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要关注孩子,但别过度

2017-12-05孔沁刚

现代家长 2017年5期
关键词:旧物过度性格

孔沁刚

母女之间的战争

苏女士是一位全职妈妈,女儿晴晴今年11岁。按苏女士的说法,她为晴晴牺牲了自己的事业,付出了全部心血,但晴晴并没有成为她想象中的样子,所以她很伤心。

“晴晴这孩子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苏女士抱怨道,“她的同龄伙伴中,很多是跟着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长大的,还有的是跟着保姆长大的,得不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而晴晴从出生到现在都在我的呵护下,天壤之别啊!可她好像不稀罕这些,整天跟我作对,好像我是后妈似的。”

我笑道:“那就说说看,您都是怎样关注晴晴的?她又是怎么跟您作对的?”

可能是负面情绪压抑得太久了,听我这样问,苏女士来了精神,语速极快地向我倾诉起来。归纳起来,母女俩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保护与反保护。

苏女士说,晴晴从小就不是一个省心的孩子,虽说是女孩子,可是一点也不听话,脾气还特别倔强。“比如,”苏女士举例说,“大约1岁半的时候,晴晴的精力特别旺盛,对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想摸摸,什么都想试试。吃饭的时候,她看我和她爸爸用筷子,也闹着用筷子吃饭。我担心她用筷子戳伤喉咙,就制止她,可她每次都哭闹不止,让人食欲大减。还有,厨房有刀有叉,有火有水,我担心有危险,就不让晴晴进。如果她不听话闯进去,我就把她抱出去,放在客厅里。等我做好饭从厨房出来,居然看到晴晴坐在厨房门口,正扒着门缝往里偷看呢!脸上全是泪痕。您看,这孩子就是这么倔强!”

第二,塑造与反塑造。

对于晴晴的好动性格,苏女士也不满意,并想了许多办法予以矫正。“我给晴晴报过书法、围棋、泥塑等兴趣班,都是想让她变得文静一点,像个女孩子的样子。没想到,花了一万多元学费,她一个兴趣都没有培养起来,性格还是那么好动。我怀疑她得了多动症,带她去医院检查,结果却一切正常。”苏女士唉声叹气,“现在晴晴上小学五年级了,变得伶牙俐齿,我都说不过她。我真担心,她这个样子以后可怎么办?”

第三,限制与反限制。

最近两年,苏女士越来越受不了女儿。“虽然晴晴从来就不是一个听话的孩子,但总体来说各方面发展的还算不错,上学后学习成绩也让我满意,但上小学四年级以后,她变得更加桀骜不驯了,让我越来越受不了。比如,我要求她放学后先写作业,练琴半小时,然后才能出去玩,她不配合,总是磨磨蹭蹭的。我给她听写英语单词,她不是抠鼻孔就是玩手指。我制止她,她不听,我生气了,就打了她两巴掌,她又哭又闹跟我吵,还气势汹汹打我、骂我、威胁我。我真的好绝望!我带她那么辛苦,她不感恩就罢了,现在居然敢动手打我!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第四,强制与反强制。

半年前,苏女士发现晴晴喜欢收藏旧物。“说是旧物,其时都是垃圾!”苏女士说,“她的房间里堆满了玩过的旧玩具、旧书等杂物,连往年的挂历她都舍不得扔,说每样东西都有纪念意义。趁她去上学的时候,我打扫房间,扔掉了一些,她回家后哭了很久,说我毁了她的童年。真可笑,我扔掉的明明是没用的东西,怎么是童年呢?想回忆童年,有照片、视频啊!但晴晴只喜欢垃圾。现在只要一提起扔掉的东西,她就眼圈红红的。您说,这孩子该不是得了什么心理疾病吧?”这是苏女士前来咨询的直接原因。

给孩子成长空间

苏女士滔滔不绝地说了一个小时,终于收住话头,然后用要求同情的目光看着我。我抱歉地笑笑,说:“晴晴没有什么心理疾病,是您对她关注过度了。”

苏女士尴尬地眨眨眼,结结巴巴地说:“过度?关注过度?”

