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实证研究2006-2015:回望与前瞻*
2017-12-06詹先君
詹先君
(安徽科技学院,凤阳 233100)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实证研究2006-2015:回望与前瞻*
詹先君
(安徽科技学院,凤阳 233100)
由于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的创新性和合理性,近年来与其有关的实证研究与日俱增。本文采用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2006—2015年10年间来自专业学术期刊的49篇二语自我实证研究论文进行如下3方面的国内外比较分析: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研究视角。并根据分析的结果为国内二语自我实证研究提出建议,对二语动机自我实证研究的未来进行展望。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实证研究;比较研究
1 引言
继社会心理模式、社会教育模式、认知情景模式和社会文化模式等动机理论,Dörnyei构建成三分化的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以下简称二语自我)。(Dörnyei 2005:72-101)以英语世界语趋势作为现实观照,又借鉴自我不一致和自我导向理论,二语自我以想象认同取代现实认同,努力克服传统动机理论中的融合性概念的不足:在全球化加速的背景下,主要二语习得语种英语再不属于某个社区、民族、团体,二语学习不再主要受二语文化认同、融入二语社区的愿望等驱动,更多受利用二语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愿景的影响,对内心理想和全球化身份的双重认同在二语学习动机中起关键作用。
由于二语自我理论弥补“融合型”概念的不足、凸显动机的过程性和动态性、与英语世界语趋势紧密结合,近年来涌现出大量以二语自我为框架的实证研究,研究范式正经历社会教育模式向二语自我的转换,国内二语自我实证研究虽然较国外起步稍晚,但是研究成果也逐渐丰富。为提升国内二语自我实证研究的质量,推动国内研究同国际研究接轨,同时也为了探索未来的二语自我研究方向,有必要系统、全面地对国内外的同类研究进行爬梳和比较。因此,本文尝试对二语自我理论提出以来的2006—2015年间国内外二语自我实证研究进行对比,并基于比较数据探讨国内研究的发展空间以及预测二语自我未来的研究路向。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问题
本文主要考察实证研究的关键变量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视角等(Boo 2015:145-157),具体研究问题如下:(1)国内外二语自我实证研究的差异;(2)国内外二语自我实证研究样本的教育层次、所学二语语种等特征;(3)国内外二语自我实证研究的视角。
2.2 建立数据库
本文根据以下条件获取二语自我实证研究成果:(1)时间跨度:2006—2015年间的期刊论文。(2)主题检索关键词,英文为:L2 motivational self system, L2 self, L2 selves, possible self, possible selves, ideal L2 self, ought-to L2 self等;中文为:“二语自我系统”、“二语自我”、“可能二语自我”、“理想二语自我”、“应该二语自我”等。(3)学科领域,英文为:social science,中文为:哲学与人文科学。(4)数据库,英文为:Web of Science中的SSCI子库;中文为:中国知网CNKI中的CSSCI子库。删除理论研究、书评之类文献,通过原文传递获得44篇期刊论文,其中,国外25篇,占56.82%;国内论文19篇,占43.18%。
2.3 数据编码和分析
首先,对纳入研究范围的论文的国内外分属、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研究和研究视角进行分类、编码,并输入SPSS17.0进行分析。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划分以作者供职的单位所属的国家为准。其次,采用定量和定性结合的研究方法,用定量的方法对编码信息(如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等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和比较,勾勒宏观研究趋向;用定性的方法对非编码信息梳理、分析,描画微观研究细节。
3 结果
如图1所示,国内外二语自我研究实证呈逐年增加态势。2008年只有国外的1篇,以后逐年递增,到2015年,达到12篇(国内n=9, 国外n=3),说明二语自我习得研究领域对二语自我的关注呈逐年加强的状态。在统计时限的10年间,共有49篇有关二语自我的实证研究论文,其中国外29篇,占59.18%;国内19篇,占40.82%。国外研究成果来自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巴基斯坦等15个国家,国内研究起步时间晚于国外近4年。
