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试金石》看史蒂文森作品中的英雄主义色彩

2017-12-06

小说月刊 2017年21期
关键词:史蒂文森试金石英雄主义

(武汉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72)

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是英国著名散文家、小说家和诗人,十九世纪末新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他的文笔优美细腻流畅, 他的诗歌想象丰富, 情趣盎然, 格律严谨, 被奉为经典之作,深受世界各国读者喜爱。他的散文、游记以及信函文字优美、内容睿智且见闻广博。史蒂文森的著作使得他在有生之年非常受欢迎,受到了许多作家的赞美,其中包括欧内斯特·海明威、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等知名作家。基于早年丰富的游历经历,史蒂文森的作品极富传奇色彩,他最负盛名的作品《金银岛》就是游记形式的作品。“他有着奥德赛一般的奇特经历, 逃离死亡甚而又追随死亡。这个为人爱戴的作家的事迹犹如天方夜谭一般, 他的冒险故事早已迷住了千百万读者。[1]”旅行中的所见所感融会在作品里,形成了史蒂文森独特的写作风格。《试金石》(The Touchstone)是他的短篇小说,这篇具有童话色彩的故事彰显了作家的英雄主义情怀。

《试金石》(The Touchstone)讲述的是一个勇士勇闯天涯,寻找一块可以彰显“真理(truth)”的石头的故事。两兄弟同时爱上了一个牧师的女儿,小儿子(the younger son)因为无条件服从父亲所以更得父亲的欢心(after his heart),而大儿子(the elder son)由于直言不讳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思想所以引得父亲厌恶。牧师提出许配女儿的条件是找到可以彰显真理的试金石 (原文是:“One thing I love, and that is truth; and for one thing will I give my daughter, and that is the trial stone.”)。面对着这样的挑战,兄弟俩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态度:小儿子向父亲求助并且获得了帮助,父子俩采取了近乎欺骗地方式用一面镜子换得了牧师的女儿;大儿子勇敢地接受了挑战,怀着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和对真理的追求,踏入了披荆斩棘的寻求试金石之路。多年以后,大儿子经过了千难万险最终带回了真正的试金石;他回到当年离开的地方,才发现一切物是人非,心上人早已嫁作他人妇。而试金石将真相展示在他的眼前,虽残忍,他却不得不接受。

故事的结局似乎是不公正的:没有付出任何努力的小儿子仅凭着父亲的帮助就以近乎欺骗的方式获得了娇妻和儿孙满堂;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踏遍每一寸土地经历了千辛万苦获得了真正的试金石的大儿子,却只落得了遭“胜利者”嘲笑,失去爱人,而立之年却膝下无子的落魄下场。从现世享乐的角度看,大儿子似乎是愚蠢的失败者,所有的努力都是一场空,倒不如起初做父亲惟命是从的儿子,尚且落不到这个下场。这里作者含蓄地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幸福?

英雄主义给了读者最好的回答:寻求自己内心所真正追求的有价值的东西,真理也好,正义也罢,都是自己内心宝贵的信念;坚守着内心的追求,披星戴月,不辞劳苦,不畏人言,我追我之所求,寻求自己内心的答案,这才是人生意义之所在,这才是幸福。虽然并不是所有的英雄主义都是启程于伟大的理由——相反,可能仅仅是出于某个世俗而又平庸的缘由,一个人走上了一条寻求的道路——但是在这寻求的途中,他内心的“英雄”逐渐被唤醒,最后他得到的精神认知层次远远超越了起初开启这场旅程的理由,从而获得真正的人生升华。在故事中,大儿子寻找试金石的初衷是为了娶得心爱的女子和表达对牧师的崇敬,而非寻找普适的真理(原文是:For whether I marry the maid or no, I will call you by that word for the love of your wisdom; and even now I will ride forth and search the world for the stone of touch.)但是在故事的最后,他意识到,比起他原先追求的东西,他宁愿选择残忍但是属乎智慧的真理。

英雄注定孤独,真理注定是属于少数人。世界上大多数人屈服于愚昧,目光狭隘,追求物质享乐而非精神追求;而英雄追求的东西往往超越了平凡人所引以为傲的东西,所以英雄不为多数人理解。因此,从根本上说, 崇高和悲壮是英雄的两个基本表征[3]。故事中出现的五个人物中,除了大儿子(the elder son),其他的人物都是愚昧的化身。小儿子(the younger son)是厚颜无耻的说谎者,他心胸狭隘,内心充满恐惧,也不具有爱的能力,(原文是:…the man was lying, his soul was shrunk into the smallness of a pea,and his heart was a bag of little fears like scorpions, and love was dead in his bosom.)父亲(THE KING)不仅心胸狭隘,毫无父亲应有的公正和宽容,而且十分胆怯怕事,他的“至理名言”是“等待是最好的捕猎,不说话就不会犯任何错误”(原文是:Waiting is good hunting, and when the teeth are shut the tongue is at home.”)美丽温顺的女孩被描述成“如清晨一般美好(原文是:…she was as fair as the morn),结果在试金石的照耀下,她的本质居然是如活死人一般(原文是:she was but a mask of a woman, and withinside she was quite dead, and she smiled as a clock ticks, and knew wherefore.)最令人失望的是牧师——他是大儿子闯荡世界的主要精神动力,他曾让大儿子信服于他的睿智——居然也是内心肤浅而愚昧的人。他不去思考小儿子呈给他的“试金石”是否是伪造的,只执念于求证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是理所应当的,他并不是真正想要得到真理,而只是想获得一个凭证——他所拥有的财富和名声的凭证。(原文是:“there is no truth but the plain truth; and I am a King indeed, although my heart misgave me.”)作者塑造的每一个人物都是典型的社会人的代表,意指社会上存在着众多这样的人,那么像大儿子这样怀有英雄主义信念的人便无法避免孤独地生活在这世界上的命运。