我说:“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根源并非父母的溺爱,而是父母关注过多。因为关注过多,就意味着控制、干预也多,而孩子的成长有其自然规律,被父母过多干预,孩子的自我发展就容易被挤压,最终变得压抑和扭曲。”

“您这帽子扣得太大了,我可顶不起!”苏女士不高兴了。

我笑道:“别生气,且听我给您细细分析。”我按照上面四个方面问题的顺序,给苏女士四条忠告:

第一,满足孩子的好奇心。

每个正常的孩子,从出生就开始探索身边的事物,不断学习各种技能。好奇心是孩子探索世界获得成长的原动力,也是孩子的天性。父母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接触新事物,增长见闻。“晴晴1岁半要求用筷子吃饭,无疑是在模仿父母,完全正常,为什么不能满足她呢?”我问。

苏女士回答:“我怕她伤到自己。”

“这好办。”我说,“您可以给她买来幼儿专用餐具,碗盘都是塑料的,底部还带吸盘,筷子也是较短的,头部较钝,完全可以供她学着用。这样既培养了她对吃饭的兴趣,又帮她养成了良好的用餐习惯,岂不是一举两得?另外,晴晴在家应该有活动自由,只要安全措施做得到位,不会出现危险。比如把剪刀、易碎品放到较高的地方,电源插口装上儿童保护套,不想让宝宝打开的柜门可以锁上,等等。有了这些保护措施,父母就可以放心地让孩子认识世界、探索世界了。”

苏女士无言以对,但表情还带着不服气。

第二,接纳孩子的性格。

父母按照自己的喜好塑造孩子的性格,是徒劳的行为,而且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伤害。

我对苏女士说:“许多家长试图改造孩子,是因为认识上有一个误区:孩子以后是否有出息,取决于他是这样的(比如更开朗、更有礼貌、掌握某種技能等),不是那样的(比如偏内向、大大咧咧、贪玩等)。其实,孩子心理健康与否、性格健全与否,并不在于他是什么样的性格,而在于他对自己性格的接纳程度,因为接纳程度决定着孩子对自己的满意度。一个人若与自己的内在无法和谐相处,总是别扭、纠结、冲突过多,那么他与他人、与这个世界的相处就无法自在、自然,他的心理健康程度和性格健全水平也就低于他人。晴晴性格外向,活泼好动,有什么不好吗?据我所知,许多父母发愁自家孩子过于内向呢。”

“那倒是,”苏女士的脸色缓和了一些,“开家长会的时候,班主任把活泼开朗当成优点来夸晴晴。当时,我还以为那是讽刺我呢。”

第三,别跟青春期孩子较劲。

晴晴从上小学四年级时突然出现的逆反行为,很有可能是她提前进入青春期的征兆。脾气秉性的突然转变,以及强烈的逆反心理都是这个阶段孩子的常见现象。父母应该敏锐地察觉,并及时改变与孩子的互动模式。

我说:“随着晴晴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和自主、自控的需求不断增加,您应该学会逐步将决定权交还给她,并在她遇到挫折和困惑的時候,帮助和引导孩子朝正确的方向前进。您要学会适当撤离,不与她较劲,并对她的倔强情绪予以理解,对孩子的合理需求提供必要的支持。”

苏女士问:“她做作业不认真,弹琴偷懒,难道我不能纠正吗?”

我说:“真相也许是,晴晴并非不喜欢学习,并非学不会,只是在强烈抵触妈妈给自己带来的限制,抵触那种非常令人窒息的不自由的感受。晴晴的学习成绩难道不够好吗?”

苏女士思忖了一会儿,自嘲地笑了笑,说:“或许您说得对,我对她关注过度了。”

第四,读懂孩子的内心需要。

苏女士反对晴晴收藏旧物,并强制扔掉旧物,是认为这些旧物是没用的东西。但晴晴的东西是否有用,恐怕是晴晴说了算;也就是说,苏女士的强制行为是用自己的大脑想晴晴的心思,无疑是一种侵犯行为。

“怎么又是我没理?”苏女士又生气了,“您认为小女孩怀旧不反常吗?”