3.1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编码包括一级编码和二级编码,一级编码为:(1)定性方法(包括访谈、课堂观察、个案研究、行动研究等);(2) 定量方法(包括结构方程模型和标准推断统计);(3)混合方法(定量和定性研究结合)。二级编码的定性方法包括:访谈、课堂观察、个案研究、行动研究和反溯法等;定量方法包括:结构方程模型和标准推断统计。由于不少论文采用的二级研究方法不止一种,本研究采用多重应答(multiple response)统计方法对其进行统计。
表1显示,国内19篇论文采用纯定量方法的有14篇(73.7%),采用纯定性方法的有1篇(5.3%),定量和定性结合方法的有4篇( 21.1%), 而国外的这3个指标分别是:定量方法(n=16,53.3%),定性方法(n=5,16.7%),混合方法(n=9, 30%)。不难看出,国内的二语自我实证研究高度依赖定量方法,纯定性研究极少。而国外研究所采用的方法较为平衡,虽然定量方法占比略超过一半,但是纯定性方法也占到16.7%,混合方法也受到不少研究者的喜爱,占比高达30%。
表1 国内外二语自我实证研究方法概况
如表2所示,从定量方法来看,国内研究结构方程模型的使用率达到61.1%,略高于标准推断统计的50%使用率。而国外恰好相反,结构方程模型的使用率只有33.3%,而标准推断统计的使用率则高达90.5%。从定性方法看,国内的比较单调,主要是访谈法(n=5,100%);而国外的定性法较为丰富,课堂观察、访谈、行动研究、个案研究都得到使用,尤其是访谈和行动研究的使用频率较高,都超过30%,个案研究(n=2,16.70%)、课堂观察(n=2,16.70%)、反溯法(n=1,8.30%)等费时费力的研究方法也有人尝试。
总而言之,国内二语自我实证研究偏重于定量方法,而国外的则对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法更加重视。从定量方法看,国内学者比较偏好结构方程模型,国外学者则偏重标准推断统计;从定性方法看,国内研究比较单一地使用访谈法,而课堂观察、访谈、行动研究、反溯法、个案研究都得到国外学者的采用。
表2 国内外二语自我实证研究方法细节
3.2 国内外研究样本特征比较
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的编码如下:样本所属的教育层次:(1)基础教育,(2)中等教育,(3)高等教育,(4)组合教育层次(样本来自不同的教育层次);样本所学的二语语种:(1)英语,(2)其它语种,(3)多语种(样本所学的语种达两门或两门以上)。
表3 国内外二语自我实证研究对象特征比较
表3显示,从教育层次来看,国内二语自我实证研究高度集中在高等教育,19篇论文中有16篇的研究对象来自于高等教育,占比高达84.20%;以中等教育和组合教育层次中的对象进行研究的论文分别为1篇和2篇,占比仅分别为5.20%和10.5%;而以基础教育学生为样本的研究则为0。反观国外研究,研究对象的教育层次更多样化、更平衡,采用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样本进行研究的论文数量分别为12篇和11篇,占比分别为40%和36.70%;对基础教育样本的二语自我研究也有少数人涉及,占比为6.70%,对于混合教育层次对象的研究比例(16.70%)远高于国内(10.50%)。
从研究对象所学二语来看,国内外研究有共同之处,都高度集中在英语学习者上,国内研究对象中的94.70%是英语习得者,国外稍低,但是也达到80.80%。不过,国外有少数研究涉及到除英语之外的单语种,而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在统计范围内尚未出现,对多语种习得者的动机研究国外比例也略高于国内,前者为15.40%,后者为5.30%(中国台湾学者完成)。
因此,从教育层次来看,国内二语自我实证研究的焦点集中在高等教育,国外的研究虽然对高等教育也较看重,但是兼顾基础教育、中等教育,还较多地对来自不同教育层次样本的二语自我进行研究。从样本习得的二语来看,国内外学者主要研究英语自我,但是国外学者对其它语种和多语种习得者的研究多于国内研究者。
3.3 国内外研究视角比较
我们采取扎根理论的方法对研究视角进行编码,步骤为:(1)3位二语动机研究方面的学者对每篇论文的研究视角提出自己的分类意见;(2)把步骤(1)中所有的研究视角聚合起来,经讨论,把相近的研究主题进行合并、提炼、升华。根据讨论达成的共识,形成研究主题的两级编码,一级编码为:1)二语自我验证研究;2) 二语自我形成机制研究;3) 二语自我干预研究。二级编码为:1) 二语自我验证研究分为:①同质性样本二语自我验证,②异质性样本二语自我验证;2) 二语自我形成机制研究分为:①内部因素对二语自我的影响,②外部因素对二语自我的影响;3) 二语自我干预研究分为:①想象刺激干预,②动机策略干预。(3)再由学者参与数据库论文的二语自我视角分析讨论,3位学者对每篇论文的研究视角达成共识后,对论文的研究视角进行编码。
总体而言(如表4),国内的研究视角主要聚焦于二语自我验证(n=14),对二语自我形成机制(n=2)和干预(n=2)关注较少;而国外的研究在重视二语自我验证的同时(n=15), 对二语自我形成机制(n=9)和干预(n=4)也给予关注。
表4 国内二语自我实证研究视角比较
3.31 二语自我验证视角
