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职业的演变与影响探析*

2017-12-06傅琳凌

外语学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职业语言

穆 雷 傅琳凌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 510420)

翻译职业的演变与影响探析*

穆 雷 傅琳凌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 510420)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一些职业与行业的内涵变得更丰富,也改变人们对其传统的认识。技术与行业管理等方面的发展正在改变翻译的传统定义,使这一古老的职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衍生出新的含义。笔者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的修订入手,阐述翻译职业的变化,从国家战略规划、行业发展、国外经验等方面讨论翻译职业演变背后的原因,并思考翻译职业的重新定位对业界、教育界和学界所产生的辐射作用。最后对翻译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展望。

翻译职业;演变;国家语言战略;行业发展

1 引言

2016年3月,谷歌旗下一款人工智能程序AlphaGo(阿尔法围棋)以4:1的总比分战胜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消息一出便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不小的轰动,这一里程碑式的胜利让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重新走入大众的视野。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带来丰富的产品和生活的便利,而且增加翻译职业与语言服务行业的内涵。近两年,机器翻译取得喜人的成绩——微软推出实时翻译工具Skype Translator,用户可直接实现7种对话语言和50种消息语言的翻译。截至2016年4月,谷歌的Google Translate已能支持103种语言的翻译,日均为2亿用户提供翻译服务①。2016年9月,谷歌的神经机器翻译系统(Google 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实现重大突破,与基于短语的机器翻译系统相比,英语—法语、英语—西班牙语等语言对的翻译错误率大约降低60%(Wu et al. 2016:20)。翻译技术与行业管理等方面的迅猛发展正在改变翻译和翻译职业的传统定义。

2 翻译职业的演变

我国翻译职业的地位较早得到国家层面上的认可。1999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下文简称《大典》)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编制而成。其中,“翻译”条目被归在第二大类“专业技术人员”的中类“新闻出版、文化工作人员”下,与记者、编辑、校对员等并列。2010年,为了更好体现各类职业适应社会结构变化的新内涵,各行业纷纷启动新一轮《大典》的修订工作。中国翻译协会秘书处在广泛征集国内译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向国家职业大典修订工作办公室提出“翻译”条目的修订意见并被最终接受。修订后的“翻译”条目归类基本不变,但“在分类上更加科学规范,在结构上更加清晰严谨,在内容上更加准确完整……全面客观地反映了现阶段我国翻译职业构成、内涵、特点和发展规律”②。《大典》对每一种小类的描述包括4部分(见表1):第一部分是对小类专业人员的总体描述;第二部分划定该小类包含的细类(即具体职业);第三部分是对细类专业人员的描述;第四部分界定每一细类的主要任务。笔者尝试通过对比两版《大典》的翻译条目,探析翻译职业如何演变,为何演变及演变后所产生的影响。

表1 1999年和2015年《大典》“翻译”细类内容对比

2.1 专业人员之变

人是构成职业的基本要素,因此《大典》对每一种职业的定义都是从“人”入手。1999年《大典》将翻译人员定义为“从事外国与中国语言和文字互译或中国各民族语言和文字互译的专业人员”(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和职业资格工作委员会 1999:84);新版在此基础上增加“听力残疾人士与非听力残疾人士之间互译”(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委员会 2015:143)这一内容。

2.11 翻译专业人员

新版《大典》将“翻译人员”小类分为“翻译”和“手语翻译”两个细类,是1999年版的重要补充,“手语翻译”则是新增的细类。从表1可见,新版《大典》中“翻译”专业人员的定义虽与旧版字数相当,但其内涵却发生重要的变化:(1)明确指出翻译职业是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进行,突出翻译职业两大分支,避免混淆这两种在性质、功能、训练模式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的职业形式;(2)精简“外国与中国”、“中国各民族”等表述,以“两种及以上语言文字间信息转换”替换之,消解狭隘的地域与民族界限,将关注点更多地聚焦在翻译职业的本质和社会功能上。

2.12 手语翻译专业人员

2015年《大典》对手语翻译从业人员的定义是“在听力残疾人士与非听力残疾人士之间,从事手语、口语翻译工作的专业人员”(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委员会 2015:143),明确指出手语翻译的服务对象为听力残疾人士,活动载体为手语和口语,重要作用是成为听障人士与非听障人士之间沟通的桥梁。“手语翻译”写入《大典》,正式被纳入翻译职业的范畴,有助于改善过去手语翻译从属于口译、甚至被忽视的状况。2007年1月,我国将手语翻译员纳入国家第八批新职业之列⑦;2015年,手语翻译作为一门具体的职业被列入《大典》。这些举措既体现国家对身体残障群体的人文关怀,也标志着翻译的职业化发展日趋成熟。