我说:“孩子每一个不正常的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正常的理由。晴晴收藏旧物,说明她是一个感情丰富的女孩,也可能她是想用这种方式停留在童年,逃避成长带来的痛苦感。无论原因是什么,有一点是确定的:那些旧物对晴晴很重要。所以,您粗暴地处理晴晴的旧物是不妥的。”

苏女士问:“那我应该怎么做?”

我说:“您应该与晴晴沟通,了解她收藏旧物的真实原因。是什么让孩子留恋童年?是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对于孩子的关注越来越少了?还是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更在乎成绩而忽略了孩子本身呢?或者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遇到了怎样的困难,导致失去了成长的勇气,而选择停滞来逃避成长呢?这些都需要您尝试去了解孩子。”

苏女士缓缓地点点头,幽幽地说:“四年级的孩子就开始为小升初拼搏了,不想留在童年才怪呢!”

过度关注的症状

我对苏女士说:“您关注晴晴是好事,但关注过度就容易误事;换言之,对孩子不关注不行,关注过度也不行。凡事把握好分寸,是我们成年人的优势所在,希望您三思。”

通过两个小时的交流,苏女士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她诚恳地问:“以后,我怎么知道自己对晴晴的关注过度了呢?”

我告诉她,父母过度关注孩子,有以下10种症状。只要尽量避免这10种行为,就能把对孩子的关注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1.时常干扰游戏中的孩子。孩子和小伙伴玩耍时,刚出现一点冲突,父母便马上干涉。这样做的危害是,孩子无法学会独立处理矛盾的能力。正确的做法是,只要安全有保障,最好让孩子自己应付。如果必须介入,父母最好充当仲裁人的角色,而不是为孩子们提出解决方法。

2.老是关心孩子该吃什么。如果孩子确实食欲不振,日渐消瘦,父母应该去咨询儿科医生,除此之外,父母就不必担心孩子该吃什么,更不能变成饭桌前的“控制狂”,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

3.干涉孩子的穿着。父母不要过于苛求孩子的穿着,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考虑。

4.干涉孩子如何做家庭作业。帮助孩子完成家庭作业不是好方法。对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孩子,父母应该让孩子独立完成家庭作业。如果父母过多干涉,会让孩子们丧失学会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5.过于在意考试分数。分数是孩子和老师之间的事情。父母应该关心的是孩子们学会了什么,并表扬他所取得的成绩。

6.教孩子如何比赛。观看孩子的体育比赛很重要。每场比赛结束后,父母要表示感到骄傲,要鼓励孩子,但不要在意比赛中的细节,比如某一时刻孩子的表现有什么问题。

7.频繁地给孩子打电话。给在学校的孩子打电话或发短信很不好。父母没有必要干涉孩子白天在学校的一言一行,因为这样做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

8.要求孩子详细汇报白天情况。晚上,父母没必要询问孩子白天的在校情况,除非你怀疑他出了严重问题。

9.暗中查看孩子隐私。监视有多种不同的形式,从无确定理由偷看孩子的博客到搜查孩子的卧室。父母可以在远处观察孩子,但不要妨碍孩子体验生活。

10.孩子刚几岁就选好大学。很多父母会根据自己的希望,选择孩子15年后应该进入的大学。这样做是无聊而疯狂的,父母应该把精力集中在当下,从选择一个适合孩子的幼儿园开始。

苏女士逐条记录,说今后一定尽量避免这些症状。

“另外,我想给您一个忠告。”我说,“晴晴马上要上初中了,希望您逐步放手,找回属于自己的生活。为孩子牺牲得太多,即使您没有怨言,孩子也会感觉到压力。”

苏女士热泪盈眶,哽咽道:“我正想说呢,我刚刚已经决定,晴晴上初中后,我不再陪读了。我要回归职场,过一个充实的中年!”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旧物过度性格
画与理
Do you share too much online? 你是 “分享控”吗?
旧物
过度保护会剥夺幸福感
当下流行“过度病”
旧物利用我最棒
恋旧
性格描绘词
12星座“吃”出性格
喜欢独处与性格孤僻