英雄主义常常被笼罩上悲壮的色彩,既因为英雄所选择的路是众人所无法理解的路,也是因为他们内心的信念使他们宁愿被现实逼迫得遍体鳞伤也不愿违背自己的良心和信念,或者放弃真理。罗伯特·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中的话是对这种悲壮最好的描述: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择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凄凄,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两条小路上,

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这是英雄主义的悲哀,也是全体人类的悲哀。当人们努力冲破自己内心的阻拦寻求真理和美好的时候,现实却以不可理喻的态度将孤独、嘲讽和痛苦加增在英雄的心上;然而,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试炼,看似伟岸实则懦弱的人会被淘尽,真正的英雄变得更加坚忍不拔。英雄和凡人最大的区别不在于有没有怯懦,而是有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的怯懦。英雄的价值就在于敢于正视困难,敢于和困难直接面对,让自己的生命焕发出无限的光辉[4]。故事中“试金石”的意象其实就是人自己内心的本我,这个本我往往有着人本身不愿直视的残缺。凡人不敢面对,于是要么逃避,要么不再活出真实的自己;而英雄则会选择直面现实之残忍,他们宁愿承受直面之痛苦,也不愿欺骗自己的内心。鲁迅说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故事的最后,大儿子在看尽真相之后选择离开——尽管他完全可以选择留下,这是他的家乡——但是他无法忍受假象,他的英雄主义不断地提醒着他拥抱真理。他深谂前路是孤独而坎坷的,但他宁愿选择这条艰难的寻求真理之路,这是英雄之路。他说:“我明白这世上的事有好有坏,所以再见了,我要带着我的试金石再次踏入这个世界。”(原文是:“I perceive there is both good and bad. So fare ye all as well as ye may in the dun; but I will go forth in the world with my pebble in my pocket.”)

作者的思想源于作者的人生经历。“任何形式的艺术应该是诗化的,是有诗意的,是有意味的形式;其次是个性的,是作家艺术家心的外化,是一种个人经验的情感符号;再其次,是对这种经验、情感的认识、思考和理解”[5]。《试金石》就是这样:故事中寻找真理的方式是在大千世界里奔走而非在万卷书中找寻,这与作者早年丰富的游历经历息息相关;或许对史蒂文森来说,主要的知识来源和灵感来源不仅是爱丁堡大学的图书馆,更是他在世界各地行走留下的足迹。而故事中的英雄主义则是史蒂文森游历经历和求学经历相结合的综合原因:在旅行中扩展的视野使他有了壮阔的胸怀;大学期间学习法律使得他获得了至高的正义感——而这两者恰恰是形成英雄主义的价值观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英雄主义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之一,其价值内核是具有跨越历史、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人所具有的不甘落后,不愿平常的生活和工作,喜欢实践一些独立的想法,不顾及周围人的眼光,一旦确定目标,有百折不挠的韧劲走下去,这是作者所赞赏的宝贵品质,也是这篇作品所希望传达的人生教诲。这种品质与教诲在史蒂文森之后的作家作品以及现代电影和文学中都有着生动的传承与延续。

[1] 胡平仁.史蒂文森的再生[N]. 中国审计报, 2003-10-17.

[2] 朱宾忠等. 英美短篇小说精粹——从司各特至福克纳[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3] 吴圣刚.英雄的退却和文学的迷失[J]. 江汉论坛, 2007 (8): 139.

[4] 魏金梅.论《老人与海》中的英雄主义[J]. 电影文学, 2011 (12): 117.

[5] 秦晋.英雄主义诗意的自我思考[N]. 中华读书报, 2008-04-30 (009).

猜你喜欢

史蒂文森试金石英雄主义
战“疫”是考察识别干部的“试金石”
史蒂文森的唯美主义:从王尔德的三种美学谈起
CACSI:汽车品质的试金石
《老人与海》中的英雄主义解读
担当是一名共产党人是否忠诚的试金石
史蒂文森小说《金银岛》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消解英雄主义:反讽与直观——《骑兵军》阅读启示
诚信是科学发展的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