2.2 职业任务之变

时代的发展既丰富翻译职业的内涵也拓宽其外延,“原有的口译和笔译已经远远不能涵盖‘翻译’的业务范围”,“作为语言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翻译’,增加了许多以前没有或者没有受到重视的服务内容”(穆雷 邹兵 2015:18)。从表1不难发现,虽然旧版《大典》界定的主要任务基本涵盖口译和笔译两种形式,并且还涉及到译后审校等工作,但与今天的翻译职业相比,这几项任务无法体现新时期职业译者(员)的多重角色。以同声传译为例,Bidule等新型工具的出现大大拓展同传译员的工作空间,各个行业中电话及视频远程同传早已不是新鲜的事物。从波哈克(Franz Pöchhacker)的同声传译形式图(见图1)可以发现,同传箱内进行同声传译并非唯一的工作模式。

最近,笔者以全球排名前100强的语言服务供应商为数据来源⑧进行企业需求调研,发现译员的工作模式已发生巨大变化,电话口译、视频口译、移动App口译成为主要工作平台,将近4成的译员采用独立外包的模式提供口译服务。可见,旧版《大典》所描述的“在大型国际会议中,进行外国语和汉语的同声互译”(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和职业资格工作委员会 1999:84)与当下真实的同传实践存在脱节。针对这些新变化,新版《大典》对职业任务做出相应调整。

图1同声传译的形式(Pöchhacker 2016:20)

(1)从双(多)语能力到翻译能力。译者(员)的翻译能力是近年来国内外翻译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研究的深入,双(多)语能力不等同于翻译能力已成共识。西班牙学者建立的PACTE模型(PACTE Group 2005:610)和“欧盟笔译硕士”(EMT) 项目专家组提出的翻译能力模型(EMT Group 2009:4)表明:虽然双(多)语能力是翻译能力的关键要素,但翻译专业知识、百科知识、跨文化交际技能等非语言能力和良好的生理及心理素质对一名合格译者(员)来说同样不可或缺。新版《大典》增加“运用双语或多语技能、相关专业领域知识和辅助工具”这一动宾结构,高度概括当下职业译者(员)必须具备的语言能力、专业知识及工具能力等。

(2)从译后审校到译后编辑。在审校方面,2015版《大典》补充“对机器翻译的结果进行译后编辑审核”这一任务,有效区分传统的译后审校与机器翻译的译后编辑。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译后编辑(post-editing)指“人们通过对机器生成文本的修改,获得被客户接受的翻译产品的过程”⑨。机器翻译的发展虽然提高翻译效率,但就目前而言,机器翻译的质量仍无法完全达到人工水平。为了兼顾效率和质量,目前语言服务企业多采用“机器翻译+译后编辑”的模式,“既充分发挥机器翻译的速度(效率),也充分发挥人工翻译的精度(质量)”(崔启亮 2014:69)。可以说,译后编辑已成为当今语言服务企业开展翻译项目的重要环节,对翻译质量和客户满意度有直接的影响。

(3)从现实需求出发,增加多项任务。

第一,增加一表二库,与行业接轨。“术语表、词汇库和翻译记忆库”对机器翻译时代的职业译者(员)来说并不陌生。杨百翰大学梅尔比教授(Alan K. Melby)曾将翻译项目比拟为一张三角凳(tripod),支撑的3条凳腿分别是源语文本(source text)、任务要求(specification)和术语(terminology),如图2所示:

图2翻译项目的“三脚凳”模型(Melby 2001)

从上图可知,术语库的建设和管理是支撑翻译项目的关键环节。对于翻译项目而言,只有术语库的建设还不够,词汇库和翻译记忆库同样必不可少,它们的库容大小及维护程度将直接影响翻译项目报价⑩、质控、项目周期等多个环节。

