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申报》民国词综述

2017-12-06

小说月刊 2017年21期
关键词:词作词人民国

(南京师范大学强化培养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23)

1 民国词的数量及内容

经笔者的不完全统计,民国期间,《申报》上发表词作至少约有861首,涉及词人200余位。由于民国历经38年时间,为了便于研究的针对性,我们根据重要的历史事件,将民国基本划分为3个阶段——1912-1923年,1924-1935年和1936-1949年。在1912-1923年间,《申报》上的词作发表十分活跃,词作数量大,内容丰富,发表作品至少约有756篇,词人至少约有164位。在1924-1935年间,词作发表量大幅减少,共有作品约61篇,词人约35位。1936年-1949年,《申报》上的词作发表更加低迷,作品不多,共有作品约44篇,词人约21位。

在《申报》上发表的民国词不仅数量庞大,内容也十分丰富。尤其在1912-1923年期间我们已收集的756篇作品中,涉及的题材广泛,内涵丰富,部分作品表达的思想内容具有时代性与先进性。

民国时期的词作内容上不可避免的带有时代烙印,有部分词作反映了当时社会状况和时代特征。因民国早期的北伐战争,所以有一定数量的战争题材创作,如词人铁耕的作品大多是战争题材,他本人也亲自参与了战争,词作《和王彦卿吊战场原韵》、《和王彥卿北伐军行原韵》都是典型的战争题材,直接描写了壮阔的战争场面,给人以振奋,也包含词人对国家命运和社会现状的担忧以及战争结束后的苍凉凄清之感。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有一些含有赞扬共和的词作,如1915年东园在《满江红 有感》中表达了对共和的认同,对移风易俗的赞扬。当然,也不乏对共和的讽刺之作,如《愚园独酌醉中倚此西江月》中表达了对民国各种新举措的嘲讽。赞扬也好,讽刺也罢,这些词作都是民国早期的创作,都起到了较好的记载历史的作用。

另有部分咏史怀古的词作,它们所占比重虽然不大,但是仍然是对社会的侧面反映。比如守宽的《双门底怀古》,桂岑的《金陵杂咏》,无我的《满江红感怀》等。它们都通过咏怀历史或缅怀古迹,或写朝代更迭,繁华易逝之慨叹,或抒离别之怨思,兴亡之伤感,或悲国家之混乱,人民之苦痛,都有借古喻今的深切内涵。

当然,作为词,即使是民国时期的词作,仍不可避免的受到婉约词和闺艳词的影响,这一时期仍有不少反映个人心态情绪,尤其是表现愁情的婉约词写作。根据我们统计,这种题材的词作在民国期间大大超过了反映社会现象的作品,占有很大比重。在《申报》发表的民国词包含的常见题材有相思、思乡、思念征人、壮志难酬、身世漂泊、闺艳词、送别词等。当然,常见的婉约词题材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常常一首词中内涵丰富。如1912年1月3日逸舲发表的《无题》表达了对乱世纷争、自身遭际、女性命运的慨叹,对未来的迷惘无助,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等多层情感。当然,常见的婉约词作品不仅仅是个人心理状态的反映,也是对社会现状的侧面表现。如思念征人、壮志难酬、身世漂泊等情感与国家动乱、社会不太平息息相关。

整体看来,《申报》上发表的民国词中虽仍是婉约词占主流,但据我们统计,从1921年开始,纯粹的闺词、艳词大幅减少,除了后期的一些辑佚作品,词作或多或少带有家国之思的深刻内涵。

2 词作者略谈

在《申报》发表词作的词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参与 《申报》编纂的词人,如陈蝶仙。

