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音乐剧、歌剧构思的起点(二)

2017-12-06黄维若中央戏剧学院

艺海(剧本创作) 2017年2期
关键词:音乐剧老头老太太

■ 黄维若 中央戏剧学院

关于音乐剧、歌剧构思的起点(二)

■ 黄维若 中央戏剧学院

(五)从一个已有的作品或段落发展而来的反向构思

这种情况与情节样式构思也有点相似,但不是一回事。情节样式构思当然来自一个知名作品或者神话(神话其实也是作品),但用它来作构思起点时是平移,即完全是同一个框架下的平行地重写。从一个已知段落发展而来的反向构思不是平移,而是逆向重构。我们一般将这种做法称之为颠覆性改编。这在当今的戏剧中已不鲜见。

音乐剧与歌剧同样可以以一个已知的作品或段落,逆向构思的起点,来重新结构一出戏剧作品。

可以作为例证的是歌剧《奥尔菲在地狱中》。

古希腊神话中有奥尔菲与犹丽迪西的故事。1762年格鲁克将这故事写成歌剧《奥尔菲与犹丽迪西》。其情节是这样的:奥尔菲是太阳神阿波罗与文艺女神卡丽娥普的儿子。他爱好音乐,歌唱和演奏。犹丽迪西是牧羊人的女儿,她与奥尔菲相恋,两人结婚。但是犹丽迪西突然病倒,不幸死去,奥尔菲极度痛苦。在爱神维纳斯的指引下,他前往地狱寻找他的妻子。但是维纳斯警告他,如果他找回妻子,在回来的路上,未渡过司梯克斯河(一条人间与地狱间的界河),切不可回头看犹丽迪西。奥尔菲答应了,历尽艰险到达地狱。他以音乐感动了这里的幽灵们,他们将犹丽迪西交给他,他拉着妻子的手,急急向人间走去。犹丽迪西惊喜万分,可是她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一路上她连连向丈夫发问,可是奥尔菲只是催促她快走,什么都不要说。犹丽迪西产生了极大的疑虑,她觉得丈夫对他冷淡至极。她想,如果丈夫不爱她,她跟着他回到人间有什么意义?她不走了,她要回去。奥尔菲实在没办法了,只能回头向她大声说他爱她。可就是这一回头,犹丽迪西马上失去了生命,重新变得冰冷。奥尔菲痛苦极了,不断地呼唤着她。最后感动了维纳斯,她帮助犹丽迪西重生,爱情战胜了死亡。除了最后维纳斯帮助犹丽迪西重生,其余所有情节都跟古希腊神话没有差别。

大约一百年后,1858年,奥芬巴赫对此剧进行了颠覆性改编。他的歌剧名叫《奥尔菲在地狱中》,其情节变成这样:犹丽迪西是一个水性扬花的女子,与奥尔菲貌合神离。她找了一个情夫,是个养蜜蜂的,叫阿里斯特欧斯,其实是地狱之王普路托。犹丽迪西跟他相好,义无反顾地随他去了地狱,还给奥尔菲留下了字条。奥看了后,在一阵震惊之后,他心里暗暗高兴,觉得这样也挺好。正在此时来了一位叫做舆论的人,当然这是一个象征主义人物。他逼着奥尔菲必须去地狱找回妻子,不然就会身败名裂。于是奥尔菲被迫去找妻子。奥林匹斯山上,众神正在睡觉,有人来报告,说普路托从人间拐了个女子到地狱去了。众神之神朱庇特责问普路托,普说这是因为在神的生活中太无聊。朱庇特更是怒得要死,但有的神纷纷支持普路托,说这里真是太无聊,每天吃点甘露佳果,没有一点乐趣。正在这时一个小神报告说,奥尔菲找到这里来了。朱庇特命令普路托马上将犹丽迪西还给人家。普路托百般推脱,奥尔菲顺水推舟,说那好,这事情就算了。但是朱庇特不干,一定要他找回犹丽迪西,而且决定大家都到地狱去看看。于是众神与奥尔菲浩浩荡荡往地狱而去。朱庇特首先到了,他看到犹丽迪西不禁心生喜欢,变成一只苍蝇围着她嗡嗡唱着。犹丽迪西因为这里太寂寞太无聊,很快喜欢上了这只苍蝇。她向这只苍蝇倾诉自己的苦闷。苍蝇大喜,现出原形,带走了她,把她变成了信奉酒神的女祭师。众人赶到,见此变化,人人都惊且怒。犹丽迪西一点也不难堪,当着丈夫的面得意洋洋。众神强烈不满,迫使朱庇特让奥尔菲带走了妻子。但朱庇特有条件,就是一路上决不能回头看她。奥尔菲无精打彩地带着妻子走上了回家的路。借着一个雷电,他回头看了一下,结果犹丽迪西又回去了。所有的人皆大欢喜。