第二,增加翻译研究,突出研究价值。翻译理论并不一定能直接指导实践,翻译研究也很难为语言服务企业带来立竿见影的效益,但“正是通过翻译理论的发展,翻译学才获得现行教育体制的认可,翻译行业才逐渐被大众所认识,所接受”(穆雷 2012a:10)。在职业任务中增加“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有助于提高从业者的研究意识,积极对翻译现象进行反思,不断补充和修正现有的翻译理论,形成良性循环。

第三,增加翻译教学,促进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语言服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才,特别是综合素质高和专业水平高的“双高”人才。“双高”人才从何而来?答案是翻译教学与培训。目前我国翻译行业人才培养与使用脱节,人才缺口较大(中国翻译研究院等 2015:43),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将翻译教学作为翻译职业的主要任务之一,既体现《大典》以人为本的修订理念,同时也彰显翻译人才对整个行业发展的重要性。

3 翻译职业缘何而变

3.1 国家战略之需

翻译职业的定位是否清晰、翻译人才的培养是否符合国家需求直接关系到国家战略的执行效果,其作用不容小觑。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逐步提高,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成为政府重点关注的议题之一。习近平提出,“要集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中共中央宣传部 2016:209),强调“要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同上:210)。旧版《大典》定义的“专业人员”已无法满足国家“创新对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贸易方式”等更高的需要,所以我们必须从更新社会对翻译职业的认知入手,完善职业译者(员)的能力构成,探索如何在新技术的辅助下创新翻译的工作模式和产品的传播方式,以更加多元化的形式向世界展现中国形象。

3.2 行业发展之需

互联网给很多行业带来巨大冲击,面对这一不可逆转的趋势,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行业层面都需要直面新趋势并适时做出调整。李克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数次提到“互联网+”,强调国家“十三五”时期要“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广泛应用”(李克强 2016:12)。具体到语言服务行业层面,“互联网已经彻底改变译者的市场结构及工作环境”(Gouadec 2007:283)。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促成大型翻译市场”、“开辟新的翻译职业领域——本地化服务”,同时促进两个领域的发展:一是加快质量监控程序的应用;二是促进术语及惯用语资源的发展,而这两者是机器翻译系统的“燃料”(同上:285)。

互联网与信息技术既为语言服务业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笔者从全球语言服务100强供应商的招聘广告中发现,目前语言服务企业与翻译相关的职位除传统的口笔译之外,还包括项目经理、质量经理、审校及翻译技术人员等。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也不仅限于语言能力,还包括技术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任务处理能力、专业能力、服务能力及职业素养等。

3.3 《大典》完善之需

每一门职业都处于动态发展中,《大典》的完善也难一步到位。因此,我国人社部面向行业专家和社会公众开放“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平台”,目的就是为《大典》的实时更新提供便利。除了要与国家及行业需求保持同步之外,《大典》的完善还须要注重以他国为镜——借鉴其他国家(或机构)制定职业大典的经验,不断实现自我完善。笔者先后调查联合国(ISCO-08)、美国(2010 SOC)、加拿大(NOC 2011)、英国(SOC 2010)、澳大利亚(ASCO 1997)和新西兰(NZSCO 1999)的职业分类,尝试从翻译职业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和机构的既有经验中探寻未来《大典》修订的突破口。

笔者发现中国的《大典》与其他国家和机构的职业分类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就业要求: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职业标准分类中均对从业者资质有规定,典型的要求涵盖学位、语言能力及非语言技能等多个方面;(2)服务质量:联合国和澳大利亚均对口笔译服务质量提出要求,如将译者的任务界定为“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确保能正确传达源文本的信息,准确传译法律、科技文本,尽可能再现文学作品中体现原作精神和风格的措辞和术语”(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2009);(3)岗位示例:联合国、加拿大和美国在职业任务之后均附有“岗位示例”,列举会议口译员、法庭口译员、文学译者、译后编审等多个职位,将岗位描述进一步具体化;(4)技术应用:在笔者调查的6份国外职业分类中,提及翻译技术的只有《国际标准职业分类》(ISCO-08)和加拿大的《国家职业分类》(NOC 2011)。反观中国,修订版本2015版《大典》已涵盖很多与技术相关的内容(如机器翻译、译后编辑、术语表、词汇库和翻译记忆库等),可见我国《大典》在翻译技术的观照方面处于较为前沿的位置;(5)特殊群体:2015年《大典》重要的修订之处是增加“手语翻译”这一细类,标志着我国手语翻译日趋职业化,体现国家对特殊群体的人文关怀。英国将手语译员的任务界定为“为有听力障碍或视觉受损人士提供沟通上的支持”(ONS 2010:115),这是本次调查的6份国外职业分类中唯一关注到视觉残障人士需求的职业分类。为视觉残障人士提供的翻译服务一般被称为语音描述翻译(audio description)。在我国,社会对语音描述翻译还比较陌生。视觉残障人士与听觉残障人士一样,在日常沟通上存在诸多不便,如何通过翻译进一步提高该群体的生活质量是语言服务行业未来发展不可忽视的一个课题。

