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真理观浅析
2017-12-06
(昆明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周易》真理观浅析
朱宇
(昆明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周易》一书是中国传统哲学著作,其理论思想中更表现出丰富的真理观内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导向,深刻影响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形成和社会的历史发展。本文从揭示《周易》的“天人合一”、“阴阳对立统一”、“唯变所适”三个思想内涵体现出《周易》这本古籍处处闪现着真理的光辉与魅力,给予现代人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新的参考与启示。
《周易》真理观;天人合一;阴阳对立统一;唯变所适
“真理”一词虽源于西方,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渊源上追本溯源,《周易》无疑对于中华文化和传统思想的形成起到重要引导作用,同时其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至今仍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人生价值导向。而对《周易》真理观问题的探讨,有利于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进行深入研究和把握,更让传统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科技发达的今天,绽放出它古老而独特的精神魅力。
1 《周易》的真理观内涵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宇宙真理”,其哲学真理观更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对中国传统文化继承走势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1 “天人合一”之真理观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蕴含哲理的重要思想根基,同时也是易学思想理论中通篇阐述的一种真理观之一。《周易》“天人合一”真理观在六爻体系中始终强调“天”、“地”、“人”三者之间的联系。在《易·系辞下》中,其曰:“《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1]说的就是《周易》将天道、地道、人道,以及这三个方面的时空变化,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行阐述“道理”的。
在《周易》中“天道”指的是宇宙自然中日、月、星辰的天体运行变化规律,体现在地球上有昼夜之分、潮汐之变、四季更替、以及风雷雨雪等复杂的气候变化;“人道”之所指,就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及社会发展规律,由此而有生老病死、善恶荣辱、吉凶祸福、治乱兴亡、悲欢离合等多方面的变化和其因果关系;至于“地道”,则指地球物理变化及地球上动物、植物、环境条件等沧海桑田之变的各类规律。将此三者合一而以时空过程观其变化中的规律,就是认为此三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存在着互为感应、互为影响、互为制约的内在关系。
天道必然要影响于人道,反之,人道必然要反作用于天道。因此,天道、人道便在六爻系统中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是《周易》“天人合一”真理观的实质,而这亦是其所说:“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是以“天道”比拟“人道”,推衍“人道”即人类发展的变化规律。而“人道”立于天地之间,除了效法“地道”即坤之柔顺,还遵循着“天道”即乾之刚健。这亦与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言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之意相似。这也就是说,在易卦系统中,天、地、人三才不仅在宇宙自然的整体上具有统一性还体现出规律等级的次序原则。
同时,在“人道”遵循“天道”程度上亦有所不同,《乾·文言》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2]能与“天地”、“日月”、“四时”、“鬼神”相合,则可先于天时而天不违背人意,后于天而人则尊奉天时,这即是“人道”效法“天道”的最高境界。
故此,《周易》“天人合一”的真理观不仅体现着深邃的宇宙自然观还身具鲜明特色的思维模式即在观察和探索自然中善于运用独特的取象、类比方法演化人类自身及社会发展的特征。
1.2 “阴阳对立统一”之真理观
“阴阳”概念是《周易》理论探讨宇宙自然万事万物性质的最重要范畴之一,在易卦中皆是由“— —”和“——”两种符号构成,即阴爻和阳爻。《易经》认为,万事万物都与阴阳有着紧密的联系。《易经证释》说:“天下物物事事不离阴阳”;又说:“天下万物,皆由阴阳,或生或成。”皆是在指明万事万物是阴阳相生相成的结果。同时,阴阳事物中又存在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既互感互引,又互动互渗。如易卦中的“乾坤(天地)”、“坎离(水火)”概念皆体现出阴阳之间的互反互克的关系;《易·系辞下》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3],表明阴阳之间相成相合的关系;又从“天地定位,风雷相搏,水火相射,山泽通气”的排列中,形象的体现阴阳的对立统一、互感互动而生的变化以及有规律的渐变性互渗的特征。
古人由此认为,这样的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力量,是促进宇宙发展、万物生长的两种原始动力,天地之间的一切事物都是在这样的矛盾关系中产生、发展,变化着的,它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的客观自然真理,也是推动万事万物不断产生发展变化的一个内在性根源与动力。
由此看来,《周易》的“阴阳对立统一”真理观内涵既是世界上提出最早、内容最为广泛的“相对论”,具有辩证法性质的理论观点;又是一种讲究整体的宇宙自然观、人生观更是一种矛盾的对立统一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社会历史观。
1.3 “唯变所适”之真理观
历代易学思想家们皆公认:“易者,变化;经者,永恒”,并认为宇宙自然之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变化着的,唯有一者是不变的,即变化本身。东汉郑玄说:“《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故而,他亦认为《易经》中蕴含“变易”思想。《易·系辞上传》:“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4]天上之“象”,地上之“形”,皆显现着万事万物的变化之理;又云:“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5]这说明《易》之“变”与“数”须反复错综地推衍,天地的“文采”因事物之会通变化而形成,穷究其数即能判定天下之物象;在《易·系辞下传》中:“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变通者,趣时者也。”[6]爻之运动变化存在于六爻组成的卦体之中,由于阴阳爻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阴阳爻在卦体中的往来、进退、消长、盈虚等变动;在卦爻下撰系文辞而告明吉凶,可据以适时变动;吉“凶”、“悔”,“吝”,产生于变动;阳刚阴柔,确立一卦之根本;而变化会通,则趋向适宜的时机。唐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说:“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谓之为易,取变化之义,既义总变化,而独以易为名者。”[7]这指明要对事物变化观察,应透过事物在时间历程中所呈现的先后秩序之关系,来趣时应变。而“唯变所适”正是基于“变易”之根基,在时间秩序中展开的唯变是从的思想。
由此可见,《周易》“唯变所适”的真理观不仅是其义理所阐释的重要部分更是其“变易”思想的旨归之处。而唯有穷通变易之道理,效法变易之法则,“唯变所适”才能不断推动社会变革,才能使民不倦,奋发有为,成就事业,而这正是《周易》谈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核心思想精髓之处,也是知“变易”而“唯变所适”的基础。
2 结论
《周易》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兼俱三才之道、阴阳太极之理,旁通统贯人与天地万物为一有机的和谐整体。因此,人对宇宙万物,以仁民爱物之心参赞天地之化育,于继善成性中,成己、成人、成物。《周易》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根大本,更应于当代经典诠释中,赋予新意,以重获新生力量,在新的时代中焕发新的光彩。把《周易》中所含的真理观结合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国情以及全球一体化的国际氛围,使《周易》被国人认同并继承,承接着“一带一路”的春风走向世界,成为新的“中国标签”、“中国名片”。
[1] 曲辰,《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第42页
[2] [3][4][5][6]黄寿祺,张善文译注,《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00页、第409页、第374页、第390页、第400页
[7] 邱双成,论《易传》变易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 泰山学院学报,2006,第5页
朱宇(1991.07-),男,汉族,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人,昆明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科学技术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