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曹学佺政绩考

2017-12-06陈超

海峡教育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蜀地百姓

■陈超

曹学佺,生于1574年,卒于1646年,字能始,号石仓,福建侯官县洪塘乡(今福州市区)人,明朝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明末清兵入关,年逾七十的曹学佺为匡复明室,驱逐满清,积极筹划反清复明活动;清朝建立后,他不愿“事二君”,以身殉国,实现了其“生前一管笔,死后一条绳”的报国誓言。曹学佺死时,清朝统治尚未稳固,对于涉及反清复明的人物皆采取高压政策,时人害怕受牵连对曹学佺避而不谈;再加上乾隆年间曹学佺著作遭到禁毁,使这位历史名人的事迹鲜为人知。文章拟对曹学佺一生的政绩进行一番梳理考述,旨在挖掘他身上对今人有启发作用的积极元素,如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和清正廉洁的高贵品质,做到古为今用。

曹学佺历经明朝万历、天启、崇祯三朝。在30多年的宦海生涯中,历官户部主事、南京添注大理左寺正、南京户部郎中、四川右参政、四川按察使、广西右参议、唐王礼部尚书等职。作为一个政治家,曹学佺本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执政理念,廉明公正,政绩卓著,可钦可敬。

曹学佺

一 、勤恳治政,体恤民情

明朝万历年间,土地兼并严重,国家财政赤字,社会动荡不安。以内阁首辅张居正为代表的革新派意识到“豪民有田不赋,贫民曲输为累,民穷逃亡,故额顿减”①的社会局势,便推行“一条鞭法”新税制。作为赋役方面的一项重要改革,“一条鞭法”的推行在当时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在政策具体实施过程中,并没有惠及到广大农民。尤其是“一概征银”,对于边远贫瘠地区蜀地,因商品经济不发达而获银不易,反倒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当时,四川有“行坐”二税,行税主要源于商贾,坐税取自百姓。百姓因灾荒不堪重负,逃亡奔命,使坐税无所出,官兵便追逼不舍,百姓难以立足。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曹学佺任职蜀地后,亲眼所见百姓在苛捐杂税的重压之下民不聊生的惨状,忧心忡忡,奋笔疾书。他在《辽事》诗中,真实的记录下这一情境:“丁钱催应募,不敢齿乡绅。”②为了拯救一方黎民于水火,曹学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大刀阔斧进行税法改革。他大胆清算商贾积欠下来的“行税”,查出历年行税赢余累积有万余两,责令地方官吏用这些赢余银两来抵百姓本年的“坐税”,从而减轻了百姓的负担,让百姓免受一年田赋之苦。

明朝政府为了增加国家赋税收入,防止民户丁口和土地的隐漏,编制了“黄册”,即户口册。当时“蜀中遇造黄册及军田册,皆派于民,所费不赀。”③曹学佺深入民间,微服私访,发现确有此事,断然下令悉数查出,“以充二册纸张盘缠之用。十年一番,永著为令。”④从而减轻了百姓年年加派之累,百姓获益良多。

当时正“值建南不靖,召兵防守,而转饷于州西南”。⑤曹学佺体恤民情,爱惜民力,节省军费,大胆进行改革。他把原来由川南运粮到建昌以供应军饷的做法,改为直接在粮食充裕的建昌本地购买,这样省去了集中粮食、长途押运、经过大渡河等诸多麻烦,使蜀地人免遭馈饷之苦。此外,蜀中地区的灌阳、兴安各州县的粮食,一直以来都是通过水运送达。曹学佺亲自到东江驿兑支粮户,既保证了军需,又节省了运费,也减轻了百姓的额外负担。

