawa基于本瑟姆-勒纳的社会福利函数得到实现最优收入分配的代内收入不平等指数。他认为死亡率的下降通过两种方式影响不平等指数:一是死亡率下降使老年消费的边际价值增加,代内收入不平等指数变大;二是死亡率通过影响经济增长率间接影响不平等指数,死亡率的下降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却不是定向的。*Miyazawa在文章中已经证明在第一阶段,经济增长率与不平等是正向关系,在人口老龄化阶段,两者为反向关系。Miyazawa最终的公式推导结论是死亡率下降所产生的人口老龄化对不平等指数的净效应是正向的。
还有一些学者从基尼系数的角度考察人口老龄化对收入不平等的作用效应,这些研究的核心区别是基尼系数的分解方法。Zhong首先利用基于Shapley值回归方程的基尼系数分解方法得到特定变量对总不平等的贡献百分比。[11]该方法是由万广华基于Fields & Yoo以及Morduch & Sicular的文章并结合Sharply值原理推导的一个新分解方法。[12][13][14]这一方法确定的收入决定函数是:
Y=Fx+e=a+Y'x+e
(5)
然后,为了进一步了解人口老龄化对总体不平等的贡献来源,Zhong采用了健康相关不平等文献中的WVW分解方法来分析中国的收入不平等。[15]此方法将特定因素对收入不平等的相对贡献进一步分为平均效应、分配效应与收入决定效应,其基尼系数表达式为:
(6)
此外,一些学者采用其他方法得到人口老龄化对收入不平等正向作用的结论。Cameron使用半参数方法检验爪哇(Java)年龄分布对基尼系数的影响,发现在1984-1990年,人口老龄化程度对不平等恶化的贡献为5.8%。[16]Karunaratne以年龄作为组别划分指标得到组间相对收入份额,以此衡量收入不平等程度,他采用斯里兰卡1963-1987年的数据研究发现,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会导致斯里兰卡收入不平等程度加重,并指出这是由于55岁以上老年人口相对收入份额的增加所导致的。[17]
国内得到正向作用结论的研究多数是基于上述国外理论,尤其是Deaton & Paxson的组群分解思想。周绍杰等利用城市家庭数据研究家庭收入模式,结果表明,家庭收入在各个组群的年龄曲线以及分解后的年龄效应中呈现递增趋势。[18]刘华借鉴Deaton & Paxson的对数方差分解方法和回归方法,研究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发现出生组组间不平等的加剧成为导致农村收入不平等的主要来源。[19]
二、人口老龄化对收入不平等的反向作用
Morley扩展了Paglin的方法并运用巴西的数据发现,移民导致的更年轻的年龄结构会使收入不平等扩大。[21]
Mason & Lee从家庭支持体系的角度研究人口年龄结构改变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他们所指的家庭支持体系即同一家庭中工作人口向退休人口提供资源份额,与公共转移体系一样,该体系会受到人口结构改变引起的财政压力。[22]老年人口数增加和工作人口数下降导致两种结果,即要么工作人口增加对其父母的资源份额投入,要么父母占有资源份额下降。如果利他主义程度较高,每个家庭会将资源平均分配给每位家庭成员;如果利他主义程度较弱或非利他主义存在,人口老龄化会扩大家庭内部收入差异。因此,Mason & Lee基于世代交叠模型和人口统计模型构建了家庭交叠模型(Overlapping Families Model,简称OLF),对此,他们做出以下假设:一是家庭交叠模型限定于两代,即工作人口和退休人口,不考虑儿童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二是所有妇女达到年龄g才生育孩子,则年龄为a的人其孩子年龄为a-g,老年人口年龄为a+g;三是已生育孩子的一代其孩子并未生育,则总体人口的年龄在a-g与2g之间;四是家庭包含核心家庭和扩展家庭两种形式,核心家庭有一个工作人口或一个退休人口,扩展家庭有一个工作人口和一个退休人口;五是假设扩展家庭建立的决定独立于工作人口或退休者的收入。
(7)
(8)
上式可见,此部分效应是不确定的。如果扩展家庭中退休人口份额足够高,份额的进一步提高会导致收入不平等的下降;如果退休人口份额小于一半,此部分变为负效应,即如果mxp<0.5且(2-1-R)≤0,则V(Y)/mxp<0。Mason & Lee利用1978-1998年中国台湾地区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人口老龄化反而降低了家庭的收入不平等程度。
三、人口老龄化对收入不平等的微小作用及作用不确定
(一)微小作用
许多实证研究证明发达国家中人口老龄化会加剧收入不平等,但其解释力度相对较小。[23][24]与Deaton & Paxson的组群分解思想相同,Schultz将收入不平等分为组间部分和组内部分,在对台湾地区1976-1995年的收入不平等状况的研究发现,虽然人口老龄化组内作用效应更大,但是人口老龄化并未导致收入不平等的恶化。[25]曲兆鹏和赵忠采用Ohtake & Saito的对数方差分解方法发现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微小。[26]刘金东等创新性地提出老龄化效应的概念,并基于“基期对比”的思想和Mookherjee & Shorrocks的基尼系数分解方法,利用CHNS数据对中国1993-2009年老龄化效应对收入不平等的贡献率进行了精确计算,结果显示人口老龄化年龄组间效应的贡献高达99.2%,虽然老龄化对中国收入不平等具有负面影响,但其贡献率远低于国外。[27]无独有偶,郭继强等也借鉴因素分解思想对Ohtake & Saito的收入不平等分解公式进行改进,发现老龄化对中国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程度加剧的贡献率为16.33%,显著低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研究结果。[28]
