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塞罕坝缘何如此受青睐

2017-12-06河北省林业宣传中心副主任

中国生态文明 2017年5期
关键词:塞罕坝林场造林

□ 河北省林业宣传中心副主任 孙 阁

塞罕坝缘何如此受青睐

□ 河北省林业宣传中心副主任 孙 阁

塞罕坝火了,中央级媒体的强势宣传,让人们的目光投向了塞罕坝。关于塞罕坝,有人说是“一片林到一片海”,有人说“是世界最大的人工林”,摄影家关注是自然风光,诗人写的是满蒙风情……

塞罕坝之美,美在自然风光

“解放初期塞罕坝仅有以白桦、山杨为主的天然次生林19万亩,疏林地11万亩。那里成了‘风沙遮天日,鸟兽无栖处’的荒原。从1962年2月14日,原林业部成立部属机械林场,后来归属河北省,经过40年的建设,已成为集造林、营林、木材生产、林产工业、森林旅游、多种经营为一体的大型国营林场。目前总面积141万亩,有林地面积近110万亩。”河北省原常务副省长陈立友,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之后开始拿起相机关注自然生态。他多次到坝上拍摄照片,并写了《有个塞罕坝真好》的文章。

陈立友同志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2001年,他用三大效益对比把塞罕坝的成就进行了概括:“林场建成后,生态环境的可喜变化:年降水增加113.3毫米,无霜期增加25天。塞罕坝成为一道绿色屏障,横亘于内蒙古高原南缘,阻止了浑善达克沙漠南移,为首都固沙源;保持水土,涵养了水源。”

数据每年都在更新中。2008年,塞罕坝林场与中国林科院共同成立了森林资源价值核算研究课题组,对塞罕坝的森林资源价值进行科学评测。

评测报告数据截止到2016年底。“全场森林覆盖率76.14%。对林地、物质生产、生态资产和品牌资产等七类资产的核算结果: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资产总价值为148亿多元。其中,土地资产价值为44亿多元;物质生产资产价值34亿多元;生态资产价值近63亿元,占42.2%;品牌资产价值7.43亿元,占5%。能够进行数量化核算的总价值为24亿多元。”

数据是枯燥的,而对于来到塞罕坝的游人来说,目睹集中连片的百万亩人工林海,尽享蓝天白云掩映下的森林、草原、沼泽、湖泊的美景,这就是塞罕坝带来的风光之美。

塞罕坝之美,美在精神内涵

到过塞罕坝的人首先必看展览馆,从展馆的介绍了解其历史。都知道“一棵松”的故事,王尚海纪念林的故事,还有刘文仕、张启恩、李兴源等一批典型人物。

游人留言:“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才有了今天的万顷森林”。

1962年,369名平均年龄不足24岁的创业者,从四面八方奔赴塞罕坝,在白雪皑皑的荒原上,拉开了创业的序幕。在第一任党委班子带领下,啃窝头、喝雪水、住窝棚、睡马架,以苦为荣,以苦为乐,走出了艰难创业的征程。

成功的路上总不会一帆风顺,1962年,林场开始造林,时年春季造林近千亩,但成活率不到5%;1963年春季再次造林1240亩,可是秋季调查成活率不到8%……

两次造林失败,热血沸腾的拓荒者冷静分析原因:造林失败,不是树苗在塞罕坝活不了,也不是造林技术存在问题,主要是外调苗木在途中时间过长,运到塞罕坝已处于半死状态了;塞罕坝风大天干,异常寒冷,外地苗木适应不了塞罕坝的气候。

党委书记王尚海,为了稳定军心,毅然把年过古稀的老父亲和妻儿老小从承德市搬到坝上,住在狭小的房子里,生活异常的艰难。在这样的条件下,他还动员妻子姚秀娥补贴那些城里来的女青年,做职工家属的思想工作。场长刘文仕,也举家搬迁到坝上,为查找机械造林失败的原因,他带领机务人员顶风冒雪,忍饥受冻,踏查地块,反复试验改进机械。技术副场长张启恩,为了查找机械造林技术原因,他带领技术人员一块地一块地地调查,一个棵苗一棵苗地分析,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推断,终于找出了造林失败的原因。

美丽的塞罕坝

老工人、老领导今天给我们讲那时的故事,依然激情满怀。

1964年春天机械造林大会战,为按时完成任务,上至书记、场长,下到普通工人全部到造林一线。领导每人带一个机组,一台拖拉机挂三个植苗机,每个植苗机上坐两名投苗员。坝上的春天还是零下五、六度,植苗机在高低不平的山地上来回颠簸,取苗箱里的泥水不断溅到身上,一会就结成了冰粒,风刮起的沙尘和泥水溅在脸上,一个个人就像刚从泥坑里爬出来似的。

饿了拿起冰冷的窝头和着泥水啃,渴了就喝化雪水、沟膛水。

大家拚命的干呀,在零下五、六度的气温下,好多工人挥汗如雨,大家喊着叫着,都憋着一股劲,一定要把树种活,一定要把林场办下去。

“马蹄坑誓师会战”,这一场战斗写进了塞罕坝的造林史,大干三天,机械造林516亩,最终树苗放叶率达到96.6%,开创了国内机械种植针叶林的先河。

今天,我们一次次来到这个叫马蹄坑的地方,满眼高大茂密的松林,松涛阵阵,似乎再一次听到当年人欢马叫的奋战场景。马蹄坑的树林间有一条弯曲的小路,通向一座雕像和一块墓地,黑色的墓碑上写着“王尚海纪念林”几个金色大字。当年遵从王书记的遗愿,把他的骨灰撒在了林间,林场将这片林地命名为“尚海纪念林”。

王尚海就是塞罕坝林海中一面永远飘扬的旗帜。这面旗帜,在一届又一届党委班子手中高高擎起,接力传承。塞罕坝之美,美在开拓创新

林场的新一代建设者们在传承塞罕坝精神上把其发扬光大。

55年来,三代塞罕坝人在这片荒原上建成了百万亩林海,栽下的树一米一株可以绕赤道12圈,从“一棵树”到世界最大的人工林海,每棵树的年轮都见证了塞罕坝的成长,写满了塞罕坝人的创业故事,记载着生态建设的进程。

塞罕坝绿了,塞罕坝富了。

塞罕坝森林生态系统每年可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固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可供199万人呼吸一年,空气负氧离子是城市的8到10倍。塞罕坝每年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超过120亿元。

近年来,林场获得了多项荣誉。正是这一代又一代务林人,在塞罕坝这片美丽的土地上躬身实践,接力传承,共同创造了塞罕坝今日的辉煌,在塞罕坝生态建设的画卷上,留下了浓浓的墨香。

猜你喜欢

塞罕坝林场造林
沿海地带造林实践与探讨
奋战在塞罕坝的农大人
江苏“塞罕坝”水上绿森林
The Last Lumberjacks
林场起火了
山西省两林场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佳林场”
八步沙林场人的新愿望
雄安千年秀林
——近自然造林开先河
塞罕坝林场向世界诠释“美丽中国”
浅议造林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