二、清正廉明,扶危济困

明朝末年,吏治腐败,天灾频发。资料显示,从万历至天启五十五年期间,全国发生较大规模的水灾、旱灾和虫灾就占了48年,四川尤为严重。曹学佺任职四川时,正逢“蜀大饥民,死者枕籍”,⑥惨不忍睹。他风餐露宿,深入民间,察看灾情,继而采取了一系列的赈灾措施:一面下令打开官府粮仓,“设厂煮粥,存活无数”;⑦一面上奏朝廷,为民请命,把当地饥荒的详细情况“绘图上请发帑金三万赈济”⑧灾民,蜀地人民终于有了生的希望。曹学佺这一扶危济困之举使蜀地百姓受到了“三百年未有之特恩”。⑨

曹学佺的善政之举还有很多。当时四川道路险峻,不便通行,曹学佺就广筹资金修路架桥,深受行旅好评。平乐郡旱灾频仍,粮食歉收,导致粮价暴涨,“市皆罢糴”,⑩社会动荡不安。曹学佺深感“米价溢逾倍,民生艰自存。”[11]于是,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一面严束官兵防守,一面发放粮食,并请借饷银,给票买运。很快,买米的船只接踵而来,米价瞬间回落,市场很快趋于稳定。

广西地处偏僻的西南边陲,由于苗、壮等少数民族不通汉语,地方官兵便趁机敲诈勒索,欺压百姓,而驻军处处骚扰,要求百姓供给酒食,经常激起民变,鸡犬不宁。曹学佺得知此事后,马上采取紧急措施,对驻地官兵严加管教,并将一些军队调往他处,使民怨消弭,暴乱不起,局势稳定,从而促进了民族团结。

此外,曹学佺还有一系列整治社会风气的重大举措。例如,重庆盗窃现象严重,尤其是每逢冬天,盗贼特别猖狂,招致民怨。曹学佺调查核实后,责令巡捕官兵缉拿盗贼,为民除害。从此,蜀地的社会风气迅速由大乱进入大治,“政治贤明,百姓循礼,守法四方,盗贼不至”,[12]百姓安居乐业,夜不闭户。

曹学佺关心民瘼、扶危济困还表现在对家乡的热爱上。他曾与董应举合“著《闽省堪舆》,臆乱塞龙腰往来之路,毁平台淫亵之祠”;[13]倡议修浚福州西湖,“以表三山之灵秀”;修建洪山、万安、桐口三座大桥,以济通津;资助本族、外戚子弟以及有志青年求学攻读;救助无依无靠的贫穷乡邻。“月给灯油,岁畀米炭,绝无倦色而乡民之无告者尤仰赖焉。”[14]曹学佺泽被乡里,深得四邻八乡的敬重爱戴。为了纪念他,乡里人在潘渡桥和洪山桥头,为他塑像立祠。

三、改革弊政,整饬吏治

弊政之大,莫若贪官遍地,贪赃枉法和欺压百姓。曹学佺在蜀地和粤西为官时,发现百姓穷困潦倒的原因,除了地处穷乡僻壤,经济不发达之外,更主要是由于地方豪绅依仗权势为非作歹,强取豪夺所致。因此,曹学佺一上任便有强力举措。他就从整顿吏治入手,“以察吏为先务,官之贤者必游扬”[15],亲自考核官吏,对勤廉贤能的官员予以拔擢、嘉奖与重用,而对贪赃枉法、欺压百姓的劣绅绝不手软,“黜处之以快人心,狐鼠闻风而逃,民获安堵”。[16]

曹学佺私人园林(位于福州洪塘东岐岭下状元街北)