这就是以一个现有的作品或段落为构思起点,进行颠覆性改编的例子。

可以看得出,原作《奥尔菲与犹丽迪西》赞美纯真而炽烈的爱情,战胜了死亡,得到了永生。那作品有着古希腊神话、悲剧、史诗那种高贵而典雅的气质。人的真诚能克服任何困难,人的坚持能改变命运,这与当时的启蒙运动是有着某种思想联系的。

《奥尔菲在地狱中》这戏做了对位式的逆向改编,将高贵的题材作低贱化处理。这里所有的人都有着自私、欲望、虚伪等等人的劣根性。在这里,人也好神也好,其实都与平民中的某种庸俗与自私气质相吻合。每一个人都尽量地为自己着想,他人是不予考虑的。但是这戏与道德无关,只是强调了人自身的一个带有劣根性的真实侧面。剧中的犹丽迪西,还有奥尔菲,还有拉庇特,都写得非常生动。据说奥芬巴赫是为了讽刺当时的政府和社会。这戏演出后观众特别欢迎,而专业评论对之一片臭骂。

已有的作品或段落作为构思起点,逆向思考,进行颠覆性改编要注意一些什么事项?首先,对原作要吃透,究竟原作的意图与主题是什么?第二,剧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是什么?颠覆性改编如果没有自己的思想火花来使人眼前一亮,如果与原作相比,思考上显得贫弱,那么这种改编就成了噱头。颠覆性改编不是反对原作,而是借原作说另外的事情。现在看到好些作品,对原作进行大挪移式的改编,可是改编者的智商又那么低,思想又那么浅,他一共认识七八百个字,全剧翻来复去用的词汇不会超过一百个,一眼能看出他的愚蠢,比原作低了许多,实在是一件好笑的事情。只有在形而上的层面比原作高,或至少能与原作匹敌,才能说是对原作最大的尊敬。

(六)从一个理念而来的构思

一个理性的概念是可以发展出构思来的。这与写出的剧本是不是太理性太概念是两码事。

从生活出发,艺术的一切都来源于生活,理性思考和理念是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有的哲学流派认为,恰恰是我们有了理念才会有我们自己的存在。我们不在乎这话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这两者都是人类生活的结晶。过去我们片面地理解生活的含义,生活是广阔的,也是广义的。与此同时,对于创作中的形象化与概念化之争,我们基本上是把概念化作一条死狗来打,对概念化的诘难有简单化的倾向。其实构思之始,有些东西必然是概念化的。我们戏剧创作中真正的理念思考太少了。

从理念或概念出发构思出自己的剧本,这是大有人在的。萨特的所有剧本就是从存在主义理念出发来构想的剧本。

可以用来说明此种情况的音乐剧是《耶稣基督巨星》。这个戏说的是基督最后几天的生活及被钉上十字架的过程。故事情节来自《圣经》。

剧中的核心情节是基督与犹大的关系。基督知道自己的命运,也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他也反抗了,但是他的反抗其实是走向暴力与血腥死亡的推力,直到他钉上十字架。也就是说,基督在用一种悲剧的方式在制造着基督。犹大也是,他也知道基督会死,他也知道他会出卖基督,他还知道后世会对他诅咒,他会被永远钉在名誉的耻辱柱上,但是他也那样做了。他也在用他的行为制造着基督的神话。三个权力在握者,祭司长卡亚法斯,大祭司阿那斯,行政官皮内特,虽然他们都是主张处死基督的人,但是他们都是各有各的缘由的。

把圣经拿来改成音乐剧,那是什么理由?这就是说,最早产生该剧构思起点的,一定是某种理念思考。作为剧作者韦伯最早构思点的理念是什么?他没有说过。但是从作品倒推,我们可以看到,他是这样想的:人的选择决定了人的本质。这是存在主义的基本命题。没有证据说明韦伯与存在主义哲学有交集,但是他这部作品内在的理念就是这样。他也没有停留在这一个人的层面,而是从多人物的定位在表明这一理念的延伸,众人的选择决定了社会的本质。信仰者与被信仰者的选择,决定了一个宗教的内涵,而命运只是人们的一个托辞。