综上所述,我国《大典》虽起步较晚,但对翻译职业的定义和定位能较好反映当下行业的发展趋势,重视翻译技术的作用。同时,我国对翻译职业的定位仍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比如职业准入资格规定缺失,新兴翻译类型尚未得到充分体现等。

4 3界共同关注下的翻译职业

翻译职业长期受到业界、学界和教育界的共同关注,这从历年国际翻译日(International Translation Day)的主题能够反映出来。从1992年起,国际翻译家联盟(FIT)会根据当年国际翻译界的发展形势确定不同的翻译日主题。截至2016年,国际翻译家联盟已公布翻译日主题25个,与职业相关有4个:“翻译的敬业精神和专业化”(1998)、“翻译与职业道德”(2001)、“多种语言——同一职业”(2006)及“变化中的翻译职业”(2015)。

反观国内,2009年由博雅翻译文化沙龙发起的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CTPF)在北京首次召开,到目前为止已举办8届,大会每年设定一个会议主题,从近3年的主题(全球化语境下的语言服务:理念、技术与创新;互联网时代的语言服务市场与翻译专业教育;大数据背景下的语言服务)不难看出,职业交流大会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关注行业发展动向,不停探索如何将全球化、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新鲜血液注入到翻译职业中。

在学界,翻译职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笔者以“翻译职业”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学术关注度调查,结果显示,最近10年(2005-2015年)学界对“翻译职业”的关注度呈总体上升趋势。2005年中国知网相关主题论文的收录量只有1篇,到2013年收录量达到峰值,收录相关论文16篇。翻译的职业化、职业人才的培养、职业道德等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

在教育界,不少学者结合自己多年一线教学的经验和对语言服务行业的深入了解,呼吁翻译教学跳出象牙塔的藩篱,提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有别于传统学术型翻译教学的职业翻译教育(穆雷 2012b:14);强调职业翻译人才的培养必须与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翻译行业管理接轨(黄友义 2007:8);提倡教师应该在翻译教学中重视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李艳 2015:57-61)。如何通过更新教学理念、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和模式等途径培养职业化的翻译人才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重点。

5 翻译职业演变的辐射作用

5.1 对业界的辐射作用

《大典》对职业进行重新分类和定位有利于调整职业准入资格的设置,避免职业准入资格设置不清晰和不规范等乱象出现。翻译职业的新定位还将成为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进一步修订的重要依据,这也有利于为职业译者(员)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从而保障语言服务市场的有序运行。

5.2 对教育界的辐射作用

登陆“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平台”,首先看到的是“构建现代职业分类体系,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标题。透过该标题我们不难发现,国家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修订《大典》,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调整各类职业的定位与定义,开发利用符合要求的人力资源。翻译职业的新内涵与新定位将会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材教法、教师队伍等多个维度对我国的翻译教育产生很大的辐射效应。

第一,全球语言服务市场的需求变化要求翻译教学必须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关注翻译行业需求和职业翻译从业者的素质培养,以职业翻译从业者的标准为培养目标,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职业翻译人才培养机制”(穆雷 2012b:14)。其次,翻译职业全新的定位要求译者除了具备较好的语言功底之外,还须要同时掌握专业知识、理论储备和工具能力等多方面技能;教学内容不仅包含传统的口笔译技能,还应包括项目管理、软件本地化、术语库建设与维护、技术写作、翻译营销等多个方面。第二,职业道德的培养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学内容。第三,从教材教法来看,传统的翻译教学存在教材单一、案例过时、教法不够多样化等问题。翻译职业的重新定位要求我们要更新过时的案例,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便利,将纸质教材与电子教材有机结合起来。有条件的高校鼓励翻译教师自建教学语料库并及时更新,以便于学生接触最前沿的翻译材料,保持对行业信息的敏感性。教法方面,建议教学机构采用“以口笔译和翻译技术与管理的实际案例教学为主,以实际操作、团队合作、研讨分析、业界人士讲座等为主的教学方式”(同上)。第四,从师资的角度来看,翻译职业的重新定位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既要懂教学,又要懂行业,在教学的同时还要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目前很多高校的翻译教师都是学习语言出身,就业路径多是从学校到学校,中间并没有在语言服务企业工作的经历。因此,建立一支以高校翻译教师为主、语言服务企业专业人员为辅的教师队伍是当下较为可行的方案。

