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担心自己得了艾滋病的少年

2017-12-05马志国

现代家长 2017年5期
关键词:皮疹胶囊艾滋病

马志国

症状:他说他得了艾滋病

这天,我接待了一家三口的来访。母亲是高校教师,父亲是公务员,男孩在某重点中学上高二,原本学习优秀,成绩基本维持在年级前20名,但最近他不想上学了,因为他觉得自己得了艾滋病。

原来两个月前,生物课上老师讲起艾滋病的病因和危害。男孩想到自己曾沾到过同桌的血液,忽然担心自己会不会被传染上艾滋病。这一联想可不得了,男孩本来就胆小,一想到此,就惶惶不可终日,并偷偷去医院做了检查。检查结果没问题,但他依然认为自己被传染上了艾滋病。想到自己或许不久就要离开人世,他实在受不了,才哭着告诉父母。

父母听了前因后果后,认为不可能,并劝孩子别担心。但孩子还是害怕,并开始上网搜索有关艾滋病的信息。对照症状,他发现自己真有那些表现:一是每天定时低烧,37℃多;二是身上有皮疹,在上下肢的回弯处。

男孩绝望了,自然无心上学。无奈,家长陪孩子又去医院检查,结果还是没问题。但为什么孩子会低烧和出皮疹呢?医生说,过于担心害怕,就可能导致低烧和出皮疹。男孩终于不再那样害怕了,焦虑症状也有所缓解,但担心依然没有解除,他想通过心理咨询,完全消除担心。

解析:都是心理暗示惹的祸

我和男孩单独沟通时,男孩问:“都说我没得艾滋病,那我怎么会有低烧和皮疹症状?医生说过于担心害怕就会出现这些症状,是真的吗?”

看来,男孩是被心理暗示贴上了标签。为促进男孩的领悟,我给他介绍了一个有关心理暗示的实验。

红蓝胶囊实验:将100名学生分为两组,一组50人。将红色胶囊的兴奋剂分给一组学生,将蓝色胶囊的镇定剂分给另一组学生。实际上,胶囊里面的药粉相互调换了,但被测试者不知道。结果,两组学生的反应是:吃了红色胶囊的感觉兴奋,吃了蓝色胶囊的则表现平静。可见,是不同的心理暗示,抑制了他們身体用药后的生化反应。

这说明,当人自认为是怎样时,他的神经系统便会下达一个不容置疑的指令,“命令”身体的生化机能发生相应的改变。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标签效应”原理。

男孩的领悟力很好,他对自己低烧和皮疹做出了合理的解释。但他还是有所怀疑:“人心里的想法真有这么厉害?”

为彻底消除他的疑虑,我决定现场给他做个试验。

实验指导语是这样的:请你心身放松,放松,放松。好。请伸出两只手。你看,我们每个人的手腕处都有两道横纹,现在把两手腕横纹对齐,然后,手掌相对合并,看看两手的手指是否一样长。是一样长的,对吗?然后放下一只手。这时,请闭上眼睛,想想没放下的那只手,它在不断生长、生长、生长……在一节一节地长,长成一棵树那样高,长成十层楼那样高,长得像如来佛的手,五根手指像五根柱子耸入云端……专注地去想,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好,睁开眼睛,你将两手的横纹对齐,再比一下。

这时,男孩惊奇地发现,没放下的那只手真的长大了,变长了,长了一厘米左右。他大为吃惊,说:“难怪心里总担心害怕出现什么症状,身体就真的会出现这样的症状啊!”

我点头说:“对,也就是说,其实你没病,你身体正常,非常健康。”

男孩笑了:“我知道了,我再也不瞎担心了。”转而,他又说,“可是,我对现在的学校很不满意,老师、同学的素质,特别是我的同桌,都比较低,让我看着不顺眼,所以我还是不想去学校……”

我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男孩好奇地睁大了眼睛:“为什么?”

我说:“这样吧,我再给你介绍一个实验。研究者让两组实验参加者给一位女士打电话。研究者告诉第一组的人,这位女士非常呆板、枯燥、乏味;告诉第二组的人,这位女士非常风趣、幽默、开朗。你猜,哪组参加者与这位女士通话的时间长?”

“第二组。”男孩脱口而出。

“对。为什么第二组人打电话的时间普遍较长呢?这是因为,第二组的参加者把那位女士想象成热情、活泼、开朗、有趣的人,并以同样的态度与之交往,而第一组正相反。也就是说,决定我们对待外界态度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的心态。这也告诉我们,就一般情况来说,如果谁总是抱怨周围的人和事,那往往是自己的心态出了问题,是他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你认为呢?”