从取样角度来看,二语自我验证包括同质性样本和异质性样本的二语自我验证。表3显示,国内外二语自我验证研究数量大体相当(国内n=14, 国外n=15), 不过,国内有关二语自我验证的研究多属于同质性样本验证(n=12, 85.7%), 异质性样本的二语自我验证研究极少(n=2, 14.3%);而国外恰好相反,相较于同质性样本验证研究(n=5, 66.7%),异质性样本验证研究(n=10, 66.7%)有压倒性优势。国内如,吕中舌和杨元辰(2013:118-124)、彭剑娥(2015:12-18)等的研究样本都是来自于同一教育层次的同一个学校,样本的年龄、学习环境、文化环境、价值观等具有较强的类同性。 国内虽然有跨教育层次的二语自我比较研究(如刘凤阁 2015:19-23),不过数量极少。
在国外,如 Papi和Teimouri(2012:288-309)、Jeeves(2014:267-290)等的研究属于典型的跨教育层次的异质性二语自我验证。在跨学习环境二语自我验证方面, Vahtrick和Bot(2013:37-64)、Ghanizadeh和Rostami(2015:148-155)等比较典型。前者研究对象为荷兰英语专业的1—3年级的大学生和澳大利亚英语培训学校的成人学生,采用聚类分析研究外语和母语学习环境对二语自我的影响,发现母语学习环境对二语自我的正向影响更大。后者采用问卷调查、结构方程模型等对伊朗公立和私立学校EFL学生(公立中学生413人,私立中学492人)的二语自我进行比较。
3.32 二语自我形成机制视角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对二语自我的影响。前者如L2自我对L3自我的影响,想象、人格、学习风格、课堂结构目标感知等对二语自我的影响;后者如家庭背景、动机策略、环境等对二语自我的影响。如表3,二语自我形成机制的国外研究(n=6)比国内的(n=2)多。例如,Henry(2010:149-162)、Csizér(2010:1-13)等研究L2自我对L3自我的影响。Henry(2010:149-162)的研究样本来自瑞典6所中学的182名中学生,他们的L2是英语,L3是德语、西班牙语或法语,研究表明L2自我和L3自我是分离的,L2自我,特别是英语自我对L3自我有负面的影响,讨论部分采用可能自我理论中的工作自我概念(working self-concept)解释这种现象。Csizér(2010:1-13)为期3年的跟踪研究对象是匈牙利237名中学生,他们的L2是英语,L3是德语,或者L2是德语,L3是英语,发现英语无论是作为L2或者L3,学习者对都对其持有积极的态度,有正面的英语二语自我;德语无论是作为L2还是L3,都对其它的二语自我有负面的影响。此外,Ghapanchi et. al.(2011:292-301)分析人格对二语自我的影响;Kim(2014:14-27)和Zhang(2015:93-109)分析感知学习风格和二语自我之间的关系;Dörnyei和Chan(2013:437-462)、Hessel(2015:103-114)等探讨想象力对二语自我的影响;韦晓保(2014:74-80)探讨课堂目标结构感知对二语自我的影响;
从外部因素探讨二语自我形成的有:詹先君(2015:779-786)分析家庭背景对二语自我的影响,证实不同家庭背景对不同的二语自我有不同的影响;Ueki和Takeuchi(2013:238-252)、Pawlak(2012:249-278)探讨学习环境对二语自我的影响。Pawlak通过对28名波兰高中生的课堂观察与访谈、问卷调查,发现二语自我是动态的,教学任务的不同、教学进程的推进都会影响到二语自我。Ueki和Takeuchi(2013:同上)通过对英语和非英语专业各151名学生的研究证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环境有利于形成二语自我,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环境不利于形成二语自我。
3.33 二语自我干预视角
二语自我干预研究可分为想象刺激干预和动机策略干预研究,前者的国外研究论文数量为n=3, 国内则为n=0; 后者的国外成果n=1,国内则为n=2。 Magid和Chan(2012:113-125)的研究属于典型的想象刺激干预实验。该实验实施的场所分别为英国和中国香港,英国的实验为期4个月,采用“从学校到职场项目(School-to-Jobs Programme)”、“想象工作坊”等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二语自我想象刺激。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在二语环境还是在母语环境,二语自我干预都取得显著的效果,实验对象的二语自我都得到明显的提高。 Papi和Abdollahzadeh(2012:571-594)等侧重探析从教师的动机刺激策略运用方面来提高个体的二语自我。该研究在伊朗中学的师生中进行,包括741名中学生和17名英语教师,课堂观察和问卷调查、方差分析等的结果显示,教师的动机策略与学生的二语自我关系密切。
王欣和戴炜栋(2015:48-52)在二语自我框架下,对111名EFL1年级大学生为样本,进行14周的动机策略干预实验。结果显示,在运用动机策略的干预下,个体的理想二语自我显著提高,维持当前自我与可能自我合适差距是提高二语自我的重要策略。
4 结论和讨论
通过数据分析,结论如下:(1)在研究方法上,国内的二语自我实证研究多采用定量方法,国外研究中的定性方法、定量方法和混合方法则比较平衡。(2)在样本特征上,国内研究的样本多来自高等教育层次,且样本的二语多为英语;国外研究的样本来自各个教育层次,且样本的二语较为多样化。(3)从研究视角上,国内的研究较多集中于二语自我验证,较少顾及二语自我形成机制和干预;国外的二语自我验证、形成机制和干预研究相较于国内更为平衡。