曹学佺还有很多不畏强权,秉公执法的事例。一次,蜀王府被火焚毁,蜀王趁机贪污,多报了重修的资金预算,“估修资七十万金”,[17]并“奉明旨措给”。[18]当时,许多官员明知内情,却明哲保身,不敢吭气,只有曹学佺不畏强权,挺身而出。他通过对四川物价的了解和掌握,测算出其中有太多的水份,于是“以《宗籓条例》却之”,[19]表现出了他非凡的勇气和胆识。不仅在蜀地,在广西任上他也是这样。当时,广西的吏治政风之坏居全国之首。曹学佺刚一上任,就发现“桂林宗室素横”。[20]他们结党营私,要挟官府。许多地方官吏趋炎附势,倚仗桂王,沆瀣一气。曹学佺毅然执法不阿,但凡有宗室犯法者,立刻命令主管官吏彻查追究。有些权贵仗着宗室的势力,私自铸造钱币,把控国家金融命脉,而且所铸铜钱规格不一,劣币很多,导致金融市场混乱。曹学佺严逮问罪,绝不手软,很快,私铸钱币之风渐渐收敛;又有钱局营私舞弊,两年仅赢利千余金,曹学佺通过明察暗访,实地稽核,发现是钱局私瞒银两,从中牟取暴利。后经曹学佺重新订立制度,严加管理,仅一年就获利五千金。曹学佺治政有方,根据违法者情节的轻重,采取灵活对待的策略。对违法较轻者,进行正面教育和积极引导,而对那些贪赃枉法、欺压百姓的首恶者,则绳之以法,决不宽容,使“宗室始肃然知有律矣”,[21]再也不敢违法乱纪了。

曹学佺《蜀中名胜记》明末刻本

明朝末年,政治极其黑暗,狱讼泛滥,百姓积怨至深。许多官员懒政怠政,或推诿扯皮,或敷衍塞责,或庸懒散拖,致使积案久拖不决。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曹学佺任四川按察使,他爱憎分明,刚正廉直,“问断祥慎,不拘成案,凡所平反,共叹为神”。[22]学佺之德业昭揭,泽被万民,百姓感念不已。

四、兴教劝学,教化天下

孔子主张,一个国家首先应该让百姓“富之”,然后“教之”,“有教无类”。[23]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打破了知识为贵族所垄断的局面,开创了“文化下移”的新纪元,但他并没有提出“教之”的具体方案。

天启三年(1623年)曹学佺为官广西任右参议时,便着手践行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当时的广西在远离中原政治经济发达的僻壤所在,不但经济落后,文化也很落后,许多百姓尚未开化,不少奸猾之民谋求势利,不顾廉耻礼义。为教化当地愚昧百姓,使其明辨是非善恶,知晓人伦道德,曹学佺亲自谋划,在桂林创建了漓江书院,力图用兴教劝学来移风易俗,改变民众的精神面貌,树立淳朴向学的道德风尚。漓江书院落成之时,曹学佺赋诗一首以志贺:“洲渚亭开竹院通,尊前还喜赏心同。星光带雨穿岩白,渔火烧云映岸红。避暑可如河朔地,论文犹是建安风。谩云关塞多戎马,谈笑平胡愧谢公。”[24]曹学佺还亲自著书讲学,听众甚为踊跃,许多远方的士子也慕名前来求学。“蛮荒”边隅,一时竟成了絃歌诵读之地。

与兴教劝学相联系,曹学佺肃清了当地的科考流弊。当时,明朝统治者为了平衡地方的利益,维护自己的统治需要,采取了一种“分地而取”的录取原则。这种取士名额地方化的措施,照顾到了我国地域间文化水平的差异,使落后地区的考生有了平等竞争机会,这是一种补偿性的公正。但是分地而取也有个弊病,一些人口数量多,密度大的文化发达地区,科举竞争异常激烈。为了求取功名,及第入仕,就有人“冒籍”而考。为了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曹学佺出示规定:“凡补廪增,俱由府县申详批发,不许本生具呈及改学冒籍贯等项。”[25]从而肃清了当地的科考流弊。

