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晓灵:在路上的金融改革者

2017-12-06桑超张兴军

中国品牌 2017年12期
关键词:人民银行金融

文_ 桑超 张兴军

吴晓灵:在路上的金融改革者

文_ 桑超 张兴军

我们希望通过使用即刻叁医疗技术能更大程度地提高医生手术的成功率,为医疗行业更好发展增添助力

在搜索引擎中检索“吴晓灵”的新闻,网页数量超过224万,新闻数量也有两万余条。而绝大多数内容,都是他对中国金融发展的建设性的建议与观点。

粗略遴选一下权威媒体以吴晓灵观点命名的文章,会发现她的文章、观点等,无不是围绕当下中国金融的改革、创新与发展而进行。如“推动金融标准建设 主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能力建设使解决普惠金融诸多问题的秘钥”、“发展农村信用互助扔需政策支持”“防风险需打破刚性兑付”。

对于吴晓灵而言,专注于金融改革与创新既是一种职业担当,同时也是其个人愿景。翻看吴晓灵的履历,会发现这位学者型官员所从事的事业脉络异常清晰。

辉煌履历

1984年,当时27岁的吴晓灵于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毕业,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顺理成章地成为一名专业的研究院。翌年的1985年,吴晓灵开始担任中国人民银行研究所应用理论研究室副主任;1988年,她开始担任《金融时报》社副总编辑。

在20世纪90年代的十年里,吴晓灵相机任央行金融体制改革司副司长、政策研究室主任、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和央行上海分行行长等职,这十年里,金融领域的专家和研究者,从崭露头角到逐渐走上央行的高级管理职位,其工作得到了充分的认可。所以在2000年,正式走上央行副行长岗位,并在这个岗位上干了7年,直至其因年龄原因于2007年12月卸任。

在2008年3月5日的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吴晓灵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在2011年12月12日,她因在金融事业中的贡献而获得第十二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2012年3月,担任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

作为学者,她荣获过孙冶方经济科学奖项,作为官员,她在中国人民银行系统工作了长达23年的时间,在央行副行长的职位上的时间也长达7年。从金融体改司到外汇管理局,再到央行,几乎都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顶层设计部门。

亮剑时刻

吴晓灵在金融改革进程中所留下的为业界称道的事迹,与其所从事的研究和管理工作息息相关。其实,这也是源于她所供职的部门是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英文简称PBOC),简称央行,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成部门。央行的主要职能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人民银行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她作为一名领导者所要面临的诸多压力。中国的改革开放势必需要,而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也让货币政策等面临挑战,防范金融危险等,亦是央行无时无刻不予以关注的。

“在1998年的外汇大检查中,外汇局采取了及时和恰当的措施,使一场可能爆发的金融危机得到了及时的化解和制止。”

在1997年的金融危机中,作为外汇局史上第一位女局长,吴晓灵和众多政府官员一起,在金融危机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之后,是她首先提出了“藏汇于民”,并且多次强调中国企业要关注对新汇率政策的适应情况。

而当面对境外组织要求人民币升值时,吴晓灵曾多次代表中国政府明确了拒绝人民币过快升值的观点。

“中国外汇体制改革过快将损害中国经济,也不利于世界经济,甚至可能因此拖垮世界经济。”对于参加G7国际会议上敦促中国政府允许人民币加速升值的声音,吴晓灵针锋相对地这样回应。

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成立伊始,作为主管金融稳定工作的副行长吴晓灵就遇到了一个棘手的事件,那就是德隆系坍塌所引发的一系列金融稳定问题。

作为当时与吴晓灵一起战斗在第一线的主要负责人,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的一位副局长事后回忆说:“刚一接手时,大家真的是有点心里没底,因为德隆的情况比此前我们遇到的任何一个案件都复杂。”但处置3年,外界对德隆风险处置状况的评价很高,认为其处置基本实现了平稳、有序,金融风险得到了较好的化解。

参与了德隆风险处置的人评价说,吴晓灵在德隆风险的处置问题上贡献很大,她在处置过程中推动了很多开创性的决定,对后来的多项金融工作都具有指导意义。

“应该说,德隆系的风险处置过程创造了很多第一。”这位副局长如此评价德隆的风险处置工作。打折收购个人债权,就是处置过程中的一项机制性创新。此前破产金融机构的个人债权都是由政府全额买单,“花钱买平安”的思路曾是不少政府部门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但吴晓灵坚持认为,“要建立一个真正健康的市场经济秩序,就要彻底改变国家全额买单的做法。”她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吸取教训、防范道德风险。

改革足记

吴晓灵在落实国务院领导“让投资人吸取教训”的指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4年9月30日,四部委联合出台了《个人债权和客户交易结算资金收购意见》,对个人债权实施了打折收购的政策。