学科的创新和发展与科学合理的研究密切相关,欲提升国内二语自我研究的整体水平,国外的研究方法、样本确定、研究视角等值得借鉴。首先, 多种方法并重。与国外相比,国内研究过度地依赖于量化研究方法,尤其是结构方程模型。进入21世纪,二语习得的动态性特征得到空前的关注,二语习得研究范式快速从20世纪的直线因果关系向向动态模式转变。二语习得理论中的突生理论(Emergentism)(Ellis, Larsen-Freeman 2006:558-741)、动态理论(dynamic theory) (de Bot et al., 2008:166-283)、复杂理论(complexity theory)(Larsen-Freeman, Cameron 2008:19-31)等都突出二语习得的动态性,认为二语习得系统是由多种因素构成,这些因素不仅自身在变化,而且相互影响,这些变化并非都是线性的 ( Dörnyei 2014:47-52),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输入与产出并不必然呈正比,如在二语教学中,大量馈入并不一定能够对二语成绩的提高产生很大影响,少量的输入却能够很大地提升二语成绩,产生所谓的蝴蝶效应。动态系统重视解释那些不能明确归因、不可预知的非线性变化。鉴于二语动机的复杂性、变化性、环境依赖性、非线性等特征(Gardner et al. 2004:1-34),擅长线性分析的结构方程模型和标准推断统计(如回归分析、T检验、相关分析等)虽然在处理数据方面有方便、快捷的优势,却远不能满足我们充分了解二语习得动机的需要。深入了解二语学习动机必须借助比较复杂、费时的质性研究方法,如访谈、观察、行动研究等。
其次,研究对象宜多样化。国内二语自我实证研究的样本主要来自高等教育机构,国外研究虽然对高等教育也较看重,但是也兼顾了基础教育、中等教育,还较多地对来自不同教育层次样本的二语自我进行统合研究。在中国,从小学3年级就开始设置英语课程,因此,基础教育到中等教育再到高等教育,二语学习者群体依次递减,且基础和中等教育阶段是二语习得的重要时期,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的二语学习经历对高等教育的二语学习动机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无论从学习者群体规模来看,还是从二语习得阶段的重要性来看,二语自我实证研究都不应该忽视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中的二语习得者群体。
从样本习得的二语来看,国内外学者主要研究英语自我,但是国外对其它语种和多语种习得者的研究多于国内。英语自我成为国内外二语自我实证研究的焦点,固然反映英语在二语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英语世界语的趋势,但是应该看到,二语自我系统理论试图解释的不仅是英语学习动机,也包括其它二语,如俄语、法语、德语等的学习动机。如果一个二语动机理论只能适应英语这一单一语种的学习动机研究,那么它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事实上,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的提出者Dörnyei本人也认识到这一点,并且积极运用二语自我理论对英语以外的语种的动机进行研究(Dörnyei, Chan 2013:437-462)。我国大多数学生习得的二语是英语,但是,也有不少学生学习俄语、日语、德语、法语等,甚至在有些省份的少数民族学生是双语或者三语习得者,这些群体为我们研究多语种的二语自我提供便利的条件。
最后,拓展验证研究,重视应用研究。从二语自我验证来看,国内在进行同质性样本验证的同时,还需大力开展跨教育层次、跨学习环境、跨文化环境的异质性样本的二语自我验证。已经有研究表明,由于二语自我系统理论是基于匈牙利的研究而提出,可能存在地域不适应缺陷,如Yashima(2009:144-163)和Kim(2009:274-294)发现,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的二语学习者由于缺乏相关的二语经历, 很难构建二语自我形象。进行异质性样本的二语自我验证研究,有利于弄清不同教育层次、不同学习环境和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二语自我情况,也有利于二语自我系统理论的改进和发展。
从二语自我形成机制研究来看,国内主要探讨感知学习风格(Zhang 2015:93-109)、家庭背景(詹先君2015:779-789)对等少量因素对二语自我的影响,而国外则主要分析人格、学习风格、想象力等多种因素与二语自我之间的关系,且国外研究考虑到二语自我的理论基础,比较偏重想象和二语自我关系的研究,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尚属缺乏。二语自我系统理论立基于可能自我理论,可能自我是“个体对于自身未来可能成为什么人、想要成为什么人以及害怕成为什么人的想法” (Markus, Nurius 1986:954)。无论是理想自我,还是应该自我和现实自我,都与想象有密切的联系。同样,理想二语自我和应该二语自我与想象有也密不可分(Dörnyei, Chan 2013:437-462)。因此,从想象方面来探讨二语自我的形成,既有理论上的根据,又能为从想象方面来提高二语自我提供宝贵的实践借鉴,国内研究应该对此加以关注。
