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居民蔬菜市场供应保障机制研究

2017-12-06陈秋燕

财经理论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供应供应链蔬菜

汪 磊,崔 炎,陈秋燕

(1.北京工商大学 商学院,北京 100048;2.中山大学 法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城市居民蔬菜市场供应保障机制研究

汪 磊1,崔 炎1,陈秋燕2

(1.北京工商大学 商学院,北京 100048;2.中山大学 法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我国城镇化进程在不断加快,城镇人口快速增加,与此同时,城市居民蔬菜的供应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在供给方面出现了短期供给不足的现象,在价格方面出现了波动大等市场供应保障体系不完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分析了城市居民蔬菜的供求情况,深入研究蔬菜的供应模式,如“农超对接”、“农社对接”、“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供应模式”等,并结合蔬菜价格波动规律,从蔬菜供应链、价格等角度研究市场供应保障机制的完善。发展标准化和规模化农业,提高存储技术在运输过程中的运用以保障蔬菜质量,加大对蔬菜供应模式的扶持力度及蔬菜质量安全意识的宣传,健全突发事件中的蔬菜市场应急供应保障机制,完善冷链体系,进而保障城市居民的蔬菜供应。

蔬菜;供应;城市居民;保障机制

一、引言

蔬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品之一,农业部于1988年提出建设“菜篮子工程”,以保证居民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吃。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的蔬菜生产和消费大国,我国的蔬菜产量已经能够满足国内的需求,而且还能出口满足其他国家的需求,与此同时人们在蔬菜上的消费也不断增加,越来越倾向对绿色、有机蔬菜的消费。

虽然我国蔬菜的产量已基本满足国内的消费需求,但是依然存在蔬菜短暂性供给不足的问题。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6.1%,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7亿,“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3个百分点,每年城镇人口增加2000万。在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也给蔬菜供应带来了挑战。蔬菜作为一种刚性需求的产品,一旦供给出现问题,其价格也必然会出现波动。2016年6月以来,全国多个地区连日暴雨,受灾严重,部分蔬菜产区出现被淹的情况,对蔬菜生长和供应产生严重影响,而且影响到了蔬菜的运输,带动菜价(尤其是叶类菜价)上涨。到7月下旬时,多数蔬菜价格明显上涨,普遍涨价一成多,部分叶类菜价格翻倍,油菜价格上涨了近三倍,而黄瓜、西红柿等果类蔬菜价格平稳。类似事件的发生使得人心惶惶,稳定物价的呼声越来越高。如何才能稳定蔬菜的价格,为城市居民提供物美价廉的蔬菜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蔬菜作为城市居民生活的必需品,短暂性供给不足、价格波动较大等供应保障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蔬菜供应的便捷、安全和稳定,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稳定,因此,建立及完善城市居民蔬菜市场供应保障机制,对改善民生、稳定菜价、强化蔬菜的质量安全管理、丰富蔬菜市场管理理论体系及保障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二、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外关于蔬菜供应保障研究的文献很多,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

第一,从优化现有蔬菜供应链的视角出发,去保障蔬菜的供应。如是凯,许政达等人(2011)[1]通过分析蔬菜供应链存在的问题——环节多、零售商规模小、信息不对称等,进而提出了减少供应渠道层级、限制零售商数量、改善运输模式等优化供应链的策略。萨丽尔(Salil Bhattarai)(2013)等[2]从小农业生产者的视角来评估有机蔬菜的供应链性能,利用交易成本经济学发展模型解释小农和买家之间的关系。项朝阳等(2015)[3]对收购商主导的蔬菜供应链模式利益分配格局进行研究,提出扩大农户种植规模、发展轻简化生产、提高产业链整体利润是增加农户收入的主要途径。苏特伯(Wahyudi Sutopo)(2012)[4]等人针对小规模蔬菜农民所面临的营销和低价格问题,提出了一种农业食品供应链(ASC)模式,以提高商业技能,提高蔬菜配送系统的质量,降低未出售蔬菜对供应者的风险。Bu Zhang[5]等人研究了蔬菜供应链中农民和供应商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共享策略,通过对中国成都的蔬菜案例研究提出建立农业信息中心来提高现有蔬菜供应链的效率。马凤棋(2013)[6]通过“农社对接”的方式在城市中直接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直接销售点来优化供应链,达到减少流通环节、节约交易成本和提高蔬菜质量安全的可追溯性的目的。艾特(Hamiden Etemadnia)(2015)[7]等人研究了蔬菜供应链中的最佳批发设施位置,探讨了全国范围内蔬菜供应链系统中的批发设施枢纽位置,以促进食品从生产区域到消费地点的有效转移,并设计了一个最佳国家批发枢纽定位网络,通过与生产基地的有效连接为蔬菜消费市场服务。向江洋,吴迁翔(2015)[8]以重庆市的蔬菜供应链为研究对象,从蔬菜供应链中的生产、流通和销售环节存在的问题出发进行研究,指出政府在优化供应链上应当提供财政补贴,并倡导建立蔬菜信息平台和蔬菜网上交易模式。马尔克斯(Leorey Marquez)(2015)[9]等为了改善极端天气事件(EWE)对蔬菜供应商的影响,利用供应链数据库工具(SCDT)与数字规划结合,提高蔬菜供应链的抵御能力。张波,王建华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蔬菜供应链模式优化》(2014)[10]中对蔬菜供应链中各个流程和蔬菜供应链信息化的情况进行分析,探索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蔬菜供应链的模型构建。研究结论表明,我们可以把蔬菜供应链上所有相关节点,包括蔬菜基地、物流企业、生鲜加工配送中心和连锁超市终端都同信息平台链接在一起,从而实现信息共享、实时监控、信息查询和可追溯,同时也可以减少蔬菜供应链中出现的牛鞭效应。Jiuyou Hu(2013)[11]等研究了蔬菜供应链可追溯系统建模与实施,使用系统方法来开发实施蔬菜供应链可追溯的方法,引入统一建模语言模型并讨论了适当的技术标准,以此来识别和记录供应链中的信息。