5.3 对学界的辐射作用

学术期刊是学界动向的晴雨表,无论是拥有几十年办刊经验的老牌期刊还是处于初创时期的新生力量,翻译技术、翻译职业乃至整个语言服务行业的研究已成为翻译界主要的关注点。不少翻译类学术期刊不定期开设专栏共同探讨翻译职业和语言服务业的问题,如《中国翻译》的“业界视点”和“产业研究”;《上海翻译》的“翻译技术”;《中国科技翻译》的“机器翻译”和“网络翻译”以及《东方翻译》的“业界交流”等。2016年,两本与翻译相关的学术期刊相继创刊,一本是由博雅翻译文化沙龙推出的《译界》,开辟“理论篇、实践篇、行业篇、教学篇”4个栏目;另一本是由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创办的《翻译界》,主要栏目包括翻译理论、翻译教学、翻译研究方法、语言行业与翻译技术研究等,该刊“重视产、学、研三者结合”。

6 展望

《大典》从顶层设计层面定义职业的内涵和主要任务,为职业认证、职业培训和职称评定等提供依据。我国《大典》较好地观照到译后编辑、术语表建设、翻译记忆库等贴近行业需求的内容,同时在翻译职业的小类下增加手语翻译这一细类,体现我国《大典》修订的人文关怀及对特殊群体的关注。它将“翻译人员”的小类分为“翻译”和“手语翻译”两种职业,这一定位与目前行业的实际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很多职业内容未能找到相应的定位,如本地化工程师、翻译技术支持专员、翻译项目经理等。此外,语音描述翻译等新兴语言服务形式并未引起行业重视。最后,翻译职业的准入资格尚未有统一的标准,这也是造成目前国内语言服务市场较为混乱的原因之一。在后续修订中,《大典》可借鉴国外的经验,在职业描述中加入从业要求,为企业和有志于从事翻译职业的新手提供参照。

时代不断进步,国家日益强大,翻译职业的定位和定义将会被不断更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保持一个开放的态度,将《大典》的修订视为一项长期事业,进一步加强语言服务业的行业管理和研究,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充分体现翻译职业和语言服务业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功能与地位。

注释

①信息来源于http://en.wikipedia.org/wiki/Google_Translate#cite_note-CNET-1(2016年4月3日检索)。

②详见中国翻译协会网站资讯中心《译协秘书处参与职业大典翻译条目编写工作》http://121.40.101.58/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395&id=1960(2016年4月15日检索)。

③本文中引用的1999年版《大典》条目内容均来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第84页。

④本文中引用的2015年版《大典》条目内容均来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版)》143页。

⑤数据来源于人民网http://edu.people.com.cn/n/2013/0929/c1053-23074650.html(2016年5月11日检索)。

⑥《残疾人权利公约》是历史上第一份全面保护残疾人权利的国际法律文件,中国是最早倡议并积极推动和支持联合国制定公约的国家之一。该公约全文可从联合国网站获取http://www.un.org/chinese/disabilities/convention/convention.htm(2016年5月11日检索)。

⑦详见中国民政部网http://jnjd.mca.gov.cn/article/zyjd/zybz/201012/20101200118336.shtml(2016年5月11日检索)。

⑧笔者统计的数据来源为美国语言行业调查机构卡门森斯顾问公司(Common Sense Advisory)的《2015年语言服务市场调查报告》(The Language Services Market:2015)上所列的语言服务供应商全球100强。

⑨该定义源于维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wiki/Postediting(2016年4月15日检索),中文为笔者所译。

⑩中国翻译协会本地化服务委员会推出的《本地化服务报价规范》中有附录专门说明“单价与翻译记忆库匹配率的关系”(中国翻译协会 2013:18)。

崔启亮. 论机器翻译的译后编辑[J]. 中国翻译, 2014(6).