陈蝶仙出生儒医世家,自少年时就非常爱好小说,诗词及音律,十余岁便擅吟咏。他发表在《申报·自由谈》上的词作,下笔多旖旎缠绵,亦不乏充满生活情趣。自1912年起,陈蝶仙开始在《申报·自由谈》上发表作品,第一篇作品即1912年10月25日发表的《感赋何公旦诗二首》。1916年陈蝶仙开始担任《申报·自由谈》主编。陈蝶仙在《申报·自由谈》刊登词作,以1912、1913年最为频繁。而自1914年起,《申报·自由谈》便出现了“栩园词选”版块,概为陈蝶仙所辑选的词。该板块并非固定版块,在1914年间或出现,1915到1916年二月前出现极为频繁,之后则渐渐消失,不再出现。陈蝶仙于1918年9月辞去了《申报·自由谈》主编一职,结束了文人生涯,投身实业活动。不过在那之后,《申报·自由谈》仍偶有刊登他的词作。

第二类,积极投稿,经常在 《申报》上发表词作的文人。如陈小蝶、许瘦蝶、吴东园、汪诗圃、周镜湄、顾佛影、姚民哀、况周颐等人,亦有许多女士频繁在《申报·自由谈》上发表词作,如吴绛珠、温倩华女士等。

陈小蝶乃陈蝶仙的长子,幼时受父亲陈蝶仙、母亲朱恕濡染,10岁开始学吟咏、书画、昆曲、皮黄,无所不通。他17岁后,步乃父后尘,踏入文坛,后成为《申报·自由谈》的主要撰稿人,20余岁已在上海文坛出名。陈蝶仙、陈小蝶父子,亦有“大小仲马之号”的美名。

吴东园是晚清秀才,诗文词曲皆工,1913至1922年间频繁在《申报·自由谈》上发表词作。他晚年成立国粹保存社,函授海内外弟子诗词学。

顾佛影于1915到1918年间在《申报·自由谈》上发表较多词作。诗词、散文、小说、戏曲、书画兼擅。早年与陈蝶仙等交游,为栩园门下弟子。

姚民哀是民国初年文坛健将之一,南社的中坚分子,又与文公直、顾明道合称为武坛三健将。他在1918、1919年间以天亶之字在《申报·自由谈》上发表过较多词作。

况周颐是清末四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有《蕙风词》、《蕙风词话》等。况周颐是晚清官僚,在京师为官之时,与同乡王鹏运共同钻研词学,人称王况,共创临桂词派。民国年间,他在《申报·自由谈》发表词作的1924至1926年,是他人生最后一段时光。他在《申报·自由谈》上发表散文与词作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赚取稿酬养家糊口。当时他已六十余岁,创作进入炉火纯青的阶段。他的词作“声律与体格并重”,守律甚严,凄艳浑成。