(二)作用方向不确定
还有许多学者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对收入不平等的作用方向是不确定的。Nielsen & Alderson利用美国的数据研究发现,老龄化系数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并不恒定:1970-1980年,老龄化系数的提高会拉大收入不平等,而1980-1990年,老龄化系数的提高会缩小收入不平等。[29]
与Deaton & Paxson的组群分解思想相同,Lam从人口理论出发将收入不平等分解为组内效应和组间效应。[30]假定年龄是连续变量,人口增长率保持不变,Lam认为如果每个年龄段特定的生育率与死亡率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由遍历性*遍历性又称为各态历经性,是指一个随机过程各种时间平均依概率1收敛于相应的集合平均。可知,人口将会收敛到具有恒定比例年龄结构的状态。出生率和每个年龄组的大小将持续以指数增长率g增长。y(a)表示年龄为a时对数收入的均值,v(a)表示年龄为a时对数收入的方差,n(a)表示年龄为a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p(a)表示年龄为a的人口的生存比例,对数收入的总方差VT(y)可分解为组间部分VB(y)和组内部分VW(y):
(9)
同样,年龄结构变化的相对稳态影响可以通过求VT(y)关于指数增长率g的一阶导数得到:
(10)
Lam认为生育率、死亡率、移民、婚姻和年龄结构都会影响收入不平等。虽然人口老龄化会改变收入分配,但是,一方面年轻人口的收入一般小于总人口的平均收入水平,年轻人口比重增加会增加组间不平等;另一方面部分组群里的年轻人口增加会使组内不平等缩小。由于总不平等是由组内不平等和组间不平等共同决定,所以人口老龄化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不确定。Lam在此人口理论的基础上对巴西和美国的工资不平等进行了分解,发现老龄化对工资不平等的效应在美国和巴西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同样是基于基尼系数理论,Chu & Jiang将家庭收入分为工资收入、财产收入、自营收入(Owner-Operator Income)和其他收入,并采用Fei等的基尼系数来源分解方法进行分解。[31][32]他们认为一个家庭中若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家庭成员有工资收入,则再采用人口亚组分解方法将该家庭收入的基尼系数按照年龄进行分解。通过对基尼系数分解公式求一阶导数进行边际分析,分别观察有工资收入的家庭成员数量和收入来源对基尼系数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比较人口结构变化对基尼系数的影响,剔除时间趋势,采用“基期对比”的思想:首先,他们以1977年为基期,计算每年年龄组人口相对于1977年人口的增长率;其次将每年每个家庭的年龄组收入除以相应的人口增长率,从而构建一系列调整后家庭收入;第三,把这些调整后的工资收入加到其他收入,以获得一系列调整后的家庭收入。Chu & Jiang运用台湾地区的面板数据,通过对比采用实际收入和调整后收入计算的基尼系数大小来观察人口结构变化对基尼系数的影响,发现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增加对收入不平等在不同时间段有不同的影响,在1978-1985年是正向作用,在1986-1993年是反向作用。
(11)
四、评价与启示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研究,可以发现人口老龄化对收入不平等作用效应研究的理论基础并非单一,除了包括永久性收入假说、人口理论、世代交叠模型、家庭交叠模型和基尼系数理论外,还运用数值模型进行推导分析。除了Weizsäcker的养老金计算公式外,其他理论或方法均具有实证检验的可实现性。理论研究的目的是解决不平等指数的分解问题,不同的理论或方法得出不同的分解结果。其中,Deaton & Paxson基于永久性收入假说所构建的基础理论得到最广泛的应用。他们在此理论基础上推导出组群的不平等与年龄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虽然尚不能明确年龄对不平等的影响机制,但是提供了许多启示:首先,他们提供了组群分解的方法研究作用效应,以弥补无法获得某个个人或家庭连续动态变化数据的弊端;其次,在永久性收入理论的假设下,他们将不平等分为组内不平等和组间不平等,从理论上证明了组内不平等程度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与其他研究通过求解收入不平等关于年龄结构变量的一阶导数以得到两者关系的方式不同;第三,他们将此理论看作是连接收入与消费的桥梁,并应用于跨时消费选择问题中。此外,Deaton & Paxson与Lam的研究存在一定的联系。Lam从人口理论角度的研究侧重于人口年龄结构实现稳态时年龄结构变化的相对稳态增长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而Deaton & Paxson认为人口结构的变化(例如人口老龄化)会扩大不平等程度,直到人口结构趋向于另一个稳定状态,不平等程度的加剧才会停止,其研究重点是人口年龄结构尚未实现稳态时其变化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可见,这些研究相互补充,形成较全面的理论体系。