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和职业资格工作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Z].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1999.

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Z].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5.

黄友义. 谈谈职业翻译人才培养与翻译人才评价以及翻译行业管理的接轨[J]. 中国翻译, 2007(4).

李克强. 政府工作报告[R].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6.

李 艳. 基于培养职业意识的翻译教学思路[J]. 上海翻译, 2015(3).

穆 雷. 也论翻译研究之用[J]. 中国翻译, 2012a(2).

穆 雷. 翻译的职业化与职业翻译教育 [J]. 中国翻译, 2012b(4).

穆 雷 邹 兵. 翻译的定义及理论研究:现状、问题与思考[J]. 中国翻译, 2015(3).

中国翻译协会. 本地化服务报价规范[OL]. http://forum.china.com.cn/portal.php?mod=attachment&id=14057, 2013.

中国翻译研究院、中国翻译协会、中国翻译行业发展战略研究院. 中国翻译服务业调研报告2014[OL]. http://download.china.cn/en/pdf/Report2014.pdf, 2015.

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6.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Australian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Occupations(ASCO)[OL]. http://www.statcan.gc.ca/pub/12-583-x/12-583-x2011001-fra.pdf, 1997.

Common Sense Advisory, Inc. The Language Services Market:2015[R]. Cambridge:Common Sense Advisory, Inc., 2015.

EMT Group. Competences for Professional Translators, Experts in Multilingual and MultimediaCommunication[OL]. http://ec.europa.eu/dgs/translation/program-mes/emt/key_documents/emt_competences_translators_en.pdf, 2009.

Gouadec, D.TranslationasaProfession[M]. 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7.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Occupations(ISCO-08)[OL]. http://www.ilo.org/public/english/bureau/stat/isco/docs/resol08.pdf, 2009.

Melby, K.A. Should I Use Machine Translation?[OL]. http://www.ttt.org/theory/mt4me/tripod.html, 2001.

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ONS). Standard Occupational Classification 2010[Z]. Basingstoke: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 2010.

PACTE Group. Investigat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J].Meta:Translators’Journal, 2005(2).

Pöchhacker, F.IntroducingInterpretingStudies[M]. London:Routledge, 2016.

Statistics Canada. National Occupational Classification (NOC) 2011[OL]. http://www.statcan.gc.ca/pub/12-583-x/12-583-x2011001-fra.pdf, 2011.

Statistics New Zealand. New Zealand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Occupations(NZSCO 99)[Z]. Wellington:Statistics New Zealand, 2001.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Labor. 2010 Standard Occupational Classification(SOC)[OL]. http://www.bls.gov/soc/2010/soc273091.htm, 2010.

Wu, Y. G., Hughes, M., Dean, J. Google’s 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 System: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Human and Machine Translation[OL]. https://www.arxiv.org/pdf/1609.08144v2.pdf, 2016.

定稿日期:2016-12-11

【责任编辑王松鹤】

OnTranslationandInterpretingProfession’sEvolvementandItsImpact

Mu Lei Fu Lin-ling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 510420, China)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profession; evolvement; national language strategies; industry’s development

*本文系国家语委“十二五”科研规划2015年度重点项目“国家语言服务的战略规划和政策管理研究”(ZDI125-49)、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语委2016-2017年度语言文字应用科研项目“广东省语言服务业‘十三五’发展规划”(GDYW2016B09)和2016年度广东省本科高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以语言服务业需求为导向的翻译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索”的阶段性成果。本文基本内容曾在第二届“何为翻译?——翻译的重新定位与定义”高层论坛上宣读(2016上海),现经作者修改和补充后发表。

H315.9

A

1000-0100(2017)03-0085-7

10.16263/j.cnki.23-1071/h.2017.03.016

In the era of big data, the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acceleration of globalization change the outdated understanding of certain professions and industries, and also enrich the connotation of them. Progress of technology and translation industry regulation helps to redefine translation, thus this old profession acquires new meaning over tim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odification of the item “translation” inOccupationalClassification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to see the major changes between the first and revised versions, and discusses reas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strategies, language service industry and experience from other countries. Then the impacts of this evolvement and the prospect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profession are also discussed.

猜你喜欢

职业语言
PHONEY WAR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语言是刀
职业写作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我爱的职业
语言技能退化与语言濒危
我有我语言
职业尊严从何而来?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