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育新动能 打造新业态
——依托科技发展打造现代都市蔬菜产业供给侧改革新样板

2017-12-06王火明韩杰

长江蔬菜 2017年21期
关键词:蔬菜基地武汉市蔬菜

王火明 韩杰

培育新动能 打造新业态
——依托科技发展打造现代都市蔬菜产业供给侧改革新样板

王火明 韩杰

特约栏目主持:李崇光

导读:武汉市蔬菜基地保有量6.3万hm2,其中,常年种植面积4.3 万 hm2,水生菜 2.0 万 hm2,以钢架大棚为主的设施蔬菜基地6 700 hm2,设施蔬菜温控大棚面积达到20万hm2。2016年,武汉市蔬菜种植面积17.61万hm2,蔬菜产量774.9万t。蔬菜作为全市现代都市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为城市“菜篮子”保供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针对蔬菜产业日益凸显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6个关键点。

近年来,武汉市认真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按照“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理念,坚持以科技引领、提质增效为核心,以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着重在优化结构、绿色发展等方面下功夫,蔬菜产业取得了健康稳定发展。

但是,由于近年来蔬菜基地不断扩张,蔬菜总量不断增加,蔬菜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已经建立,蔬菜供大于求的局面已形成,蔬菜生产成本不断攀升,蔬菜生产效益下滑,“丰收悖论”现象日益凸显。针对这一新常态,近几年,武汉市提出蔬菜产业要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业态,在稳定现有蔬菜基地的基础上,坚持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加快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抓好以下6个关键点。

1 以提质增效为切入点,在产业结构优化上探索新路子

一是围绕特色发展调结构。近年来,武汉市坚持稳定现有的6.3万hm2蔬菜基地面积基础上,重点发展快生菜、水生菜、特色蔬菜和反季节蔬菜,全市快生菜基地面积达到5 363 hm2,播种面积17 363 hm2,基本能满足城乡居民对快生菜的需求;水生菜在稳定莲藕面积的基础上,着力发展藕带及鲜食子莲,其中鲜食子莲面积近6 763 hm2;充分发挥钢架大棚的作用,发展春提早、秋延后设施蔬菜,设施蔬菜采收时间延长1~2个月。

二是围绕提档升级抓示范。从2014年起,武汉市政府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设施蔬菜基地的提档升级,主要是提升设施蔬菜基地的生产功能,实现“六化”,即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机械化操作、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同时,积极开展省级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通过完善设施,提档升级,不仅提高了项目区标准化栽培技术和机械化水平,而且为农民增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示范带动作用明显。

三是围绕集约育苗建设施。“十二五”期间,武汉市通过出台鼓励政策、安排专项资金引导和支持育苗企业建设工厂化育苗设施。目前,全市瓜菜工厂化育苗总面积76.46万m2,年育苗产能达3亿株以上,年生产花卉苗木2 800万株(盆),年生产盆栽蔬菜15万盆及各种芽苗菜等。基本实现了每个新城区、每个现代蔬菜产业示范园区都建有大型育苗基地,进一步促进了全市瓜菜育种、种植等环节的专业化分工,显著提升了标准化生产水平。

四是围绕园区建设抓集成。武汉市以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契机,以打造产业融合示范片带为核心,以实施重大农业项目为抓手,全面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安排财政补贴资金1.1亿元,在东西湖柏泉、江夏郑店、蔡甸张湾和新洲凤凰打造了4个以“生产+加工+科技”为特色的现代蔬菜产业示范园区,推动了农业科技集成,提升了要素集约水平,加快了产业集群发展。

2 以创新驱动为落脚点,在智慧农业发展上打造新模式

一是通过“互联网+农业”为设施农业转型升级打造新平台。2015年以来,武汉市完成了智慧农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建成江夏、东西湖区2个“互联网+农业”区级指挥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全市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点达到了23家,蔬菜基地物联网技术应用面积突破667 hm2,东西湖区天下先、汇春、沃土等一批农业企业和合作社均配备了智能温室、大田监测等类型的物联网应用,实现了智能种植,形成了“企业引领”的东西湖区模式。