第三类,经常在《申报》上发表词作的社会名士。如官僚易实甫,画家谢公展等人。

易实甫在1915、1916年间发表诸多词作于《申报·自由谈》上。易实甫幼时即才思敏捷,长于作诗。一生作诗逾万首。他的诗词或空寂冷漠,或浮艳颓靡。

谢公展曾任国画科学教授。善花鸟鱼虫,尤工画菊。亦善诗词,与其弟介子经常酬唱联句。他们兄弟二人在1923年间常在《申报·自由谈》上联名发表词作。

3 传播介质

文学作品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媒介的发展与更新。在印刷术出现以前,先秦时期的民歌大多通过口头形式得以流传;到了宋代,则口头传播与书面传播兼而有之。在晚清时期、《申报》出现以前,印刷成册也还是文学作品主要的传播途径,再加上不知名作者若想出版作品还需自费,不仅阻断了穷酸文人成名的途径,且一时难以做到广泛传播。《申报》作为近代中国尤其是民国时期影响力最大的报纸,自1872年创刊以来,就十分重视文学作品尤其是传统词作的刊载。在《申报》的创刊号上,《本馆条例》曾登载:“如有骚人韵士有愿以短什长篇惠教者,如天下各名区竹枝词,及长歌纪事之类,概不取值。”《申报》第二号上即刊登了其第一任主笔蒋芷湘的诗作《观西人斗驰马歌》。而随后不久,又开设了专门刊载旧体词作的版面。这样的做法,在词作者,是同行间进行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在读者,则可为阅读增加一些雅兴;在《申报》的编辑部,则可以作“救急”之用。盖彼时交通不甚便利,稿件偶有延误,编辑们往往就以贮存的诗词来稿“充实”版面。一时间竟成为了业界的常规做法。这一做法,王韬在《弢园文录外编·艳史丛钞序》上亦有提到,无论是在作者或是编辑部方面,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申报》为旧体诗词刊载做出的贡献,在前期与之相关的有《瀛寰琐纪》《四溟琐纪》《寰宇琐纪》等衍生出版物,在后期则特别设置了《申报·自由谈》这一板块。前期四种均是传统文学刊物,主要刊载旧体诗文词。以《瀛寰琐记》为例,作为中国最早的文学期刊,《瀛寰琐记》共28 卷,刊载诗1200 余首,词200 余首,曲80 余首,其刊载数量超过同时期其他刊物上发表的同一题材的作品数量。《自由谈》是《申报》的著名副刊,创刊于1911年,曾由王钝根、吴觉迷、周瘦鹃、黎烈文等人担任主编,从创刊之初就确立了以“趣味”为主的风格。待1916年南社诗人姚宛雏担任主编时,方以文学诗词见长,《自由谈》也一度成为诗词专刊。据统计,自1912年至1949年这30多年间,《自由谈》刊载词作众多,既有像况周颐、朱彝尊这样的词学名家的作品,也有主编陈蝶仙、周瘦鹃等人的闲笔,也有其他若干文人“游戏人生”之作。反映了身处那样一个时代的文人的对人生与生活的诸种看法。

起初由外国人创办的《申报》,在很多方面直接借鉴国外的创办经验,也因此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在许多方面的先河。正当《申报》因版面调整而取消了原本用于词作刊登的版面时,上海的其他报刊则趁虚而入。《字林沪报》向《申报》借鉴经验,在每期报纸最后都附载“诗词杂作”。又趁势发行了我国第一部文艺副刊《消闲报》,并将此作为吸引文人、推销报刊的商业手段。这些上海小报对旧体诗的吸纳为沪上文人提供了一个发表作品和建构社交网络的平台。

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新气象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如火如荼地展开,旧体诗词也开始了它的变革。《申报》中所刊载的词作正可看作是传统文学与新的传播媒介的碰撞。民国时期印刷业发达、报刊迅猛发展,词学借助报刊形式进行传播,改变了以往主要依靠书籍传播的形式,报刊成为近现代词学传播最活跃最重要的媒介之一,促进文人更加积极踊跃地从事文艺创作的同时,也促进了词学的发展和繁荣。再加上特殊的政治背景,内忧外患亦不曾停歇,文人的爱国情感、民族意识、个人情感较前代有了显著不同,大大丰富了词作的内容。无论是在词作的数量、内容上,亦或是词人的数量上,《申报》中的民国词都是个不容忽视的文学现象,也希望借此可以引起更多专家学者的重视。

[1] 孔令仁.中国近代企业的开拓者[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

[2] 陈定山.我的父亲天虚我生[J].香港:香港大成,1984年第130期

[3] 左鹏军.顾佛影剧中的郭沫若及相关史事辨析[J].广东:学术研究2016 年第 2 期

[4] 万青力.美术家企业家陈小蝶——民国时期上海画坛研究之一[J].近现代美术,2002年第一期

[5] 秦玮鸿.况周颐家世生平考[J].广西:河池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6] 陈璇.被忽略的上海书写——早期《申报》以及所刊词人词作概况[J].上海:《社会科学》,2010年11月

[7] 焦宝.晚清民初诗词作者群与文学期刊关系——以新民丛报与东方杂志为对象[J]. 四川:社会科学研究,2013年5月

[8] 骆一歌.从<自由谈>到谈自由[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6

猜你喜欢

词作词人民国
论词人择调与审美联想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林逋梅妻鹤子
更 正
凭词寄意 柔情似水——近代词作名家韦瀚章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
午社“四声之争”与民国词体观的再认识
论帝王词作与尊体之关系
词人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