如果说二语自我验证和形成机制研究还属于理论验证,那么二语自我干预研究就属于理论应用,只有把理论运用于实践,才能把理论成果转化为现实成果,为国内的外语教育教学服务。国外的二语自我干预研究主要从想象刺激干预(如Magid, Chan 2012:113-125; Sampson 2012:317-335)和动机策略干预两方面进行;而国内的研究主要从二语策略干预方面进行。如前所述,想象与二语自我有理论上的密切关系,因此,想象刺激对二语自我的干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我们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力度。
5 研究的局限
本研究的局限主要表现在:对数据的搜集还不全面,有少数论文不能全文下载,没有纳入研究范围;对各项研究指标分类的准确性尚有待检验。尽管如此,本文还是囊括国内外绝大部分主流二语自我实证研究成果,研究结果可为未来的二语自我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刘凤阁.“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模型在中国不同英语学习者群体中的效度分析[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5(1).
吕中舌 杨元辰. 大学生英语动机自我系统及其与学习投入程度的相关性——针对清华大学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的实证研究[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3(3).
彭剑娥.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国际姿态及努力程度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5(1).
王 欣 戴炜栋. 基于“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的二语动机策略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2015(6).
韦晓保. 大学生二语课堂目标结构感知、二语自我和动机行为的关系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4(6).
詹先君 洪 民. 家庭背景对二语自我的影响[J].现代外语, 2015(6).
Boo, Z., Dörnyei, Z., Ryan, S. L2 Motivation Research 2005-2014:Understanding a Publication Surge and a Changing Landscape[J].System, 2015(55).
Csizér, K., Lukács, G.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otivation, Attitudes and Selves:The Case of English and German in Hungary[J].System, 2010(38).
de Bot, K.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as a Dynamic Process[J].ModernLanguageJournal, 2008(92).
Dörnyei, Z.ThePsychologyoftheLanguageLearner:Indivi-dualDifferences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 Mahwah: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005.
Dörnyei, Z., Chan, L. Motivation and Vision:An Analysis of Future L2 Self Images, Sensory Styles, and Imagery Capacity Across Two Target Languages[J].LanguageLearning, 2013(63).
Dörnyei, Z., MacIntyre, P.D., Henry, A.MotivationalDynamicsinLanguageLearning[M]. Bristol:Multilingual Matters, 2014.
Ellis, N., Larsen-Freeman, D. Language Emergence[J].AppliedLinguistics, 2006(27).
Gardner, R.C., Masgore, A. M., Tennant, J., Mihic, L. Integrative Motivation:Changes During a Year Long Intermediate Level Language Course[J].LanguageLear-ning, 2004(54).
Ghanizadeh, A., Rostami, S. A Dörnyei-inspired Study on Second Language Motivation:A Cross-comparison Ana-lysis in Public and Private Contexts[J].PsychologicalStudies, 2015(60).