然而,现有的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包括人口老龄化概念界定、收入不平等衡量指标的运用以及不平等指数分解方法三方面:
首先,在已有的文献中,对人口老龄化的概念尚未有统一的界定。多数学者以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增加衡量人口老龄化,一些学者采用少儿抚养比减少、老年抚养比增加衡量人口老龄化,还有的学者采用老年系数来衡量。Zhong用WVW方法考察人口老龄化对收入分配影响时,用劳动人口的平均年龄变化衡量人口老龄化,这在衡量人口老龄化时存在较大的误差。董志强等在文章理论分析部分定义人口老龄化为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增加,但在实证检验部分验证的是少儿抚养比下降、老年抚养比上升,前后对人口老龄化的界定并不统一。而且,抚养比指标的严格定义为劳动者与非劳动者人数之比。[35]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数据的可得性问题,一般用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再乘以100%表示。可见,抚养比在计算之初就产生了误差,其并不是衡量人口老龄化的精准指标。
其次,在衡量收入不平等指标中,研究文献主要采用对数方差、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三种指标。对数方差满足零阶齐次性,但量纲却不是以“1”为单位的,因此,对于相同收入以不同货币符号或计价单位来衡量,会得到不同的指数值。变异系数的缺点是它会受到人口数量的影响而难以准确判断不平等程度。由此看来基尼系数是相对来说较好的衡量不平等指标,且具有一定的经济福利含义。*Sen认为基尼系数可以用来衡量社会福利损失。参见程永宏:《改革以来全国总体基尼系数的演变及其城乡分解》,载《中国社会科学》,2007(4)。
第三,所有文献中对不平等指数的分解方法有失精确。Deaton & Paxson将收入直接套用到消费的分解公式中是不合适的。因为依据永久性收入假说,消费等于永久性收入,但永久收入是现期金融和人力财富的年金价值,[36]与收入不平等中的收入定义不同。而且,Deaton & Paxson承认永久性收入假说中假定确定性等价是与现实不符的,现实中的不确定性对收入有巨大影响。此外,假定不存在预防性储蓄动机和流动性约束也是与现实不符的,例如中国就存在巨大的预防性储蓄动机,而且人们并不一定在想借钱的时候总是能借到。董志强等假设老年组与青年组的不平等程度相互独立,显然这一假设忽视了组间不平等成分。同样地,忽视组间不平等还有Chu & Jiang,他们直接将基尼系数分别按收入来源和年龄分解为各组基尼系数加权之和。Zhong采用基于Shapley值回归方程的基尼系数分解方法得到特定变量对总不平等的贡献百分比,该方法的弊端除了理论基础不强,还有分解所得的残差项、常数项和其他各影响因素对收入不平等的贡献取决于它们的分解顺序,不同的分解顺序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而且Sharply值在实证分析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其前提条件往往不被满足。[37][38]Lam利用人口理论将不平等指数分解的方法侧重于研究人口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然而,人口增长与人口老龄化是两个侧重点截然不同的概念:人口增长侧重于人口数量变化,人口老龄化侧重于年龄结构变化。降低生育率或提高死亡率会减缓人口增长速度,而生育率和死亡率对年龄结构具有不同的影响。[39][40]相对于人口老龄化导致的收入分配结果,经济学文献中人口增长与收入分配关系属于老生常谈的问题,马尔萨斯、史密斯李嘉图等经济学家已经在其研究中表明人口快速增长对相对工资具有抑制作用。[41]长期的理论探索已经明确人口增长如何影响收入分配以及各影响因素的份额,且许多实证研究也已经证明了所推测的结果。然而,人口老龄化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机制及各因素的份额至今仍未得到一致的答案。此外,Mookherjee & Shorrocks的基尼系数分解方法的弊端就是交叠项的产生。Shorrocks提倡采用“自然分解”的方法将交叠项平均分给各个变量,然而此方法会因为使用不同的不平等指数而产生不同的结果。[42]Miyazawa采用死亡率的下降衡量人口老龄化,然而死亡率是否会导致人口老龄化还有待商榷。刘金东等对收入不平等的组内效应和组间效应的分解实质上与Ohtake & Saito的分解方法等同,只是对基尼系数分解时要求各个年龄组内个体收入没有交叠重合,这是与事实完全相悖的假设。例如将中国的基尼系数按城乡进行分解,是无法保证每个城镇人口的收入一定都大于每个农村人口的收入。程永宏认为多个亚组收入分布的不重叠不是存在组间不平等的必要条件。[43]