(七)从一件物品(道具)发展而来的构思

过去我们有一种写作练习,将课桌后撤,中间空出来,放一把锄头或什么的。大家面对它思索十五分钟,接着当场写出小品作业,规定要与这个道具有关。当然那种小品比较小,只有四分钟或五分钟。

其实这就是一种通过道具来构思小品的训练。

用道具或物件来作为构思起点,其作用跟一个茶馆的场景设置,或者一个事件的设置没有什么两样,剧作者无非是要用它来形成枢纽,组织起人物关系。

比如说话剧《洋麻将》。

它由美国剧作家柯培恩编剧,由于是之和朱琳演出。(本文所引,均来自北京人艺根据该剧舞台录像发行的光碟)这出戏从头到尾只有两个人,一个七十六岁的老头儿魏勒,一个七十一岁的老太太芳西雅。地点是本德里市的一家养老院的一个角落里。这两人在这儿养老。

戏开始是一个探视日,幕后有唱诗班在唱着感恩歌,人声鼎沸,其中最动人心弦的是孩子们欢笑嘻闹之声。

与此相反,此时的魏勒却一个人孤零零地来到这间没人来的破败杂物间。正在这时,芳西雅暗暗哭泣着来到这里。这是两个没有亲人,或者说有亲人也被他们抛弃不管的孤单老人。老头儿来了两个月,老太太来了三个星期。自然,两个孤独的老人,相互之间便有了许多可以聊的话题,也因此有了许多相互的同情。两人越谈越谈得投机。

老头魏勒说:“芳西雅,老实说,我只有跟你才谈得来。”

芳西雅也有同感,说:“是呀,这里有这么多的人,可是就是没有人可以说得上话。……”

魏勒说:“这里有一半的人都不能说话。另外那一半能说话的,我宁愿他们不说话还好些。”

芳西雅说:“是啊,他们一开口就是抱怨,我一辈子从来没有听到过这样多的抱怨。”

于是老头魏勒便建议两人来打一种扑克牌,有点像麻将,做成三张一组三张一组的,就糊了。

全剧构思的最原始的起点之一,我以为就是这副扑克牌。少了它,情节、动作、人物关系、事件就根本没法子捏到一起来。全剧就是两个人坐在那里打了一十四把牌。这牌是两个老人互相沟通的桥梁,同时又是他们互相沟通的障碍,而且是一种无法逾越的障碍;是他们互相获得一种安慰的手段,又是他们互相伤害的一种灾难,而且是他们有意无意,或者双方都想避开却怎么也避不开的伤害。打牌,就是这戏的贯串动作,就是这戏的主要事件。打牌就是这出戏的核心戏剧情境。

前三把牌,两人是舒畅而欢快的,谈起他们各自的婚姻,两人都是早年就离异了,两人都有亲人儿女,两人都有过欢乐幸福的时光。两人也谈起在养老院里的感觉,讽剌那些将养老者置于一种虚伪的豢养状态的人。只是谈起往事时,老头儿魏勒一方面总会不自觉地透露出一种过去曾是成功者的得意,另一方面又总是有一种愤愤不平之气,有一种对命运的诅咒。这是可想而知的,要是一个人从来没有成功,或从来没有过成功的可能性,他就不会有不甘心不服气的诅咒。所以老头在牌局中时常有“他妈的”、“王八蛋”、“臭大粪”之类。而芳西雅却从小生长在一个有教派背景的家庭。似乎是一种清教徒色彩极浓的,教条极严格的教派。不能说粗话,不能有声色犬马之类的享乐主义。可以看出,她对魏勒的满口粗话,心里是反感的,不能接受,不舒服。但是她大概三个星期以来就无人可说得上话,好不容易能和这样一个老头交流,她又不能放弃,于是每次只是皱眉而已。但是这老太太却有另一特点,她说起自己来,却不如老头那样直白,总有点遮掩,总有点言不由衷。她说她有儿子,还有两个孙子,但不住在这里,而是远在丹佛。这中间,不知不觉地芳西雅全赢了。老头儿也还高兴,因为是他教会和指点老太太赢的。