第二,从分析蔬菜价格的角度出发去实现蔬菜供应的保障。关于该角度的研究从两个层面展开:(1)用定性分析方法研究蔬菜价格的变动规律和特点。如刘玲,岳书铭(2014)[12]通过将蔬菜的零售价格与食品价格的波动特征进行对比,重点分析我国蔬菜价格的长期波动趋势和影响波动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 2002年到2014年这13年的时间里,蔬菜的价格相对食品零售价格,表现出变动快、波幅大及波动频繁的特征。其中导致这一特征的主要原因是供求失衡、自然灾害、成本上涨以及货币供给增加。Lu Ye(2014)[13]等考虑到蔬菜市场体系的复杂性,利用海南蔬菜市场价格数据,分别建立了三指数平滑模型、简单线性回归模型、灰色预测模型等,并基于这三个模型构建最优组合预测模型来预测蔬菜市场价格,克服单一模型的局限性。淮建军,王征兵和雷红梅(2016)[14]参照价格理论和机会成本等理论分析蔬菜生产和销售价格之间的巨大差距。研究结果表明:批发商、收购商和零售商相对于菜农而言,具有天然的垄断地位,而这前三者之间的分工效率又决定了他们垄断价格的能力,其中,造成蔬菜价格悖论的根本原因是蔬菜产销的各个主体的参照价格和机会成本存在巨大差距。(2)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影响蔬菜价格变动的因素。如Xiaoxia Zhu(2013)[15]等为了解决蔬菜批发市场由于日常需求大、供应渠道多样性造成的价格波动和资源配置不平衡的问题,建立了马尔科夫链的预测模型。高艳,安乔治(2015)[16]建立Markov 区制转移模型对我国2007 年 8 月-2015 年 10 月的周蔬菜价格指数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蔬菜价格具有明显的区制波动特征——蔬菜价格上涨或下降的持续性较强,而且不同阶段波动有显著差异,说明了价格波动的阶段性特征和非对称特征。李靓,穆月英(2016)[17]运用联立方程实证分析蔬菜零售价格形成及其影响因素,对1990年到2013年之间的数据进行分析,前期蔬菜产量和蔬菜生产价格、农业就业水平以及总人口数对蔬菜零售价格有较大影响,并且蔬菜零售价格在反映供给变化上具有放大效应,所以稳定蔬菜零售价格重点是要稳定蔬菜产量和生产价格。马尔斯(Robert J. Myers)(2006)[18]研究表明,低收入国家农产品价格波动将引起巨大的福利救济费用,虽然将使经济增长和农产品安全付出一定程度上的代价,但是这对农产品价格稳定机制的建立和成功运行是必要的。

综上所述,目前有关蔬菜供应链优化、蔬菜价格波动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学者们结合国内外实情,提出优化现有蔬菜供应链模式,改善供应链性能来提高蔬菜的物流效率,发展蔬菜的配送业务,结合蔬菜价格波动分析来研究其波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以保障民生。这些方面的研究对我们具有很大的启发。鉴于当前城市居民蔬菜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形势和背景,本文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从蔬菜的价格、供应链等角度出发去研究城市居民蔬菜供应的保障,有利于丰富蔬菜供应保障体系的相关研究,对改善民生、稳定蔬菜市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城市居民蔬菜市场供求分析

(一)城市居民的蔬菜供应分析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从2007年至2014年,我国蔬菜的播种面积从17329千公顷增加到了21404.79千公顷;蔬菜的总产量由56452.04万吨上升到76005.5万吨;人均年蔬菜占有量由427.25千克上升到555.67千克。由此可见,我国总体的蔬菜供应能力是不断增强的,而且我国目前的蔬菜生产量在能够满足国内需求的情况下还能为其他的国家提供一定的供给。

虽然国内整体蔬菜供给相当充足,但在部分城市仍然存在蔬菜供应问题。我国人口密集以及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随着人口的大量涌进,原来的农用地很大程度上被开发成建设用地,导致了蔬菜播种面积的大量减少,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外地的供给,这势必会带来一些潜在的隐患,例如一旦蔬菜的供应地发生自然灾害或者运输受到阻碍就会导致城市的蔬菜价格上涨,供不应求。