《意见》规定,收购的个人债权10万元(含10万元)人民币以下全额收购,10万元(不含10万元)人民币以上部分按九折收购。这一新政策对以往金融风险处置的债权偿付机制进行了关键性突破,“之所以定在10万元,主要是当时比照了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的设计,因为经过调查,我们发现10万元覆盖的面比较广。”这位副局长解释说。

德隆事件中,吴晓灵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促成了第三方存管制度的建立。此前,不少证券公司存在挪用客户资产的情况,并形成了巨大的资金黑洞。而填补黑洞的工作,落到了人民银行头上。这位副局长说:“当时我们坚持一点,凡是关闭的证券公司,需要动用人民银行再贷款的,一律要实行第三方存管,不实行第三方存管的,我们不给补保证金。对于这一点,吴行长的态度十分坚决。”

这项制度的确立,使得监管机构从过去的“花钱买平安”彻底过渡到了“花钱买机制”。“第三方存管机制”已写入《证券法》,其制度存在的优势和必要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作为外汇局史上第一位女局长,吴晓灵也是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拥护者,值得一提的就是她在1997年的金融危机中,表现出了她的能力与魄力。1998年度的外汇大检查中,正是吴晓灵和一众政府官员们采取了“及时和恰当的措施,使一场可能爆发的金融危机得到了及时的化解和制止”。

众所周知,1997年7月开始的亚洲金融危机风暴,横扫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等地,曾一举打破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不仅使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的经济开始萧条,甚至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而中国的中央政府和央行、外管局等的积极应对,使中国在危机中未受到直接冲击,金融和经济继续保持稳定。

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之后,首先提出“藏汇于民”的也是吴晓灵。她曾多次强调,中国企业要关注对新汇率政策的适应情况。而当面对境外组织要求人民币升值时,吴晓灵曾多次代表中国政府明确了拒绝人民币过快升值的观点。

2007年10月19日,针对G7会议发布的敦促中国政府允许人民币加速升值的公告,吴晓灵针锋相对地指出:“中国外汇体制改革过快将损害中国经济,也不利于世界经济,甚至可能因此拖垮世界经济。”这场会议上,吴晓灵的表现让众多人士印象深刻。

如果说拒绝人民币过快升值是吴晓灵从经济理论与现状出发而做出的科学应对,那么开创多项金融稳定制度则是其对中国金融改革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在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成立伊始,作为主管金融稳定工作的副行长吴晓灵所遇到的一个棘手事件就是德隆系坍塌所引发的一系列金融稳定问题。

“吴晓灵在德隆风险的处置问题上贡献很大,她在处置过程中推动了很多开创性的决定,对后来的多项金融工作都具有指导意义。”曾经参与德隆风险处置的人这样评价她的贡献。

据悉,德隆事件中吴晓灵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促成了第三方存管制度的建立。此前,不少证券公司存在挪用客户资产的情况,并形成了巨大的资金黑洞。而填补黑洞的工作,落到了人民银行头上。这位副局长说:“当时我们坚持一点,凡是关闭的证券公司,需要动用人民银行再贷款的,一律要实行第三方存管,不实行第三方存管的,我们不给补保证金。对于这一点,吴行长的态度十分坚决。”

这项制度的确立,使得监管机构从过去的“花钱买平安”彻底过渡到了“花钱买机制”。现在,“第三方存管机制”已写入《证券法》,其制度存在的优势和必要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吴晓灵任上,对于私募股权基金健康发展的支持也是有目共睹。

所谓私募股权基金,一般是指从事非上市公司股权投资的基金(Private Equity,简称“PE”)。目前我国的私募股权基金(PE)已有很多,其数量亦在迅速增加。而值得一提的是,在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道路上,吴晓灵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吴晓灵曾经多次公开表示支持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她看来,中国的经济环境已经能够适应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2007年9月16日,正是在吴晓灵等的推动下,中国第一个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协会在天津正式成立。吴晓灵对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推动意义,不只体现在相关基金机构的建设上。其具有国际视角并结合中国金融发展现状的深度分析,也是让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得以被业界认同和积极参与的重要原因。

例如,吴晓灵认为私募股权基金应当是在监管豁免条款下生存,重要的是规定合格投资人的标准。这一论断,被业界人士一致推崇,同时也体现出了其专业素养和前瞻思维。

不仅如此,吴晓灵还一直呼吁完善私募股权基金的制度建设和成立人民币股权基金等,为我国金融事业的科学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在此基础上,吴晓灵还认为“应尽早明确信托模式的特殊退出问题”,非常全面地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到了普惠金融观念深入人心之后,吴晓灵的突出贡献则是她对中国小额信贷的推动。