又过了一个星期,依然是探视日。这一天魏勒早早地就来到了这里,胡子也刮了,还打上领带,换了一件体面点的衣服。老太太也来了,她也精神多了,特地穿了一件红毛衣,还采了一把小花。魏勒还躲在钢琴后边吓老太太,两人欢快多了,也年轻多了。不说多话,又开始打起牌来了。但是不久就开始出现问题。到第四把牌时,还是老太太赢,老头开始大声咒骂,说他妈的这种臭牌。到第五把牌时,老太太又赢了。老头开始朝老太太发泄,找碴,说她出牌不规范,说:“我教过你,打牌不能这么窝在手里。”渐渐我们发现,老头儿将一辈子不走运,命运对他的不公平,和目前的打牌竟然联系在一起。说芳西雅:“你就是走运,我一辈子也没见过你这么走运的人。”他说这话时充满了怨恨激愤。老太太说:“哎哟,你看你脸红的,我真怕你为了打牌要中风。这不就是玩儿吗?你干吗这样认真?你再要这样,我就不再玩,回屋去了。”老头只好说:“对不起,我说话声音太大。可是,我心里就是窝火。我就是服不了这口气。”

到第六把牌时,老太太又胡了。这回老太太怕了,战战兢兢地说:

“魏勒,你说,我们打牌,只是为了好玩是不是?”

老头说:“当然是。”

老太太说:“那么,输了赢了也就无所谓了。”

老头觉得不对劲,说:“怎么?你是不是又胡了?”

老太太说:“是。”

老头儿又火了,说:“你胡了就胡了,干什么这么神秘。”过来一看,真胡了。于是他妈的、王八蛋一通骂了起来。

越来越不对劲了。到第七把牌,老太太又胡了。这一回不敢说了,像做贼似的,将牌扑着放到桌上,也不敢吱声。老头一看这情形,又发毛了,说:“你他妈的又胡了?”老太太说:“是。”老头又吼了起来,“怎么你他妈的一把都没有输。”老太太真心实意满怀歉意地说,她没有故意要胡,她不是有意的。老头更加大怒起来,说:“你他妈的不经意就赢了。”看看老太太的牌,怒得要死,对于命运的这样一种虐待,他再也不能忍受,一把便掀翻了桌子,两人不欢而散。

到了第二天晚上,魏勒知道自己错了,这牌桌不是对他命运的嘲弄,他的确失态了。于是他去找芳西雅道歉,说了许多的好话。接着又求老太太跟他打牌。其实老太太除了他,也没有任何人可以说话。一面说再不玩了,一面又还是坐到了桌边。

但再打,还是老太太赢。于是老头又忍不住骂骂咧咧。这十四把牌中,老头在第九把时赢了唯一的一盘。可是老头又说,这是老太太故意出错牌,让他赢的,以此来打击他的自尊心。两人打牌的局面变得越来越火爆。老头竟至于去揭老太太的疮疤。说她的儿子就在本城,说她是个人人都不能忍受的人,是她早就将儿子赶出了家门。老太太说,那是他竟然去找那个从未对他负责任的爸爸,等等。其实老头儿并不知道,他故意这么蒙着说的。当老太太明白后,她恨死了他,打了他一记耳光。接下来的打牌,就变成了一场恶狠狠的战斗,两人都将它当作一种报复命运,发泄仇恨的渠道。老太太竟然也骂起粗话,说:我胡了,他妈的,我胡了。也说你这个婊子养的。老头最后输得倒在桌上,对人生绝望到了极点。此时老太太又害怕起来,怜悯起来,呼叫着魏勒。

这个戏完全通过一副扑克牌来建立起戏剧冲突、戏剧动作、主要事件和人物关系。通过打牌,写了人的孤单,写了被忽视被抛弃之后,与现实世界那种无法协调的关系。孤单而又遍体麟伤,心灵就变得很脆弱而自卑,就是碰上了合适的可以沟通的对象,也变得无法沟通了。

这副牌不仅建立起了文本,而且建立起了舞台样式。老实说,它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导演。两个人坐着打牌,连调度都所剩无几。尤其是那么好的演员,他们极其到位的表演,他们对人物的深刻理解,都使得导演变得若有若无。所有的舞台表现手段都集中在打牌上,连戏剧节奏都靠打牌来解决。如老头儿的发牌,这十四把牌,发牌真是极有戏剧性的,每一次都不同。快乐的,叫着对方的名字;打得上劲了,还一同唱歌;开始不满时,就摔摔打打;愤怒,就将牌作仇敌了。还有一把牌,老头说他已知道了,是这屋里有一个鬼,在作弄他。于是发牌时就一惊一诈的,发一支牌,搜索半天。也还可以说,这一副牌,就是舞美。