除此之外,季节因素也会对蔬菜的供给产生着相当大的影响,并导致价格的相应波动。我国位于北纬4°至北纬53°31′,一共有五个温度带,我国的台、粤、滇的南部、琼,属于热带地区,全年都可以种植蔬菜。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都属于亚热带地区,每年的蔬菜种植期在8-12个月左右,越靠近北边种植期越短。长城以南,秦岭-淮河以北,塔里木盆地属于暖温带,蔬菜的种植期在5-8个月左右。长城以北,内蒙古大部分,准格尔盆地属于中温带,蔬菜的生长期为4-7个月。青、藏、四川西部为高原气候区,蔬菜的生长期为0-7个月。由于我国的幅员辽阔,地区之间生产蔬菜的能力不同,每年的春季即3、4、5这三个月我国北方地区大部分还是处于温度比较低的时候,蔬菜的种植逐步开始,供给量逐步增加,这时候市场上蔬菜的供给大部分是来自南方地区,所以我国春季期间的蔬菜价格相对夏季还是比较高的,蔬菜价格在不断下降也是由于供给在逐渐增加。夏季即6-8这三个月,几乎所有省份都可以种植蔬菜了,蔬菜的供给量是一年四季中最多的时候,所以蔬菜的价格自然也是处于比较低的位置,而且价格变动不大。秋季即9-11月,这时候我国蔬菜的生产出现了逐渐减少,特别是北方和高原地区气温的降低,使得蔬菜的生产量在不断减少,蔬菜的价格便开始了缓慢上升。等到了冬季,我国蔬菜的生产开始大幅的减少,北方地区的雪和低温使得蔬菜的生产更加的艰难,因此蔬菜的价格便开始了大幅的上升,加上我国农历新年的到来,蔬菜的价格波动就更加大了。

(二)城市居民的蔬菜需求分析

蔬菜作为一种生活必需品,它的价格需求弹性比较少,不会因为价格低而使人们大量的购买,也不会因为价格上涨人们就不去消费。蔬菜的替代性较弱,每年人们对蔬菜的需求量也大致是相同的。因此蔬菜的需求主要受到人口数量的影响,人口增加,需求增加。

目前我国人口已经进入了低增长的时期,人口增长速度相比之前虽然放缓了,不过由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的存在,人口总量仍然在不断增加。巨大的人口数量决定了我国对蔬菜的需求量是十分巨大的。而且城镇化的突飞猛进,带来的是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工作和生活,城市人口的增加,必将进一步导致城市蔬菜需求量的增加。

由于蔬菜对人体的重要性以及我国蔬菜的质量安全问题频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消费需求从低安全的蔬菜转向更高安全等级的蔬菜。根据2014年4月对南京市的居民实地问卷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的安全等级较高的蔬菜需求潜力是巨大的,但是由于目前市场上的有机蔬菜品质参差不齐,调查中有70%的消费者对有机蔬菜的真实性表示怀疑,这是限制有机蔬菜消费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根据“愿意为有机蔬菜支付多少溢价”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有机蔬菜市场的潜力也是相当大[19]。

从理论上来说,在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蔬菜的需求增加,价格就会增加;蔬菜的需求减少,价格就会降低。所以,在蔬菜的供给确定时,蔬菜的需求量和价格是成正比的关系。但是,对于我国的所有城市而言,人口数量在一定的时期内不会出现大的波动,也就是需求量基本比较稳定,而且蔬菜作为人们日常饮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人每天的蔬菜需求量基本上也是固定的,所以在实际中需求对蔬菜价格的影响作用其实不大。所以我们要想保障城市蔬菜的价格稳定,从需求这一角度出发意义不大,可以不用考虑。

(三)影响城市蔬菜供给的因素

影响城市居民蔬菜供给的因素很多,综合之前关于城市居民蔬菜供给和需求情况的分析总结得出以下影响城市蔬菜供给的主要因素:①蔬菜的产量,其中蔬菜的播种面积越大,生产技术越高,水利设施越完善,蔬菜的产量也就越高,供给能力也就越强;②自然环境、光照、温度等气候条件越适宜,自然灾害如冰雹、干旱、雪灾、洪涝等越少,蔬菜的供给越充足;③务农人员的素质越高,就越能驾驭新的农业技术,合理利用农药和化肥,实现生产的规模化和机械化,这样供给能力也就越强。其实,城市居民需求的某些波动,也可能对蔬菜的供应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可能不会在短时间内显现出来。比如,城市的常住人口数,包括原城市人口和外来人口,人口越多需求越大;消费者的因素,消费者的收入和消费者的健康意识都会影响到蔬菜的需求,收入越高,需求量也越大,而且需求的蔬菜的品质也越高,这些因素都可能刺激蔬菜的种植和供给。

四、我国城市居民蔬菜的供应模式分析

(一)城市蔬菜供应模式的类型

1.农户零售模式

图1 农户零售模式

农户直销的方式之一,是比较原始的方式,而且也是长期在我国存在的方式。“农户+当地零售”的方式,在二三线城市是比较常见的,甚至在大城市,例如广州也大概有8%左右的蔬菜是由当地的菜农自己生产然后拿去市场上直接销售。这样的方式中间环节少,并且因为一般都是当天采摘当天拿到市场销售,蔬菜比较新鲜; 但是蔬菜的生产规模小且分散,一般很难对蔬菜的质量安全进行控制,而且供应数量非常有限,不能保证稳定的供给。