因此,针对上述研究缺陷,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做如下尝试:一是将人口老龄化划分为人口老龄化程度与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入人口老龄化速度是因为从最严格的科学定义来说,人口老龄化只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的比例增加的过程,[44]因此这两个概念最接近于人口老龄化的定义;*"The Encyclopedia of Population"对人口老龄化的定义为: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年龄分布(即年龄结构)向老年人转变的一个概括术语。二是可采用基尼系数衡量收入不平等。因为它不仅具有可分解性,还有一定的社会福利含义;三是尝试研究人口老龄化对收入不平等的作用机制。现有文献均是基于某种分解方法将不平等指数分解,进而得到影响收入不平等的几种效应。有的学者进而研究这几种效应对不平等的贡献大小。至于人口老龄化如何影响收入不平等,鲜有文献对此涉及。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和收入不平等问题一直受到学者的关注。过去,研究人员长期关注导致收入不平等的各种经济因素和收入分配政策,却忽视了人口因素所产生的影响。然而,一些证据已经表明发达经济体中人口老龄化对收入不平等的作用效应不容小觑。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与收入分配在某些方面已经相互渗透、密不可分。在养老保险方面,人口老龄化与养老金收支平衡的关系影响到微观层面的退休者收入水平和宏观层面的再分配政策,也将影响到即将出台的延迟退休政策的制定。在收入水平方面,人口老龄化会带来劳动力供给问题,由劳动力的供需所决定的工资水平进而受到影响。而且,中国的基尼系数一直高于其他发达国家,甚至超过国际警戒线,收入的再分配政策也未有成效。收入差距过大,不仅会对长期经济增长产生影响,而且不利于保持社会稳定,有碍进一步深化改革。可见,研究中国人口老龄化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有助于提供更多的政策治理思路。
[1]Kuznets,S."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1955,45(1):1-28.
[2][43]程永宏:《中国基尼系数及其分解分析:理论、方法和应用》,7页、112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3]Paglin M."The Measurement and Trend of Inequality: A Basic Revision",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1975,65(4):598-609.
[4]Mookherjee D.,Shorrocks A."A Decomposition Analysis of the Trend in UK Income Inequality",EconomicJournal,1982,92(368):886-902.
[5]Repetto R."The Interaction of Fertility and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Income",TheJournalofDevelopmentStudies,1977,14(4):22-39.
[6]Deaton A.S,Paxson C.H."Intertemporal Choice and Inequality",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94,102(3):437-467.
[7]Deaton A.S,Paxson C.H."The Effects of Economic and Population Growth on National Saving and Inequality",Demography,1997,34(1):97-114.
[8]Hall R."Stochastic Implications of the Life Cycle-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Theory and Evidence",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78,86(6) :971-987.
[9]Ohtake F.,Saito M.P."Population Aging and Consumption Inequality in Japan",ReviewofIncomeandWealth,1998,44(3):361-381.
[10]Miyazawa K."Growth and Inequality: a Demographic Explanation",JournalofPopulationEconomics,2006,19(3):559-578.
[11]Zhong H."The Impact of Population Aging on Income Inequal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Evidence from Rural China",ChinaEconomicReview,2011,22(1):98-107.
[12]Wan G."Accounting for Income Inequality in Rural China: a Regression-based Approach",JournalofComparativeEconomics,2004(2):348-363.
[13]Fields G.S.,Yoo G."Falling Labor Income Inequality in Korea's Economic Growth:Patterns and Underlying Causes",ReviewofIncomeandWealth,2000(2) :139-159.