(八)从音乐而来的构思

这种情形比较多地出现在歌剧和音乐剧的创作过程中。许多音乐家在灵感的启发下,往往会有一些音乐初始的想法,他们将其发展出一个音乐戏剧框架,有了从音乐角度对戏剧内容的蓝图,然后再去寻找写剧本的,作词的,将其变成一个剧本,然后他再在剧本上进行作曲的完整化工作,这种情况太多了。

比如说《歌剧院的幽灵》,是从音乐开始构思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的《音乐剧魅影》的剧作者,在《歌剧院的幽灵》一剧的评介中说:“1984年某个寒冷的清晨,韦伯给人称‘音乐剧沙皇’的著名音乐剧制作人卡梅伦·麦金托什打电话,闲聊中谈到根据法国作家勒鲁的小说《剧院魅影》创作一部音乐剧的想法。麦金托什回忆说,当时他正泡在热气腾腾的浴缸里。听了韦伯的设想,立刻意识到这是个好主意。”(该书P32)

韦伯的设想必然不是文学上的,他不是文学家。他必定是音乐设想,必定是通过音乐,设想这么一个小说在舞台上的景况。实际上这个剧的剧本,是在韦伯他们工作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后,才请理查德·斯蒂尔格协助韦伯完成的。什么意思?那就是韦伯的音乐构想已经到了相当程度,编剧协助完成音乐的文学形态。

(九)从戏剧场面发展而来的全剧构思

戏剧场面是什么?一出戏中一个大的相对完整的段落是一幕,大的相对完整段落中有些小的段落称为场。构成戏剧情节的最基本单位叫做戏剧场面。比如《马克白斯》第一幕第五场由四个场面构成:1、马克白斯夫人读信;2、送信人上,报告国王今夜要来;3、马克白斯夫人兴奋;4、马克白斯上场。

绝大多数戏剧场面以人物上场下场为关键,一个人在舞台上是一个独立的戏剧场面,上来一个人后则由一个独立单位向另外一个单位过渡了,一个人上一个人下构成一个戏剧场面。有的时候一个戏只有一个场面,有的时候一场戏有很多场面。戏剧场面由若干戏剧话题构成的,有时候是一个话题,有时候是多个话题。比如,马克白斯回来说:亲爱的夫人我回来了。马克白斯夫人说:我看得出你非常辛苦和疲倦。这是一个话题,见面时相互关照客套的话题;接下来两人说起邓肯王今天晚上要来这里过夜,这是第二个话题;第三个话题是说起今天晚上可以动手;第四个话题是马克白斯夫人说:你的脸上就像一本书明明白白写着你想干的事情。这两个人之间,马克白斯夫人永远是马克白斯的政治导师。

在戏剧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戏剧场面,音乐剧、歌剧尤其如此。成功的音乐剧和歌剧一定会有几个让人一辈子都记住的场面,那是因为在这些场面中间,集中了人物关系最微妙的呈现,集中了性格和情感最强烈的表达,然后用音乐、用舞台美术、用舞蹈、用歌唱表达到无以复加。

音乐剧和歌剧的剧本是由构思的起点发展成构思,构思发展成提纲,写剧本时不是从序幕开始写,在提纲阶段要特别注重场面设计,设计好一两个好的场面后把它写出来,然后用段落粘贴,粘贴的段落不要出现逻辑错误,要让人物层层递进。

音乐剧、歌剧的剧本创作一定要突出核心场面,先立起核心场面再粘贴其他场面,其他场面是为核心场面服务的。

(十)从戏剧高潮而来的全剧构思

这就要从高潮看统一性,也就是从高潮点倒推逐渐使情节明确起来,逻辑合理起来。比方说从戏剧结构而来的构思起点。戏剧结构就是戏剧动作的组织方式,有些特殊的结构可以在故事明晰起来之前就存在的。音乐剧和歌剧要更多地跟当今的学术潮流进行交接。

戏剧构思起点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种,因时间关系不多讲。总之,找到戏剧构思的种子非常重要,它是戏剧构思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责任编辑:姜瑶】

猜你喜欢

音乐剧老头老太太
羊吃菜
成长才最重要(相声剧本)
老头与丫头
早上的期待
近期国内歌剧/音乐剧演出预告
音乐剧新闻
音乐剧新闻
近期国内歌剧/ 音乐剧演出预告
哪剪的
搭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