2.蔬菜电子商务模式

图2 蔬菜电子商务模式

蔬菜网上销售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农户自己生产蔬菜后直接在网上销售,另外一种是由企业主导的蔬菜网上销售的模式即B2C的方式。蔬菜电子商务的发展,现在正处于一个上升的阶段,在不断地改进和成熟。这种供应方式的优点在于它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多可以选择的蔬菜,丰富居民的蔬菜供给;也可以减少蔬菜的流通环节减少交易成本,平抑蔬菜的价格。不过由于目前在蔬菜的监管方面存在很多的漏洞,蔬菜的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而且目前的蔬菜电商的模式大体趋同,竞争优势不明显,价格也大同小异,加上物流成本高,物流规模不大,所以蔬菜网上销售的模式还是存在很大的挑战性。

3.农社对接模式

图3 农社对接模式

“农社对接”是指农户和消费者达成意向性协议书,由农户向社区的消费者直供农产品的新型流通方式,主要是为优质农产品进入社区搭建平台[20]。农社对接在实际中也受到了我国政府的重视,2012 年 5 月,农业部门决定在全国13 个省 (市) 63 个市 (区) 正式启动 “农社对接”试点工作。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农社对接的模式会在我国继续得到发展,这种模式也是我们为了优化蔬菜供应链而找到的一种比较合适的方式,可以很好地解决蔬菜流通环节过多、价格高、质量得不到保证、蔬菜的追溯困难等问题。

目前我国的蔬菜“农社对接”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它的发展。首先,由于农村合作社的资金有限而且人才缺乏,所以很难靠自己的力量在城市社区中开设蔬菜超市和供应点。其次,目前的农社对接中提供的蔬菜数量和品种有限,受到蔬菜生产商的地域限制。此外,合作社的直营店少,很难形成规模效应,加上物流设备落后,国家对“农社对接”虽然重视,但是目前的扶持力度较小,仅有农业部等少数部门有相关的扶持政策。所以目前我国的农社对接的供应模式有待进一步优化。

4.农户+企业模式

图4 农户+企业模式

“农户+企业模式”是企业通过和农户达成协议,企业负责为农户提供生产技术支持指导农户按照其要求进行生产,等蔬菜生产出来后农户按照合同约定的金额将蔬菜全部销售给企业,由企业负责蔬菜的运输和销售。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农村都出现了这样的模式,而且这种趋势在不断地扩大。该方式的优点在于:①可以使生产达到一定的规模化,企业可以在采购农药和化肥方面形成较强的议价能力,降低生产成本。②对于农户而言减少了销售环节,不需要为菜卖不出去而担忧,只需要负责生产。③企业给农户提供技术支持,可以保证蔬菜的生产更加高效同时可以对蔬菜质量进行监控,便于形成统一的蔬菜品牌。④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和解决部分农业人口的就业问题,是一个双赢的模式。

但这种模式也存在较多难点需要攻克:①企业需要具备稳定的市场销售渠道,以及对蔬菜需求市场信息的及时获取。②企业具备承担大部分风险的能力,而且企业的资金量要充足。③合作的农户数量要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形成规模效应。④如何维持与农户之间长期的合作关系也是难点。总之,这样的一种模式,是需要企业具备较强的实力才能运作好的,而且是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的过程,需要企业和农户的诚信合作才能做好。

5.蔬菜企业产供销纵向一体化

图5 蔬菜企业产供销纵向一体化

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以要想实现农业的大规模生产只能从农户手中租来土地,然后进行集中化生产。这种集合生产、供应和销售于一体的蔬菜供应链模式,可以在农业生产上采用机械化的生产方式和统一的管理,有利于形成生产的专业化和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及效率,同时也可以降低生产的成本。在城镇化加速的背景下,企业通过和农户签订合约,租用大量的土地进行集成化的生产,不仅可以提高我国农产品的供给,同时也能给农民带来一定的收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这样的供应模式,极大地减少了蔬菜的流通环节,企业可以获得较高的利润,并且也有利于稳定蔬菜市场的价格。虽然目前我国蔬菜企业的市场份额较低,但是这种产供销一体化的模式具备了无与伦比的优势,也是未来蔬菜业发展的方向。

6.农超对接模式

图6 农超对接模式

“农超对接”指的是农户和商家签订意向性协议书,由农户向超市、菜市场和便民店直供农产品的新型流通方式,主要是为优质农产品进入超市搭建平台。“农超对接”的本质是将现代流通方式引向广阔农村,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起来,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销一体化链条,实现商家、农民、消费者共赢[21]。目前我国的农超对接模式主要以家乐福、麦德龙、沃尔玛以及山东的家家悦四个超市为典型代表,虽然这几个超市在具体的运作上有细微的差别,但都是通过减少中间环节,实现集中采购,来保证蔬菜的价格和质量。现在除了农贸市场之外,城市居民最经常去购买蔬菜的地方就是超市,所以农超对接也就成为城市蔬菜的主要供应模式之一。

农超对接模式减少了蔬菜流通的中间环节,通过和农户签订合同的方式,自觉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以及树立品牌意识,也可以方便追溯生产单位的责任,有利于质量的监控,同时也给农民收入带来了一定保障。但是,由于超市相对于农户来说,地位上处于优势,所以农户在议价能力上处于不利地位,而且超市的入场费很高,有的农户为了竞争入场位不惜低利润将蔬菜销售给超市。因此,我们目前的农超对接模式要更加注重解决好各利益群体的利益均衡分配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其发展。