作为农村金融改革的重要推动者之一,吴晓灵曾明确指出,农村金融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整体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才能建立健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在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大框架下,发展贴近农户的小额信贷是对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补充。

众所周知,农户的小规模信贷主要来自农信社,而规模庞大的民间金融却被排斥在外。

通过与人民银行研究局的相关领导多次考察调研后,吴晓灵提出了发展小额贷款公司的框架性意见。在此之后人民银行相继推动地方政府批准了7家只贷不存的小额贷款公司。这一举措被业界认为是民间金融“阳光化”迈出的重要一步。

吴晓灵为小额信贷组织获得合法身份的奔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经过多个部门的协作,截至目前,小额贷款未来获得金融牌照已经有望,其向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的转型,亦在趋势之中。

一直在路上

“离开领导岗位是一个自然的规律,也是人生的新起点,我将尽自己所能,继续为社会尽一份自己的力量,也会为自己安排一个平和多彩的生活。但我的心永远和大家在一起。”这是吴晓灵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身份在全行大会上最后的发言。

2008年1月3日,人民银行正式对外公布人事任免通知,由于年龄原因,吴晓灵卸去了副行长之职。面对她曾经工作了23年的人民银行,吴晓灵的感谢来得真诚而感人:“我是人民银行培养出来的干部,在此我想向培养过我的历届老领导、老同事、老师和青年的同仁们,对大家多年来对我的帮助、教导、理解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不过,央行行长周小川称,吴晓灵虽然退出领导班子,但并未退休,还将继续担负其他重要工作。外界也对吴晓灵的下一站充满遐想,这位在金融改革中功勋人物将以怎样的身份,继续助力中国普惠金融事业的变革与发展。

“我卸任副行长的岗位后,希望专心地做一位老师。我的愿望之一,是能够散发余热,利用我在人民银行工作时的影响力,将金融知识普及到农村去。”对于吴晓灵而言,显然“退休”并不是她为金融事业进行奉献的最后一站。

到了2012年,吴晓灵迎来了实现她普及金融知识理想的机会终于来了。是年3月,中国金融学界的一件大事,是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的成立,这家由清华大学与中国人民银行共建的学院,前身为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也是我国金融系统第一所专门培养金融高层管理人才的高等学府。而吴晓灵最初,便是源自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

吴晓灵担任的,正是五道口金融学院的院长,这距离她当年从这里获取硕士学位,足足已经28年。

“培养金融领袖,引领金融实践,贡献民族复兴,促进世界和谐”是五道口金融学院的使命。在吴晓灵等一众具有央行和金融背景的管理者,自学院成立以来就一直保持与金融业界的紧密合作,并为培养更多金融专业精英,打造国家的金融智库而努力着。

在此期间,吴晓灵还创办了《清华金融评论》,从一个新的领域诠释道口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作为学院发展的整体战略的一部分,不仅仅是一本杂志,更是一个领域的开拓,是教育与金融业界合作打造高端金融平台的探索。

2017年7月2日,在2017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的毕业庆典上,吴晓灵院长致辞时为这些未来金融业界的栋梁寄语:

五道口的学生除了学习金融之术,更要提升自身的人文修养,以服务人类的情怀,运用金融工具改善人们的福祉。

在利益和财富分配不均而造成的世界动荡中,金融从业人员绝不能坐在高高的象牙塔上自我服务,而应脚踏实地用金融服务于每一个公民,用普惠金融的理念约束金融在财富分配上的马太效应,用普惠金融增进低收入人群的财富增长,用普惠金融夯实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

迄今为止,吴晓灵在这家培养金融人才的黄埔军校已经担任五年的院长职务。这位金融界的女强人虽然告别了央行副行长的岗位,但她仍然在为中国金融的改革事业殚精竭虑,用她的金融学识与远见,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从金融象牙塔到国内外的顶级金融论坛,从金融改革创新的顶层设计,到普惠金融的具体实践,吴晓灵的声音从未缺席。吴晓灵的贡献,也已经被中国金融界所铭记。

面对一起奋斗了多年的工作伙伴,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对吴晓灵作出了高度评价:“晓灵同志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和协调能力,为积极稳妥推进金融业各项改革做出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开创性工作,为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我国经济金融界享有较高的威信。”

正如周小川评价的那样,经济、金融理论基础扎实的吴晓灵除了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的身份之外,还是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研究员和博导。而对于吴晓灵在金融界的威信,国际媒体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2004年和2005年,吴晓灵曾被《华尔街日报》两度评为“年度全球最受关注的50位商界女性”。2006年和2007年,吴晓灵又被美国《福布斯》两度选入“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女性”排行榜。

猜你喜欢

人民银行金融
现代金融征稿启事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
金融大海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