Ghapanchi. Z., Khajavy, G.H., Asadpour, S. F. L2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as Predictors of the Second Language Proficiency:Role of the Big Five Traits and L2 Motivational Self System[J].CanadianSocialScience, 2011(7).
Henry, A. Contexts of Possibility in Simultaneous Language Learning:Using the L2 Motivational Self System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Global English[J].JournalofMultilingualandMulticulturalDevelopment. 2010(31).
Hessel, G. From Vision to Action:Inquiring into the Conditions for the Motivational Capacity of Ideal Second Language Selves[J].System, 2015(52).
Jeeves, A. The Relevance of English Language Instruction in a Changing Linguistic Environment in Iceland:The L2 Self of Young Icelanders[J].Multilingua, 2014(33).
Kim, T. The Sociocultural Interface Between Ideal L2 Self and Ought-to Self: A Case Study of Two Korean Students’ EFL Motivation[A]. In:Dörnyei, Z., Ushioda, E.(Eds.),Motivation,LanguageIdentityandtheL2Self[C]. Bristol: Multilingual Matters, 2009.
Kim, T., Kim, Y. A Structural Model for Perceptual Lear-ning Styles, the Ideal L2 Self, Motivated Behavior, and English Proficiency[J].System, 2014(46).
Lamb, M. A Self System Perspective on Young Adolescents’ Motivation to Learn English in Urban and Rural Settings[J].LanguageLearning, 2012(3).
Larsen-Freeman, D., Cameron, L.ComplexSystemsandAppliedLinguistics[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Magid, M., Chan, L. Motivating English Learners by Hel-ping Them Visualise Their Ideal L2 Self:Lessons from Two Motivational Programmes[J].InnovationinLanguageLearningandTeaching, 2012(6).
Markus, H., Nurius, P. Possible Selves[J].AmericanPsychologist, 1986(41).
Papi, M., Abdollahzadeh, E. Teacher Motivational Practice, Student Motivation, and Possible L2 Selves:An Examination in the Iranian EFL Context[J].LanguageLear-ning, 2012(2).
Papi, M., Teimouri, Y. Dynamics of Selves and Motivation:a Cross-sectional Study in the EFL Context of Iran[J].InternationalJournalofAppliedLinguistics, 2012(3).
Pawlak, M. The Dynamic Nature of Motiva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A Classroom Perspective[J].StudiesinSe-condLanguageLearningandTeaching, 2012(2).
Sampson, R. The Language-learning Self, Self-enhancement Activities, and Self Perceptual Change[J].LanguageTeachingResearch, 2012(3).
Ueki, M., Takeuchi, O. Forming a Clearer Image of the Ideal L2 Self:the L2 Motivational Self System and Learner Autonomy in a Japanese EFL Context[J].InnovationinLanguageLearningandTeaching, 2013(7).
Vahtrick, L., de Bot, K. L2 Motivation Profiling and the Role of Context:A Study in Exploratory Statistical Procedures[J].IranianJournalofLanguageTeachingResearch, 2013(2).
Yashima, T. International Posture and the Ideal L2 Self in the Japanese EFL Context[A]. In:Dörnyei, Z., Ushioda, E.(Eds.),Motivation,LanguageIdentityandtheL2Self[C]. Bristol:Multilingual Matters, 2009.
Zhang, Q. A Study on Chinese Students’ Perceptual Learning Styles, Ideal L2 Self, and L2 Motivated L2 Behavior[J].ChineseJournalofAppliedLinguistics, 2015(1).
定稿日期:2017-02-21
【责任编辑陈庆斌】
TheEmpiricalStudiesintoL2MotivationalSelfSystem(2006-2015):RetrospectandProspect
Zhan Xian-jun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Fengyang 233100, China)
L2 Motivational Self System; empirical studies; comparative study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二语自我干预研究”(SK2016A0274)的阶段性成果。
H319
A
1000-0100(2017)03-0108-7
10.16263/j.cnki.23-1071/h.2017.03.020
Due to the innovation and rationality of L2 Motivational Self System(L2MSS), recent empirical researches on it have been rapidly increasing. Combin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ologies, this paper conducts a at-home-and-abroads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49 papers about L2MSS research collected from the main academic journals (2006-2015) in the following 3 respects:methodology, samples’ demographics and perspectives. Based on the result, the paper gives some advice on how to improve research into L2MSS at home, and discusses the prospect of corresponding research in the fu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