7.批发商为核心的供应模式

图7 批发商为核心的供应模式

以批发商为核心的蔬菜供应模式是我国城市居民蔬菜供应的最主要模式。这种模式的主体是由分散的农户组成,蔬菜的收购商去农村收购蔬菜,或者农户直接将蔬菜运到当地的蔬菜市场批发销售,然后再由产地销售到外地,中间经过若干的环节后最后到达消费者手中。但是这种蔬菜供应模式也存在着一些弊端:①蔬菜来源广泛,质量良莠不齐。批发市场的蔬菜供应商大多以分散的农户为主,蔬菜在运输的过程中混合,质量根本不能区分,也不方便追溯。②蔬菜的保鲜技术落后,基本上不用冷库。蔬菜采摘后要尽快在一两天内到消费者手上,否则就只能腐坏了。③蔬菜的供应环节多,导致最后的零售环节价格高出产地批发价很多。大量的利润被中间商拿走,对消费者和生产者都没有多大利处。④蔬菜批发市场和菜农之间的信息不畅通,而且没有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容易出现丰产不丰收的情况。

(二)我国蔬菜供应模式的特点

首先,我国的蔬菜供应模式呈现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多种方式并存。近年来,我国一直在为解决人民的“菜篮子”工程而努力,为了解决居民的蔬菜消费问题,国家主要大力推动的政策是鼓励“农超对接”和“农社对接”两种方式。此外我国的农村劳动人口大量外出务工,也给我国农村生产规模化提供了机会,大量的企业进军农村,我国未来有望向美国式的大规模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可以说,目前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蔬菜的供应模式在不断改进,企业为了获得利润会不断进步、不断反思获利手段,作为政府只有做好宏观调控才能为我国蔬菜的供应保驾护航。

其次,我国蔬菜供应模式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模式为主。纵观全国,无论是二、三线城市还是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蔬菜供应的主要模式都是以批发市场为核心。以我国首都北京为例,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运作模式是北京市蔬菜流通量最大的模式,约占北京市蔬菜总体销售额的75%。短期内,我国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蔬菜供应模式将继续占主导地位,这主要和交易习惯以及长时间以来形成的商业模式有关,不可能短期内改变。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这种形式的蔬菜供应,一般是由销售蔬菜的菜贩子自己开货车到周围生产蔬菜的地方去采购,去回大概在一天左右,他们将蔬菜运到自己所在城市的批发市场一般是凌晨12点以后,这时候直接批发给下一级的批发商,由这些批发商运输到其所在的市场,然后再批发给零售商或者销售给市民。对于批发商而言,蔬菜的价格变动不大,一般二级批发商大概一斤挣1到2毛左右,因为它主要是靠量获利。但是蔬菜在流通到零售商的时候,价格大概就比蔬菜批发价贵5毛到1块甚至更高,因为零售商的蔬菜销量不大,主要靠挣差价维持生计,所以最重要的提高蔬菜价格的环节在于零售商[22]。

最后,我国蔬菜供应模式优化的方向主要集中于减少蔬菜供应的中间环节。传统的供应模式根深蒂固,新的供应模式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目前我国新出现的蔬菜供应模式,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尽量减少销售的中间环节,减少被中间商分去的那部分利润。比如最新的蔬菜网上销售模式,就是面向消费者的直接销售,把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连接起来,省去原本繁琐的环节。但是,无论是“农超对接”还是“农社对接”以及“蔬菜企业的产供销一体化”这些模式都需要很强大的资金运作,否则很难成功。传统的蔬菜运输模式之所以存在的时间那么长,而且存在的程度那么深,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对中间各个环节的主体来说都有利可图,并且风险范围比较小。传统的蔬菜供应模式,就好比2000米的四人接力比赛,每个人只要完成500米就行了,这种模式下每个环节的参与者的资金周转速度较快,而且分工明确简单,但是现在我们要想把2000米的比赛让1个人从头跑到尾就需要它足够有能力了,中间商越少,参与者要承担的职能就越多,资金周转速度就慢,风险也越大。所以我们看到目前市场上只有一些大型的超市才具备自己的物流配送团队和直接采购蔬菜的能力,也只有资金和实力很强的企业才能把生产和销售全部自己运作。所以从目前的情况看,要想改变传统的运输模式,只靠市场的作用是很难达到目标的,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才行。

五、完善城市居民蔬菜供应保障的建议

(一)完善城市蔬菜供给的对策

1.发展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农业,这是提高供给能力和保障蔬菜质量安全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的蔬菜生产受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约,很难实现大规模生产。小规模的生产方式,使得蔬菜生产的专业化不够,技术水平不高,用于改进蔬菜生产效率的社会资本不足,蔬菜的生产效率不高,农户的议价能力低等。要想改变这些现状,最好的途径就是把原来的分散生产集中起来,我们可以采用农户合作的方式,也可以采用企业承包的模式。而且,我国现阶段的城镇化过程也是我们采用大规模生产的一个机会。城镇化的过程中,简单的农业生产没有办法使得一个家庭过上富足的生活,很多情况下,只靠农业生产获得的收入也没有办法满足家庭的需求。所以我国有很多的农民进入城市里谋生,他们把孩子和老人留在家里,很多的土地被荒废,得不到利用。这时候如果让企业或者有资金的人去租用这些土地进行大规模的种植,不仅可以给农民带来额外的收入,而且也可以使得我国蔬菜的供给获得保障。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农业生产也可以为蔬菜的质量检测提供便捷,而且标准化程度越高,同一生产基地的蔬菜质量安全的趋同性越高,我们检测的代表性越大,准确性越高。蔬菜生产的规模化可以使蔬菜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使用成为现实,也只有大规模的生产基地才有技术和条件去为蔬菜的质量安全提供一个从生产到消费这个过程的信息记录和共享。