二是通过农业电商为产业增效提供新动能。目前,武汉市涉农电商企业发展到150多家,电商年交易额516.5亿元,建成电子商务服务站300个。涉农电子商务位居全国第一方阵。新培育了 “海吉星”、“嘿客”、“惟惟”、“美家美鲜”、“一块地”、“易惠通”、“农夫果菜”、“广地冷链国际”等10个本土蔬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其中,海吉星发布了“大白菜+”这一“互联网+”品牌,以海量流通数据和会员资料为基础,经过大数据分析为客户提供产销信息的精准推送,辐射产销对接、物流配送、检测、金融等环节,成为全国智慧农批的典型代表。

3 以转变方式为着力点,在培育经营主体上构建新载体

一是大力发展新型经营主体。武汉市的蔬菜生产经营主体主要有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农业企业和农业合作社,其中以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为主,约占总体的70%。农业企业和农业合作社的比例分别为20%和5%左右。全市已建成千亩以上的规模化基地总面积达1.33万hm2,依法登记蔬菜专业合作社约620家。近几年,针对劳力紧张、劳力成本不断上升的现状,武汉市积极鼓励大型蔬菜基地实行统一计划种植、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销售、分户种植管理的“四统一分”的管理模式,70%以上的设施蔬菜基地实行了反租倒包型,这种方式,规避和分担了成本风险、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而且产品质量有保障。

二是创新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近年来,武汉市大力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承包式等服务模式,鼓励和支持新型主体从事集中育秧、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等社会化服务和耕种管收一条龙服务,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实现全产业链服务、成本分摊,有效降低成本。目前全市服务性农机合作社达到150余家,植保专业合作社接近100家,有效降低了蔬菜生产成本。

三是成立合作联社抱团发展。2015年以来,针对蔬菜面积的大量扩张,品种结构雷同,上市季节集中,在销售上互相挤压等问题,武汉通过成立区域性蔬菜企业合作联社,实行抱团取暖。东西湖区自2014年建立种植业联席会议制度,成员单位由最初的26家增加到31家,2015年销售滞销蔬菜8万多t;黄陂区成立了由13家科技型企业组建的联合社,合力打造“木兰天宝”品牌,2016年,仅薯尖一个品种,在上市季节,每天外销6 t以上,产品供不应求;还有新洲区也成立了专业联社。企业联社在生产技术、市场信息、培训、融资、维权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服务,并通过加强产业链条合作、设立互助基金等,完善企业间利益联结机制。

4 以生态优先为根本点,在农药化肥减量化上实现新突破

2016年,参考上海、杭州等长江中下游同级别城市的先进做法,武汉市制定了《全市农业化肥和化学农药减量化实施方案》。目前,全市建成绿色防控示范样板基地10个,67家蔬菜基地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超过667 hm2,装配太阳能杀虫灯1 331台、防虫网约80万m2,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85 363 hm2,测土配方施肥基本实现了全市蔬菜基地全覆盖,70%的蔬菜基地已开始使用有机肥。东西湖区还组建了由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武汉市区农技部门、企业社团等部门组成的专业化服务队伍,开展健康蔬菜生产技术攻关,扶持带动了6家龙头企业(合作社),培植了50多个科技示范户,核心试验区减少农药用量18%左右,减少化学肥料、灌溉用水15%左右,667 m2增产12.1%,节本增收50.4万元。其中,湖北鑫三江农业生态有限公司指导创建的藜蒿—西瓜模式示范样板,667 m2产值突破1.5万元;天下先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指导的黄瓜健康栽培示范样板,667 m2产值由原来的0.8万元左右增加到2万元。