男孩点点头。至此可以判断,男孩的躯体问题,并不是躯体疾病,而是躯体化现象,是心病跑到身体上的结果。通常,人之所以扮演病人,往往是因为心理压力所致,是遭遇困境时的一种自我保护策略。男孩总以为自己病了,就是面对困境的自我心理保护,而到处看病、就医,又强化了男孩扮演病人的心理。

探究:性格导致的缺乏安全感

那么,男孩扮演病人的心理渊源在哪儿?为此,我召开家庭会议,和这一家三口共同探讨。

孩子母亲说:“孩子从小在老家跟奶奶生活。奶奶生怕有闪失和意外,不让孩子出门,不让孩子玩耍,结果导致孩子胆小,身体差。上学后,孩子来到我们身边,也是三天两头生病,特别是孩子还闹过疝气。起初,孩子总是觉得疼,谁也没想到小孩子会闹这种病。当时,可把我们吓坏了,个个六神无主,提心吊胆。现在想来,我们大人的表现肯定给了孩子很不好的影响,让孩子变得更胆小、更害怕、更担心了。”

这时,孩子父亲说话了:“还有,我老婆脾气不好,辅导孩子学习,总训斥孩子,还总拿自己的奋斗史说事。我们都是从农村一步步考出来的,所以,对孩子的期望也特别高。”

孩子母亲反思说:“是,我对孩子的期望确实高。就说这次闹病前,暑假里我给孩子补课,也是期望过高的表现。我心想自己是教英语的,孩子的英语怎么能不好呢?哪知,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他对暑假补课很不情愿……”

男孩接过话茬儿:“我妈对我管得太严,还总拿她小时候如何勤奋努力做例子。看我成绩不如以前了,着急上火,暑假非要给我补课,我不愿意,她就批评我。结果,她越补我越不愿学,一直到开学。结果,开学后的第一次考试,我的英语成绩还那样,没进步。我正不知怎么交代时,生物老师就讲了艾滋病的知识,让我一下子忧心忡忡。其实,父母能走到今天真的不容易,他们的奋斗我不否认,但他们是他们,我是我,干吗非要我跟他们一样呢?”

可见,男孩之所以扮演病人,关键是性格问题,主要表现为胆小、怯懦、缺乏安全感。幼年时,奶奶过度谨慎的养育方式,患疝气时大人的提心吊膽,父母自身成功的经历,母亲过高的期望,都更加深了男孩的怯懦。而周围亲人如爷奶、爸妈对他没完没了的消极评价,胆小啊,害怕啊,身体不好啊,又不断强化男孩的这种认知。结果,男孩认定自己胆小,且越来越胆小。同时,这也让男孩内心更加缺乏安全感。

怎样才能让心灵得到安宁呢?

男孩慢慢感觉到,拿高分可以让不安的心灵得到保护。于是,他努力学习,很拿成绩当回事,从小学到初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这也确实让他的心灵得到了保护。但是谁也不能总拿第一,一旦分数优势不再,内心就又感到不安了。

这怎么办?男孩无意中发现,闹病是个不错的办法。于是,一遇困境,他就出现躯体化现象,也就是说一遇困境,他就生病。而生物老师讲的关于艾滋病的内容,正好给了他一个诱因,让他对自己现状非常不满意而极度不安的情绪,转移到了对艾滋病的担心上,从而可以暂时逃避学习压力。

对策:缺点是营养不良的优点

第二次来访,男孩的精神状态明显好转:“我心里轻松了许多,不再紧张害怕了。可我还是非常胆小,怎么办?”

为促进男孩的自我领悟,我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有个少年,他认为自己浑身都是缺点,其中最大的缺点是胆小。为此,他很自卑,觉得前途无望。一天,他鼓起勇气去看心理医生。医生听了他结结巴巴的诉说后,喜悦地握住他的手,说:“这怎么是缺点呢?这分明是优点啊!只不过,你非常谨慎罢了,而谨慎的人总是很可靠,很少出乱子的。”少年疑惑地问:“那么勇敢反倒是缺点了?”医生摇摇头,说:“不,谨慎是优点,而勇敢是另一种优点。所谓的缺点,不过是营养不良的优点。如果你是战士,胆小是缺点;但如果你是司机,胆小便是优点。”

男孩听完故事后似乎有所领悟。我接着说:“这告诉我们,人的许多性格表现,很难说是优点还是缺点,应做中性评价,而不是简单地肯定它或否定它。现在,你可以对自己的性格重新做个评价吗?”

男孩犹豫着说:“我对问题想得比较细,对后果想得比较多,所以比较谨慎、小心……对了,这性格不是挺好吗?怎么算胆小呢!”

我鼓励说:“就是!你只是小心谨慎罢了,从现在开始,你要从自己的词典里删除‘胆小这个词。”

男孩挺起胸脯,露出笑容。

最后,我和家长再次沟通,孩子的父母也有了很好的反思,于是我们达成共识:一、孩子没病,应该尽快停止医学模式的治疗,逐步停药。二、转移对孩子的关注点,从关注其症状转移到关注其正常表现上来。三、采取中性评价,停止对孩子的负面评价,不要再说他“胆小”之类的话,对孩子的其他表现也应采取中性评价。四、调整对孩子的期望值,给他自我成长的空间。也就是说,很多事情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做,这会增强他的自信,并促使他走向成熟。

【编辑:杨子】

猜你喜欢

皮疹胶囊艾滋病
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
2030年有望消灭艾滋病
胶囊要用凉开水服
以肛周扁平湿疣为皮肤表现的二期梅毒一例
A Doctor’s Visit
6000万人感染艾滋病
我有一颗神奇胶囊
服用胶囊的小细节
慎辨麻疹与药疹
关于艾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