2.提高蔬菜在运输过程中的存储技术的运用,减少运输过程的损耗。我国蔬菜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率达到20%左右,而西方国家的损耗率只在5%以下,这个巨大的差距,就在于我们在运输过程中不恰当的存储方式。西方国家使用的蔬菜运输车上通常都有冷藏的功能,但是我国蔬菜运输过程中几乎很少见到有冷藏功能的货车。而且蔬菜农贸市场的冷库建设量少,被使用的次数更少。蔬菜冷藏技术的使用,无疑是成本很高的,本来蔬菜的运输费用和市场的入场费以及各种摊位费就很高,所以蔬菜冷藏的推广,冷库的建设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二)稳定城市蔬菜价格的措施

1.针对存储时间长的蔬菜可以建立蔬菜储备库,在物价高的时候起到平抑物价的作用。我国蔬菜价格的波动有很强的季节性,而且规律也很明显。但是由于蔬菜和谷物不一样,存储期短,所以很难通过建立蔬菜的储备库来调节蔬菜的价格。但是,正是由于蔬菜价格的波动规律性比较强,比如春节期间蔬菜的价格一定是波动较大的,所以我们可以提前预测出这样的情况,然后提前做出相应措施。不过由于近年我国出现大蒜和姜的炒作,导致这两种根茎类的蔬菜价格波动很大,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以我国的政府可以在一些蔬菜供给不稳定的城市,建立一个针对储存期比较长的蔬菜仓库,在蔬菜价格低的时候采购,可以调节蔬菜的价格,避免菜贱伤农;在蔬菜价格高的时候卖出,可以有效降低蔬菜价格,起到很好的平衡作用。

2.增加对新型蔬菜供应模式的扶持力度,促进其快速成长。蔬菜供应模式的改变可以很好地减少蔬菜的流通成本,缩小蔬菜生产价格和销售价格之间的差距。目前我国市场上已经出现的新的蔬菜供给模式主要有五种,分别是:蔬菜电子商务模式、农社对接模式、农户+企业模式、蔬菜企业产供销一体化模式和农超对接模式。这五种模式都是比较新颖而且也极大地减少了蔬菜供应过程的中间环节,虽然传统的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模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是新的模式可以在保障蔬菜的价格、质量和蔬菜的品牌方面做到比传统模式更好的效果。传统的供应模式,是一种环节多,而且流通效率低的模式,不利于我们去了解蔬菜的信息,而且蔬菜的质量信息在流通过程中存在失真的风险。新型的蔬菜供应模式,可以方便我们对蔬菜的质量安全进行有效的监控,而且也有利于责任的追究。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辅助,所以政府可以对采用新型供应模式的企业提供更多优惠政策,例如减轻税收压力、给予创业贷款支持等。

3.适当采用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调节蔬菜价格。政府作为一个宏观调控者,可以充分利用好这样的一个角色,给市场提供指引作用。当蔬菜的销售价格比较低的时候,政府扶持的力度应该偏向于生产者一方,可以减少对生产者的税收,以及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倘若政府在蔬菜价格低迷的情况下对市场采取放任的态度,那么就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蔬菜价格低——生产数量减少——蔬菜价格高——生产数量大量增加——蔬菜价格低。当蔬菜价格高的时候,政府扶持的方向应当转向销售者一方,减少其税收压力并进行适当的补贴。这样做的目的更多是为了稳定蔬菜的价格,保障人民的生活。

(三)保障城市蔬菜质量安全的策略

1.从源头抓起,加大对农户的蔬菜质量安全意识宣传。我国农户对蔬菜的质量安全意识比较薄弱,政府可以拍摄关于蔬菜质量安全的宣传片,或者组织村干部学习然后再向农民宣传。特别是关于农药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教会农民如何购买合格的可以用于蔬菜生产的农药。只有从源头抓起,才能保证蔬菜的质量。

2.严格管理我国农药的生产和流通环节。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会给农作物以及土地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只有严格把控农药的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确保市场上流通的农药在使用后对人体无伤害才能让其流通。当市面上出现一些毒性很大、使用后残留量大的农药时,农民是不可能辨认出来的,所以要想解决我国蔬菜中农药残留量超标的问题,需要政府对农药进行严格的把控。