[14]Morduch J.,Sicular T."Rethinking Inequality Decomposition,with Evidence from Rural China",TheEconomicJournal,2002(112) :93-106.
[15]Wagstaff A.,Van D.E.,Watanabe N."On Decomposing the Causes of Health Sector Inequalities with an Application to Malnutrition Inequalities in Vietnam",WashingtonD,2003,112(1) :207-223.
[16][42]Cameron L.A."Poverty and Inequality in Java: Examining the Impact of the Changing Age,Educational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2000,62(1):149-180.
[17]Karunaratne H.D."Age as a Factor Determining Income Inequality in Sri Lanka",TheDevelopingEconomies,2000,38(2):211-242.
[18]周绍杰、张俊森、李宏彬:《中国城市居民的家庭收入、消费和储蓄行为:一个基于组群的实证研究》,载《中国经济学》,2009 (3)。
[19]刘华:《农村人口老龄化对收入不平等影响的实证研究》,载《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4)。
[20]董志强、魏下海、汤灿晴:《人口老龄化是否加剧收入不平等?——基于中国(1996-2009)的实证研究》,载《人口研究》,2012 (5)。
[21]Morley S.A."The Effect of Changes in the Population on Several Measures of Income Distribution",AmericanEconomicReview,1981,71(3):285-294.
[22]Mason A.,Lee H."Aging,Family Transfers,and Income Inequality",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29048284_Aging_Family_Transfers_and_Income_Inequality,2003:1-19.
[23]Jätti M."Inequality in Five Countries in the 1980s: The Role of Demographic Shifts,Markets and Government Policies",Economica,1997,64(255):415-440.
[24]Bishop J.A,Formby J.P.,Smith W.J."Demographic Change and Income Inequa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1976-1989",SouthernEconomicJournal,1997,64(1):34.
[25]Schultz T.P."Income Inequality in Taiwan 1976-1995: Changing Family Composition,Aging,and Female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Yale-EconomicGrowthCenter,1997.
[26]曲兆鹏、赵忠:《老龄化对我国农村消费和收入不平等的影响》,载《经济研究》,2008(12)。
[27]刘金东、冯经纶、王生发:《老龄化加剧中国收入不平等了吗?》,载《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大学学报)》,2014 (5)。
[28]郭继强、陆利丽、姜俪:《老龄化对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载《世界经济》,2014(3)。
[29]Nielsen F.,Alderson A.S."The Kuznets Curve and the Great U-Turn: Income Inequality in U.S.Counties,1970 to 1990",AmericanSociologicalReview,1997,62(1):12-33.
[30]Lam D."Demographic Variables and Income Inequality",HandbookofPopulation&FamilyEconomics,1997,1,part b:1015-1059.
[31]Chu C.Y.,Jiang L."Demographic Transition,Family Structure,and Income Inequality",ReviewofEconomics&Statistics,1997,79(4):665-669.
[32]Fei J.C.H.,Ranis G.,Kuo S.W.Y."Growth with equity: the Taiwan case",EconomicJournal,1982,92(368):970.
[33]Weizsäcker R.K.V."Public Pension Reform,Demographics and Inequality",JournalofPopulationEconomics,1995,8(2):205-221.
[34][39][41]Weizsäcker R.K.V."Distributive Implications of an Aging Society",EuropeanEconomicReview,1996,40(3-5):729-746.
[35][44]杜鹏:《人口老龄化与老龄问题》,2~8,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
[36]安格斯·迪顿:《理解消费》,101~132页,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37]洪兴建:《基尼系数理论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38]洪兴建:《居民收入分配失衡的测度方法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40]Bauman-Franks C.K."Encyclopedia of Population",Reference&UserServicesQuarterly,2003:32-33.
(责任编辑:H)
AReviewoftheEffectsofPopulationAgingonIncomeInequality
SUN Jingj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ome inequa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is a long-term issue which has been concerned by some economists.The issue of income distribution has been proposed again along with the arrival of the aging population.In this paper,the effects of population aging on income inequality are summarized into four aspects which are positive effect,negative effect,micro effect and uncertainty effect,respectively.The researches in this area ar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demographic theory,overlapping generations model,the overlapping families model,Gini coefficient,as well as the method of numerical model.And the conclusions are drawn by different theories or methods are not consistent.The defects in the existing literatures with respect to the concept definition of aging population,measure of income inequality and inequality index decomposition are proposed based on the summary of the related literatures.And the direction of further research is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se problems.
aging population,income inequality,effe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