五、调动民力,保家卫国

明朝中后期以来,福建沿海倭患不断。到崇祯初年,倭寇更加猖獗,常常数以千计、甚至以万计地从海上侵入,明政府军无力抵抗。曹学佺审时度势,从战略的高度,积极谋划调动民力保家卫国之大事。他相信“民心可用,民力可恃”,于是,表奏朝廷,建议在闽江口屯兵梅花和双龟,在要塞建造烟墩堡垒,并组织当地居民严防死守。又上陈九条建议,“一驱妖术,倡乱军心;一严责有司查阅城堡;一严会哨,令首尾联络;一审要害,远近分守;一稽船艘,不许通贼;一习车战,载石炮而伏于险害;一行卫所与官兵一体训练;一搜人才以俾缓急。”[26]当朝统治者采纳了曹学佺的海防建议,加大了对卫所训练的力度,积蓄了防备的力量,多次击退了倭寇的入侵。曹学佺在诗中自豪地描述了抗倭战绩:“贼艅分哨到双龟,铳列城头莫守陴。朒缩材官奔入镇,不思回首落旌旗。”“咽喉关岭贼潜营,馈饷安能达小埕。血战但闻龙哨勇,冲锋未见虎衣兵。”“上下甘塘列阵雄,雷霆冲破月如弓。敌船歼处鲸波赤,我卒收帆入镇东。”[27]福建百姓从此安居乐业。

曹学佺书法作品(局部)

曹学佺篆刻作品

总之,在几十年的宦海生涯中,曹学佺立足于“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道德实践,始终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以百姓生死为重,提出了一系列兴利除弊的措施——改革税法,以舒民困;设厂煮粥,赈济灾民;缉捕盗贼,为民除害;秉公执法,为民作主;修路造桥,造福百姓;兴教劝学,教化天下等,充分显示了他匡时济世、救民水火的抱负胸襟,孜孜不倦、为民请命的使命感。透过这些善举,我们不难看到一种封建官场上难得的人性之光,甚至在四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其中浓郁的人道精神和人文关怀。曹学佺对百姓关爱有加,对贪官污吏则横眉冷对。在国运颓废,皇帝昏聩,奸佞当道,朝政日非的晚明时代,为官者如履薄冰,大臣们都明哲保身,对社会丑恶现象无人敢言。惟独曹学佺一身正气,愤时嫉俗,不计个人安危得失,与不法贵戚作斗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封建官吏的贪污腐败是很普遍的现象,曹学佺的所作所为虽说不可能扭转整个社会风气,但他能够出污泥而不染,在乌烟瘴气的封建官场上卓然保持着清廉正直的秉性,确属难能可贵。这种严冷方刚,不谐流俗的个性特征,使他得罪了上官与同僚,以致于宦途蹭蹬,颠沛流离,虽为官一生,政绩卓著,却总是在启用与被罢中沉浮,屡仆屡踬。尤堪称道的是,在饱经世态炎凉、尝尽官场苦辣之后,曹学佺始终自强不息,志不更移。被罢期间他丝毫不减致君泽民的斗志,虽身着布衣赋闲在家,却始终心系天下苍生,关注着国家与民族的命运;而再度起用后依然故我,初衷不改:体恤民疾,打击贪官,“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正是这种不善逢迎、风骨傲然的本性,成就了曹学佺的不朽声名。

注释:

①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六一,江陵柄政。

②曹学佺:《曹大理诗文集》之《夜光堂近稿》,明末刻本。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13] [14] [15] [16] [18] [20] [21] [22] [25] [26] 曹 孟 善 :《曹石仓行述》手抄本。

[11][24]曹学佺:《石仓诗稿》卷二十九《桂林集》。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143[Z].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

[12]曹学佺:《曹大理诗文集·石仓文稿》之《德化孙君考满序》,明末刻本。

[17]《四川通志·职官政绩》卷百十,清乾隆元年刻本。

[19]《明史·曹学佺传》卷二八八。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23]《论语·卫灵公》。

[27]曹学佺:《石仓诗稿》卷三十二《西峰集》。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143[Z].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

猜你喜欢

蜀地百姓
不让百姓撇嘴骂
百姓记着你
蜀地房屋花样多
宝墩遗址:蜀地城市之源
百姓在心中
走进百姓
百姓看家“风”
地灵人杰 蜀地少年
追寻小平足迹: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地灵人杰蜀地少年
蜀地这边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