3.完善和普及蔬菜田间质量检测的方式,加大对蔬菜质量检测的频数和数量。由于蔬菜在流通过程中停留时间很短,所以要对其进行质量检测比较困难,而且检测的数量也非常有限。所以,我们可以建立一个专门针对蔬菜生产基地的蔬菜检测部门,蔬菜基地的质量检测部门可以在蔬菜的生长过程中对蔬菜进行不定期的几次检测,而且蔬菜的生产基地基本上采用的都是统一的生产方式,生产出来的蔬菜质量几乎是相同的,我们只用检测较少的部分就可以对整个生产基地的蔬菜质量进行评估了。而且针对蔬菜生产基地的质量检测,也可以为我们的质量检测部门提供比较充足的检测时间,检测后方便追究责任。质量检测部门检测出结果后,将蔬菜的质量情况汇总到网页上方便下一个环节的蔬菜质量检测部门在检测时找到蔬菜质量不合格的原因。对于检测合格的蔬菜基地,我们可以在蔬菜质量检测官方网站上公开并且免费为其宣传,鼓励企业直接上门收购蔬菜。

4.加大对蔬菜质量安全方面违法事件的惩罚力度,建立蔬菜质量安全问题的公益诉讼制度。对于蔬菜质量安全方面维权难度比较大、维权成本较高的现状,我们除了要不断完善关于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外,重点应该落实在如何运用法律上。消费者在遇到质量有问题的蔬菜时,其实很多人是没有辨别能力的。要想靠消费者自己去发现蔬菜的质量安全问题,然后去采取法律手段进行维权是比较难的。所以我国应该建立一个蔬菜质量安全公益诉讼制度,在质量检测部门发现蔬菜的质量安全问题或者老百姓发现蔬菜质量的重大事件时,应该由质量检测部门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这样既可以减少百姓的维权成本,也可以提高蔬菜检测部门的威慑力。

(四)加快建设市场信息监测预警体系

1.统一蔬菜市场信息监测标准。统一的标准是进行市场信息监测的重要前提。要从基础抓起,统一当前蔬菜市场信息采集工作的内容和标准,夯实数据基础,减少商品标准化程度较低带来的决策障碍。

2.严控数据监测系统。为了开展各种预警和定量研究,要保证数据信息的准确、及时、全面。这就需要在蔬菜的市场供应过程中,在不同环节进行精确的数据采集,建立蔬菜生产和市场信息的监测体系,确定数据采集标准,根据相关需要确定监测商品种类、市场样本范围、蔬菜产量产地等具体信息。

3.完善蔬菜市场预警体系。首先要完善蔬菜市场监测预警系统的配套机制,加强监测预警人员队伍建设、制度建设,提高预警机制素质,辅助预警体系的有序高效运转;其次要加强信息公开透明力度,强化政府主导地位,进而构建适合的监测预警系统支持应急保障决策。

4.健全突发事件中的蔬菜市场应急供应保障机制。突发事件蔬菜供应保障机制是一个庞大而且复杂的系统,为了保障该机制能够有效地完成任务,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基础设施可以说是保障蔬菜生活必需品在应急突发事件中快速安全有效地供应的基础。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政府部门需要全局进行掌控指挥,确定突发事件发生等级,规划蔬菜的物流配送方案等,不仅如此,还要大力建设应急预案,将多次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进行分析总结,形成系统的解决方案,能够在面对未来的应急突发事件时,快速、高效地进行应急供应方案制定,尽快控制灾情。此外,只有在国家法律法规的保护下,在大量的财政支持下,突发事件供应机制才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尤其是在调用社会资源如交通运输线、运输工具、人员物资,以及军事资源如军用建筑、军用运输工具、物资等时,保障应急状态下蔬菜配送供应的及时有效。

5.加强蔬菜供应应急管理。(1)完善管理机制,信息公开透明。对蔬菜储备的管理机制完善,可以由单独部门负责国家蔬菜储备管理,提高蔬菜储备的市场调控效率。同时加强信息公开透明力度,保障蔬菜储备的合理、安全。(2)进一步明确我国蔬菜储备在应对应急事件的重要作用,在突发事件中由中央统一负责储备蔬菜的调配与发放。同时继续执行“菜篮子”省(市)长负责制,加强地方蔬菜储备发展与管理,从而完善中央与地方蔬菜储备的配合与协调。(3)创新储备方式、建立储备基金,商业储备相对于政府储备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并且可以通过相关政策的刺激自发调节储备能力,因此应鼓励和引导现有大型企业进行商业储备蔬菜发展。此外,还应建立和完善蔬菜储备相关基金,在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能够及时调用相关资金维持蔬菜市场稳定。(4)完善蔬菜储备相关法律法规,包括《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物权法》等,使蔬菜储备在应对应急突发事件时能够有法律依据,及时快速地稳定市场,保障供应。(5)加强蔬菜进出口杠杆调节作用,结合蔬菜加工企业和消费者需求预期,合理安排蔬菜进出口量,加强检验检疫技术手段,避免盲目增加蔬菜进口数量导致冲击国内市场,保证蔬菜供应的稳定。

六、结论

城市居民蔬菜的供应保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的“菜篮子”工程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城市居民的蔬菜在供给、价格、质量、应急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多漏洞,这必然给蔬菜供应保障带来威胁。为了改善民生,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要解决该方面的问题,不是凭借个人之力就可以完成的。蔬菜供应保障方面的问题不能完全交给市场进行调节,还需要政府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在多方力量之下增强保障城市蔬菜供应的能力。在供给方面,要强化蔬菜生产供应环节,全面提升蔬菜质量安全水平;在流通方面,要提升传统流通模式,发展现代物流模式,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损耗,提升蔬菜批发市场的现代化水平;在应急方面,健全突发事件蔬菜市场应急供应保障机制,加强供应应急管理;在政府方面,增强政府储备应对风险能力,完善蔬菜生产补贴政策,加强政府管控力度。只有在供给、流通、监管等环节中多做努力,严格要求,重点关注,才能使城市居民蔬菜供应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1] 是凯,许政达,许文杰.蔬菜供应链优化模式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22):24.

