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流动的词源解读
2017-12-06
(绵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四川 绵阳 621000)
查阅国、内外知识管理方面的研究文献,可以发现与知识流动研究相关联的概念较多,如知识转移、知识扩散、知识溢出、知识整合等诸多知识概念,且其与知识流动概念的关系非常紧密,有时甚至不予区分而混用。然而这些知识概念有其独特的特征及运用领域,因此在组织知识创新研究过程中,如果不加以区分,可能会影响到组织知识创新理论及实践进展,阻碍知识流动理论体系的形成,同时也会削弱其在技术革新与知识管理中的创新效应。
1 知识流动词源演变
知识流动有时也简称“知识流”,如同信息流、资金流及物流性质一样,强调知识资源的动态概念,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分解、储存、传递、共享以及运用其产生价值的运动过程中应该是无阻碍的[1]。梳理学者的知识流动研究文献,有三类典型的关于知识流动概念的代表性观点:一是从业务或工作流程视角出发,认为知识流动是知识在员工或个体间流动的过程及处理机制,Hai Zhuge以点对点团队中的个体知识共享与管理为研究对象,提出团体成员在工作流程中伴随有知识流动,并由此形成各种复杂的知识流动结构及相应的知识处理机制[2];赵涛基于隐形知识共享的视角,认为隐性知识流产生于企业具体业务流程中,是由业务流程中各关键驻点产生的隐性知识的动态循环过程及有序组合[3]。二是将组织看成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知识流动主要是知识资源在组织内部的记忆、提取、整合及运用的过程,Nonaka等认为企业的知识分为显性与隐形知识,二者间的交替转化形成知识流动的SECI创新模式[4];王兆祥等基于企业的知识生命周期理论,并借鉴SECI知识螺旋模式,认为在企业内部知识的记忆整合阶段存在四种类型的知识流动[5];李久平分析了知识的概念、特征、类型及层次结构,阐述企业内部知识流动包括社会化、外化、整合及内化四个阶段[6]。本论文研究的知识流动主要是发生于不同组织主体之间的知识转移与扩散活动。
2 相关词源辨析
知识扩散是知识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传播渠道,使知识从其发源地对外进行时空上的转移,传递至知识接受者的动态过程,其指的是组织在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时,技术领先企业会有意识地将部分非核心技术扩散至技术跟随企业,技术跟随企业学习并将其与自身知识相整合,解决本企业遇到的技术难题。知识转移与知识流动的概念非常类似,以致于学者在进行研究时,经常将两者等同混用,知识转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如母子公司、供应链、产业集群及区域创新系统等情况,数据、信息及技术等相关知识从源单元转移至接受单元的完整过程,有学者指出知识转移分为四个阶段:(一)准备阶段,识别可以满足对方需求的嵌入于特定情境中的知识;(二)执行阶段,知识源单元与接受单元双方协商建立适宜知识转移情境的渠道;(三)修正阶段,接受单元对转移的知识进行处理以获取源单位的知识;(四)整合阶段,接受单元将转移的知识与自身知识相融合,创造新知识;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简要归纳了知识转移的四个基本要素:转移主体、转移情景、转移内容及转移媒介。知识溢出是不同主体之间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进行互动与交流, 并在此过程中发生的无意识的知识传播过程,典型的有技术人才流动的知识溢出,“政—产—学”、“产—学—研”及“政—产—学—研”合作研发的知识溢出,明星科学家创业的知识溢出以及跨国公司FDI投资的知识溢出。知识整合是组织对现有知识的重新分配,本质上是知识流动过程中,各组织间的沟通与交流,知识整合就是“知识的链接”,组织通过知识流动、知识转移等途径获取新知识,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融合,不断梳理知识的过程就是知识整合,其中包括有内部知识与外部知识整合,辅助型知识与互补型知识整合。知识流动、知识扩散、知识转移、知识溢出及知识整合的概念,从词源来看知识扩散、知识转移与知识溢出概念均为知识流动的不同表现形式,知识流动的目标在于将知识网络成员的知识资源进行整合,发挥知识的协同效应。
[1] 李凤云. 基于新型企业观的知识流管理[J].中国质量,2004 (2): 6-8.
[2] Zhuge H. A knowledge flow model for peer-to-peer team knowledge sharing and management[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02, 23(1): 23-30.
[3] 赵涛,曾金平. 企业隐性知识流动态扩展模型分析[J].科学学研究, 2006, 23(4): 536-539.
[4] Nonaka I, Toyama R, Konno N. SECI, Ba and leadership: a unified model of dynamic knowledge creation[J]. Long Range Planning, 2000, 33(1): 5-34.
[5] 王兆祥, 蔡晨. 基于知识生命周期的企业知识流模型[J]. 中国管理科学, 2007, 15(2): 126-133.
[6] 李久平. 基于 SECI 的企业内部知识流动过程及螺旋模型[J]. 情报杂志, 2006, 25(9): 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