5 以多元发展为落脚点,在一二三产业融合上推动新跨越

在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大背景下,武汉市推进蔬菜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是:业态创新活跃、产业功能丰富、经营主体多元、利益联结紧密。主要是在提供蔬菜初级农产品的基础上,引导种植基地对其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和价值链。同时还可以依托设施蔬菜基地开展各种各样的服务业,如旅游业、农家乐等,通过各种途径来增加农民的收入。主要抓好3个方面:一是创新技术,提高第一产业生产水平。目前,武汉市从事蔬菜生产的业主科技创新意识较强,主动与华中农业大学,省、市农业科学院合作,积极推广应用病虫害绿色防控、物联网、避雨栽培、水肥一体化、标准化栽培等技术。

二是拓展蔬菜加工营销,提高第二产业占比。近年来,武汉市多家蔬菜基地先后拓展了农产品加工、营销等第二产业。如武汉新辰食品公司,原来以生产新鲜蔬菜为主业,近年来开始在蔬菜加工、速冻菜肴等领域发力;湖北老农民、武汉汇春食品均以蔬菜种植为主,分别开设了100多家社区蔬菜直销店,以及75台、30台蔬菜直通车,发展到产供销一条龙。仟吉食品有限公司在黄陂区六指街流转土地46.7 hm2,建立高标准草莓原料基地。

三是坚持多功能开发,提高三产业市场份额。全市以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及智慧农业、美丽乡村、休闲观光采摘旅游为基础,结合武汉市重点发展都市近郊农业的特点,引导多家蔬菜基地配套完善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综合性现代都市农业产业模式。目前,全市涉及休闲采摘的基地约有380多家,例如东西湖区吉农田间超市租用柏泉农场流转土地约20 hm2,总投资2 600万元,建有钢架大棚180个、连栋大棚4 500 m2,公司采取“田间超市”的销售模式,累计接待游客65万人次,国外客户2 780人次,学生10.57万人次,增加农民收入39 000元·人-1·年-1。蔡甸区景秀大地现代农业生态基地种植面积73.3余 hm2,水面46.7余 hm2,种植品种多达100余种,辐射周边4个乡镇400多农户,带动周边农户学习新型种植技术,销售模式。将生态农业和休闲旅游相结合,打造了“产业(种植+加工+销售)+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提升了蔬菜基地多功能开发水平。同时,该基地的休闲游产业还带动了村容环境净化美化,被授予“全国循环农业示范基地”。

6 以品牌引领为支撑点,在壮大区域优势产业上集聚新优势

近年来,武汉市的洪山菜薹、蔡甸莲藕和藜蒿、黄陂脉地湾萝卜、汉南甜玉米、江夏子莲、新洲的小香葱等均被评为国家地理标识产品,蔡甸区侏儒山街薛山村(蔡甸藜蒿)被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蔬菜类的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和有机产品数量占全市“三品”总数的1/3以上。2016年,武汉市以“品牌·科技·绿色·生态”为导向,正式出台《品牌农业发展计划(2016-2018年)实施方案》,着力调结构、树品牌、提质量、强效益。龙头企业实现提档升级。全市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省级83家,市级271家,其中,涉及蔬菜产业的企业为135家,涌现出如意、东方神农等一大批国内知名龙头企业。武汉健业食用菌有限公司在湖北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上市,武汉维尔福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登陆新三板。

男,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与岗位科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北省跨世纪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农业部软科学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出版《农产品比较优势与对外贸易整合》专著及国家规划教材《农产品营销学》等多部著作;发表论文70多篇。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王火明,武汉市农业委员会,武汉市江汉区八古墩东一巷78号,430023

韩杰,武汉市农业委员会

2017-08-14

猜你喜欢

蔬菜基地武汉市蔬菜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奇怪的蔬菜
武汉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评选活动成功举办
农谷三安模式 蔬菜基地大白菜喜获丰收
蔬菜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参观曹家桥蔬菜基地
浅析“菜篮子”工程建设之“喜”与“忧”
现场
蔬菜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