[2] Bhattarai S,Michale C,Sandra K.Assessing the Performance of A Supply Chain for Organic Vegetables from A Smallholder Perspective[J].Journal of Agribusiness in Developing and Emerging Economies,2013,(2):101-118.

[3] 项朝阳,李崇光.收购商主导的蔬菜供应链模式利益分配格局[J].中国流通经济,2015,(8):9-15.

[4] YANG G C.An Agri-food Supply Chain Model to Empower Farmers for Supplying Deteriorated Product to Modern Retailer[M].America:Springer,2012.189-202.

[5] ZHANG B,YANG F,CHEN Y L.Information Empowers Vegetable Supply Chain:A Story of Information Needs and Sharing Strategies among Farmers and Vendors[J].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2015,(17):81-90.

[6] 马凤棋.基于蔬菜供应链优化的“农社对接”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3,(16):221-224.

[7] Etemadnia H,Goetz S J,Canning P.Optional Wholesale Facilities Location within the Fruit and Vegetables Supply Chain with Bimodal Transportation Options:An LP-MIP Heuristic Approach[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15,(2):648-661.

[8] 向江洋,吴迁翔.重庆市蔬菜供应链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分析[J]. 商业研究,2015,(20):26.

[9] Pla-Aragones L M.Handbook of Operations Research in Agriculture and Agri-food Industry[M].New York:Springer,2015.179-200.

[10] 张波,王建华.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蔬菜供应链模式优化[J].商贸流通,2014,(33):30-32.

[11] HU J Y,ZHANG X,MOGA L M.Model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Vegetable Supply Chain Traceability System[J].Food Control,2013,(1):341-353.

[12] 刘玲,岳书铭.我国蔬菜价格波动特征及原因分析——基于与食品零售价格对比的视角[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4,(10):80-82.

[13] XU S W.Proceedings of 2013 World Agricultural Outlook Conference[M].Berlin: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2014.55-67.

[14] 淮建军,王征兵,雷红梅.蔬菜价格悖论的理论解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6,(3):24-31.

[15] ZHANG Z J,ZHANG R T,ZHANG J L.Liss 2012[M].Berlin: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2013.1457-1463.

[16] 高艳,安乔治.我国蔬菜价格区制波动特征的实证分析[J].价格经济与实践,2015,(12):112-114.

[17] 李靓,穆月英.基于联立方程的中国蔬菜价格形成研究[J].经济问题,2016,(4):105-110.

[18] Robert J,Myers.On the Costs of Food Price Fluctuationa in Low-income Countries[J].Food Policy,2006,(32):10-15.

[19] 耿献辉,陈凯渊.消费者对有机蔬菜是否存在实际需求[J].长江蔬菜,2014,(23):57-59.

[20] 程杨. “农社对接”:效果明显仍需努力[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1,(11):13-14.

[21] 潘启胜.农超对接:架起农产品流通的新桥[J].求是,2008,(5):45-46.

[22] 赵晓飞.蔬菜流通渠道中的价格波动规律与利益协调机制[J].中国流通经济,2014,(7):101-109.

[责任编辑:张晓娟]

StudyOntheMarketSupplySecurityMechanismofUrbanResidentsVegetables

WANG Lei1,CUI Yan1,CHEN Qiu-yan2

(1.Business School,Beij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Beijing 100048,China; 2.School of Law,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is accelerating, the urban population is increasing rapidly,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blems of vegetables supply of urban resident have gradually revealed. For example,there is short-term supply shortage, the fluctuation of price is large and the market supply security system is imperfect. In order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is paper thoroughly analyzes the supply and demand situation of urban residents vegetables, deeply studies the supply mode of vegetables, such as “agricultural super docking”, “agricultural society butt”, “take the wholesale market as the core” and so on and combines the fluctuation law of vegetable price to study the supply mechanism of marke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egetable supply chain and price.It is important to develop standardized and large-scale agriculture, to improve the use of storage technology in the transport process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vegetables, to increase the support to supply modes of vegetables, to strengthen the publicity about vegetable quality and safety awareness, to improve the emergency supply security mechanism, to improve the cold chain system and thereby to ensure the supply of urban residents of vegetables.

vegetables; supply; urban residents; security mechanism

2017-07-0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BGL202);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社科计划面上项目(SM201410011002);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项目(PXM2016-014213-000033)

汪磊(1985-),男,安徽怀宁人,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从事供应链管理、战略管理与组织设计研究.

F406.69

A

2095-5863(2017)06-0081-11

猜你喜欢

供应供应链蔬菜
奇怪的蔬菜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春节畜产品供应面较为宽松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今冬明春化肥供应有保障
蔬菜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供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